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难忘的相遇:求学路上,遇见了给你人生启迪的良师;在生活中,遇到了相知的朋友;在事业上,遇见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一个“遇”,千百年来,给了多少迥异的人生,也派生了多少传诵的故事。请以“生命的遇见”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满分70分)
材料三句话,首句重在“大的遇合”,非一般的遇见,“遇合”,相遇而彼此投合,并非仅仅遇见。第二句是相遇之“难忘”的具事呈现,注意每一件事情里的关键词“人生启迪”“相知”“赏识”,这是理解题目中“生命”一词内涵的风向标。第三句是导语,提示可以议“遇”,也可以叙“遇”等等,但终归要回到“生命”的层面上。
“生命的遇见”语法结构上是偏正短语,“遇见”规定了写作的对象和范畴,定语“生命”规定了遇见的思想内涵。所谓“生命”,据材料,意为震撼心灵的,激发精神的,富有哲理意蕴的,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生活认识、体验和感悟。
生命的遇见(50分)
有一年,过年是在老家乡下住的,那里一直流行着一种零食,叫炒米糖,也叫米通,用米和糖制作成,香甜无比。过年过节,一家人围坐一处,吃着炒米糖,闲话家常,十分热闹。
做炒米糖的手艺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印象里,都是一些枯瘦的白发老人,拉着放有所有工具的三轮车,四处叫卖。
乡下的晚饭结束得早,天色渐暗,一家人团坐着守住电视。大院的铁门开着,伴随着破旧三轮车的吱呀声,响起了叫我难以忘怀的叫卖声:“炒米糖,卖哦……”
作为家中最小的成员,我,理所应当地被大人吩咐出来买些零食。天色更暗了,我也不愿走远,随即在刚刚叫卖炒米糖的小摊旁停下了脚步。“做炒米哦?”坐在小凳上的老人以略带沙哑的口音问道。“嗯。”还没正眼瞧他,我便立即回去取了一小袋米和糖。炒米糖是现场制作的,得自己带上原料。老人用右手接过东西,然后略带迟钝地布置、开工。
我承认他那单手上阵的架势有些可笑,也许是因为天气太冷。“要等,坐会儿吧。”他从三轮车上取出一个小凳子让我坐。我谢过,就座。冬天,风中的火苗颤颤。他拨动着小炉子上的摇柄,火光映上脸庞。他的眸子有些浑浊,映出火炉的形状。我的目光定格在他空而瘪的左袖,他并不是冷,他是残疾。
“炸了。”他的喊声照应着我惊愕的神情,炉内的爆鸣响彻夜空,瞬间膨胀的火焰将我的胸口烤得有些发烫。也就是这短暂的相遇,一刹那无数的形象凌乱地呈现在我面前:骆驼祥子、保尔·柯察金,甚至是鲁滨孙!遐想中,我与老人的目光又相遇了。这一回,他的瞳仁似乎更加浑浊,那目光万万不可以“明亮”形容,目光里饱含着生活的艰辛、生计的微薄。他让我领略了不一样的人生:破洞的棉袄、锈蚀的三轮车、苍老的面容。我不忍心再看了。这是对生活的抗争,也是孤身一人的难堪。
这是生命的相遇,它让我感受生命,触目惊心。
天色渐晚,拎上满满一袋炒米糖,我胡乱地掏出一张纸币,说了声“不用找了”,便扭头向家奔去。
1.文章整体缺少波澜,主旨呈现太过平直。
2.人物描写缺少细致的刻画,文章也缺少环境的烘托。
3.语言多处较为粗糙,需要打磨。
1.在适当处要穿插必要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给文章润色,并且要善于烘托人物的处境。
2.加强写作技巧的运用,比如可以在文章高潮处,利用反复的手法造成一唱三叹之势,在这之中逐层揭示人物给自己带来的心灵震撼与对生命的思考。
3.打磨用词,做到精准、有味儿。
生命的遇见(65分)
在老家乡下过年时,一家老小总喜欢围坐一处,吃着香甜的炒米糖,闲话家常,年味十足。(团圆的香甜与后文生活的艰辛形成对比,此段在蓄势。)
说起做炒米糖的手艺,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印象里,都是一些枯瘦的白发老人,在街道的角落瑟瑟地守着满载工具的三轮车,等待生意。(渲染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
今年乡下的年夜饭照例结束得早,天色渐暗,一家人团坐着守住电视。大院的铁门开着,伴随着破旧三轮车的吱呀声,响起了久违的叫卖声:“炒米糖,卖哦……”
早想买些零食了,正愁年夜几乎没有走街串巷的小贩了,一听到这叫卖声,我便立即跑出来看看。天色更暗了,我走到小摊旁停下了脚步。“做炒米哦?”寒风中,坐在小凳上的老人以略带沙哑的嗓音问道。“嗯,你等等。”还没正眼瞧他,我便赶紧回去取了一小袋米和糖。老人的左手一直缩在袖中,他用右手接过东西,然后略带迟钝地布置、开工。(一些细微之处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的刻画。)
