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毕业日逐年递增,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稳固的基石。在国务院《“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2016年我国城市、乡村新增毕业生5000万之多,高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往年比更加严峻。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到2020年我国就基本实现就业态势的稳定花,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从就业率与自主创业方面着手,提高毕业生自主就业的能力,大力调整高校人力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政策。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就业率;薪酬满意度
截止到2016年底的政府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较往年增加的毕业生受教育年限比人均受教育年限高2.7年。
目前大数据时代,就业的行业与种类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对高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16年我国技术性人才毕业人数约1.7亿,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占32%,其余大多毕业于技校等其他院校。高等技术性人才是一大缺口,亟待解决。
结合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与就业的压力,去年5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谈到“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中职毕业生,仅这两项新增就业人数达1200多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乃至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给出了明确的基础数字,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
我们就2013年底至2016年底这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做以下讨论。
一、学历、就业率与薪酬比例成正比,学历、就业率与薪酬满意度成反比
结合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硕士就业率为94.8%,其中在国内工作比例最高占88%; 本科生就业率为89.6%,其中在国内工作比例占69.1%,国内继续求学的占14.8%;国内专科生就业率89.3%,其中在国内工作的占绝大多数为74.6%。
下表从毕业生就业的五个维度进行了比例分析。
在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的同时,对他们的工资薪酬满意度也做了相应的调查。
2015年毕业的大学生中硕士研究生的平均月工资为4767.9元,41.6%的毕业生薪酬满意度为一般;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为3679.8元,43.9%的毕业生薪酬满意度为一般;专科科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最低,为2929元,有44.1%的毕业生薪酬满意度为满意。
二、从离职情况分析,学历越高的毕业生离职率越低工作的稳定性也越强
结合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硕士的离职率为9.3%,本科生的离职率为20.8%,专科生的离职率为39.7%,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就业离职率越低。这这说明由于高学历对学科领域的划分更加细化和精准化,教育更加专业和针对性,使得高学历学生在面對就业问题上考虑的更加准确和清晰,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更加清楚明确。
三、从毕业专业分析,工科学生就业率居榜首
2015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中硕士学历理工科学生平均月薪为5244.8元,师范类毕业生平均月薪为4176.3元,理工科学生高于师范类近千元。高职高专院校理工科学生平均月工资分别为3049.5元,师范类专科毕业学生平均月工资为2248.6元。
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上分析,硕士就业率最好的为工科学生,占就业率91.7%;本科就业率最好的为工科学生,占就业率97.5%;专科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为制造业,占就业率91.4%;师范类本科就业率为90.1%。
四、从自主创业意向上分析,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最为强
2015届毕业生里未来三年有自主创业打算的毕业生中,专科毕业生占74.0%,本科毕业生占58.1%。但就分析显示创业成功的概率为硕士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为39%,本科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为26%,专科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为13%。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拥有技术但创业成功率并不高,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也很低。如图1所示。
在大部分自主创业的专科生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开办资金,有56%的创业成本为家庭自筹,这部分资金在未来2年内很难收回成本。
从创业的专业来分析,结合2015届毕业生的情况而言,高职高专院校自主创业首选专业为财经类专业,其次是土木工程专业,排名第三的是制造类专业。本科院校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第一为工学类,第二为文学类,第三为管理学类。如图2所示,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类、文化教育类及医药卫生类据5、6、7位。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策略。
(一)从高层战略角度
1.拓宽就业渠道和领域
通过调整产业政策,把制造业的人才调整到拥有科技含量的产业中。提升智能型人才的培养,发展新型创造性工业,实现中国制造想中国创造的改变,为更多毕业生提供更宽的就业渠道。
2.鼓励毕业生充实基层工作经验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更多学生充实基层工作经验,从基层开始干起,为到基层工作的人员开设学费的保障经费、政府专项资金补贴和小微企业减免税收的惠民政策。吸引毕业生向基层流动,对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有优先录用资格并建立基层服务流动站,鼓励到基层发展的毕业生无后顾之忧。
3.推行高职院校开展支援服务项目
