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高明的《琵琶记》是十大中国古典悲剧之一。从情节到人物形象都充满着悲剧的氛围。蔡伯喈——一个矛盾的书生;赵五娘——一个悲苦的妇女;牛小姐——一个悲情的淑女。三个人的形象特点不同,但是站在他们背后的都是封建的纲常伦理道德对于人性的摧残,通过他们三人悲剧的形象展现《琵琶记》的悲剧世界。该剧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必然事件,显示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琵琶记》;悲剧;必然
  《琵琶记》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据记载,其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它的悲剧意蕴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性格形象表现出来的,赵五娘的隐忍、蔡伯喈的优柔、蔡伯喈父亲的执拗等等共同构成了这部戏剧的悲剧氛围。本文旨在通过对文中人物的性格分析来展示剧作的悲剧意蕴
  一、蔡伯喈:矛盾的书生
  蔡伯喈是全剧的悲情主人公之一。他的身上流露出复杂深刻的性格特征,造成他这一悲剧性格的原因,一是古代的伦理纲常对于读书人的束缚;二是蔡伯喈性格当中的软弱与贪婪。
  首先,封建的伦理纲常可以说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深深的渗入到了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蔡伯喈也不例外。正是因为儒家 “忠”与“孝”的思想造成了他人格当中的分裂。在《琵琶记》里典型的代表便是蔡伯喈的父亲。在《高堂称寿》一出里蔡伯喈的父亲说:“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绶”,“论做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早当驰骤”,“真乐在田园,何必区区公与侯”。在高堂拜寿的时候便希望儿子能博取个功名,光宗耀祖。当蔡婆反对时他说蔡婆:“你妇人家理會得什么”。儿子百般推辞之后他竟然经儿子不愿意博取功名归因于他贪恋新婚的妻子。从蔡伯喈父亲的言行看来“一举登科”、“锦衣归故里”成了古代社会对于读书人最高的赞誉和要求,为了博取功名,蔡伯喈要暂时抛弃年迈的双亲,抛却青春的妻子。
  在蔡伯喈身上博取功名的愿望也是时常流露,只是念在家中双亲要他奉养,不得不暂时放下功名利禄“尽心甘旨”。第二出蔡伯喈一出场便唱:“十载亲灯火,论高才绝学,休夸班马。风云太平日,正骅骝欲骋,鱼龙将化。沈吟一和,怎离却双亲膝下?且尽心甘旨,功名富贵,付之天也。”这一段唱词表露出蔡伯喈是有功名之心的,而且对于自己的才华是相当的自信。而且从“怎离却双亲”一句,我们能看出他的那种欲要求取功名却无奈不能的矛盾心理。最后说的“功名富贵,付之天也”,也似乎有一种酸葡萄的心里。紧跟这段唱词后面他的自白,强化了蔡伯喈其实是有很强的功名之心的,不去应试,并非他的初衷。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蔡伯喈怎能安然于书斋?尽管他曾多次强调过“清淡安闲”、“父母在,不远游;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但是难掩他的无奈之感。正是有了传统知识分子面对“忠”与“孝”的矛盾,让他陷入到无穷无尽的折磨当中。这也是蔡伯喈悲剧的深层原因。他无法摆脱封建纲常强加给他的二难选择,因为封建伦理的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忠孝难两全。当蔡伯喈一旦选择功名的时候就意为着他放下了“孝”,可是传统孝道又时刻萦绕于心,让他的良心收到谴责,蔡伯喈的心时刻荡漾在“忠”与“孝”之间。
  其次,蔡伯喈的悲剧还来源于他自己性格当中的软弱与知识分子的贪婪。他懦弱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原本可以成就他孝子之名的“三不从”,最后变成了“三从”。“被亲强来赴选场,被君强官为议郎,被婚强效鸾凰”,这三件事假使蔡伯喈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性格中有坚强、信念中有坚定的一面,都不会有如此的结果。第十三出《官媒议婚》与第十四出《激怒当朝》,在媒婆与院子的半是诱惑半是逼迫的言语下,即便自己有正当的理由拒绝婚配,也不敢态度坚决的反对。他不仅没有维护到自己的人身利益,也让旁人弃赵五娘的身份和尊严于不顾。我们似乎看不出蔡伯喈有什么实质性的反抗。
