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策略意识,是指学生在面临具体的问题情境时,自发地意识到可以运用某一策略来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不断地策略运用过程中,逐渐在自我认知中形成一种“策略自觉”。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重视学生对策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轻视乃至忽视学生策略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要求用策略才用策略”、“没有要求则想不到用策略”的怪象。事实上,策略意识是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前提,培养策略意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策略水平。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呢?
一、沟通已有经验,激活策略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知识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同样,策略意识的获得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中潜在的策略储备密切相关。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除了四到六年级每册均安排一个策略的专题教学,策略在其他教学内容中也有经常性的渗透。如在图形面积教学中渗透的转化策略,搭配规律中渗透的列举策略等。同时,学生已有数学经验也有一些对策略的朦胧感知,如画图、列表等,只是并没有经过聚焦和提炼而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充分回顾和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在探究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要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呢?虽然两者转化过程的内在结构不完全相同,但转化策略的激活和迁移无疑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探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巧设认知冲突,唤醒策略意识
笔者以为,运用某种“策略”是一种潜在意识,尤其是当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情境,在头脑中出现强烈的认知冲突时,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并产生达成新的平衡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失衡”状态会激发学生调动自己潜在的策略储备,唤醒相应的策略意识,提取相应的策略经验。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画图策略”时,出示例1后,让学生理解题意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和过去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有什么不同?你能直接求出答案吗?此时,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即光看文字叙述并不能理解题意。在认知冲突的促发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呢?此时,由于认知冲突的设置,学生的策略意识已被唤醒,产生了迫切的画图需要,而认知冲突激发下的策略需求,对于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三、反复感悟体验,内化策略意识
研究表明,策略意识是否强烈,与学生对策略的认同感密切相关,学生对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悟和体验越深,对策略的认同感就越强,自主萌发策略意识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此,在策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后,进行追问和反思,引导学生对运用策略的优越性、便捷性进行充分地、反复地感悟和体验。如在教学“替换策略”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感悟和体验:一是在学生学习运用策略解决“倍数关系”的例题后,进行追问,为什么要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理解策略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引导思考,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有怎样的好处,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运用策略的优越性;三是在解决“相差关系”的练一练后,再次进行深层次的追问,这两种关系问题的解决,它们有怎样的相同点,而学生也在不断地感悟和体验中,对策略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越发深刻,策略意识得以内化。
四、挖掘“策略”因素,强化策略意识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列表整理、画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与假设、转化等策略的教学内容,这些策略的学习固然是培养学生策略意识的良好素材,教师还要善于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习题中的“策略”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巧妙解题,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提升学生的策略水平。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圆”的单元中,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水池,在它的周围修筑一条2米宽的水泥路,这条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许多学生解题时容易误以为10+2=12米是这个圆环的外圆直径,导致解题错误。此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运用什么策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呢?学生画图后,便能发现外圆的直径应该是10+2+2=14米,还可以用10÷2+2求得外圆的半径是7米,再求圆环的面积就迎刃而解了,而在策略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得以强化。
总之,策略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唤醒学生的策略意识,并在策略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策略价值,内化策略意识,更要努力让学生形成一种“策略自觉”,自觉地尝试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策略意识的形成,提升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东小学)
一、沟通已有经验,激活策略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知识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同样,策略意识的获得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中潜在的策略储备密切相关。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除了四到六年级每册均安排一个策略的专题教学,策略在其他教学内容中也有经常性的渗透。如在图形面积教学中渗透的转化策略,搭配规律中渗透的列举策略等。同时,学生已有数学经验也有一些对策略的朦胧感知,如画图、列表等,只是并没有经过聚焦和提炼而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充分回顾和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在探究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要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呢?虽然两者转化过程的内在结构不完全相同,但转化策略的激活和迁移无疑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探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巧设认知冲突,唤醒策略意识
笔者以为,运用某种“策略”是一种潜在意识,尤其是当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情境,在头脑中出现强烈的认知冲突时,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并产生达成新的平衡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失衡”状态会激发学生调动自己潜在的策略储备,唤醒相应的策略意识,提取相应的策略经验。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画图策略”时,出示例1后,让学生理解题意后,我启发学生思考:这道题和过去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有什么不同?你能直接求出答案吗?此时,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即光看文字叙述并不能理解题意。在认知冲突的促发下,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呢?此时,由于认知冲突的设置,学生的策略意识已被唤醒,产生了迫切的画图需要,而认知冲突激发下的策略需求,对于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三、反复感悟体验,内化策略意识
研究表明,策略意识是否强烈,与学生对策略的认同感密切相关,学生对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悟和体验越深,对策略的认同感就越强,自主萌发策略意识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此,在策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后,进行追问和反思,引导学生对运用策略的优越性、便捷性进行充分地、反复地感悟和体验。如在教学“替换策略”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感悟和体验:一是在学生学习运用策略解决“倍数关系”的例题后,进行追问,为什么要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理解策略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引导思考,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有怎样的好处,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运用策略的优越性;三是在解决“相差关系”的练一练后,再次进行深层次的追问,这两种关系问题的解决,它们有怎样的相同点,而学生也在不断地感悟和体验中,对策略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越发深刻,策略意识得以内化。
四、挖掘“策略”因素,强化策略意识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列表整理、画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与假设、转化等策略的教学内容,这些策略的学习固然是培养学生策略意识的良好素材,教师还要善于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习题中的“策略”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巧妙解题,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提升学生的策略水平。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圆”的单元中,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水池,在它的周围修筑一条2米宽的水泥路,这条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许多学生解题时容易误以为10+2=12米是这个圆环的外圆直径,导致解题错误。此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运用什么策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呢?学生画图后,便能发现外圆的直径应该是10+2+2=14米,还可以用10÷2+2求得外圆的半径是7米,再求圆环的面积就迎刃而解了,而在策略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策略意识得以强化。
总之,策略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唤醒学生的策略意识,并在策略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策略价值,内化策略意识,更要努力让学生形成一种“策略自觉”,自觉地尝试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策略意识的形成,提升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