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苯吩嗪治疗盘状红斑狼疮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氯苯吩嗪用于治疗麻风病已十多年,除了皮肤红染外至今未见到严重的副作用。Mackey报道用该药治疗慢性盘状红斑狼疮(DLE)2G例中有17例减轻。作者选择10例经活检证实的临床上活动的DLE患者,都对以前的治疗不满意,每日用氯苯盼嗪100毫克,计每月从临床上对其疗效作出评价。在治疗开始前作全血计数和肝肾功能生化检查,在3月和6月时复查化验。在试验期间不用其他药物治疗。

其他文献
瘤型麻风患者血清中曾证明有抗分枝杆菌抗体存在。过去常用Ouchterlony氏双向琼脂扩散法检查此类抗体,须血清中含相当大量抗体才能获得阳性结果,如只有小量循环抗体是测不出的。本文报告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测定瘤型麻风患者抗分枝杆菌抗体获得快而简便且敏感性高的结果。
期刊
作者对6例顽固性口腔念珠菌病(病期超过1年并且对局部抗真菌治疗无效)患者进行全面的免疫测定,并以3例弥漫性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及患家族性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的一父一女作对比。
临床用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是用人胸导管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细胞系或人胸腺细胞免疫动物制备的.因马血清量大,故常用马血清制备.但其他来源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制剂也同样有效.免疫抑制:给予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可导致淋巴细胞受损,引起细胞免疫下降.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功能受影响较少.提纯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相对来说不致产生变态反应和血小板减少的副作用,解聚的球蛋白可缓慢静脉输注.
本文采用现代技术对不同类型麻风病人的甲状腺机能作了探讨。作者共检查26名麻风病人,瘤型11名、界线类9名、结核样型6名;男21名、女5名。9名过去已用氨苯砜治疗。病人均经胸透、心电图、血清胆固醇、血清总蛋白、蛋白质分类、血尿常规、血清肌酸酐检查,以除外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情况。用I1315微居里以测定放射性碘吸收率。给示踪物后4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在颈部检查其吸收率。三碘甲状腺氨酸、甲状腺素
期刊
慢性苔癣样糠疹(Pityriasis Lichenoides Chronica,PLC),常具特征性多形性发疹。初期损害是一种出血性炎症性小丘疹,以后变平成为中央粘着性云母片样鳞屑性小斑片,炎症消退后有不同程度的色素减退。最近作者见到7例深肤色的PLC患者,在四肢近端和腋下等处有广泛的色素减退斑。例1,33岁女性,瘙痒性发疹4个月。检查可见损害分布于四肢、臀股等处,偶有鳞屑的融合性边缘不清的色素减
期刊
5年来,作者采用苯妥英钠治疗局限性线状硬皮病5例。剂量100毫克,开始时,每日2~3次,病情改善后每日1次,5例病人中,除1例治疗时间短略有进步外,其余病人在经过1年半至5年治疗,均显示显著进步。皮损明显变软,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恢复。本病的自然病程尚未完全明了,但可能自发缓解。
近5年的文献中,已有关于同时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使存活率提高的报道。本文作者对两组用类固醇治疗的SLE患者的存活率进行了比较。
1934及1935年Andrews等报告一种掌?脓疱性细菌疹,慢性经过,以感染为明显的病因者罕几点说明:(1)有2例多年来曾有典型的掌?脓疱性细菌疹的表现,大部份(90%)患者之发疹与咽峡炎有关(间隔2~7天).(2)例1右小腿曾见有结节性红斑样结节.(3)4例有发烧,1例有高烧.(4)8例中有4例抗链球菌素滴度升高,皮疹见,然而当治愈扁桃体炎和龋齿等病灶,常导致疾病好转.近来Tan报告一种急性泛
期刊

作者应用灰黄霉素治疗皮肤霉菌病已10年,绝大多数病人能很好耐受治疗,仅个别病人对灰黄霉素发生瘙痒性小丘疹的过敏性皮疹,在脱敏疗法后能很快消失。本文报道1例服用灰黄霉素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病例,经过如下: 病例A:女性。20岁。1974年1月14日因患慢性头部、指甲和皮肤毛癣菌病而住院。镜检头发为发内毛癣菌,皮肤、指甲查到菌丝,培养结果病原体为堇色毛癣菌。
鉴于在红斑性天疱疮患者的面部和暴露区皮肤标本中发现有免疫荧光带,有些病例有抗核抗体,故有人认为它是红斑狼疮的一个异型,但也有人因发现本病有棘层松解现象和体内结合循环抗体而认为应归于天疱疮。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本病的发病机理长期以来一直有着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