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相应问题,以致学生在校期间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达到预想的较好效果,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题体系,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探讨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
会计职业能力即会计职业人员能按照职业标准及要求,高效执行职业活动而应具备的职业品德、技能和知识的综合。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进入社会理应基本具备如图所示的会计职业能力。但由于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培养模式选择不够科学,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理实脱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训条件有待提高等相应问题,以致学生在校期间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达到预想的较好效果,从而导致其在就业时难以实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如何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1、培养目标精细化,培养模式科学化
高职教育注重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上岗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取得相应的某种或某类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上岗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因此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时更应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目前很多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定位时,都会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这固然体现了高职特色,但大都泛泛而谈,其具体内涵却难得以充分体现。且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理解偏差,导致重技能而轻素质,重就业而轻过程,重短期而轻长远等系列问题,产学结合也只流于形式。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和正确地理解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并根据内外因素,切合实际地进一步确立、细化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注重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一定的应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在就业导向、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均衡发展,有机地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思考、判断、分析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积累职业经验,开阔眼界,更新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2、课程体系合理化,课程内容特色化
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目前仍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一体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理实比例设计上也大多按部就班,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的制约,难以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课程内容上,也多为普通高校会计课程内容的翻版,变化不大。教材虽对内容进行了改进,但仍偏重于“理论型”,与会计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效果不明显。从而造成会计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导致实训课程时出现学生知道其理论却不知该如何动手的尴尬局面。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时,应关注会计领域法规制度、政策措施;听取会计相关部门专家及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基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综合财务分析能力以及不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予以考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以就业为导向,遵循不应学或者不重要的可以不学或少学,与工作和社会需求相关的应多学、学透的原则,合理开设理论、实践课程,符合规范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课程内容则应注意知识能力的有效性、递进性和理论实践的结合性,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低到高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课程内容应简单直观,以基础为重点,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操作;然后在学生可以熟练运用会计工具进行基本业务处理的情况下,再增加复杂业务和特殊业务核算处理,拓展课程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将所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
3、教学方法有效化,考核方法灵活化
一些高职院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会计教学中也引入了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已广泛的应用。这固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抽象性、乏味性,提升了教学中的感观性、兴趣性,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于不同的会计课程以及教师,还应具体、充分选择合适自己及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跟风。科学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大学城、学习群等,将教师制作的课件、多媒体教学片、课程网页等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上网学习、做练习,发表个人意见和感悟,提出问题,并及时得到反馈。与此同时,配套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既关注课程期末考核成绩,也注意平时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动态过程,采取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还可以根据我国对会计人才的评价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制度并行的特点,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纳入专业考核计划,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可以评判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协作教师教改。
4、教师能力丰富化,学生兴趣提高化
要培养具备职业能力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就应当具备与之相符的素质、经验和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在教师的培训实践、教学团队的组成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善。既可以把老师送出去,派遣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专业技能培训,督促教师参与会计专业方面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实操锻炼;也可以把资源引进来,聘请专家、中小企业经理、财务会计人员进学校、进课堂现身说教,与会计教师及学生面对面积极交流探讨。此外,会计教师还应积极参与中高级会计师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不断提高自己,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中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除了丰富专业教师能力,还应同时提高学生兴趣,避免出现一头热的被动局面。学院、教师应多渠道多手段地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课堂教改提高学生兴趣外,还可以通过创建会计协会,由专业老师指导定期开展协会活动;利用大学城等网络环境组建师生会计交流群,探讨学习中问题、方法和经验;组织开展各类会计知识、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继续教育知识的宣讲活动,树立正确会计工作理念等一系列方法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1]郭剑媚.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模式研究——以高职
会计教育为例[J].绿色财会,2010(22)
[2]陈靖莲.论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
会计职业能力即会计职业人员能按照职业标准及要求,高效执行职业活动而应具备的职业品德、技能和知识的综合。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进入社会理应基本具备如图所示的会计职业能力。但由于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培养模式选择不够科学,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理实脱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训条件有待提高等相应问题,以致学生在校期间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未能达到预想的较好效果,从而导致其在就业时难以实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如何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1、培养目标精细化,培养模式科学化
高职教育注重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上岗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取得相应的某种或某类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上岗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因此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时更应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目前很多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定位时,都会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这固然体现了高职特色,但大都泛泛而谈,其具体内涵却难得以充分体现。且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理解偏差,导致重技能而轻素质,重就业而轻过程,重短期而轻长远等系列问题,产学结合也只流于形式。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和正确地理解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并根据内外因素,切合实际地进一步确立、细化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注重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一定的应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在就业导向、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均衡发展,有机地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思考、判断、分析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积累职业经验,开阔眼界,更新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2、课程体系合理化,课程内容特色化
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目前仍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一体的学科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理实比例设计上也大多按部就班,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的制约,难以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课程内容上,也多为普通高校会计课程内容的翻版,变化不大。教材虽对内容进行了改进,但仍偏重于“理论型”,与会计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效果不明显。从而造成会计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导致实训课程时出现学生知道其理论却不知该如何动手的尴尬局面。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时,应关注会计领域法规制度、政策措施;听取会计相关部门专家及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基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综合财务分析能力以及不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予以考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以就业为导向,遵循不应学或者不重要的可以不学或少学,与工作和社会需求相关的应多学、学透的原则,合理开设理论、实践课程,符合规范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课程内容则应注意知识能力的有效性、递进性和理论实践的结合性,按照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低到高的过程。在开始的时候,课程内容应简单直观,以基础为重点,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操作;然后在学生可以熟练运用会计工具进行基本业务处理的情况下,再增加复杂业务和特殊业务核算处理,拓展课程内容,最后再让学生将所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
3、教学方法有效化,考核方法灵活化
一些高职院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会计教学中也引入了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已广泛的应用。这固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抽象性、乏味性,提升了教学中的感观性、兴趣性,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对于不同的会计课程以及教师,还应具体、充分选择合适自己及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跟风。科学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大学城、学习群等,将教师制作的课件、多媒体教学片、课程网页等对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上网学习、做练习,发表个人意见和感悟,提出问题,并及时得到反馈。与此同时,配套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既关注课程期末考核成绩,也注意平时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动态过程,采取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还可以根据我国对会计人才的评价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制度并行的特点,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纳入专业考核计划,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可以评判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协作教师教改。
4、教师能力丰富化,学生兴趣提高化
要培养具备职业能力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就应当具备与之相符的素质、经验和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在教师的培训实践、教学团队的组成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善。既可以把老师送出去,派遣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专业技能培训,督促教师参与会计专业方面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实操锻炼;也可以把资源引进来,聘请专家、中小企业经理、财务会计人员进学校、进课堂现身说教,与会计教师及学生面对面积极交流探讨。此外,会计教师还应积极参与中高级会计师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不断提高自己,真正成为高职院校中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除了丰富专业教师能力,还应同时提高学生兴趣,避免出现一头热的被动局面。学院、教师应多渠道多手段地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课堂教改提高学生兴趣外,还可以通过创建会计协会,由专业老师指导定期开展协会活动;利用大学城等网络环境组建师生会计交流群,探讨学习中问题、方法和经验;组织开展各类会计知识、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继续教育知识的宣讲活动,树立正确会计工作理念等一系列方法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1]郭剑媚.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教育模式研究——以高职
会计教育为例[J].绿色财会,2010(22)
[2]陈靖莲.论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