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大学学不到东西?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是大一第一个学期这个期待就幻灭了,基本上一切都和我预期的不一样。专业课有趣的不多,理论为主,我几乎翘掉了一半。我特想学的艺术史,我们学校居然没有开设,只有艺术系的学生才能修这个课。因为喜欢画画儿,也有过想去艺术系蹭蹭课的念头,结果被老师赶出来了,他们说:我们的课程不对其他学院学生开放。这一切都挺让我沮丧的。
  大一的时候,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在各处被塞一堆社团招新的传单,以及被拉去一头雾水地参加什么学生会的招新宣讲。这些招新活动我也去参加了几个,但学生会实在是太无聊了,我不爱搞行政工作,也不想通过这种经历去保研评奖什么的。我只想趁着大学有点儿自由时间,找点对口味的事儿玩。所以最终没有加入学生会,后来看到同宿舍同学每天熬夜到2点,一边给学生会做一堆毫无意义的工作,一边抱怨,我真是无比庆幸当时自己的选择。
  我还试着去参加了几个学生社团,可是也挺没劲的,因为这些组织里的人没劲,他们可能就比你大个一届,说话却满嘴长辈味儿,指指点点充满教育意义,太做作,喊着假大空的口号干不了什么真正有意思的事。我呆了半年,觉得实在没学着什么东西,也没有培养出组织章程中提及的“领导力”,倒是经常被组织里的领导“教育”,于是我退了出来。
  当时,我挺迷茫的。在大学里没啥东西能引起我的兴趣,和周围的同学也没有什么可聊的,世界观差距有点儿大,我太不正经。迷茫的时候我经常啥都不想干,跑出学校,去看个摇滚演出,去公园躺着发呆,画个小画。后来我觉得这样实在是太散漫了,青春无力怎么行,得找点儿能激起自己兴趣的事儿。
  我跑出学校,找了个画舍,开始画画儿,一礼拜去3次。那画舍挺有趣的,在那儿画画的都不是专业学这个的,都是纯爱好,所以什么年龄层,干什么职业的都有。大家经常就在那一边画画儿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我在画舍认识了很多有趣儿的人:总是能把古典人像画成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死尸状的外科医生,干了10年辞职去旅行的律师,60多岁还想学画画的退休阿姨,话剧演员,画抽象画儿的美国老头,北京话说得倍儿溜的加拿大小伙儿……其中很多都跟我成了特好的朋友。大家有共同爱好,也爱新鲜热闹,经常一去参加北京的好玩活动,也一起去外地旅行,这帮朋友多数比我大,工作了,跟他们聊天了解各行各业的事儿,挺有意思的。
  后来,我采访了一个青年文化研究公司的老板,特别喜欢他们干的事儿,也特喜欢他们的工作环境,最后我就去那儿实习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还挺重要的,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做得比较上心。在这个公司,老板和同事也是一帮挺逗的人:老板35了,一头卷毛,特别飞,整天穿着T恤和牛仔裤,看起来像个不羁的大学生。同事都是人类学研究员,亚文化圈儿里的先锋人物。总之是一帮看起来不正经,其实工作起来非常正经的人,很好玩。因为研究的是青年文化,所以总能接触到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在这里,我也认识了更多有性格的年轻人:独立动画导演、说唱歌手、杂志编辑、公益组织创始人、更多的中文说得特别好带着研究眼光看中国的老外……见到的东西很多元,更广阔,激发了我更多的好奇心。
  这么看来,其实我大学这两年过得挺充实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只不过绝大部分都不是在学校学的。我的专业课程没有那么紧,所以学校给了宽裕的时间去思考和尝试各种东西,当然是在校外。其实我大一时候的困惑和迷茫并不是个例,我身边有不少同学都在抱怨,学校学不着东西,交不到朋友,社团无聊什么的,只是大部分人维持现状了,好像过得也不大开心,很少有人主动选择别的路子。不过也有我认识的几个人,同样觉得在学校里没有归属感,学不着东西,就自己跑出来搞摄影工作坊什么的,过得也挺有滋味的。
  如果不是大学没给我想要的东西,我可能也不会鼓足劲儿到处疯跑,去探索和实践更多新鲜东西。有了问题,原地没法儿解决,总是要给自己想出个解决的办法吧。
其他文献
美国学生贷款的种类  美国大学生可以从联邦政府与私人贷款机构如银行等获取学生贷款,贷款的种类繁杂,各所高校都有专门的办公室帮助学生申请这些贷款。虽然大家都在讨论学生贷款危机,可是最大的债主——联邦政府,却对到底联邦学生贷款发放了多少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一般估计为1万亿美元左右,占了学生贷款的绝大部分。  联邦政府从三方面援助学生:无需偿还的奖学金、低息贷款以及勤工助学(Federal Work
Q:您主要做哪一行业的投资?  A:基于手机的软件硬件开发,就是移动互联网这块,因为它资产比较轻,但它的价值很大。现在的人没有手机不行。我们正在积极促成一些90年左右的年轻人,在车库咖啡等创业孵化地孕育移动互联方面的项目,帮他们争取投资,帮他们做强。  Q:听说前不久,IDG资本成立了1亿美元的90后基金,专门投资90后创业者或者是面向90后生活方式的创业项目,对这件事儿您怎么看?  A:嗯,知道
