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媒体带来了严峻考验,全国各地的媒体为此展开了一场报道战。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以其反应快速的特点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地震报道中,而且一改以往做法,不断增强节目的服务性,提供大量的救灾信息,注重心理干预类节目的作用,创新节目内容。广播在这次灾害报道中的表现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关键词】广播 汶川地震 灾难报道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考验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于广播同样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5月12号下午14时46分29秒,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 北京通州发生3.9级地震。”这一震惊的消息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全国各地的媒体迅即做出反应,展开了一场艰巨的报道战,用文字、声音、画面记录了一段惨痛的历史,把世人的目光定格在山崩地裂的那一瞬间。媒体大量的信息在灾区与全国各地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凭借其接受便捷,反应快速的特点,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凸显了广播在灾难报道中的优势。
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分析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广播的表现。
一、反应快速
灾难性事件由于突发性和破坏性,以及不能预料的严重后果,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媒体竞争的契机。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时效性已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之一。
而广播新闻采制便捷,传送信息的载体是声音,通过电波就能传播出去。这些优势使广播能在报道战中以快取胜,迅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现在,广播新闻在时效性上已进入了追求极致的时代,它要求新闻播出与新闻事件同步或几乎同步,一个电台要想立足,必须要在新闻的采制、播报上分秒必争。所以对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历来是各大媒体的追求目标之一。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地广播电台迅速作出反应,立即调整节目,对灾区情况以及各地的援助进行了滚动播报,凸显了广播的“快”。
5月12号下午14点51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出了第一条与地震有关的新闻《14时35分左右 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14点57分,正式播出《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这条新闻。接着,就汶川地震进行了不间断的滚动播报。仅12号一天,电台共播报了39条有关地震的信息。另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消息以后立即派出记者赴前线进行采访。当天晚上8点多,首次连线记者,进行现场采访。记者陈程就都江堰的房屋倒塌与群众自救情况进行了介绍。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在地震发生以后随即调整节目,推出《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特别节目,对地震的最新情况与发展进行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地震发生后也相应推出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从笔者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汶川地震事发后,广播媒体正是以其快的特点保持了报道的时效性,担负起及时沟通信息的职责。
其实,对广播而言,做“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从硬件上来说是最得心应手的,采制编排上的便捷,更是广播优势所在。正如这次突发的汶川地震,广播在抢时机上应比其他传统媒体快速。
二、节目服务性不断增强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立即就节目内容进行了调整,全力以赴打好这场地震报道战。除了提供一般的灾情动态和救援进展外,更是在服务性的节目上下足功夫。
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寻亲纸条》、《平安纸条》等节目,据笔者统计,在5月15号至6月3号期间共播报寻亲与报平安信息73次。
身处灾区的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次地震报道中的服务意识更加明显。在播报内容的安排上,特别重视为听众提供咨询与帮助,承担起了地方台的特殊责任——作当地信息沟通的纽带。笔者在5月16~17号对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播报信息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的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见,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报的信息,相对于新闻性的灾情动态,一些非新闻性的其他信息占了更大的比重(占总信息量的62.18%)。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寻亲信息、灾民通过电台向家人报平安、灾区各地物资与救援队伍的供求与调配情况、抗灾科技知识、路况信息和政府的通知等。在灾民的家园化为废墟的情况下,便携式的收音机成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最佳渠道。人们更需要的是这类服务性的信息。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服务性体现在反复播报为群众提供捐款、捐物渠道与方式的信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特别节目《和你在一起》、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川粤同心 众志成城》,为听众向灾区表达祝福提供了平台。
灾难事件发生以后,广播除了做好灾情播报以外,更应凭借其覆盖面广、接受便捷等优势,在其他通讯信号接受困难的灾区中发挥作用,为灾民提供服务,将他们的需求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促进营救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节目内容,注重心理干预