鼓励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后考取村官、特岗教师、援藏计划和“三支一扶”等支援服务项目,在毕业生未毕业前提前推选毕业生参加各种支援服务项目。
4.建立高校学生培养基地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高精尖人才培养基地,参与研究与所学专业对口的项目和国家基础建设性项目,培养国家需要的科技技术性人才和青年人才骨干力量。 5.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基地
对现有高职高专院校所学专业进行细分,引领学校与社会接轨建立校办企业、校办工厂。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术性学科人才真正从书本中走向企业和工厂。
6.强化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网格化监管制度
在日常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过程进行监管,对学以致用的实际效果给予点评和打分。
7.落实学生实习制度
大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的场地,建立书本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敞开动手创造的大门。
8.突出“高精尖”向重点产业的转型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的基础性工作和数据的搜集工作,为技术性人才向智能性人才的转移做好铺垫。
(二)从高校层面分析
1.试行特色办学,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主题突出
高职高专院校在注重理論学习的基础上向实际工作靠拢。突出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创造力强的人才。
2.突出工匠精神的体现
将工匠精神深入到高校教育的每一个层级,培养工科学生、制造业学生在有技能知识的同时还有一颗热爱工作的热情。建立劳动竞赛、创造竞赛、建模实验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推行工匠精神。
3.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主创业
这里突出能力的体现,既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有技术、有资金、有场地等,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给予有能力学生以支持和引导。
4.建立学生培养基地
对各种不同需求的学生建立培养基地,对于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去工厂参与实际工作,对于研究性人才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现有课题项目的研究等。
(三)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
1.提高人性化教育
学校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了解学生的意愿和想法有的放矢的为他们创造一些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2.拓宽专业的选择权
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自主选在专业科和选修课,鼓励一部分学生读第二专业。利用好在学校的每一分每一秒,学到真才实学。
3.提供纵向交流的平台
使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能够一个纵向交流的机会,让本科生用现有的知识同专业生进行交流,建立硕士生为本科生导员等制度,通过跨度较低的沟通方式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4.为有想法的同学提供实习的机会
学以致用,在学校的实习不同与社会上的实习,通过学校来筛选实习的场地和内容,有目的性的让有想法的学生去实现去实践。
注: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做论文支撑(课题编号:201603040107)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就业率;薪酬满意度
截止到2016年底的政府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较往年增加的毕业生受教育年限比人均受教育年限高2.7年。
目前大数据时代,就业的行业与种类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对高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16年我国技术性人才毕业人数约1.7亿,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占32%,其余大多毕业于技校等其他院校。高等技术性人才是一大缺口,亟待解决。
结合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与就业的压力,去年5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谈到“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中职毕业生,仅这两项新增就业人数达1200多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乃至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给出了明确的基础数字,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
我们就2013年底至2016年底这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做以下讨论。
一、学历、就业率与薪酬比例成正比,学历、就业率与薪酬满意度成反比
结合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硕士就业率为94.8%,其中在国内工作比例最高占88%; 本科生就业率为89.6%,其中在国内工作比例占69.1%,国内继续求学的占14.8%;国内专科生就业率89.3%,其中在国内工作的占绝大多数为74.6%。
下表从毕业生就业的五个维度进行了比例分析。
在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的同时,对他们的工资薪酬满意度也做了相应的调查。
2015年毕业的大学生中硕士研究生的平均月工资为4767.9元,41.6%的毕业生薪酬满意度为一般;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为3679.8元,43.9%的毕业生薪酬满意度为一般;专科科毕业生的平均月工资最低,为2929元,有44.1%的毕业生薪酬满意度为满意。
二、从离职情况分析,学历越高的毕业生离职率越低工作的稳定性也越强
结合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硕士的离职率为9.3%,本科生的离职率为20.8%,专科生的离职率为39.7%,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就业离职率越低。这这说明由于高学历对学科领域的划分更加细化和精准化,教育更加专业和针对性,使得高学历学生在面對就业问题上考虑的更加准确和清晰,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更加清楚明确。
