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传媒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影视剧、动漫、网络游戏、音乐等文化产品及其代表的西方相对发达的物质生活,一下撞人我们的眼帘,冲击我们的视野。而在外语教育界,为保证语料的纯正地道,英语教科书多选用英美报纸杂志中的文章。作者的创作有其独特的文化语境,描绘世界必然以自身文化的价值观为出发点,也会流露一种文化优越感和强势文化心态。若学生不能接受正确的引导,对西方文化不加取舍地照单全收,很容易滋生对民族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盲目追随的心理,导致大学生缺乏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甚至也缺乏爱国心。
实施世界文化传播的主体——外语教师,因其独特的身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态度。外语教师首先是浸润在民族文化中的,同时又对异域文化有较多的了解,担当着教育中直接引导学生接触、了解异域文化的责任。外语教师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如果定位得当,将有助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如果定位不当,就会使我们的文化教学不能架设起沟通中西文化之间的“桥”,而堆砌起阻碍民族文化交流的“墙”。
除认清世界文化传播的目标外,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必须有一种客观的、正确的民族文化态度。外语教师应充分了解各文化现象出现差异的客观原因,在作相关介绍时必须注意措辞,保持自身语气态度的客观性,正确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判断,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草率下结论,更不能剥夺学生客观判断的权利。
我们常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这样被描述:在人际关系中,美国文化强调积极主动,而中国文化则强调追求和谐的被动接受;美国文化以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为特点,强调变化和发展,而中国文化则以封闭眼光看世界为特点,珍视稳定、和谐。被动与封闭的措辞就已将中国文化置于一种劣势文化的范畴。如果外语教师也采用这种语调,必然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持消极的否定态度。其实,上述差异就像西方绘画和中国画的差别,前者强调具体场景,重形似;后者强调意境,重神似。虽风格迥异,但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艺术瑰宝。美国文化着眼未来,中国文化珍惜过去;美国文化强调横向人际关系,中国文化强调纵向人际关系;美国文化尊重个性,中国文化强调集体责任感。不能因为与西方不同,就贬低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历史的借鉴意义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而竞争和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元素,中西各强调一种而已。
这种民族文化的再定位也需从教育思想的角度审视。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呼声频频,似乎忽略了中国的教育思想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很多方面意义深远,重视基础知识,操练性、记忆性强。许多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在《论语》中就早有提及,只是中国的教育思想往往是一些极具情境性的“启发、暗示、点悟”,讲究“点到即止、不求说破”,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后人需细细寻找。西方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他们基础知识教育缺失凸显出的问题和缺陷,但西方教育思想之不同,在于常把内在关联组成思想体系,并表达出来,便于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质疑,提出新的假设、新的观点。
在实际的世界文化传播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提及甚少,或仅将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对比目的语文化的参照系。而在对比的过程中,由于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特殊地位和英语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优先地位,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其是英美)所代表的西方发达物质文化的强烈冲击,外语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和顺从,在学生中培养西方强势文化的优越感,进而促成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及错位。
首先,世界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我们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方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在中国人力图学习地道的外语、学习异域文化的同时,对方也在捕捉、模仿中国人的一些语言思维习惯,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近年来,特别是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汉语热”、“中国热”在世界各地迅速掀起。2005年10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部波托马克河畔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行的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2007年我国在世界各国知名大学建立的近150所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招生状况非常好,就是其中的表现。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文化人格的人才,使其以理解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客观的眼光审视所接受的异域文化信息,而绝不应使教育对象越来越外国化。
其次,我们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不能脱离我国教育的总目标,要考虑教育对象的身份。我国外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不是对外输送人才,我们的教育投入也不是为他人作嫁衣。培养出的英语很好、专业精通的高层人才,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对祖国与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乃至信念动摇,一旦面对他国丰富的物质文明,就可能担当不起中华民族跃升的重任。外语教育工作者不应过于看重外语的工具性,应注重外语教育所蕴涵的人文性和教育性,應将外语教育置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框架之中,使学习者在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最大限度地受益。
这样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传播中就有了正确的定位。传播世界文化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和文化使者,能在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既增进双方了解,又有利于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文化。在向学生介绍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的尊严,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在拿来域外文化先进部分的同时,也主动向域外送去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
