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缺乏启发情境是一个重要的症结。
那么,怎样创设“启发情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情趣”召唤灵动 引其“登堂入室”
在教授《池上》这首古诗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时,故意引入这样一个趣味矛盾话题:
师:作者怎么将一个偷东西的小毛贼写在诗中去赞美呢?
生:这小孩好像不是贼。
师:既然是“偷采”又为何不是贼,贼的行为有什么特征呢?
生:贼偷东西都准备很多天。
生:他们看准什么东西就故意在人家不知道的时候去偷。
生:偷来后还赶快揣在怀里或收起来,不想让人知道。
师:诗中的小娃呢?他有准备吗?他是故意的吗?他把偷来的东西收起来了吗?
生:(齐)没有。
生:他不解藏踪迹。
师:那小娃为何要采白莲呢?
生:他可能看莲花好看,喜欢白莲花。
生:他喜欢吃里面甜甜的莲子,就情不自禁地随手采一支尝尝。
老师话题的嵌入,召唤学生内心的情感意识,产生强烈的判断弹性,诗人的古文韵意潺潺流入孩子的心田,使其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情意流淌,让学生兴趣浓郁,课堂气氛也自然随之活跃起来。
这种趣题,激发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没有忧郁和无所事事,有的是充沛、自信和情趣盎然。这样的趣题设置虽不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课堂应变能力。要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脉搏,新授深化到归纳推演,教师要不断疏导环节,步步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二、“新颖”启动遐想 激其思维浪花
记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大瀑布的葬礼》的教学课题设问:
1、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塞特凯达斯瀑布枯竭的情景,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2、“瀑布老人”在生命垂危之时,会给人们留下什么遗言呢?
3、瀑布周围工厂的职工、伐木人听到“瀑布老人”的遗言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感受游客、感受瀑布、感受伐木人这些巧妙而新颖的话题引导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推向纵深,直击文章的主旨——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话题设置选择新角度,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学会将侧向反向、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思维的严密化,自然会产生良好的思维效应。
去年,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另外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参加角色有:工厂厂长、伐木人、“瀑布老人”、环保专家等。在辩论会上孩子们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行为的善与恶进行激烈的辩驳。我觉得这是一次“心灵洗涤”的盛会。语文提倡的是以“美好”的事物感染孩子们的纯洁心灵,笔者认为,用“丑恶”的行为去鞭策孩子,会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人间的真善美。因此,在话题上,我们用辩论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争议中理解,把学生的思维自由解放出来,推动他们个性的充分运转,以达到人人自我确定,从而敞开其创造力的目的。这不也就是语文一直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吗?即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对“话题”的认识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不断成长变化的过程,他们对事物认识的直观性较强,而相对来说,其注意力存在着短暂性和不稳定性。如果他们对“话题”认识没有自己内在的动力,只靠外力来维持的话,那么,即使已经创设了“愤”“悱”的启发情境也很难维持。因此,我们在设置话题时,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阐述要新颖生动,针对性要强,既要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又要使学生易于接受。否则,话题脱离学生的知识视野,或模棱含糊,故弄玄虚,都会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呆如木鸡。
三、“人文”滋生和谐 使其“跌宕有致”
在教学《黄河的主人》的过程中,将罗杰斯的设想大胆的运用其中:
1、在“聚焦黄河”评读第一节的环节中,我曾看过好多老师凭借音像多媒体设施来创设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这些固然可以,但我想书中的文字为何熏陶不了孩子心灵呢?于是我用充分的信任提出人文性的话题去激荡孩子语言表达的冲动。话题导言:滚滚黄河水,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锻炼了人们的勇敢和智慧,也赋予我们在坐的每一位中华儿女无穷的力量。相信你们今天一定能用语言的力量将滔滔的黄河水引入课堂。这一话题的提出,有些自信的学生跃跃欲试,他们读完后,我趁机再作鼓励:“已经流来一股黄河水”“再来一股更汹涌的”“谁让河水流得更猛烈些”“老师更相信集体的力量,大家一起来吧!”这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将学生内心的紧张感、不安全感渐渐磨灭,形成接受的气氛。老师的信任在课堂悄然滋生的是奋进的力量,涌动的是表达的激情。
2、对个人的尊重理解、潜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所得报偿不仅在像分数和成绩之类的事情上,而是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和师生和谐、人文统一的感人情境上。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中,我带领学生分析了艄公的品质后,又设话题题:孩子们,了解到艄公有如此高的驾驶技术和如此强的责任心,你们现在敢坐羊皮筏子了吗?我本以为学生都会说“敢坐”,没想到好几个女孩和男孩都胆怯地摇头。此时,我看到的虽是孩子们的怯弱,但也发现他们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白。我适时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表扬坦率,给予理解:“敢坐的确实了不起,不敢的也正常,就算是老师到黄河边也可能会退却的。老师更欣赏你们的坦率。”那些胆怯的孩子听后轻松的笑了。我追思:如果我此时不对“不敢坐羊皮筏子的同学”做肯定评价的话,将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影响他人对他们的评价。这样就难免打破了和谐的气氛,遏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话题”的设置,是创设和形成启发情境、打开学生创造思维“闸门”的重要“键钮” ,当然不是唯一的手段。就整个启发教学过程而言,借助富有情感的朗读、图片展示、音乐、影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只有掌握“设置课题”这一键钮,才能在最平常的课堂中自如地走进学生心田的最深处,才能在教学之中领略到孩子们踏浪前行的幸福。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江苏】
那么,怎样创设“启发情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情趣”召唤灵动 引其“登堂入室”
在教授《池上》这首古诗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时,故意引入这样一个趣味矛盾话题:
师:作者怎么将一个偷东西的小毛贼写在诗中去赞美呢?