三、从毕业专业分析,工科学生就业率居榜首
2015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中硕士学历理工科学生平均月薪为5244.8元,师范类毕业生平均月薪为4176.3元,理工科学生高于师范类近千元。高职高专院校理工科学生平均月工资分别为3049.5元,师范类专科毕业学生平均月工资为2248.6元。
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上分析,硕士就业率最好的为工科学生,占就业率91.7%;本科就业率最好的为工科学生,占就业率97.5%;专科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为制造业,占就业率91.4%;师范类本科就业率为90.1%。
四、从自主创业意向上分析,专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最为强
2015届毕业生里未来三年有自主创业打算的毕业生中,专科毕业生占74.0%,本科毕业生占58.1%。但就分析显示创业成功的概率为硕士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为39%,本科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为26%,专科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为13%。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拥有技术但创业成功率并不高,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也很低。如图1所示。
在大部分自主创业的专科生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开办资金,有56%的创业成本为家庭自筹,这部分资金在未来2年内很难收回成本。
从创业的专业来分析,结合2015届毕业生的情况而言,高职高专院校自主创业首选专业为财经类专业,其次是土木工程专业,排名第三的是制造类专业。本科院校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第一为工学类,第二为文学类,第三为管理学类。如图2所示,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传媒类、文化教育类及医药卫生类据5、6、7位。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出策略。
(一)从高层战略角度
1.拓宽就业渠道和领域
通过调整产业政策,把制造业的人才调整到拥有科技含量的产业中。提升智能型人才的培养,发展新型创造性工业,实现中国制造想中国创造的改变,为更多毕业生提供更宽的就业渠道。
2.鼓励毕业生充实基层工作经验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更多学生充实基层工作经验,从基层开始干起,为到基层工作的人员开设学费的保障经费、政府专项资金补贴和小微企业减免税收的惠民政策。吸引毕业生向基层流动,对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有优先录用资格并建立基层服务流动站,鼓励到基层发展的毕业生无后顾之忧。
3.推行高职院校开展支援服务项目
鼓励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后考取村官、特岗教师、援藏计划和“三支一扶”等支援服务项目,在毕业生未毕业前提前推选毕业生参加各种支援服务项目。
4.建立高校学生培养基地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高精尖人才培养基地,参与研究与所学专业对口的项目和国家基础建设性项目,培养国家需要的科技技术性人才和青年人才骨干力量。 5.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基地
对现有高职高专院校所学专业进行细分,引领学校与社会接轨建立校办企业、校办工厂。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术性学科人才真正从书本中走向企业和工厂。
6.强化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网格化监管制度
在日常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过程进行监管,对学以致用的实际效果给予点评和打分。
7.落实学生实习制度
大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的场地,建立书本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敞开动手创造的大门。
8.突出“高精尖”向重点产业的转型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重点项目的基础性工作和数据的搜集工作,为技术性人才向智能性人才的转移做好铺垫。
(二)从高校层面分析
1.试行特色办学,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主题突出
高职高专院校在注重理論学习的基础上向实际工作靠拢。突出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创造力强的人才。
2.突出工匠精神的体现
将工匠精神深入到高校教育的每一个层级,培养工科学生、制造业学生在有技能知识的同时还有一颗热爱工作的热情。建立劳动竞赛、创造竞赛、建模实验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推行工匠精神。
3.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主创业
这里突出能力的体现,既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有技术、有资金、有场地等,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给予有能力学生以支持和引导。
4.建立学生培养基地
对各种不同需求的学生建立培养基地,对于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去工厂参与实际工作,对于研究性人才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现有课题项目的研究等。
(三)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
1.提高人性化教育
学校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了解学生的意愿和想法有的放矢的为他们创造一些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2.拓宽专业的选择权
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允许学生自主选在专业科和选修课,鼓励一部分学生读第二专业。利用好在学校的每一分每一秒,学到真才实学。
3.提供纵向交流的平台
使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能够一个纵向交流的机会,让本科生用现有的知识同专业生进行交流,建立硕士生为本科生导员等制度,通过跨度较低的沟通方式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4.为有想法的同学提供实习的机会
学以致用,在学校的实习不同与社会上的实习,通过学校来筛选实习的场地和内容,有目的性的让有想法的学生去实现去实践。
注: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做论文支撑(课题编号:2016030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