实施世界文化传播的主体——外语教师,因其独特的身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态度。外语教师首先是浸润在民族文化中的,同时又对异域文化有较多的了解,担当着教育中直接引导学生接触、了解异域文化的责任。外语教师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如果定位得当,将有助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如果定位不当,就会使我们的文化教学不能架设起沟通中西文化之间的“桥”,而堆砌起阻碍民族文化交流的“墙”。
除认清世界文化传播的目标外,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必须有一种客观的、正确的民族文化态度。外语教师应充分了解各文化现象出现差异的客观原因,在作相关介绍时必须注意措辞,保持自身语气态度的客观性,正确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判断,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草率下结论,更不能剥夺学生客观判断的权利。
我们常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这样被描述:在人际关系中,美国文化强调积极主动,而中国文化则强调追求和谐的被动接受;美国文化以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为特点,强调变化和发展,而中国文化则以封闭眼光看世界为特点,珍视稳定、和谐。被动与封闭的措辞就已将中国文化置于一种劣势文化的范畴。如果外语教师也采用这种语调,必然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持消极的否定态度。其实,上述差异就像西方绘画和中国画的差别,前者强调具体场景,重形似;后者强调意境,重神似。虽风格迥异,但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的艺术瑰宝。美国文化着眼未来,中国文化珍惜过去;美国文化强调横向人际关系,中国文化强调纵向人际关系;美国文化尊重个性,中国文化强调集体责任感。不能因为与西方不同,就贬低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历史的借鉴意义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而竞争和合作,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元素,中西各强调一种而已。
这种民族文化的再定位也需从教育思想的角度审视。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呼声频频,似乎忽略了中国的教育思想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很多方面意义深远,重视基础知识,操练性、记忆性强。许多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在《论语》中就早有提及,只是中国的教育思想往往是一些极具情境性的“启发、暗示、点悟”,讲究“点到即止、不求说破”,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后人需细细寻找。西方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他们基础知识教育缺失凸显出的问题和缺陷,但西方教育思想之不同,在于常把内在关联组成思想体系,并表达出来,便于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质疑,提出新的假设、新的观点。
在实际的世界文化传播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提及甚少,或仅将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对比目的语文化的参照系。而在对比的过程中,由于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特殊地位和英语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优先地位,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其是英美)所代表的西方发达物质文化的强烈冲击,外语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和顺从,在学生中培养西方强势文化的优越感,进而促成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及错位。
首先,世界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我们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方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在中国人力图学习地道的外语、学习异域文化的同时,对方也在捕捉、模仿中国人的一些语言思维习惯,也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近年来,特别是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汉语热”、“中国热”在世界各地迅速掀起。2005年10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部波托马克河畔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行的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2007年我国在世界各国知名大学建立的近150所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招生状况非常好,就是其中的表现。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内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文化人格的人才,使其以理解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客观的眼光审视所接受的异域文化信息,而绝不应使教育对象越来越外国化。
其次,我们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不能脱离我国教育的总目标,要考虑教育对象的身份。我国外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不是对外输送人才,我们的教育投入也不是为他人作嫁衣。培养出的英语很好、专业精通的高层人才,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对祖国与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乃至信念动摇,一旦面对他国丰富的物质文明,就可能担当不起中华民族跃升的重任。外语教育工作者不应过于看重外语的工具性,应注重外语教育所蕴涵的人文性和教育性,應将外语教育置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框架之中,使学习者在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最大限度地受益。
这样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传播中就有了正确的定位。传播世界文化的目标应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和文化使者,能在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经济,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既增进双方了解,又有利于介绍和传播中国的文化。在向学生介绍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的尊严,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在拿来域外文化先进部分的同时,也主动向域外送去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