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剧本是戏剧文学的文学部分,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这里所谈的戏剧的阅读与欣赏是针对剧本而言的。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编了两个单元的剧本教学内容。剧本三要素是戏剧冲突、人物语言和舞台提示。
【关键词】戏剧; 阅读;欣赏
下面笔者就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针对剧本独特的文体特点,谈谈对戏剧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黑格尔认为,戏剧的"美"就是通过戏剧冲突得到完满、深刻的表现的。戏剧的基本内容,其实就是怀有不同目的的人物的性格产生冲突,进而解决冲突,达到新的和谐。
欣赏戏剧冲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两点。其一,要了解该剧的背景及有关内容。其二,要判断冲突的形式和性质。矛盾冲突集中,张弛有致,节奏感强是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大特点。
二、潜台词
塑造人物,表现冲突,展示主题,都离不开人物语言,而戏剧语言的设计关键是要有潜台词,缺少了则无生气,无精神。何谓潜台词?戏剧理论家欧阳予倩说:"潜台词就是台词所包含的深一层的意思,也就是那词句的本质,也就是台词所表达的人物的内心活动。" 戏剧台词信息量较大,常常话中有话,言外有言,传达的感情细腻、丰富、凝练,富有个性化。理解或读懂了台词,剧本也就读懂了大要。而台词的理解需要静思也需要念读。下面,我以《雷雨》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心得。
1、重视诵读
诵读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现,也是一种再创造,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还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多诵读,有助于对语言的节奏、句读、语调和情感的把握,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阅读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课文中鲁侍萍有一段台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投河死的。
这一段话是鲁侍萍尚未显露身份而向周朴园讲的,外表平静,似乎在讲述与自己无关的别人的陈年旧事,所以要适当抑制感情,不能失态,但她内心却十分伤痛,自然有一股幽怨如秋风袭来。诵读的难点在幽怨伤痛的心情与平静陈述语气的分寸的把握,二者要兼容,恰倒好处。
鲁侍萍另有一段台词: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是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晚上我生下了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这一段话与上一段的内容大体相同,但区分却很明显:其一,鲁侍萍已亮明身份,与周朴园相认了。前面的伪饰、强装都撕掉了。其二,这时的感情已不是幽怨,而是恨、怒,是激愤,是压抑了三十多年的宣泄和爆发。不是袭来的秋风,而是狂风暴雨,应该用高喊来诵读。
2、对比体验
在《雷雨》教学中,每一届学生都提出同样的问题:三十年后,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情?情感体验是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只有透视表层的语言才能把握它。因为表面上是人在说话,而实际上却是话在说人。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倾听两组语言系统,对比两种效果来分析体验周朴园的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①鲁侍萍她没有死。
A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B 周朴园 她还在?真的吗?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②鲁侍萍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
A 周朴园 (连忙)不,不,不用。
B 周朴园 (连忙)哦……不。
鲁侍萍在周朴园面前细细叙述梅家姑娘的往事,夹带着的意图是,试探周朴园对自己是否还有真情。当然,作为一个老爷,周朴园不可能在"新来的下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因此他听到侍萍悲惨遭遇时仍然语气平淡,态度冷漠,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言语形式中捕捉住信息,了解他复杂的内心情绪和灵魂世界。第一组里,两句话中只有细微的差别,A句中"不会吧?"可见其满心狐疑,B句中的"真的吗?"则流露出惊诧。同样,在第二组对话中,A句的"不,不,不用"中只有四个字,却有三逗,有三个"不",可见其本能的反应是如此强烈,那就是拒绝接纳着的侍萍,而不是如B句那样,进行情感与理智的斗争之后见与不见的矛盾之中做出选择。闻其声,知其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情,就不言而喻了。
三、舞台提示
剧本里,人物语言是主体,但舞台提示也不应忽视。我们可以根据舞台提示,通过联想和想像在头脑中再现出整个戏剧的演出情景。其中,特别是有关人物表情和动作的提示,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理解人物性格,创造人物形象。因此,舞台提示也是戏剧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部分。仍以《雷雨》为例,课文选编的是第二幕。我引导学生研读重要舞台提示,并体会其在剧中的独特作用。
1、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2、 人物动作:( 鲁侍萍) 有关窗的习惯,"很自然地走到
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很自然地" 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
[2]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
[3]金晓涛.戏剧人物语言的深层意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