生:这小孩好像不是贼。
师:既然是“偷采”又为何不是贼,贼的行为有什么特征呢?
生:贼偷东西都准备很多天。
生:他们看准什么东西就故意在人家不知道的时候去偷。
生:偷来后还赶快揣在怀里或收起来,不想让人知道。
师:诗中的小娃呢?他有准备吗?他是故意的吗?他把偷来的东西收起来了吗?
生:(齐)没有。
生:他不解藏踪迹。
师:那小娃为何要采白莲呢?
生:他可能看莲花好看,喜欢白莲花。
生:他喜欢吃里面甜甜的莲子,就情不自禁地随手采一支尝尝。
老师话题的嵌入,召唤学生内心的情感意识,产生强烈的判断弹性,诗人的古文韵意潺潺流入孩子的心田,使其课堂教学“灵活”“生动”,情意流淌,让学生兴趣浓郁,课堂气氛也自然随之活跃起来。
这种趣题,激发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没有忧郁和无所事事,有的是充沛、自信和情趣盎然。这样的趣题设置虽不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课堂应变能力。要紧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脉搏,新授深化到归纳推演,教师要不断疏导环节,步步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二、“新颖”启动遐想 激其思维浪花
记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大瀑布的葬礼》的教学课题设问:
1、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塞特凯达斯瀑布枯竭的情景,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2、“瀑布老人”在生命垂危之时,会给人们留下什么遗言呢?
3、瀑布周围工厂的职工、伐木人听到“瀑布老人”的遗言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感受游客、感受瀑布、感受伐木人这些巧妙而新颖的话题引导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推向纵深,直击文章的主旨——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话题设置选择新角度,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学会将侧向反向、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思维的严密化,自然会产生良好的思维效应。
去年,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另外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参加角色有:工厂厂长、伐木人、“瀑布老人”、环保专家等。在辩论会上孩子们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行为的善与恶进行激烈的辩驳。我觉得这是一次“心灵洗涤”的盛会。语文提倡的是以“美好”的事物感染孩子们的纯洁心灵,笔者认为,用“丑恶”的行为去鞭策孩子,会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人间的真善美。因此,在话题上,我们用辩论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争议中理解,把学生的思维自由解放出来,推动他们个性的充分运转,以达到人人自我确定,从而敞开其创造力的目的。这不也就是语文一直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吗?即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对“话题”的认识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不断成长变化的过程,他们对事物认识的直观性较强,而相对来说,其注意力存在着短暂性和不稳定性。如果他们对“话题”认识没有自己内在的动力,只靠外力来维持的话,那么,即使已经创设了“愤”“悱”的启发情境也很难维持。因此,我们在设置话题时,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阐述要新颖生动,针对性要强,既要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又要使学生易于接受。否则,话题脱离学生的知识视野,或模棱含糊,故弄玄虚,都会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呆如木鸡。
三、“人文”滋生和谐 使其“跌宕有致”
在教学《黄河的主人》的过程中,将罗杰斯的设想大胆的运用其中:
1、在“聚焦黄河”评读第一节的环节中,我曾看过好多老师凭借音像多媒体设施来创设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这些固然可以,但我想书中的文字为何熏陶不了孩子心灵呢?于是我用充分的信任提出人文性的话题去激荡孩子语言表达的冲动。话题导言:滚滚黄河水,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锻炼了人们的勇敢和智慧,也赋予我们在坐的每一位中华儿女无穷的力量。相信你们今天一定能用语言的力量将滔滔的黄河水引入课堂。这一话题的提出,有些自信的学生跃跃欲试,他们读完后,我趁机再作鼓励:“已经流来一股黄河水”“再来一股更汹涌的”“谁让河水流得更猛烈些”“老师更相信集体的力量,大家一起来吧!”这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将学生内心的紧张感、不安全感渐渐磨灭,形成接受的气氛。老师的信任在课堂悄然滋生的是奋进的力量,涌动的是表达的激情。
2、对个人的尊重理解、潜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所得报偿不仅在像分数和成绩之类的事情上,而是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和师生和谐、人文统一的感人情境上。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中,我带领学生分析了艄公的品质后,又设话题题:孩子们,了解到艄公有如此高的驾驶技术和如此强的责任心,你们现在敢坐羊皮筏子了吗?我本以为学生都会说“敢坐”,没想到好几个女孩和男孩都胆怯地摇头。此时,我看到的虽是孩子们的怯弱,但也发现他们内心活动的真实表白。我适时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表扬坦率,给予理解:“敢坐的确实了不起,不敢的也正常,就算是老师到黄河边也可能会退却的。老师更欣赏你们的坦率。”那些胆怯的孩子听后轻松的笑了。我追思:如果我此时不对“不敢坐羊皮筏子的同学”做肯定评价的话,将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影响他人对他们的评价。这样就难免打破了和谐的气氛,遏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话题”的设置,是创设和形成启发情境、打开学生创造思维“闸门”的重要“键钮” ,当然不是唯一的手段。就整个启发教学过程而言,借助富有情感的朗读、图片展示、音乐、影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只有掌握“设置课题”这一键钮,才能在最平常的课堂中自如地走进学生心田的最深处,才能在教学之中领略到孩子们踏浪前行的幸福。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