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信息技术能力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担任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启蒙教育,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素养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73-01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价技术的能力是指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并对信息技术进行独立的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其独特性,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同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般,使学生掌握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并应用和重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教学模式。利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形成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既能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概念的理解,建构了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同时实践了解决问题中对信息的搜集、甄选、归类、表达和交流,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例如:我在教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十八课《龟兔赛跑》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绘图工具栏的基本工具之后,就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求助网络、老师、或者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之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情绪高涨,学习氛围很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要重要的多。
2 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个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提高效率。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灌输学生,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学以致用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融合到学科整合教学中去,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为学习带来的便利,更能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例如:我曾教授过一节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课《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变得直观形象,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数学的学习提供的便利,更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不过学生喜欢的不是老师枯燥无味的演示,而是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个特征,适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不应该刻板地要求学生一切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比如我在讲《我是小画家》这一课时,先领着大家认识画图工具,这时我没有直接去讲各个工具的用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一个一个尝试每个工具的使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接着,我出示自己画好的一幅画,说明我是利用画图软件画出来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作画,喜欢什么就画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画,而不是一致要求学生去画某一个事物,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学生开设兴趣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应的小组。每个小组设立特定的项目,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研讨,信息技术征文,信息技术知识竞赛等活动,展现自己,分享讨论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的小窍门、小故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 营造健康的信息文化氛围
新课标要求:“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小学阶段的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够健全,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资源,也缺乏分析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而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仅限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尤其是网络游戏充斥着很多负面的信息,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强调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具有相当的信息过滤的能力。
例如:我定期开展信息技术研讨课,针对实时的网络实例进行班级内的研讨,让学生在辩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树立健康的信息技术世界观。如:《如何看待“黑客”》,教育学生预防和制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盲目的仰慕黑客,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道德观。《如何看待盗版光盘》,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定期领着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倡健康上网,对学生进行上网的安全指导、健康教育。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教师应肩负起这一重任,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2000.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素养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73-01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价技术的能力是指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并对信息技术进行独立的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其独特性,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同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般,使学生掌握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并应用和重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应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教学模式。利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形成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既能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概念的理解,建构了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同时实践了解决问题中对信息的搜集、甄选、归类、表达和交流,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例如:我在教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第十八课《龟兔赛跑》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绘图工具栏的基本工具之后,就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求助网络、老师、或者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之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情绪高涨,学习氛围很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要重要的多。
2 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个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提高效率。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灌输学生,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学以致用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融合到学科整合教学中去,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为学习带来的便利,更能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例如:我曾教授过一节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课《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变得直观形象,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数学的学习提供的便利,更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视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不过学生喜欢的不是老师枯燥无味的演示,而是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个特征,适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不应该刻板地要求学生一切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比如我在讲《我是小画家》这一课时,先领着大家认识画图工具,这时我没有直接去讲各个工具的用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一个一个尝试每个工具的使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接着,我出示自己画好的一幅画,说明我是利用画图软件画出来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作画,喜欢什么就画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画,而不是一致要求学生去画某一个事物,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外学生开设兴趣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应的小组。每个小组设立特定的项目,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研讨,信息技术征文,信息技术知识竞赛等活动,展现自己,分享讨论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的小窍门、小故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 营造健康的信息文化氛围
新课标要求:“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小学阶段的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够健全,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信息资源,也缺乏分析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而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仅限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尤其是网络游戏充斥着很多负面的信息,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强调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具有相当的信息过滤的能力。
例如:我定期开展信息技术研讨课,针对实时的网络实例进行班级内的研讨,让学生在辩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树立健康的信息技术世界观。如:《如何看待“黑客”》,教育学生预防和制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盲目的仰慕黑客,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道德观。《如何看待盗版光盘》,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定期领着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倡健康上网,对学生进行上网的安全指导、健康教育。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教师应肩负起这一重任,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