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本是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籍。绘本的图画间存在着叙述逻辑关系,它的文字辅助导引图片解读。本文试图通过绘本提炼数学核心经验,在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利用数学活动、区域活动及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激发幼儿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核心经验;中班;绘本
一、问题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儿童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数学无处不在,幼兒一天的所见所闻都与数学发生密切关系,他们需要用数学去解决一天发生的事。然而,通过实践发现,数学概念大多抽象难懂,传统的数学教学成果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中班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难以真正对复杂枯燥的概念学习感兴趣。反思目前中班幼儿数学活动的现状,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情节枯燥、缺乏融入
数学活动由于其特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导致在教学时往往以集体教学为主,集体教学学科性强,生活化、游戏化不够,枯燥的文字、生硬的情节不能充分体现数学作为一个工具,解决一些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尽管在课程改革的趋势下,数学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和课程加以构建和实施,但教师苦于“数学活动”少,难以完全实施,同时也不能将“完整儿童活动课程”数学部分完全充分地融入一日生活中。
(二)功利主义、缺乏探究
目前,在数学的“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中往往偏于后者,导致数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忽略数学教育习惯培养、思维方式等方面。虽然课程改革在持续进行,但家长们的观念仍未转变。从平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家长仍比较注重幼儿学的多少,答案正确与否,这也让很多教师、孩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轻过程重结果,甚至有为了正确而模仿的现象,缺少和材料的互动,缺少体验。
(三)教师忽视、缺乏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讲解和示范,忽视儿童的操作体验。教师认为示范讲解清楚了,幼儿就学会了。事实上,幼儿并没真正理解。示范讲解无法代替幼儿自身的体验,学习数学的开始就是自身体验、探究学习。基于以上的思考与分析,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试图提炼绘本中的数学核心经验,利用绘本情境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数学探究兴趣。
二、探究和实践
核心经验是指对于儿童掌握和理解某一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巧 。数学核心经验是幼儿在这一年龄发展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它们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宜性、前瞻性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关有关绘本的探究已基本成熟,我们也发现在平时的绘本阅读中,幼儿会将平时学到的“序数、数量”等应用在其中。基于这样的发现,通过绘本帮助幼儿梳理绘本中的数学核心经验非常必要,能促进幼儿学习数学相关知识,便于更好地理解数学。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活动等推动下,数学已经脱离的主题,单独分类,但是实践中发现“完整儿童”中所涉及的相关数学活动和其操作材料不能完全匹配,因此教师选取有相似数学核心经验的绘本设计成数学活动加以理解,促进幼儿数学的学习。
1.故事情境
幼儿园由于其特地的人文环境,女教师居多,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弱化“数学”,女孩子也一样,面对生硬、无趣的数学活动,女孩会开小差,有了感兴趣的情境就完全不一样。
以绘本为素材,在情境中选择数学内容,引导幼儿用数学思维理解故事进而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加强数学教育情境化,有效解决数学枯燥乏味的问题。
例如:《有魔法的哈哈阿姨》中,它的故事情节最受中班幼儿欢迎。其以神奇的哈哈阿姨为线索,运用魔法将图形排列组合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幼儿不再面临枯燥、教授式的数学学习,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数学魔法游戏,幼儿沉浸在这个有趣而神秘的故事情境中,自然融入图形和空间的数学核心经验,习得数学知识。
2.经验铺垫
将绘本作为数学活动的前期经验准备看似与之关系不大,但实际操作中却息息相关。教师在设计时保留人物形象,延用故事情境,重点提取绘本中的数学元素加以整合,将数学核心经验融入其中开展活动。
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教师通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清母鸡萝丝散步的要点,从而建立散步动作和方位的关系。如若没有前期经验的准备,整个活动教师就会花大量时间在故事讲述方面,从而忽略其中的数学元素。
(三)区域游戏促学习
1.适当规划,确保学习机会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部分之一。规划合适的区域,投放相关绘本,不仅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更能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幼儿主动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语言区投入“森林中的小动物”,小动物们沿着绘制好的格子地图根据提示找到小动物的家。幼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建立坐标,初步确定方向。
2.紧扣学习,跟进内容和材料
每次数学活动后,相应的相关数学核心的材料就会在益智区跟进,孩子从游戏化的材料操作中感知数学点,同时还能为个别化学习提供场所。例如:在数学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后,教师在益智区投放多种测量工具,供幼儿观察、比较、测量教室内或室外的物体,同时还能与同伴比较,继续让幼儿进行个别化学习,这远远比写在本子上有意义得多。
三、研究成效