也许是因为天气太冷,老人那单手上阵的架势非常笨拙。隆冬刺骨的寒风中,火光颤颤幽幽,他专心致志地拨动着小炉子上的摇柄,火光映上脸庞。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庞!核桃外壳般的纹路堆积在一起,胡子、头发都像凝了霜一般。他不说话,只是偶尔抬起头看看我。他的眸子有些浑浊,映出火炉的形状。我的目光仍在游移,我看见了他空而瘪的左袖,他并不是冷,他是残疾。(此段集中的人物描写用词精准,形象鲜明。)
“炸了。”他的喊声照应着我惊愕的神情,炉内的爆鸣响彻夜空,瞬间膨胀的火焰将我的胸口烤得有些发烫。火焰中,我与老人的目光相遇,刹那间无数的形象凌乱地呈现在我面前:骆驼祥子、圣地亚哥(《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甚至是鲁滨孙!他们没有什么不同,在生命的摧折和摔打之下活得顽强而无奈。(点明人物之间的相似点。)
“炸了。”又是一阵爆鸣,我与老人的目光又相遇了。这一回,他的瞳仁似乎更加浑浊,那目光万万不可以“明亮”形容,目光里饱含着生活的艰辛、生计的微薄给他带来的不安,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老无所依的辛酸。
“炸了。”我不敢再看他。这样独特的相遇让我领略了不一样的人生:破洞的棉袄、锈蚀的三轮车、苍老的面容。这是对生活的抗争,也是孤身一人的难堪。
(以上三段用爆鸣声为线索反复出现,层层推进,提示作者的联想、思考愈加深刻,也拓宽了读者的共鸣空间。)
这是生命的相遇,它让我感受生命,触目惊心。(点睛之笔,升华主旨。)
天色渐晚,拎上满满一袋炒米糖,我胡乱地掏出一张纸币,说了声“不用找了”,便扭头向家奔去。(首尾呼应,结构圆通。)
【点评】文章气质平实而不俗,选材上将写作镜头对向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遇见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却能感受到一段深刻的人生况味。独到的内容选择以及立意使得此篇文章脱颖而出,基于如此构思,文章的得分已属一、二类卷。对人物的几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有感悟,现实的爆鸣声与老人给作者内心的冲击声虚实相映、老人的落魄无奈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交相呼应,这些设计感无形中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性,将文章定在一类卷的范畴中。
材料三句话,首句重在“大的遇合”,非一般的遇见,“遇合”,相遇而彼此投合,并非仅仅遇见。第二句是相遇之“难忘”的具事呈现,注意每一件事情里的关键词“人生启迪”“相知”“赏识”,这是理解题目中“生命”一词内涵的风向标。第三句是导语,提示可以议“遇”,也可以叙“遇”等等,但终归要回到“生命”的层面上。
“生命的遇见”语法结构上是偏正短语,“遇见”规定了写作的对象和范畴,定语“生命”规定了遇见的思想内涵。所谓“生命”,据材料,意为震撼心灵的,激发精神的,富有哲理意蕴的,是一种关于生命的生活认识、体验和感悟。
生命的遇见(50分)
有一年,过年是在老家乡下住的,那里一直流行着一种零食,叫炒米糖,也叫米通,用米和糖制作成,香甜无比。过年过节,一家人围坐一处,吃着炒米糖,闲话家常,十分热闹。
做炒米糖的手艺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印象里,都是一些枯瘦的白发老人,拉着放有所有工具的三轮车,四处叫卖。
乡下的晚饭结束得早,天色渐暗,一家人团坐着守住电视。大院的铁门开着,伴随着破旧三轮车的吱呀声,响起了叫我难以忘怀的叫卖声:“炒米糖,卖哦……”
作为家中最小的成员,我,理所应当地被大人吩咐出来买些零食。天色更暗了,我也不愿走远,随即在刚刚叫卖炒米糖的小摊旁停下了脚步。“做炒米哦?”坐在小凳上的老人以略带沙哑的口音问道。“嗯。”还没正眼瞧他,我便立即回去取了一小袋米和糖。炒米糖是现场制作的,得自己带上原料。老人用右手接过东西,然后略带迟钝地布置、开工。
我承认他那单手上阵的架势有些可笑,也许是因为天气太冷。“要等,坐会儿吧。”他从三轮车上取出一个小凳子让我坐。我谢过,就座。冬天,风中的火苗颤颤。他拨动着小炉子上的摇柄,火光映上脸庞。他的眸子有些浑浊,映出火炉的形状。我的目光定格在他空而瘪的左袖,他并不是冷,他是残疾。
“炸了。”他的喊声照应着我惊愕的神情,炉内的爆鸣响彻夜空,瞬间膨胀的火焰将我的胸口烤得有些发烫。也就是这短暂的相遇,一刹那无数的形象凌乱地呈现在我面前:骆驼祥子、保尔·柯察金,甚至是鲁滨孙!遐想中,我与老人的目光又相遇了。这一回,他的瞳仁似乎更加浑浊,那目光万万不可以“明亮”形容,目光里饱含着生活的艰辛、生计的微薄。他让我领略了不一样的人生:破洞的棉袄、锈蚀的三轮车、苍老的面容。我不忍心再看了。这是对生活的抗争,也是孤身一人的难堪。