  还有一点,他惧怕权贵,最直接的就是惧怕牛丞相。他身在牛府,思亲心切,担忧故里却不敢对牛小姐说,更不敢对牛丞相说,却说与牛家一个院公听。甚至后来他自诉苦痛被被牛小姐听到,牛小姐要去与牛丞相言说他依然是担心,怕牛相爷知道后“不肯放他回去”,这些流露出他性格当中对于权贵的怯懦。另外在蔡伯喈身上也有人性的贪婪。从第七、第八、第十出他状元及第、杏园春宴当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的春风得意,他说:“青云路通,一举能高中,二千水击飞冲”,“君恩喜见上头时,今日方显男儿志。布袍脱下换罗衣,腰间横系黄金带,骏马雕鞍真是美。”金榜题名时的的那种众星捧月的感受谁人不喜欢?洞房花烛时他沉吟“喜书中今日,有女如玉”,这样的大家闺秀谁人不贪恋?生活在牛府里,吃的是“煮猩唇和烧豹胎”,穿的是“紫罗襕,系的是白玉带”,出入“五花頭踏在你马前摆”,这样的富贵荣耀,娇妻相伴怎能让原来一介书生的蔡伯喈不留恋?如果他是真心甘于清贫,也就不会有内心不断的矛盾与挣扎。尤其是在与牛小姐婚后,蔡伯喈始终是闷闷不乐,内心戏十分丰富。《琴诉荷池》一出中,“新弦”与“旧弦”的暗示,以及抬手所奏的曲目,都反应出他的心不在焉和痛苦。而此时牛小姐步步紧逼追问,此时他本是可以说出真相的,可是他还是欲说还休。在第三十出《瞷询衷情》里,如若不是牛小姐潜听到他的自诉他依然不会说出家有父母高堂,青春贤妻的真相。纵然真的是如他说的:“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但是更深层次的难道没有他贪婪的因素在吗?再加上他的懦弱性格,便不去反抗,只会一味的自怨自艾,不知道如何选择,于是安于现状,只等他所谓的“他(牛丞相)不提防着我”“我和你双双两人归昼锦”,忘了父母双亲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怎禁得岁月的蹉跎。   所以说封建伦理纲常纵然是造成蔡伯喈悲剧的深层原因,但他的懦弱性格以及人性的贪婪更是直接促成了这一悲剧人物。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不幸,同时关涉了他的父母生而无儿养、死而无儿葬、葬而无儿祭的悲剧;也造成了赵五娘青春独守、奉养公婆、自食糠秕、祝发买葬的悲剧;也造成了牛小姐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的悲剧。
  二、赵五娘:悲苦的妇女
  赵五娘身上体现着传统中国女性的美好品德。丈夫一去不归,她独自一人承担家庭的重任,她朴素善良、勤苦耐劳、自食糟糠、忍受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同时与这些美好品质相伴的是一个受到封建妇德文化浸染,隐忍、服从、抹杀自我需求的形象。封建文化中对女性的束缚与摧残则正是形成她光辉形象的深刻原因。赵五娘身上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与其说是丈夫一去不返后,她尽心竭力照顾公婆,吃糠咽菜的现实遭遇,不如说是她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味地委屈自己、过分的温顺服从、缺乏自我意识,缺乏反抗精神所造成的悲剧。在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赵五娘像一块橡皮泥,任人捏出符合自身要求的形象。
  首先,她身上有种种美好品质。第二出《高堂称寿》里通过蔡伯喈之口,夸赞赵五娘:“仪容俊雅,也休夸桃李之姿,德性幽闲,尽可寄蘋蘩之托”,她不仅有外在形象之美,更有内在美好的品质。在第三十五出《两贤相遇》里,牛小姐问道姑打扮的赵五娘有什么本事的时候,赵五娘答道:“大则琴棋书画;小则针指功夫;次则饮食肴馔,颇谙一二。”通过赵五娘的回答,补充、强化了赵五娘的内美和外美。更重要的是从头到尾,赵五娘自己的言行举止便是她美好品质的最好证明。第十二出《蔡母嗟儿》,当婆婆埋怨公公不该让儿子外出求取功名时,她全解宽慰婆母,不要怨怒公公,自己“把些钗梳首饰之类,典些粮米,以充公婆一时口食,宁可饿死奴家,决不将公婆落后。”第二十出《勉食姑嫜》与第二十一出《糟糠自厌》,体现赵五娘隐忍、孝敬的莫过于此。此时她已经将裙钗当尽,婆婆还嫌只有淡饭而无鲑菜,甚至怀疑五娘背着他们偷吃好东西。被生活所逼迫、被婆母误解的赵五娘此时依然是无诉无求,与其说是孝敬,不如说是一种顺从的奴性。她已经没有东西可当,还依然说:“婆母且休罪,待奴家霎时将去再安排。”
  其次,在赵五娘身上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悲凉,甚或是悲壮的精神。第二十出,当婆婆看到赵五娘背着自己吃的是让人难以下咽的糠秕时,赵五娘还是将错处都揽在了自己身上。此时,该生气婆母的不近人情还是赵五娘的迂腐不堪?婆母羞愧,竟然一命归西,赵五娘的一段唱词让人心酸。唱词悲辛有二,一苦自己小心看护,婆婆还是驾鹤西去,怎向蔡郎交代;二苦婆婆死了,却已经是身无分文,没钱抬埋。幸而有张太公的扶持才帮她度过这一个难关。