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虽然摘掉了“文革”期间戴在头上的一个“臭”字,但依然是“老九”。那时他们很穷,但学术风气好。回顾一下这个“好”的原因,对于今天或许是有益的。  那时候老师穷到什么程度呢?有贼为证:当时大钟寺一带尚属荒凉之地,常有劫匪出没,据说,防范劫匪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当遇到劫匪的时候,只要说一句“我是师大的老师”,你便可以安然而归。不肖说,那劫匪的脸上一定堆满了失望的表情。至于学习风气,那就
我是华南农业大学昆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虫虫迷”,每天我不是在实验室研究昆虫,就是在寻找昆虫的路上。有人曾质疑我整天研究昆虫能有什么出息,我却要说,小小昆虫背后解决或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人们的生活甚至整个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寻找阳彩臂金龟  2013年,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名为《西湖昆虫家族 “新移民”大起底》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在20年后再现西湖群山,
重启烂尾项目“淘课拉”  之所以对于找工作信心满满,是因为整个大学四年江泽辉丝毫没有浪费时间,一直踏踏实实朝着 “程序猿”的方向迈进着。  大一入学后不久,江泽辉就加入了武汉大学最大的学生门户网站“自强学堂”。该网站每天服务来自武汉大学四大校区、超过4万次的访问请求,且访问人数不断递增。  加入自强学堂是因为招新时宣传单上写着的后台代码部让江泽辉好感倍增,他立马报名参加,待了一段时间后,江泽辉越来
精细化预报  建立小组伊始,我们决定就独立自主发布南昌地区的天气预报,一是能够锻炼大家的气象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可以方便同学们出行以及生活。不过很快,我们就受到许多同学的质疑。这时候,2013年第七号台风“苏力”的生成给了我们一次打消大家疑虑的绝佳机会。台风登陆后,小组成员立刻向大家发布了未来的重大天气变化,并随时跟踪台风实况,连续发布了4期台风天气简报来分析未来的天气走向,包括台风登陆后的移动趋
不同年级,不同方法  周五下午两点十分,柯若石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这是北京交通大学研一学生的一节专业课——物联网,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在讲台上站定,柯若石老师并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热情地与同学们寒暄了几句,“Have you had your lunch?”这是一节长达四个小时全英文讲解的大课,临近周末,又是这样长时间的外文授课,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能力与精力的
亚洲小旋风  上个学期的一门课,我被分到了一组被称为“亚洲小旋风”的队伍里,原因是我们六个组员全是亚洲人。六个人中除了我,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中国女孩,一个谨言慎行的日本男生,一个漂亮的泰国女土豪,一个自负的马来西亚女“夜叉”和一个神经兮兮的大龄印度男。  这一次的group work,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比较不愉快的团队经历,虽然我们都来自亚洲,在外人看来,性格和文化上理应更加亲密无间才对,可相处下来
洪俊杰,现任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05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城市与产业经济学(运输物流)。  要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哪些学校最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肯定是执牛耳者。要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牌专业是什么,当属国际经贸。很多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不知道除了教材外,应该读哪些专业书。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
几度流离几度波折  1922年,在南洋华侨的捐助下,复旦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土地,建起了奕柱堂。这是复旦大学的第一栋楼房,兼顾办公和藏书,也是复旦数十年变迁的见证者,如今的校史馆。奕柱堂附近的建筑,按照传统的品字形布局。在复旦初生的时期,学生在简公堂里聆听世界的声音,在相辉堂里度过青春韶华。  在之后的十四年中,复旦大学依靠民族资本的捐助一点一点扩建,有了子彬院、寒冰馆、景莱堂等建筑,还向私人购买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