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坐的那艘画舫就像一尊在水上燃烧的发光的宝座……她斜卧在金色的绵绸制成的天帐之下,比图画上巧夺天工的维纳斯还要娇艳万倍”,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埃及艳后克莱奥帕特拉与罗马的东方执政官安东尼第一次相会时的惊艳场面。公元前44年,当凯撒在称帝的梦想中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罗马时,罗马的东方统帅再次被古老的埃及王朝所征服。
马克·安东尼,罗马共和国“后三头”之一。作为凯撒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安东尼在凯撒死后既是罗马国内声势最旺的人,也是国家权力最有力的竞争者。就在安东尼做着成为第二个亚历山大大帝的美梦之际,另一位真正决定罗马帝国命运的人物登场了。
盖乌斯·屋大维,凯撒大帝的甥孙和养子,亦被凯撤正式指定为继承人。当凯撒去世时,屋大维年仅十九岁。面对兵权在握又咄咄逼人的安东尼,这位外表沉着而深谙政治谋略的少年,一方面—直保持隐忍沉默,另一方面却暗自发展势力,企图建功立业。
公元前43年,帝国三分,后三头政治正式形成。安东尼取东方与高卢,骑兵长官雷必达取北非,屋大维据意大利与西班牙。正当安东尼在东方与艳后克莱奥帕特拉深坠情网之时,冷静沉稳的屋大维却在意大利对东方虎视眈眈。就在这争夺至尊权力的时刻,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安东尼却铸就了大错。公元前33年,他抛弃了妻子——屋大维的妹妹屋大维娅,与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结婚,并公然承诺让克莱奥帕特拉与她和凯撒的儿子共同统治埃及、塞浦路斯,而他自己与埃及女王的孩子们则将成为罗马帝国东部的统治者。安东尼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激起了罗马社会的公愤。所有罗马人都意识到,安东尼与屋大维的交锋将不只是个人之间的对决,战争的结局将决定罗马作为帝国中心的地位是否会被亚历山大或者其他东方城市所取代。
一时间,所有罗马公民的矛头都对准了身处东方的安东尼。屋大维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展开凌厉的宣传攻势。公元前32年秋,罗马元老院剥夺了安东尼的大权,向埃及宣战。屋大维则在罗马公民的支持下,积极备战。一场终将决定古埃及王朝与罗马国家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公元前32年,安东尼率领6万步兵、1.5万骑兵、15万海军水兵、500艘战船直扑希腊,并在亚克兴海角地区安营扎寨。准备与屋大维一决雌雄。而早已蓄势待发的屋大维,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动员了他所有的军队和船只,总计步兵8万人、骑兵1.2万人、战船400余艘。全军立即出发,横渡爱奥尼亚海域,在意大利东南部地区与安东尼隔海对峙。
在希腊西海岸,夏季的风上午总是从海洋吹向大陆,到中午就转为风力相同的西北风。安东尼据此规律制订了一个他认为万无一失的作战计划。他把整个舰队分成左翼、右翼、中央和预备队四个编队。由他率领的实力最强的180艘舰队就集中在右翼。安东尼企图利用转向的风力迂回到敌人的左翼抢占上风,并凭借自己舰船庞大耐撞击的优势与屋大维决战。他认为屋大维的舰船小、数量少,且是逆风作战,这样就可以迅速击败屋大维。一旦屋大维的舰队被击败,其陆军就会因缺少运输船只和粮食而不战自乱。这样安排,安东尼认为万一失利也可顺风逃向埃及。为此,他命令全部舰船携带风帆,以便在作战不利时能够扬帆疾驶,迅速撤走。