  第二十出《祝发买葬》里,赵五娘不愿意再叨扰张太公,决意剪掉头发,换钱安葬已死的公公。可是饥荒年月,有谁有钱买她的头发,不由悲叹:“我如今便死,我如今便死,暴露我尸骸,谁人与遮盖。”她说“求人不可频”,可是在卖发无人买,跌倒在街上,遇到张太公却悲号:“苦,太公可怜见,救奴家则个。”这是在她走投无路时抓住的救命稻草,有无可奈何,有无数辛酸委屈。
  赵五娘形象的悲剧色彩还体现在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出当中。这三出已经接近尾声,五娘也将享有富贵荣华的生活,但是这富贵荣华的转变并非我们想的那样容易。妻子见丈夫本事天经地义,而赵五娘却要通过一些小手段才能让蔡伯喈认得她。《两贤相遇》里牛小姐说让她换换衣服,怕蔡伯喈因她衣衫褴褛不相认,写首诗去打动他,难道不可悲可叹?为他孤守青春,为他侍奉双亲,为他历经磨难,到头来却还担心他不人自己。她幻想丈夫能认出她的笔迹,“纵认不得这丹青貌不同,我的笔迹兀自如旧,若认得我翰墨教心先痛。”可惜的是,丈夫真的竟未认出她的笔迹。蔡伯喈在看到赵五娘的题诗的时候,只是想到与自己相似,谁人羞辱自己,却并未意识到那人就是自己。自己虽然口口声声要做那孝子,要走哪正道,殊不知此时自己就是那行乱道的不孝子。
  由此看出赵五娘身上的悲剧氛围早已经超过了她的美好的精神品格散发的光彩。在新婚与丈夫离别,独自支撑家庭,奉养双亲,自食糠秕,祝发买葬等一些列的情节里,我们几乎看不到她的反抗。也许死亡便是无言的反抗,但是她连求死都不能,自己死后,公婆却无人照料。第十七出《义仓赈济》,赵五娘好容易请来的粮食被骗走后,她欲投井自杀,可是“将身赴井泉,思量左右难。我丈夫当年分散,叮咛嘱付爹娘,教我与他相看管。苦,我死却,他形影单。夫婿与公婆,可不两埋怨?”连求死都不能的她,只有逆来顺受,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艰苦心酸“博得夫婿名利归”。
  三、牛小姐:悲情的淑女
  牛小姐是封建时代的标准淑女形象。她有着大贤大德的品性,恪守封建淑女的规范,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明事理、晓大义,在牛府遇到上京寻夫的趙五娘后愿意居她之下,但就是这样才貌双全、性格温婉的待字闺中的少女,心中却泛不起一点情感的波澜。
  第三出《牛氏规奴》里先是院子、老姥姥和丫鬟惜春在一起嬉闹,感春伤情,而牛小姐一出场便一本正经地呵斥道:“贱人,恁的为人不尊重,只要闲嬉并闲哄。”丫鬟惜春叹道:“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淅零零细雨,打坏了满树梨花”,牛小姐却说:“春光自去,有什么闷来?”大家女子,严守礼教规范,抹杀了少女的天性,这外在一切的美好都与她无关。当惜春闲闷时,牛小姐又道:“妇人家谁许你闲嬉?不习女工,有甚勾当?你却不学那不出闺门的。”惜春说:“小姐,你有盈箱罗绮,满头珠翠,少什么子,却是这般自苦?”“见男儿也不许我抬头看一看。前日艳阳天气,花红柳绿,猫儿也动心,你也不动一动。如今暮春时候,鸟啼花落,狗儿也伤情,你也不伤一伤。”这几句精彩的对话,以惜春的天真直率反衬出牛小姐的迂腐刻板,甚至是麻木。“我放心不解乱萦牵,羞睹游丝与飞絮”,“无情何事管多情?任取春光自来去”,“纵有千斛闷怀,百种春愁,难上我的眉头。”甚至连男兒事都说不得,这些种种都表现出了这位二八芳华的少女受到的封建礼教的荼毒,早已经失去了少女的天真,更别说是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牛小姐不仅深受礼教毒害,而且自己深谙礼教规范。第三十一出《儿言谏父》,牛丞相不让蔡伯喈回乡探亲,牛小姐便搬出了封建礼教的一套理论说服父亲,处处表现出深明大义,说明牛小姐是一个恪守儒家妇德规范的封建淑女形象。
  牛小姐悲剧因素不仅在于她个性被抹杀,还在于她不幸的婚姻。在外人看来,相府小姐才貌端妍,新科状元才高八斗,是世间绝配。可是纵观剧本,除了在洞房花烛时,蔡伯喈有过瞬间喜上眉梢,但是随后而来的却尽是满面忧容。《琴诉荷池》里,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夫妻锦瑟和谐,而是蔡伯喈弹琴频频出错,心不在焉。牛小姐知他无心弹琴,便让惜春备些酒菜与他消遣时,蔡伯喈说道:“我懒饮酒,待去谁也。”后面的几段唱词,蔡伯喈也時时流露惆怅与忧思,与这样的夫君生活在一起,纵然是相府小姐岂能真正的拥有幸福生活?
  牛小姐的形象在封建社会里堪称完美,她既不是一个蛮横跋扈的相府千金,也不是狭隘的妒妇,而是一个大贤大德的名门闺秀。也正是她身上的闪光点,她这名门闺秀的风范掩盖了她对美满幸福婚姻的合理追求。她本应该有一个一心一意待她的贤良夫婿,但是牛丞相的爱女之心最后反倒害了女儿;牛小姐的温婉顺从、恪守规范也把自己送进了不幸的婚姻当中。虽然牛小姐是作者祭礼塑造的完美人物,但就是这完美的人格当中却时时透露着悲情的因子,晕染出悲剧的氛围。
  四、一个悲剧世界
