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至今,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认识到实践,教学者们纷纷出谋划策,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构想,以为常规授课进行有益补充。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是突出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身心发展及数学情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方法,让小学生们在实际活动中“发挥作用”获得丰富经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及应用过程。
关键词:数学活动;实践经验;主体;小学教学
活动作为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能够较好地遵循小学生的心理,满足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让教育回归他们的生活,为学生枯燥与乏味的学习添加了“缓冲剂”,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在实际中,学校与教师应该有效结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数学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推动实施,在活动实践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实现数学教育的价值与培养目标。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发原则
以往的单一数学课程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改善小学数学课程的结构就尤为必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活动课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当作为必修课进入学校。数学教师开发活动课时,应有一定的原则作指导,才不至于开发无效,其中学生的兴趣、资源的选择与注重实践的原则是不可缺少的。
1.兴趣性原则
杜威认为学生的兴趣是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活动课应呈献给学生喜欢的、想要了解的东西。如武汉市某小学遵从学生的兴趣性原则,开发了人民币观察活动课程,学生们的兴趣相当浓厚,很快熟练掌握了人民币的找零,明白了数字的计算应用到生活中。显然,兴趣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课提供了动力,在实践中促使学生主动获得信息,了解数字的加减运算及其意义,学生的接受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2.选择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不同时期,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点,教师在开发数学活动课时应该对其资源进行选择,筛选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及学情的资源,再加以利用进行课程开发,使学生真正从中获益。比如,教师在活动课中播放的一些影音作品,由于老师没有提前自己观看,中途出现了一些学生难以看懂的内容,对这些具体实施环节出现了忽视,消耗了许多课时,但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很多孩子根本听不懂。因此,数学活动课资源不是随手拿来的,它需要筛选,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
3.实践性原则
活动课的开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小学数学跟生活有很大的联系,而一些数学活动课中,教师是被“赶鸭子上架”,他们的经验还是比较匮乏,缺少一定的活动课实践经验,很少涉及到丰富的、创新的教学环节,活动课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导致活动课实践性欠缺,无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无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活动课的实践是让学生“从做中学”,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好比当学生亲自种植一棵小树苗,他才会体验到园林工人的辛苦。因此,實践是智力活动的应用,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创新实践方法
(一)“游戏性”活动课,完成数学知识渗透
传统课堂太过注重了知识性的讲解,导致很多小学生是不太喜欢数学的,认为数学是有压力的一门学科,从内心已经产生了抵制的情绪。小学生喜欢自由与变换的,他们渴望放松、愉悦的环境,不像成人需要从事自己谋生的工作,但他们天生会在游戏中体验各种社会分工,尝试着模仿成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做法,并把他们的童心、童趣展示的一览无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计“游戏性”活动课,比如创设购物游戏,自己计算买东西花了多少钱,学会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计算所要支付的价钱。教师可以随着内容的变化而设计不同的游戏,比如猜谜游戏、比赛游戏等,让学生们以“游戏”的形式参与活动,满足小学生天生的游戏性,提高数学活动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二)“实物”活动课情境,丰富感知体验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书本的知识毕竟不是学生的直接经验,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事物帮助自己逐渐过度。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实物”情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化的事物,创设真实的实物情境,帮助提升学生的感知体验,使学生的认知趋于完整。比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中,借助乒乓球、粉笔盒等球体、正方体的实物教具,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时间中,可以借助时钟比较数字的大小及时长的长短;在认识物体中,可以让学生对水果、标尺等物品进行比较,说出物体的特征,如大小、形状等,在实物活动课情境中,借助实实在在的物体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的手、眼等各个身体器官都得到发展,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认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教育的继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比较抽象,为了让小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的学习规律,小学数学活动课应以多种形式进行,重视游戏形式、情境形式等课程内容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及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邬冰. 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J]. 辽宁教育, 2018(3):44-47.
[2]顾俊.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53):87-87.
关键词:数学活动;实践经验;主体;小学教学
活动作为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能够较好地遵循小学生的心理,满足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让教育回归他们的生活,为学生枯燥与乏味的学习添加了“缓冲剂”,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在实际中,学校与教师应该有效结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数学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推动实施,在活动实践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实现数学教育的价值与培养目标。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发原则
以往的单一数学课程难以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改善小学数学课程的结构就尤为必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活动课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当作为必修课进入学校。数学教师开发活动课时,应有一定的原则作指导,才不至于开发无效,其中学生的兴趣、资源的选择与注重实践的原则是不可缺少的。
1.兴趣性原则
杜威认为学生的兴趣是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活动课应呈献给学生喜欢的、想要了解的东西。如武汉市某小学遵从学生的兴趣性原则,开发了人民币观察活动课程,学生们的兴趣相当浓厚,很快熟练掌握了人民币的找零,明白了数字的计算应用到生活中。显然,兴趣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课提供了动力,在实践中促使学生主动获得信息,了解数字的加减运算及其意义,学生的接受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2.选择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不同时期,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存在着很多不同点,教师在开发数学活动课时应该对其资源进行选择,筛选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及学情的资源,再加以利用进行课程开发,使学生真正从中获益。比如,教师在活动课中播放的一些影音作品,由于老师没有提前自己观看,中途出现了一些学生难以看懂的内容,对这些具体实施环节出现了忽视,消耗了许多课时,但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很多孩子根本听不懂。因此,数学活动课资源不是随手拿来的,它需要筛选,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
3.实践性原则
活动课的开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小学数学跟生活有很大的联系,而一些数学活动课中,教师是被“赶鸭子上架”,他们的经验还是比较匮乏,缺少一定的活动课实践经验,很少涉及到丰富的、创新的教学环节,活动课内容变得复杂起来,导致活动课实践性欠缺,无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无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活动课的实践是让学生“从做中学”,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好比当学生亲自种植一棵小树苗,他才会体验到园林工人的辛苦。因此,實践是智力活动的应用,并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创新实践方法
(一)“游戏性”活动课,完成数学知识渗透
传统课堂太过注重了知识性的讲解,导致很多小学生是不太喜欢数学的,认为数学是有压力的一门学科,从内心已经产生了抵制的情绪。小学生喜欢自由与变换的,他们渴望放松、愉悦的环境,不像成人需要从事自己谋生的工作,但他们天生会在游戏中体验各种社会分工,尝试着模仿成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做法,并把他们的童心、童趣展示的一览无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计“游戏性”活动课,比如创设购物游戏,自己计算买东西花了多少钱,学会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计算所要支付的价钱。教师可以随着内容的变化而设计不同的游戏,比如猜谜游戏、比赛游戏等,让学生们以“游戏”的形式参与活动,满足小学生天生的游戏性,提高数学活动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二)“实物”活动课情境,丰富感知体验
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书本的知识毕竟不是学生的直接经验,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事物帮助自己逐渐过度。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实物”情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化的事物,创设真实的实物情境,帮助提升学生的感知体验,使学生的认知趋于完整。比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中,借助乒乓球、粉笔盒等球体、正方体的实物教具,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时间中,可以借助时钟比较数字的大小及时长的长短;在认识物体中,可以让学生对水果、标尺等物品进行比较,说出物体的特征,如大小、形状等,在实物活动课情境中,借助实实在在的物体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的手、眼等各个身体器官都得到发展,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认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数学教育的继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比较抽象,为了让小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的学习规律,小学数学活动课应以多种形式进行,重视游戏形式、情境形式等课程内容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及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邬冰. 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J]. 辽宁教育, 2018(3):44-47.
[2]顾俊.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研究[J]. 考试周刊, 2018(53):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