[4]徐殿东.扭动台词这把钥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2
责任编辑:张子佳
【关键词】戏剧; 阅读;欣赏
下面笔者就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针对剧本独特的文体特点,谈谈对戏剧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黑格尔认为,戏剧的"美"就是通过戏剧冲突得到完满、深刻的表现的。戏剧的基本内容,其实就是怀有不同目的的人物的性格产生冲突,进而解决冲突,达到新的和谐。
欣赏戏剧冲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两点。其一,要了解该剧的背景及有关内容。其二,要判断冲突的形式和性质。矛盾冲突集中,张弛有致,节奏感强是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大特点。
二、潜台词
塑造人物,表现冲突,展示主题,都离不开人物语言,而戏剧语言的设计关键是要有潜台词,缺少了则无生气,无精神。何谓潜台词?戏剧理论家欧阳予倩说:"潜台词就是台词所包含的深一层的意思,也就是那词句的本质,也就是台词所表达的人物的内心活动。" 戏剧台词信息量较大,常常话中有话,言外有言,传达的感情细腻、丰富、凝练,富有个性化。理解或读懂了台词,剧本也就读懂了大要。而台词的理解需要静思也需要念读。下面,我以《雷雨》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心得。
1、重视诵读
诵读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再现,也是一种再创造,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还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多诵读,有助于对语言的节奏、句读、语调和情感的把握,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阅读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课文中鲁侍萍有一段台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投河死的。
这一段话是鲁侍萍尚未显露身份而向周朴园讲的,外表平静,似乎在讲述与自己无关的别人的陈年旧事,所以要适当抑制感情,不能失态,但她内心却十分伤痛,自然有一股幽怨如秋风袭来。诵读的难点在幽怨伤痛的心情与平静陈述语气的分寸的把握,二者要兼容,恰倒好处。
鲁侍萍另有一段台词: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是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晚上我生下了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这一段话与上一段的内容大体相同,但区分却很明显:其一,鲁侍萍已亮明身份,与周朴园相认了。前面的伪饰、强装都撕掉了。其二,这时的感情已不是幽怨,而是恨、怒,是激愤,是压抑了三十多年的宣泄和爆发。不是袭来的秋风,而是狂风暴雨,应该用高喊来诵读。
2、对比体验
在《雷雨》教学中,每一届学生都提出同样的问题:三十年后,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情?情感体验是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只有透视表层的语言才能把握它。因为表面上是人在说话,而实际上却是话在说人。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倾听两组语言系统,对比两种效果来分析体验周朴园的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①鲁侍萍她没有死。
A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B 周朴园 她还在?真的吗?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②鲁侍萍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
A 周朴园 (连忙)不,不,不用。
B 周朴园 (连忙)哦……不。
鲁侍萍在周朴园面前细细叙述梅家姑娘的往事,夹带着的意图是,试探周朴园对自己是否还有真情。当然,作为一个老爷,周朴园不可能在"新来的下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情感。因此他听到侍萍悲惨遭遇时仍然语气平淡,态度冷漠,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言语形式中捕捉住信息,了解他复杂的内心情绪和灵魂世界。第一组里,两句话中只有细微的差别,A句中"不会吧?"可见其满心狐疑,B句中的"真的吗?"则流露出惊诧。同样,在第二组对话中,A句的"不,不,不用"中只有四个字,却有三逗,有三个"不",可见其本能的反应是如此强烈,那就是拒绝接纳着的侍萍,而不是如B句那样,进行情感与理智的斗争之后见与不见的矛盾之中做出选择。闻其声,知其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情,就不言而喻了。
三、舞台提示
剧本里,人物语言是主体,但舞台提示也不应忽视。我们可以根据舞台提示,通过联想和想像在头脑中再现出整个戏剧的演出情景。其中,特别是有关人物表情和动作的提示,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理解人物性格,创造人物形象。因此,舞台提示也是戏剧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一部分。仍以《雷雨》为例,课文选编的是第二幕。我引导学生研读重要舞台提示,并体会其在剧中的独特作用。
1、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2、 人物动作:( 鲁侍萍) 有关窗的习惯,"很自然地走到
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很自然地" 暗示了她的身份,"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
[2]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
[3]金晓涛.戏剧人物语言的深层意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
[4]徐殿东.扭动台词这把钥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2
责任编辑:张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