  通过上文的分析,《琵琶记》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的身上都背负着悲情的因素。男性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禁锢,矛盾、痛苦、徘徊在“忠”与“孝”的两端;女性受到封建妇德的摧残,忘记了本身的存在,抛却了自身合理的追求,一味的隐忍、牺牲。即便作者最终给了一个一门旌表的大团圆结局,但仍然无法掩盖这种浓重的悲剧氛围。站在这个悲剧身后的是封建礼教,是那样一个时代造成的悲剧,不仅仅是蔡伯喈、赵五娘、牛小姐,任何一个处在那样时代条件下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所以《琵琶记》并非仅是三个人的悲剧,而是他们三个所代表的三类人、两个世界(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的悲剧。无人能幸免,他们也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
  《琵琶记》里没什么穷凶极恶的人给主人公的生活带来深重 的灾难,就连可以被称为剧中反面人物的牛丞相也不是不明就里的人,所以,这部剧作里是普通的人和人之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结果,表现出时代的必然性。《琵琶记》的悲剧不是由于偶然变故造成的,也不是某个蛇蝎人物造成的。它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因此带有必然性。
  通过剖析三人的形象给我们展示了封建时代对于人性的摧残,通过剧目感受到剧作的悲剧意蕴。正如鲁迅所说的,“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封建的伦理道德塑造了传统的人格,同时也毁灭了传统人格当中美好的东西。蔡伯喈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不知何去何从,牛小姐如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早已经失去了自由飞翔的羽翼,赵五娘却如一头老黄牛,只知牺牲、不求回报。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应该有的样子展现在《琵琶记》的悲劇世界里。
其他文献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转描技术曾在很早的时候作为国外大型动画机构惯用的偷工减料的捷径,引起了当时业内关于此捷径的讨论和争议。而我认为转描技术影像其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对于现实运动的再现,随着转描影像的创新与动画本体语言的融合,其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对于现实运动的再现,而变成了一种更加“有所关于”的形式。  【关键词】:转描影像;当代动画语境;再创造;艺术价值  一、动画技术的
期刊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王熙凤与贾琏这一对夫妻是贾府中最得力的办事支柱,一个精明泼辣,一个好色纨绔,尽管最后的夫妻感情以破碎告终,却不能忽略之前的“情投意合”,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外形俱佳、人生趣味相投和追求相似三个方面,然而由于二人的性格、作为等均不能为对方所容纳,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偷娶尤二姐、查抄宁国府等 “家破人亡”之后,熙凤终于落得了悲惨病死(
期刊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鲁迅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病人”,他以笔为手术刀,以文代盾,在小说创作中对其苦闷期心理上,精神上进行“文学治疗”。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现象进行分析,他不仅以写作的方式,聊以自慰清醒的大脑,而且剖析了国民的痼疾,拷问着人类的灵魂,进一步探讨鲁迅小说中“文学治疗”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卢西思·弗洛伊德是当代写实主义绘画大师,他的作品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所绘画人物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堪称是油画中的经典。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强有力的证明了写实油画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新生代写实油画家例如刘晓东、忻东旺等人的创作。本文将首先介绍弗洛伊德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其次分析其油画艺术对忻东旺和刘晓东两
