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生里,有厌学情绪的比例从小学到初中连年递增,有个别学校厌学学生的比例竟达到66%左右。这种现象如不能及时纠正,教育就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只埋头教书,不管学生的反映,必须研究学生的学,必须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做不但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问题,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克服厌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开端引趣,激发欲望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人,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有位历史教师,每次上课都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的开头,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他说:“你们听过窦娥冤的故事吗?冤得老天爷六月下起了大雪。你们想知道这冤是谁写的吗?他们那个时候社会什么样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以后,老师就以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开始讲课了,那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分析,深深地留在学生们脑海中。一节课的开端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解决学生厌学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不少读者爱看武打和侦破小说,其原因之一是作品总设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吸引着读者把书看完。教育过程也是如此,老师利用这种心理,在教学中设立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设置悬念可以在上课的开始,也可以在中间,甚至可以在课前。比如:有些学生不爱上自然课,有位老师在讲菌类植物前,让学生在两根1米多长的树上浇水,然后用塑料膜包裹好。三天后,同学们看到树上长出了黑木耳,“真奇怪!”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求老师快上生物课,学习兴趣浓极了。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防止厌学的秘方。
刻意求新,相机诱导
发新书的时候,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他们一本本地翻着,兴趣昂然。学生对新书为什么这么感兴趣?兴趣就产生于“新”,新书本、新内容、新插图,他们便看得津津有味。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刻意求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烦老师教得千篇一律,如语文课每次都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学生学得没有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师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欢迎。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
变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学生一旦将单纯的兴趣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逐步引导他们爱学、好学、乐学。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不少学生厌学是因为感到学了没用,学的知识有时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还有些学生学得很苦,理解不了,学不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讲课一定尽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掌握。
因此要尽量把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挂钩,让学生感到学了有用。这是激发学习动机很重要的措施。比如,在农村讲自然课“摩擦力”一节时,一上课教师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泥鳅不易抓住,但是把灰撒到泥鳅身上,再去捉就容易了,为什么?由于这个问题农村学生都有体会,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稍加思考,大家说,因为泥鳅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不易抓住;撒上灰土后,体表变涩了,摩擦力变大,所以容易抓住。这样一来,学生对摩擦力就好理解多了。
巧用游戲,学玩结合
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教师不能无视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成为“小木头人”一动不动地听讲,结果使活泼好动的孩子成了“小老头”,失去了“童心”。
备课、讲课要挖掘教材中的游戏性,设计教案要考虑游戏性,只要这样做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有些老师在语文课上搞分角色朗读,学生头上戴着小公鸡、唐老鸭、小兔子、大灰狼等,边表演边朗读课文,很受学生的欢迎。
以情激趣,亲师爱生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试不及格甚至是厌学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呢?一个学生曾经告诉我:“老师,您一笑,我们可高兴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极大。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爱教学、爱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教师在课堂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马卡连柯也说过:“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
教师乐教就会带着感情上课,就能创造和谐的气氛,就会教出意趣来。一次上《范进中举》一课时,讲到“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一个嘴巴打将去”这一段时,我瞥见一个同学情不自禁挥手作了一个“打”的动作,于是老师请他当场再“表演”一次,同学们兴趣大增,那同学推脱不了,在大家的笑声中,颇认真地表演起来:只见他腆着肚子大大咧咧地走向前,先挽起一下衣袖,略微一停,再一巴掌“啪”的一声打在“范进”的脑门上。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观众”有的赞许,有的举手要纠正“打”的姿势。大家在欢愉的气氛中,动手、动口、动脑,这种和谐的气氛便于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这堂课上得有情有趣,师生乐在其中。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的起点,孩子们一旦厌学说明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给他知识还重要。
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克服厌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开端引趣,激发欲望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人,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有位历史教师,每次上课都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的开头,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他说:“你们听过窦娥冤的故事吗?冤得老天爷六月下起了大雪。你们想知道这冤是谁写的吗?他们那个时候社会什么样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以后,老师就以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开始讲课了,那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分析,深深地留在学生们脑海中。一节课的开端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解决学生厌学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不少读者爱看武打和侦破小说,其原因之一是作品总设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吸引着读者把书看完。教育过程也是如此,老师利用这种心理,在教学中设立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设置悬念可以在上课的开始,也可以在中间,甚至可以在课前。比如:有些学生不爱上自然课,有位老师在讲菌类植物前,让学生在两根1米多长的树上浇水,然后用塑料膜包裹好。三天后,同学们看到树上长出了黑木耳,“真奇怪!”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求老师快上生物课,学习兴趣浓极了。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防止厌学的秘方。
刻意求新,相机诱导
发新书的时候,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他们一本本地翻着,兴趣昂然。学生对新书为什么这么感兴趣?兴趣就产生于“新”,新书本、新内容、新插图,他们便看得津津有味。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刻意求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烦老师教得千篇一律,如语文课每次都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学生学得没有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师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欢迎。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
变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学生一旦将单纯的兴趣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逐步引导他们爱学、好学、乐学。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不少学生厌学是因为感到学了没用,学的知识有时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还有些学生学得很苦,理解不了,学不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讲课一定尽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掌握。
因此要尽量把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挂钩,让学生感到学了有用。这是激发学习动机很重要的措施。比如,在农村讲自然课“摩擦力”一节时,一上课教师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泥鳅不易抓住,但是把灰撒到泥鳅身上,再去捉就容易了,为什么?由于这个问题农村学生都有体会,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稍加思考,大家说,因为泥鳅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不易抓住;撒上灰土后,体表变涩了,摩擦力变大,所以容易抓住。这样一来,学生对摩擦力就好理解多了。
巧用游戲,学玩结合
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好动、好玩,爱做游戏。教师不能无视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成为“小木头人”一动不动地听讲,结果使活泼好动的孩子成了“小老头”,失去了“童心”。
备课、讲课要挖掘教材中的游戏性,设计教案要考虑游戏性,只要这样做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有些老师在语文课上搞分角色朗读,学生头上戴着小公鸡、唐老鸭、小兔子、大灰狼等,边表演边朗读课文,很受学生的欢迎。
以情激趣,亲师爱生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试不及格甚至是厌学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呢?一个学生曾经告诉我:“老师,您一笑,我们可高兴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极大。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爱教学、爱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教师在课堂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马卡连柯也说过:“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我生病了,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
教师乐教就会带着感情上课,就能创造和谐的气氛,就会教出意趣来。一次上《范进中举》一课时,讲到“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一个嘴巴打将去”这一段时,我瞥见一个同学情不自禁挥手作了一个“打”的动作,于是老师请他当场再“表演”一次,同学们兴趣大增,那同学推脱不了,在大家的笑声中,颇认真地表演起来:只见他腆着肚子大大咧咧地走向前,先挽起一下衣袖,略微一停,再一巴掌“啪”的一声打在“范进”的脑门上。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观众”有的赞许,有的举手要纠正“打”的姿势。大家在欢愉的气氛中,动手、动口、动脑,这种和谐的气氛便于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这堂课上得有情有趣,师生乐在其中。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的起点,孩子们一旦厌学说明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给他知识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