这是生命的相遇,它让我感受生命,触目惊心。
天色渐晚,拎上满满一袋炒米糖,我胡乱地掏出一张纸币,说了声“不用找了”,便扭头向家奔去。
1.文章整体缺少波澜,主旨呈现太过平直。
2.人物描写缺少细致的刻画,文章也缺少环境的烘托。
3.语言多处较为粗糙,需要打磨。
1.在适当处要穿插必要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给文章润色,并且要善于烘托人物的处境。
2.加强写作技巧的运用,比如可以在文章高潮处,利用反复的手法造成一唱三叹之势,在这之中逐层揭示人物给自己带来的心灵震撼与对生命的思考。
3.打磨用词,做到精准、有味儿。
生命的遇见(65分)
在老家乡下过年时,一家老小总喜欢围坐一处,吃着香甜的炒米糖,闲话家常,年味十足。(团圆的香甜与后文生活的艰辛形成对比,此段在蓄势。)
说起做炒米糖的手艺,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印象里,都是一些枯瘦的白发老人,在街道的角落瑟瑟地守着满载工具的三轮车,等待生意。(渲染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
今年乡下的年夜饭照例结束得早,天色渐暗,一家人团坐着守住电视。大院的铁门开着,伴随着破旧三轮车的吱呀声,响起了久违的叫卖声:“炒米糖,卖哦……”
早想买些零食了,正愁年夜几乎没有走街串巷的小贩了,一听到这叫卖声,我便立即跑出来看看。天色更暗了,我走到小摊旁停下了脚步。“做炒米哦?”寒风中,坐在小凳上的老人以略带沙哑的嗓音问道。“嗯,你等等。”还没正眼瞧他,我便赶紧回去取了一小袋米和糖。老人的左手一直缩在袖中,他用右手接过东西,然后略带迟钝地布置、开工。(一些细微之处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的刻画。)
也许是因为天气太冷,老人那单手上阵的架势非常笨拙。隆冬刺骨的寒风中,火光颤颤幽幽,他专心致志地拨动着小炉子上的摇柄,火光映上脸庞。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庞!核桃外壳般的纹路堆积在一起,胡子、头发都像凝了霜一般。他不说话,只是偶尔抬起头看看我。他的眸子有些浑浊,映出火炉的形状。我的目光仍在游移,我看见了他空而瘪的左袖,他并不是冷,他是残疾。(此段集中的人物描写用词精准,形象鲜明。)
“炸了。”他的喊声照应着我惊愕的神情,炉内的爆鸣响彻夜空,瞬间膨胀的火焰将我的胸口烤得有些发烫。火焰中,我与老人的目光相遇,刹那间无数的形象凌乱地呈现在我面前:骆驼祥子、圣地亚哥(《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甚至是鲁滨孙!他们没有什么不同,在生命的摧折和摔打之下活得顽强而无奈。(点明人物之间的相似点。)
“炸了。”又是一阵爆鸣,我与老人的目光又相遇了。这一回,他的瞳仁似乎更加浑浊,那目光万万不可以“明亮”形容,目光里饱含着生活的艰辛、生计的微薄给他带来的不安,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老无所依的辛酸。
“炸了。”我不敢再看他。这样独特的相遇让我领略了不一样的人生:破洞的棉袄、锈蚀的三轮车、苍老的面容。这是对生活的抗争,也是孤身一人的难堪。
(以上三段用爆鸣声为线索反复出现,层层推进,提示作者的联想、思考愈加深刻,也拓宽了读者的共鸣空间。)
这是生命的相遇,它让我感受生命,触目惊心。(点睛之笔,升华主旨。)
天色渐晚,拎上满满一袋炒米糖,我胡乱地掏出一张纸币,说了声“不用找了”,便扭头向家奔去。(首尾呼应,结构圆通。)
【点评】文章气质平实而不俗,选材上将写作镜头对向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遇见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却能感受到一段深刻的人生况味。独到的内容选择以及立意使得此篇文章脱颖而出,基于如此构思,文章的得分已属一、二类卷。对人物的几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有感悟,现实的爆鸣声与老人给作者内心的冲击声虚实相映、老人的落魄无奈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交相呼应,这些设计感无形中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性,将文章定在一类卷的范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