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适度而有效的激励可以提高人的工作热情,激发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正如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提出的,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激励是激发和调动教师创造性的一种最好策略。激励教师创造性,不仅有助于教师成功地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而且有助于教师充分地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增进和维护心理健康。本文拟就教师创造性的激励策略问题作粗浅的讨论。
一、创新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
教师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和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要激发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欲望和热情,就必须正视教师所具有的人的特性,在注重科学化、有序化管理的同时,创新管理理念,关注教师的生命,以教师发展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
1.信任和尊重教师。在教师具有的多种需要中,精神需要尤为突出,表现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换句话来说,教师的心理需求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次,即能否得到信任,能否得到尊重,自我价值能否得到实现。实施人性化管理,以师为本,信任和尊重是根本。一个教师只有在得到一定程度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自我价值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尊重和信任,可以强化教师的责任感,使之发挥最大的创造潜能。
2.欣赏和称赞教师。基于美国现代行为科学家伦西斯在《管理的新模式》中提出的著名的“支持关系理论”,个体置身于组织环境中,通过工作交往,亲身感受和体验到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可从中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现实的事实也证明,大凡有进取心的教师,特别希望自己的特长、才能及取得的成绩能够博得他人的赞扬,得到他人的认可。由于学校中每位教师的气质、态度、能力、特长和优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善于积极寻找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多用欣赏的目光和态度对待他们,多加以赞扬,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人关注和重视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个性较强、喜欢提不同意见的教师更不能斥责与埋怨,否则就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弘扬和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忽视人性的传统管理模式,追求客观化、标准化、统一化,教师在课程设置、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及教学评价上很少有自由的空间、个人的主张和见解,只能一味地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步骤,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其结果,不仅使教师的主体精神缺失,而且也难以使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从课程的推行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发展的参与者,从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改革的主导和贡献者。因此,必须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弘扬和凸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大胆放手让其自主工作。这样,既可以不断地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自我价值,也可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出个人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二、完善和创新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借助激励因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调动教师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很多,除了分配、用人制度等激励机制外,仅代表性地侧重讨论三种。
1.评价激励。教师评价制度有很多种模式。其中,以教师个人未来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制度是最值得提倡和推行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强调教师个人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同时承认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注重教师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及评价过程的民主和平等。因此,使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不但能促进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但必须承认,评价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带来压力和竞争,也可以提供动力和活力。
2. 奖惩激励。科学合理的奖惩是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有效手段。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都希望作出一番成就,得到肯定和认可。依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的强化理论,奖励(包括薪金与业绩挂钩、晋升、赞许、提升地位、给予名誉等)属于调动教师创造性的最有效的一种正强化,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激发其创造力和竞争力。惩罚属于负强化,它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主要是对不良行为的修正和鞭策,使用不当则容易使教师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失去创造性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运用奖惩激励机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恰如其分,公平合理;奖励与惩罚结合,以奖励为主;视贡献大小,因人而异;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3.竞赛激励。竞赛是激励教师不断上进、鼓舞教师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竞赛能使教师的自尊和优胜信念得到加强,从而有效地激发教师的行为动力;在竞赛目标的鼓舞下,教师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活动的效率和创造性;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的竞争气氛,可使教師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显示自己潜在的创造才能。为充分发挥竞赛对教师创造性的激励作用,应注意事先公布竞赛目标及具体规则;评定标准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及时公布竞赛结果;整个竞赛过程要体现客观、公平的原则。
三、精心保护和培育教师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也就是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事实证明,教师创造性工作水平与其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关。因此,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是激发教师创造性的“发动机”,它对教师创造性具有支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创造性就是其创造性人格的外部显现。
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但也离不开客观外在条件的作用。创造总是要经过一定的历程,从质疑开始,经过探索,发现与验证,最后将现有结论部分推翻甚至全部推翻。因此,要激励教师创造性,就必须精心保护和培育教师的好奇心、冒险性、自信心、善于与人合作等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好奇心是一种对事物感到疑惑,想要了解以求明白的心理倾向。好奇心对创造性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行动的内在动力之一。冒险性是人们挑战困难和阻力的一种心理品质,它是创造的孪生兄弟,没有它,创造活动就难以成功。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个体实现预期目的的重要保证。
善于与人合作是激发教师创造性的先决条件。虽然创造要求张扬个性,充分利用个人的智慧,发挥自身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就不需要协作。相反,创造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把个性自主与集体协作有机结合起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个智者能精通某一方面,具有某种特长,但却难以做到样样都精通,这就需要吸收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创造性的工作,就不能单纯依赖一个人的智慧与力量,而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经验,利用他人智慧,修正自己的偏见,开启自己的心智。
四、构筑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
根据创造具有探索性、独创性和相对性等特点,激励教师创造性需要有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人际环境。教师置身于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没有太多的干预和束缚,才能自由自立地思考研究、提出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果断而自立地决策和实践,充满创新的灵感与激情。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使人人都有从事发明创造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师施展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和机遇,让教师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投入创造性工作,而且还可以为激发教师创造性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基础。
学校的学术氛围状况与教师创造性程度存在着紧密联系,要激励教师创造性,就必须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为此,要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往。思维定势是阻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学术交往不仅可以扩大信息量,加深思维深度,而且还能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给人以启迪。固此要积极提倡教师开展学术竞争。竞争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进而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其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把教学与科研联结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积极反思、发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各种新的方法与举措,产生创新的动力与欲望。