在一些重大突发性灾难面前,由于事件紧急,公众往往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们的思维与行动极易受到媒体左右。这样的环境下,公众不仅需要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更需要媒体提供丰富的节目内容。
提起地震救灾,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抢救幸存者、为灾民提供吃穿与药物,还有灾后防疫与重建,却往往忽略了地震给灾民所带来的心理伤害。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灾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灾民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生命瞬间结束,家园片刻消失。其实,地震使灾民遭受的心理创伤往往比毁掉他们的家园更严重。很大一部分经历者、目击者以及救助者必定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应急心理反应,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往往产生绝望、无助、抑郁等心态,最终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所以进行心理干预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充当着传达信息的角色,不仅要把最新情况传达到灾民的耳朵里,更要把关怀与信心传达到灾民的心坎里。
广播在这次地震报道中,笔者收听的五家电台在节目内容上不约而同出现了共同的亮点,那就是注重对灾民所受到的心理伤害进行干预治疗。访问心理治疗专家、播放励志音乐、说故事、诗朗诵、鼓励口号等各种各样的心理干预节目形态出现在广播节目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感人故事》《励志故事》节目,以每期节目一个主题的方式来给灾民带来心灵的治疗。音乐《生死不离》更是在节目中不断地播放,传达了一种全国人民愿与灾区携手共度难关的情感。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除了推出特别节目《心理干预如何治疗》外,全台人员还录制了励志歌曲《四川之歌——英雄》,在每天的节目里进行高频率的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专访节目,请专家对灾区人民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救助建议。如5月17号推出的一档节目《心理健康专家:让受助者哭出来》,给救助者进行心理干预提出正确有效的方法。据笔者对五家电台的收听记录,心理干预类的节目占据抗震救灾节目的比重大,尤其是励志音乐与口号播放频率高。
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广播一改以往的做法,不仅提供与灾情有关的新闻,更侧重关注灾民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节目为灾民解除心理障碍,并试图让地震经历者、目击者与救助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心态来走出地震的阴霾。广播对于这次重大灾难报道的积极表现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http://www.cnr.cn/2008zt/
scdz/zxbd/index_20.html(中国广播网)
[2]杨明.导向.时效.深度——从“非典”报道看央视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组织实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07)
[3]陈江鹏.抗灾中广播作用的充分发挥——武汉电台交通广播报道评析[J].新闻前哨,2008,(03)
[4] 段华明.灾难心理危机干预[N].南方日报,2007-02-01(A13)
[5] 夏海君.灾难报道的新闻视角[J].当代传播,2005,(03)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广播 汶川地震 灾难报道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考验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于广播同样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5月12号下午14时46分29秒,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第一条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 北京通州发生3.9级地震。”这一震惊的消息顿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全国各地的媒体迅即做出反应,展开了一场艰巨的报道战,用文字、声音、画面记录了一段惨痛的历史,把世人的目光定格在山崩地裂的那一瞬间。媒体大量的信息在灾区与全国各地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凭借其接受便捷,反应快速的特点,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凸显了广播在灾难报道中的优势。
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分析在汶川地震报道中广播的表现。
一、反应快速
灾难性事件由于突发性和破坏性,以及不能预料的严重后果,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媒体竞争的契机。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时效性已成为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之一。
而广播新闻采制便捷,传送信息的载体是声音,通过电波就能传播出去。这些优势使广播能在报道战中以快取胜,迅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现在,广播新闻在时效性上已进入了追求极致的时代,它要求新闻播出与新闻事件同步或几乎同步,一个电台要想立足,必须要在新闻的采制、播报上分秒必争。所以对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历来是各大媒体的追求目标之一。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各地广播电台迅速作出反应,立即调整节目,对灾区情况以及各地的援助进行了滚动播报,凸显了广播的“快”。
5月12号下午14点51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出了第一条与地震有关的新闻《14时35分左右 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14点57分,正式播出《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这条新闻。接着,就汶川地震进行了不间断的滚动播报。仅12号一天,电台共播报了39条有关地震的信息。另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消息以后立即派出记者赴前线进行采访。当天晚上8点多,首次连线记者,进行现场采访。记者陈程就都江堰的房屋倒塌与群众自救情况进行了介绍。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在地震发生以后随即调整节目,推出《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特别节目,对地震的最新情况与发展进行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地震发生后也相应推出抗震救灾特别节目。从笔者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汶川地震事发后,广播媒体正是以其快的特点保持了报道的时效性,担负起及时沟通信息的职责。