期刊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2)  【摘要】: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的途径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受到了高雅艺术的积极影响。高雅艺术在对大学生审美教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它还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雅艺术;大学生;积极影响  高雅艺术作为精英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优秀知识分子及艺术家在学习和继承以往传统艺术和现实社会各阶层艺术特
期刊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就自然生态观、经济生态观、社会生态观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指导意义作了分析,阐述了树立生态意识是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的基础,提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复合性生态系统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意识;建筑设计;自然生态;生态经济  生态意识指导建筑设计,包括自然生态价值、人类经济价值、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等的判断,具有生态思维的意义。  当今世界环境恶化
期刊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400)  【摘要】:室内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时下最受室内专业学生与设计师喜爱的是马克笔手绘表现形式。本文从马克笔的基本性能、绘制方法、以及在室内手绘效果图中的运用这几点来阐述室内手绘效果图马克笔的表现技法。  【关键词】:马克笔;室内效果图;手绘;表现技法  在当今电脑制图横行的时代,手绘也是设计师们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
期刊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近年来,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本文从小提琴与二胡音乐表达方式之比较分析的视角出发,以陈钢的作品《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为例,旨在已有的音乐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探索中西方音乐的异同与各种融合的可能性。对于西洋乐器小提琴与民族乐器二胡在思维、审美、表达等各方面的差异做出对比研究。从而使我们的演奏能更充分地表现出我们民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盛大士所处的时代是清代中期,正是清代由“康乾盛世”走向“嘉道中衰”,的时期,中国处于鸦片战争的前夜。此时的清政府正在由强盛的巅峰走向低谷,衰败之象处处可见。士人仕途拥挤,官场腐败,贪污成风。生活在此时期的盛大士一方面在清代摩古遗风中苦苦挣扎,一方面不断地反思与挣扎,企图开辟新的局面。作为娄东画派后期代表人物的盛大士,不仅是画家,更是一
期刊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摘要】:物种中心主义的审美观认为艺术或审美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本能的生物性需求。这种生物性本能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审美过程中应当把身体性生物性的因素与精神因素相结合。  【关键词】:生物性本能;审美;进化;身心一体论  关于“美”或“艺术”的问题的探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总是一种形而上的态度来探讨的。我们倡精神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