此外,由于创造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更新,因此,激励教师创造性,还应不断地改进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图书资源建设、网络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改进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激励教师创造性提供前提和必要条件。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一、创新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
教师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和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要激发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欲望和热情,就必须正视教师所具有的人的特性,在注重科学化、有序化管理的同时,创新管理理念,关注教师的生命,以教师发展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
1.信任和尊重教师。在教师具有的多种需要中,精神需要尤为突出,表现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换句话来说,教师的心理需求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次,即能否得到信任,能否得到尊重,自我价值能否得到实现。实施人性化管理,以师为本,信任和尊重是根本。一个教师只有在得到一定程度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自我价值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尊重和信任,可以强化教师的责任感,使之发挥最大的创造潜能。
2.欣赏和称赞教师。基于美国现代行为科学家伦西斯在《管理的新模式》中提出的著名的“支持关系理论”,个体置身于组织环境中,通过工作交往,亲身感受和体验到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可从中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现实的事实也证明,大凡有进取心的教师,特别希望自己的特长、才能及取得的成绩能够博得他人的赞扬,得到他人的认可。由于学校中每位教师的气质、态度、能力、特长和优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善于积极寻找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多用欣赏的目光和态度对待他们,多加以赞扬,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人关注和重视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个性较强、喜欢提不同意见的教师更不能斥责与埋怨,否则就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弘扬和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忽视人性的传统管理模式,追求客观化、标准化、统一化,教师在课程设置、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及教学评价上很少有自由的空间、个人的主张和见解,只能一味地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步骤,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其结果,不仅使教师的主体精神缺失,而且也难以使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从课程的推行者转变为校本课程发展的参与者,从政策的执行者转变为改革的主导和贡献者。因此,必须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弘扬和凸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大胆放手让其自主工作。这样,既可以不断地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自我价值,也可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出个人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二、完善和创新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借助激励因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调动教师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很多,除了分配、用人制度等激励机制外,仅代表性地侧重讨论三种。
1.评价激励。教师评价制度有很多种模式。其中,以教师个人未来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性评价制度是最值得提倡和推行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强调教师个人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同时承认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注重教师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及评价过程的民主和平等。因此,使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不但能促进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但必须承认,评价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带来压力和竞争,也可以提供动力和活力。
2. 奖惩激励。科学合理的奖惩是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有效手段。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都希望作出一番成就,得到肯定和认可。依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的强化理论,奖励(包括薪金与业绩挂钩、晋升、赞许、提升地位、给予名誉等)属于调动教师创造性的最有效的一种正强化,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激发其创造力和竞争力。惩罚属于负强化,它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主要是对不良行为的修正和鞭策,使用不当则容易使教师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失去创造性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运用奖惩激励机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恰如其分,公平合理;奖励与惩罚结合,以奖励为主;视贡献大小,因人而异;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
3.竞赛激励。竞赛是激励教师不断上进、鼓舞教师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竞赛能使教师的自尊和优胜信念得到加强,从而有效地激发教师的行为动力;在竞赛目标的鼓舞下,教师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活动的效率和创造性;竞赛过程中你追我赶的竞争气氛,可使教師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显示自己潜在的创造才能。为充分发挥竞赛对教师创造性的激励作用,应注意事先公布竞赛目标及具体规则;评定标准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及时公布竞赛结果;整个竞赛过程要体现客观、公平的原则。
三、精心保护和培育教师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也就是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事实证明,教师创造性工作水平与其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关。因此,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是激发教师创造性的“发动机”,它对教师创造性具有支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创造性就是其创造性人格的外部显现。
教师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但也离不开客观外在条件的作用。创造总是要经过一定的历程,从质疑开始,经过探索,发现与验证,最后将现有结论部分推翻甚至全部推翻。因此,要激励教师创造性,就必须精心保护和培育教师的好奇心、冒险性、自信心、善于与人合作等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好奇心是一种对事物感到疑惑,想要了解以求明白的心理倾向。好奇心对创造性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行动的内在动力之一。冒险性是人们挑战困难和阻力的一种心理品质,它是创造的孪生兄弟,没有它,创造活动就难以成功。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个体实现预期目的的重要保证。
善于与人合作是激发教师创造性的先决条件。虽然创造要求张扬个性,充分利用个人的智慧,发挥自身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就不需要协作。相反,创造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把个性自主与集体协作有机结合起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个智者能精通某一方面,具有某种特长,但却难以做到样样都精通,这就需要吸收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创造性的工作,就不能单纯依赖一个人的智慧与力量,而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经验,利用他人智慧,修正自己的偏见,开启自己的心智。
四、构筑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
根据创造具有探索性、独创性和相对性等特点,激励教师创造性需要有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人际环境。教师置身于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没有太多的干预和束缚,才能自由自立地思考研究、提出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果断而自立地决策和实践,充满创新的灵感与激情。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使人人都有从事发明创造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宽松、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师施展自己的特长提供舞台和机遇,让教师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投入创造性工作,而且还可以为激发教师创造性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基础。
学校的学术氛围状况与教师创造性程度存在着紧密联系,要激励教师创造性,就必须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为此,要积极组织和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往。思维定势是阻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学术交往不仅可以扩大信息量,加深思维深度,而且还能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给人以启迪。固此要积极提倡教师开展学术竞争。竞争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进而激发其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其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把教学与科研联结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积极反思、发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各种新的方法与举措,产生创新的动力与欲望。
此外,由于创造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更新,因此,激励教师创造性,还应不断地改进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图书资源建设、网络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改进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激励教师创造性提供前提和必要条件。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