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工荒”现象的产生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民工荒”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小企业必须积极寻求对策,增强自身实力,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一、“民工荒”现象的由来及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民工荒”现象的由来
长期以来,农民工“就业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三农问题的一大难题,然而自2004年开始,我国的珠三角部分地区出现民工短缺现象。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曾派出专门课题组赴珠江三角洲进行过调研。2005—2008年期间我国经济的整体高速发展,淡化了这一现象。自2008年4月以美国为起始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成为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灾区,大量中小企业纷纷裁员,引发了农民工“返乡潮”。2010年春节前后,随着我国经济回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又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再度陷入“危机”。
(二)“民工荒”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农民工及农民工的流动既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历史产物,无论是广大的乡镇企业和诸多的中小企业,其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约有800万家,国民生产总值的60%由中小企业创造,他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工荒”的出现,困扰和袭击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季节性订单普遍工期短、额度小、价格低,因受“民工荒”的影响,企业招工稳定性变差、运营成本增加。民工像候鸟般的迁移,使这些地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减少,生产线关停,企业恐慌不断,严重受挫。由于外资的大量集聚加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大量服务业的就业机会,“民工荒”还波及到了第三产业、流通领域,如商业、餐饮、服务性等行业的中小企业。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如果不能适时调整结构,完成转型升级,将来不仅仅是招工难,还很可能面临倒闭风险。金融危机时期的“就业难”、“返乡农民工”与后金融危机时代“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凸显出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民工荒”背景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路径选择
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积极应对民工荒,是现阶段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增强企业信息技术含量,打造自身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的企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营,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等诸多方面。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就业信息,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用工缺口。增强企业的技术内涵,并不是要求广大中小企业全部进入信息产业,而是强调企业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提高信息化水平,联合同业共同协作;实施差异化经营,拾遗补缺等经营策略和发展思路,打造自身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加工制造业也可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借助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移
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为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东部沿海的中小企业应积极借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背景,促使低端产业和产品逐步退出,将企业的生产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就地取材,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力推动,依托大企业,实施协作化经营,积极推行技术创新,增加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
(三)推行系统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弥补技术工人缺口
“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而另一方面,有些农民工却无业可就。“民工荒”主要是普工和技术工人的缺口,“民工荒”现象说明我国劳动力富余程度在减弱,亦是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结束的信号,因此,推行系统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熟练的技术工人,是整个中小企业都将面临的集体任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是解决劳动力来源地广大中小企业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在政府支持下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农民工就业环境中最重要因素是工资待遇。尽管企业有用工需求,但出于成本考虑他们一般不会盲目增加工资。2010年以来,由于受到富士康和广州本田等事件的影响,深圳、北京等地先后宣布上调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引发了加薪潮,这也必然加大了各地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因此,积极发展企业文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为广大农民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如改善居住条件、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等,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管理水平是目前广大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重要措施。
(五)建立新型用工制度
“民工荒”是因为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工资水平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因无法提高工资待遇而造成的用工短缺。中小企业要认真落实新《劳动合同法》要求,以劳动合同的签订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企业与员工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公平竞争的平台,推动公司劳动用工制度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充分重视人、有效激励人、全面发展人,打造新型的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法学视野下的长三角与珠三角“民工荒”比较研究,2010SJB82000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制度建设研究,08FXB003)〕
(周德军,1978年生,江苏阜宁人,江苏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一、“民工荒”现象的由来及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民工荒”现象的由来
长期以来,农民工“就业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三农问题的一大难题,然而自2004年开始,我国的珠三角部分地区出现民工短缺现象。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曾派出专门课题组赴珠江三角洲进行过调研。2005—2008年期间我国经济的整体高速发展,淡化了这一现象。自2008年4月以美国为起始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成为金融危机冲击的重灾区,大量中小企业纷纷裁员,引发了农民工“返乡潮”。2010年春节前后,随着我国经济回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又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再度陷入“危机”。
(二)“民工荒”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农民工及农民工的流动既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历史产物,无论是广大的乡镇企业和诸多的中小企业,其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约有800万家,国民生产总值的60%由中小企业创造,他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民工荒”的出现,困扰和袭击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季节性订单普遍工期短、额度小、价格低,因受“民工荒”的影响,企业招工稳定性变差、运营成本增加。民工像候鸟般的迁移,使这些地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减少,生产线关停,企业恐慌不断,严重受挫。由于外资的大量集聚加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大量服务业的就业机会,“民工荒”还波及到了第三产业、流通领域,如商业、餐饮、服务性等行业的中小企业。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如果不能适时调整结构,完成转型升级,将来不仅仅是招工难,还很可能面临倒闭风险。金融危机时期的“就业难”、“返乡农民工”与后金融危机时代“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凸显出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民工荒”背景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路径选择
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积极应对民工荒,是现阶段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增强企业信息技术含量,打造自身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的企业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运营,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等诸多方面。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系统,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就业信息,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用工缺口。增强企业的技术内涵,并不是要求广大中小企业全部进入信息产业,而是强调企业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提高信息化水平,联合同业共同协作;实施差异化经营,拾遗补缺等经营策略和发展思路,打造自身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加工制造业也可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借助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转移
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近年来,为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东部沿海的中小企业应积极借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背景,促使低端产业和产品逐步退出,将企业的生产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就地取材,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合力推动,依托大企业,实施协作化经营,积极推行技术创新,增加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
(三)推行系统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弥补技术工人缺口
“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而另一方面,有些农民工却无业可就。“民工荒”主要是普工和技术工人的缺口,“民工荒”现象说明我国劳动力富余程度在减弱,亦是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结束的信号,因此,推行系统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熟练的技术工人,是整个中小企业都将面临的集体任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是解决劳动力来源地广大中小企业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在政府支持下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农民工就业环境中最重要因素是工资待遇。尽管企业有用工需求,但出于成本考虑他们一般不会盲目增加工资。2010年以来,由于受到富士康和广州本田等事件的影响,深圳、北京等地先后宣布上调本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引发了加薪潮,这也必然加大了各地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因此,积极发展企业文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积极为广大农民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如改善居住条件、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等,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本管理水平是目前广大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吸引力的重要措施。
(五)建立新型用工制度
“民工荒”是因为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工资水平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因无法提高工资待遇而造成的用工短缺。中小企业要认真落实新《劳动合同法》要求,以劳动合同的签订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企业与员工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公平竞争的平台,推动公司劳动用工制度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充分重视人、有效激励人、全面发展人,打造新型的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法学视野下的长三角与珠三角“民工荒”比较研究,2010SJB82000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制度建设研究,08FXB003)〕
(周德军,1978年生,江苏阜宁人,江苏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