其实,对广播而言,做“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从硬件上来说是最得心应手的,采制编排上的便捷,更是广播优势所在。正如这次突发的汶川地震,广播在抢时机上应比其他传统媒体快速。
二、节目服务性不断增强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立即就节目内容进行了调整,全力以赴打好这场地震报道战。除了提供一般的灾情动态和救援进展外,更是在服务性的节目上下足功夫。
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寻亲纸条》、《平安纸条》等节目,据笔者统计,在5月15号至6月3号期间共播报寻亲与报平安信息73次。
身处灾区的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次地震报道中的服务意识更加明显。在播报内容的安排上,特别重视为听众提供咨询与帮助,承担起了地方台的特殊责任——作当地信息沟通的纽带。笔者在5月16~17号对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播报信息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的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见,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报的信息,相对于新闻性的灾情动态,一些非新闻性的其他信息占了更大的比重(占总信息量的62.18%)。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寻亲信息、灾民通过电台向家人报平安、灾区各地物资与救援队伍的供求与调配情况、抗灾科技知识、路况信息和政府的通知等。在灾民的家园化为废墟的情况下,便携式的收音机成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最佳渠道。人们更需要的是这类服务性的信息。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服务性体现在反复播报为群众提供捐款、捐物渠道与方式的信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特别节目《和你在一起》、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川粤同心 众志成城》,为听众向灾区表达祝福提供了平台。
灾难事件发生以后,广播除了做好灾情播报以外,更应凭借其覆盖面广、接受便捷等优势,在其他通讯信号接受困难的灾区中发挥作用,为灾民提供服务,将他们的需求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促进营救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节目内容,注重心理干预
在一些重大突发性灾难面前,由于事件紧急,公众往往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他们的思维与行动极易受到媒体左右。这样的环境下,公众不仅需要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更需要媒体提供丰富的节目内容。
提起地震救灾,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抢救幸存者、为灾民提供吃穿与药物,还有灾后防疫与重建,却往往忽略了地震给灾民所带来的心理伤害。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灾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灾民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生命瞬间结束,家园片刻消失。其实,地震使灾民遭受的心理创伤往往比毁掉他们的家园更严重。很大一部分经历者、目击者以及救助者必定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应急心理反应,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往往产生绝望、无助、抑郁等心态,最终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所以进行心理干预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充当着传达信息的角色,不仅要把最新情况传达到灾民的耳朵里,更要把关怀与信心传达到灾民的心坎里。
广播在这次地震报道中,笔者收听的五家电台在节目内容上不约而同出现了共同的亮点,那就是注重对灾民所受到的心理伤害进行干预治疗。访问心理治疗专家、播放励志音乐、说故事、诗朗诵、鼓励口号等各种各样的心理干预节目形态出现在广播节目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感人故事》《励志故事》节目,以每期节目一个主题的方式来给灾民带来心灵的治疗。音乐《生死不离》更是在节目中不断地播放,传达了一种全国人民愿与灾区携手共度难关的情感。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除了推出特别节目《心理干预如何治疗》外,全台人员还录制了励志歌曲《四川之歌——英雄》,在每天的节目里进行高频率的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专访节目,请专家对灾区人民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救助建议。如5月17号推出的一档节目《心理健康专家:让受助者哭出来》,给救助者进行心理干预提出正确有效的方法。据笔者对五家电台的收听记录,心理干预类的节目占据抗震救灾节目的比重大,尤其是励志音乐与口号播放频率高。
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广播一改以往的做法,不仅提供与灾情有关的新闻,更侧重关注灾民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节目为灾民解除心理障碍,并试图让地震经历者、目击者与救助者树立正确积极的心态来走出地震的阴霾。广播对于这次重大灾难报道的积极表现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http://www.cnr.cn/2008zt/
scdz/zxbd/index_20.html(中国广播网)
[2]杨明.导向.时效.深度——从“非典”报道看央视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组织实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07)
[3]陈江鹏.抗灾中广播作用的充分发挥——武汉电台交通广播报道评析[J].新闻前哨,2008,(03)
[4] 段华明.灾难心理危机干预[N].南方日报,2007-02-01(A13)
[5] 夏海君.灾难报道的新闻视角[J].当代传播,2005,(03)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