绘本向孩子提供生活化的场景,有趣的场景,让孩子们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绘本的应用,不仅为孩子提供倾听、讲述、讨论数学概念的机会,还发展他们探究数学的能力。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数学绘本很难与主题的脉络相辅,但同时也相信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绘本需要更多更广泛地应用,推动幼儿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数学核心经验;中班;绘本
一、问题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儿童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数学无处不在,幼兒一天的所见所闻都与数学发生密切关系,他们需要用数学去解决一天发生的事。然而,通过实践发现,数学概念大多抽象难懂,传统的数学教学成果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中班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难以真正对复杂枯燥的概念学习感兴趣。反思目前中班幼儿数学活动的现状,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情节枯燥、缺乏融入
数学活动由于其特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导致在教学时往往以集体教学为主,集体教学学科性强,生活化、游戏化不够,枯燥的文字、生硬的情节不能充分体现数学作为一个工具,解决一些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尽管在课程改革的趋势下,数学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和课程加以构建和实施,但教师苦于“数学活动”少,难以完全实施,同时也不能将“完整儿童活动课程”数学部分完全充分地融入一日生活中。
(二)功利主义、缺乏探究
目前,在数学的“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中往往偏于后者,导致数学教育的“功利主义”,忽略数学教育习惯培养、思维方式等方面。虽然课程改革在持续进行,但家长们的观念仍未转变。从平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家长仍比较注重幼儿学的多少,答案正确与否,这也让很多教师、孩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轻过程重结果,甚至有为了正确而模仿的现象,缺少和材料的互动,缺少体验。
(三)教师忽视、缺乏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讲解和示范,忽视儿童的操作体验。教师认为示范讲解清楚了,幼儿就学会了。事实上,幼儿并没真正理解。示范讲解无法代替幼儿自身的体验,学习数学的开始就是自身体验、探究学习。基于以上的思考与分析,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试图提炼绘本中的数学核心经验,利用绘本情境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数学探究兴趣。
二、探究和实践
核心经验是指对于儿童掌握和理解某一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巧 。数学核心经验是幼儿在这一年龄发展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它们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适宜性、前瞻性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关有关绘本的探究已基本成熟,我们也发现在平时的绘本阅读中,幼儿会将平时学到的“序数、数量”等应用在其中。基于这样的发现,通过绘本帮助幼儿梳理绘本中的数学核心经验非常必要,能促进幼儿学习数学相关知识,便于更好地理解数学。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活动等推动下,数学已经脱离的主题,单独分类,但是实践中发现“完整儿童”中所涉及的相关数学活动和其操作材料不能完全匹配,因此教师选取有相似数学核心经验的绘本设计成数学活动加以理解,促进幼儿数学的学习。
1.故事情境
幼儿园由于其特地的人文环境,女教师居多,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弱化“数学”,女孩子也一样,面对生硬、无趣的数学活动,女孩会开小差,有了感兴趣的情境就完全不一样。
以绘本为素材,在情境中选择数学内容,引导幼儿用数学思维理解故事进而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加强数学教育情境化,有效解决数学枯燥乏味的问题。
例如:《有魔法的哈哈阿姨》中,它的故事情节最受中班幼儿欢迎。其以神奇的哈哈阿姨为线索,运用魔法将图形排列组合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幼儿不再面临枯燥、教授式的数学学习,而是一个个有趣的数学魔法游戏,幼儿沉浸在这个有趣而神秘的故事情境中,自然融入图形和空间的数学核心经验,习得数学知识。
2.经验铺垫
将绘本作为数学活动的前期经验准备看似与之关系不大,但实际操作中却息息相关。教师在设计时保留人物形象,延用故事情境,重点提取绘本中的数学元素加以整合,将数学核心经验融入其中开展活动。
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教师通过讲故事帮助幼儿理清母鸡萝丝散步的要点,从而建立散步动作和方位的关系。如若没有前期经验的准备,整个活动教师就会花大量时间在故事讲述方面,从而忽略其中的数学元素。
(三)区域游戏促学习
1.适当规划,确保学习机会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部分之一。规划合适的区域,投放相关绘本,不仅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更能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幼儿主动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语言区投入“森林中的小动物”,小动物们沿着绘制好的格子地图根据提示找到小动物的家。幼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建立坐标,初步确定方向。
2.紧扣学习,跟进内容和材料
每次数学活动后,相应的相关数学核心的材料就会在益智区跟进,孩子从游戏化的材料操作中感知数学点,同时还能为个别化学习提供场所。例如:在数学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后,教师在益智区投放多种测量工具,供幼儿观察、比较、测量教室内或室外的物体,同时还能与同伴比较,继续让幼儿进行个别化学习,这远远比写在本子上有意义得多。
三、研究成效
绘本向孩子提供生活化的场景,有趣的场景,让孩子们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绘本的应用,不仅为孩子提供倾听、讲述、讨论数学概念的机会,还发展他们探究数学的能力。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数学绘本很难与主题的脉络相辅,但同时也相信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绘本需要更多更广泛地应用,推动幼儿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