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制定教案,研究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心理特点与规律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费时、费力等低效现象更促使我们冷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保持学生兴趣的持久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所见所闻都充满了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总是把探索的触角不停地伸向各个知识领域,寻找最感兴趣的方向。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保持持久和稳定呢?
首先,课堂演示实验一定要力求操作成功。不难想象,教师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处于高峰时期,接二连三的失败会令学生大失所望,兴趣骤减。因此,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操作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尽力保护好学生可贵的探索热情。在上演示实验课时,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投入,有的甚至很想自己也动动手,或者踊跃地上前给教师担当助手。这时,我们就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当尽力保护好学生可贵的探索热情,让他们参与,如果出了小差错,别担心,因为这正是教育、教学的最好契机。
再次,学生实验课上要张弛有度,调控得法。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们一进实验室,都显得格外兴奋,这里摸,那里瞧,这正说明了学生想看(观察)、想听、想动手的心理,作为教师就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这种心理现象。能开的实验要尽量开,手头缺少仪器要尽量想办法自行解决。在学生做实验时,在注意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不要因为一个、两个操作失误而大声呵斥,不要因为动了“不该动”的仪器而批评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减退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成功的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增长,但是学生学习物理不能单凭兴趣,还要注意引导他们锻炼自己,要求他们以有意注意来对待物理知识。如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去解决,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去有意注意。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别之处。要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必须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把学生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就是启发学生运用、掌握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例如讲解楞次定律时,将磁铁插入闭合线圈和从闭合线圈内抽出时,闭合电路中连接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这个现象经学生仔细观察和教师的指导后,用下列逻辑推理方式就可顺利得出楞次定律:磁铁插入,线圈中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增加;磁铁拔出,线圈中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减少;结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反之,不注意充分挖掘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只会使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越来越偏离素质教育的初衷。
四、帮助学生克服时实验的心理障碍
学生对实验教学虽然兴趣浓,但在学习过程中同样也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主要心理障碍表现在:
1对实验的恐惧心理
有不少学生很喜欢看老师进行实验演示,但要自己动手时又显得十分害怕。这样的情形很多,比如怕触电,凡是与电打交道的实验就不敢动,有时即使是低压直流电路实验,也缩手缩脚;比如他们怕用水银做实验,似乎一接触水银就会中毒……究其缘由,就是对实验充满恐惧心理。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介绍有关操作知识,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当学生表现出恐惧时,教师更应和颜悦色地进行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
2对实验的轻视心理
有的学生认为中考、高考都是书面考试,因此认为实验并不重要,轻视实验这一获取真知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在实验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动手做实验也很不认真,自己很少动手,或者不动手而将别人的实验报告抄袭了事。对于这样的学生,除了要帮助他们认识到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外,还应该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吸引其注意力,帮助其克服轻视实验的心理。
3对实验的畏难情绪
不少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物理实验也难做。做实验时,有些同学面对一大堆实验器材,不知道如何配合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开关等电学器材摆在面前却不知怎样按照电路将其连接起来;实验做完后,大堆实验数据不知怎样处理等等……要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而学生产生对实验畏难情绪的因素也很多:学生的物理基础较差;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教师的许多演示实验未让人家看清楚、弄明白:在学生实验时,教师指导不力;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未掌握方法等等。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花气力、下功夫、找方法。只要经过老师的辛勤努力,一定可以使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热爱物理科学。
(审稿:陶澄编校:李华平)
一、保持学生兴趣的持久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所见所闻都充满了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总是把探索的触角不停地伸向各个知识领域,寻找最感兴趣的方向。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保持持久和稳定呢?
首先,课堂演示实验一定要力求操作成功。不难想象,教师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兴趣处于高峰时期,接二连三的失败会令学生大失所望,兴趣骤减。因此,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操作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尽力保护好学生可贵的探索热情。在上演示实验课时,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投入,有的甚至很想自己也动动手,或者踊跃地上前给教师担当助手。这时,我们就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当尽力保护好学生可贵的探索热情,让他们参与,如果出了小差错,别担心,因为这正是教育、教学的最好契机。
再次,学生实验课上要张弛有度,调控得法。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们一进实验室,都显得格外兴奋,这里摸,那里瞧,这正说明了学生想看(观察)、想听、想动手的心理,作为教师就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这种心理现象。能开的实验要尽量开,手头缺少仪器要尽量想办法自行解决。在学生做实验时,在注意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不要因为一个、两个操作失误而大声呵斥,不要因为动了“不该动”的仪器而批评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减退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成功的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增长,但是学生学习物理不能单凭兴趣,还要注意引导他们锻炼自己,要求他们以有意注意来对待物理知识。如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去解决,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去有意注意。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别之处。要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必须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把学生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就是启发学生运用、掌握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例如讲解楞次定律时,将磁铁插入闭合线圈和从闭合线圈内抽出时,闭合电路中连接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这个现象经学生仔细观察和教师的指导后,用下列逻辑推理方式就可顺利得出楞次定律:磁铁插入,线圈中磁通量增加,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增加;磁铁拔出,线圈中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减少;结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反之,不注意充分挖掘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只会使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越来越偏离素质教育的初衷。
四、帮助学生克服时实验的心理障碍
学生对实验教学虽然兴趣浓,但在学习过程中同样也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主要心理障碍表现在:
1对实验的恐惧心理
有不少学生很喜欢看老师进行实验演示,但要自己动手时又显得十分害怕。这样的情形很多,比如怕触电,凡是与电打交道的实验就不敢动,有时即使是低压直流电路实验,也缩手缩脚;比如他们怕用水银做实验,似乎一接触水银就会中毒……究其缘由,就是对实验充满恐惧心理。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介绍有关操作知识,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当学生表现出恐惧时,教师更应和颜悦色地进行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
2对实验的轻视心理
有的学生认为中考、高考都是书面考试,因此认为实验并不重要,轻视实验这一获取真知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在实验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动手做实验也很不认真,自己很少动手,或者不动手而将别人的实验报告抄袭了事。对于这样的学生,除了要帮助他们认识到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外,还应该用生动有趣的实验吸引其注意力,帮助其克服轻视实验的心理。
3对实验的畏难情绪
不少学生常感到物理难学,物理实验也难做。做实验时,有些同学面对一大堆实验器材,不知道如何配合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开关等电学器材摆在面前却不知怎样按照电路将其连接起来;实验做完后,大堆实验数据不知怎样处理等等……要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而学生产生对实验畏难情绪的因素也很多:学生的物理基础较差;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教师的许多演示实验未让人家看清楚、弄明白:在学生实验时,教师指导不力;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未掌握方法等等。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花气力、下功夫、找方法。只要经过老师的辛勤努力,一定可以使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热爱物理科学。
(审稿:陶澄编校:李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