然而,令安东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这个近乎完美的作战计划,却由于一个逃兵的出现而全部落空了。安东尼的老朋友、罗马贵族阿赫诺巴布斯临阵逃脱,将安东尼的作战计划告知了屋大维。在掌握了安东尼的意图后,屋大维决定将计就计。他把舰队在海面上分为左中右三部,成一线排开,分别由海军名将阿格里帕、阿伦提和自己指挥,静静地等候着安东尼的舰队驶出港湾。
公元前31年9月2日正午,鼓号齐鸣,杀声如雷,亚克兴海战打响了。安东尼庞大的舰队犹如重峦叠嶂的山峰。然而,当其右翼按计划朝敌方侧翼迂回时,阿格里帕的主力舰队也朝安东尼的侧翼扑去。阿格里帕充分发挥船体轻盈、机动性好的优点,左突右进,前后迂回,努力避开安东尼舰队的远程投石攻击,并猛烈撞击敌舰。同时,阿格里帕还运用自己新发明的新式海上武器——“钳子”,死死钩住敌舰。船上的步兵则趁机踏着跳板跳到安东尼舰船的甲板上,充分发挥罗马军队陆战的优势,用长矛、短剑同敌人展开白刃战。刹时间,海面上血肉横飞、惨叫连天。面对配合得法的屋大维舰队,安东尼的作战部署始终难以发挥任何作用。
火光映天的傍晚时分,深知败局已定的安东尼,孤注一掷,冒死突围,终于在夜色的掩护下逃回了埃及。从此,安东尼一蹶不振。次年夏天,屋大维率军进攻埃及,兵败后又听到克莱奥帕特拉死亡传言的安东尼,不禁万念皆灰,遂伏剑自杀。不久,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也自杀身亡。古老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也随之覆灭了。
屋大维的胜利,不仅是其个人的胜利,也是罗马共和国的胜利。英雄史诗般的亚克兴海战不仅铸就了庞大的罗马帝国,而且也葬送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埃及王朝。从此埃及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种局面—直延续到近代。在这场以屋大维为首的西方文明与以安东尼为首的东方帝国的较量中,屋大维会必然带上胜利的桂冠吗?也许没有一个逃兵的出现,安东尼或许会获胜,那么罗马和埃及也许就要在帝国中交换中心位置。而历史上灿烂的古罗马文明也就只能戛然而止。历史的命运与转折、辐射与变异、危机与前景就在偶然之间被一锤定音。当人们在客观看待历史、正视必然规律的同时,历史的偶然性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08级硕士生
马克·安东尼,罗马共和国“后三头”之一。作为凯撒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安东尼在凯撒死后既是罗马国内声势最旺的人,也是国家权力最有力的竞争者。就在安东尼做着成为第二个亚历山大大帝的美梦之际,另一位真正决定罗马帝国命运的人物登场了。
盖乌斯·屋大维,凯撒大帝的甥孙和养子,亦被凯撤正式指定为继承人。当凯撒去世时,屋大维年仅十九岁。面对兵权在握又咄咄逼人的安东尼,这位外表沉着而深谙政治谋略的少年,一方面—直保持隐忍沉默,另一方面却暗自发展势力,企图建功立业。
公元前43年,帝国三分,后三头政治正式形成。安东尼取东方与高卢,骑兵长官雷必达取北非,屋大维据意大利与西班牙。正当安东尼在东方与艳后克莱奥帕特拉深坠情网之时,冷静沉稳的屋大维却在意大利对东方虎视眈眈。就在这争夺至尊权力的时刻,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安东尼却铸就了大错。公元前33年,他抛弃了妻子——屋大维的妹妹屋大维娅,与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结婚,并公然承诺让克莱奥帕特拉与她和凯撒的儿子共同统治埃及、塞浦路斯,而他自己与埃及女王的孩子们则将成为罗马帝国东部的统治者。安东尼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激起了罗马社会的公愤。所有罗马人都意识到,安东尼与屋大维的交锋将不只是个人之间的对决,战争的结局将决定罗马作为帝国中心的地位是否会被亚历山大或者其他东方城市所取代。
