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ke594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阅读鉴赏部分包括单元导语、课文、研讨与练习、插图等,它们在课本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但一直以来师生们都把目光放在课文上,以致其他元素难以发挥作用。其实它们可以帮助师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所以师生应挖掘其中的价值,做到物尽其用。
  一、单元导语的使用
  单元导语在教材中起到引领和总结的作用,可以让师生对整个单元有一个宏观把握,并了解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理念、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及方法。
  学生可根据单元导语中的体裁提示,有意识地在头脑中寻找适合本单元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以便把握单元学习的方向。单元导语第二段中的关键词能帮师生确定单元学习的重点,以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导语为例,师生可以从“艺术构思”、“语言”、“感受”、“思考”、“引领”、“领略”等关键词中了解到本单元文章的结构、语言和描写方法,重点把握对自然人生的情感和思考。单元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且在学习难度上是由浅入深的,所以单元导语可以帮助师生合理规划,宏观地把握教材。师生在阅读一些课文时不知道如何下手,那么单元导语的第三段就有了借鉴的价值,它给师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方法,如师生浏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导语时,可以发现其中提到了想象法、圈注法和朗读法,第二单元主要从读、品、悟三种方法理解文言文单元,师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方法。
  师生要关注但不迷信单元导语,它除优点之外,还存在单元目标概括得过于宽泛,提示缺乏综合性,学习方法不具体等缺陷。所以师生应该秉承关注但不迷信的态度对待单元导语,既要立足单元导语,又要根据学情超越单元导语。
  二、研讨与练习的使用
  “研讨与练习”部分把“研讨”放在前面是要突出学生本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练习”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课堂所学进行灵活答题,是对教学和学习成果的检验。
  研讨与练习的题目设计具有层次性,题目的前一部分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给出理清课文的线索。中间部分是检测课文重点的题型,具体到了课文细节的理解。后一部分是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题型,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例如《沁园春·长沙》的第三题是对学生书法鉴赏能力的训练;《记念刘和珍君》的最后一题要求学生了解“三一八惨案”更多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一些相关历史知识。这种题目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利用写作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研讨与练习的合理安排可以帮助师生很快的理清头绪,掌握理解方向。需要注意的是,研讨与练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分解、调整和细化,使之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材中插图的使用
  语文教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但师生们往往只注重文字部分的解读,而忽略对课文中插图的观察。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知,使课文中一些抽象的、陌生的文字信息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课本中关于细节描写和情节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和口语训练,然后再与课文进行对比。每篇课文的作者照片能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与作家相关的信息。课文中的插图是必要的,因为使用者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程度不同,而且教材中还选入了古代作品,所以在理解上会有很大的偏差。例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书法插图完成练习题中的人物鉴赏题;教师能利用插图帮助北方学生很快的进入《荷塘月色》中的意境。插图可以拉近古代作品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图片呈现的服饰、礼仪、风俗、建筑格局等细节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本中书法作品、壁画、砖画等插图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欣赏这些艺术作品。
  教材设计的每部分都会有优点和缺陷,师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部分。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我们应该发挥与生俱来的能力,对缺陷抱着宽容的态度,灵活的加以规避,很好地做到教材资源的高效利用。
  刘云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其他文献
生命化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体,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完善的人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教师要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首先要作好课前的教学设计。而课堂中教师提问部分的设计与呈现,是生命化课堂教学实现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以语文学科为例,就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教师课堂提问样式进行简单探讨。  1.激发兴趣、唤醒生命式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
20世纪以来,生命化教学成为研究热门问题,尤其是叶澜发表“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一文更是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相关论述集中于研究生命化教学的理论建构、生命化课堂教学等,对具体科目的生命化教学研究还不够,在此,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向生命化。  一、生命化是教学目标而不仅是方式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其能生存于社会,让其生命价值最大化。生命化教学更适合作为广
教师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成功地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能够在备课时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因此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值得让人学习和参考的成功教学案例。但是由于一些教师仍然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存在认知误区,或是在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课堂导入还有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迅猛发展的社会,与日俱增的信息量正在爆炸式增长。据统计,现在,《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必须及时更新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才不至于落在时间之后。由此信息素养这个概念被人们提了出来,并且被作为评价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地区乃至于一个国家发展潜能的标准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将来社会技能直接的操作与发展者,他们的信息素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