一时间,所有罗马公民的矛头都对准了身处东方的安东尼。屋大维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展开凌厉的宣传攻势。公元前32年秋,罗马元老院剥夺了安东尼的大权,向埃及宣战。屋大维则在罗马公民的支持下,积极备战。一场终将决定古埃及王朝与罗马国家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公元前32年,安东尼率领6万步兵、1.5万骑兵、15万海军水兵、500艘战船直扑希腊,并在亚克兴海角地区安营扎寨。准备与屋大维一决雌雄。而早已蓄势待发的屋大维,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动员了他所有的军队和船只,总计步兵8万人、骑兵1.2万人、战船400余艘。全军立即出发,横渡爱奥尼亚海域,在意大利东南部地区与安东尼隔海对峙。
在希腊西海岸,夏季的风上午总是从海洋吹向大陆,到中午就转为风力相同的西北风。安东尼据此规律制订了一个他认为万无一失的作战计划。他把整个舰队分成左翼、右翼、中央和预备队四个编队。由他率领的实力最强的180艘舰队就集中在右翼。安东尼企图利用转向的风力迂回到敌人的左翼抢占上风,并凭借自己舰船庞大耐撞击的优势与屋大维决战。他认为屋大维的舰船小、数量少,且是逆风作战,这样就可以迅速击败屋大维。一旦屋大维的舰队被击败,其陆军就会因缺少运输船只和粮食而不战自乱。这样安排,安东尼认为万一失利也可顺风逃向埃及。为此,他命令全部舰船携带风帆,以便在作战不利时能够扬帆疾驶,迅速撤走。
然而,令安东尼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这个近乎完美的作战计划,却由于一个逃兵的出现而全部落空了。安东尼的老朋友、罗马贵族阿赫诺巴布斯临阵逃脱,将安东尼的作战计划告知了屋大维。在掌握了安东尼的意图后,屋大维决定将计就计。他把舰队在海面上分为左中右三部,成一线排开,分别由海军名将阿格里帕、阿伦提和自己指挥,静静地等候着安东尼的舰队驶出港湾。
公元前31年9月2日正午,鼓号齐鸣,杀声如雷,亚克兴海战打响了。安东尼庞大的舰队犹如重峦叠嶂的山峰。然而,当其右翼按计划朝敌方侧翼迂回时,阿格里帕的主力舰队也朝安东尼的侧翼扑去。阿格里帕充分发挥船体轻盈、机动性好的优点,左突右进,前后迂回,努力避开安东尼舰队的远程投石攻击,并猛烈撞击敌舰。同时,阿格里帕还运用自己新发明的新式海上武器——“钳子”,死死钩住敌舰。船上的步兵则趁机踏着跳板跳到安东尼舰船的甲板上,充分发挥罗马军队陆战的优势,用长矛、短剑同敌人展开白刃战。刹时间,海面上血肉横飞、惨叫连天。面对配合得法的屋大维舰队,安东尼的作战部署始终难以发挥任何作用。
火光映天的傍晚时分,深知败局已定的安东尼,孤注一掷,冒死突围,终于在夜色的掩护下逃回了埃及。从此,安东尼一蹶不振。次年夏天,屋大维率军进攻埃及,兵败后又听到克莱奥帕特拉死亡传言的安东尼,不禁万念皆灰,遂伏剑自杀。不久,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也自杀身亡。古老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也随之覆灭了。
屋大维的胜利,不仅是其个人的胜利,也是罗马共和国的胜利。英雄史诗般的亚克兴海战不仅铸就了庞大的罗马帝国,而且也葬送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埃及王朝。从此埃及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种局面—直延续到近代。在这场以屋大维为首的西方文明与以安东尼为首的东方帝国的较量中,屋大维会必然带上胜利的桂冠吗?也许没有一个逃兵的出现,安东尼或许会获胜,那么罗马和埃及也许就要在帝国中交换中心位置。而历史上灿烂的古罗马文明也就只能戛然而止。历史的命运与转折、辐射与变异、危机与前景就在偶然之间被一锤定音。当人们在客观看待历史、正视必然规律的同时,历史的偶然性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08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