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长兴面馆”的面条与包子
“刘长兴面馆”开设于北伐军进南京前后。没有繁华的市面,没有精美的装潢却闻名金陵,食客盈门。何以至此?从其风味殊佳的面条和包子便可略知一二。
“刘长兴面馆”的面条有三个特点:第一,制作讲究。此面条不是机制面,亦非一般的小刀面,是以杠压面团而成薄片的刀切面。压制时,大杠一端固定,一端坐一彪形大汉,杠下放上揉好饧透的面团。其制法颇为独特。
煮制时,先煮一滚后入清水内漂,再入锅煮熟。然后配以做浇头的原汁。这样,面条便耐嚼有咬劲,味鲜爽口。第二,紧随时令。面条的浇头应时令变化而变化,如夏季的鳝丝面,秋季的蟹黄面等等。第三,货真价实。以蟹黄面来说,“先将加工过的蟹黄分盛于小碗之中,蒸在屉内,客人吃时,跑堂的便端一大碗面,一小碗蟹黄,一碟葱等作料,由客人亲自拌食。”如此这样的经营方法,不说当年,就是现在,又有几家呢?
“刘长兴面馆”的包子亦是非凡之品。从帮式上说,它属于苏式面点,馅心重视掺冻,卤汁醇厚,味鲜无比。送之桌上,“以筷夹之,刚一离笼,包子即成葫芦状,底部形成一晶莹的圆球,汤水在其中荡漾,中间呈大圆球,肉糜在焉……及食,鲜美异常,不感油腻……”此食不能不算金陵“一绝”吧。
“蒋有记”的牛肉锅贴
“蒋有记”是一家清真馆子,以牛肉锅贴名噪金陵,是“夫子庙三家”之一。然它却独以牛肉锅贴胜于“夫子庙三家”的另二家——“六凤居”“小巴黎”。
“蒋有记”的牛肉锅贴为何如此富有魅力?石三友先生说他曾讨教于“蒋有记”的师傅,才解开此谜。他说此点,有十大特色:“第一是牛肉新鲜,也就是料子好;第二,馅子切得好(细、碎);第三是小佐料配得好(保证口味);第四,馅子拌得好(匀,水分得当),第五即包得好(皮薄、不破);第六,煎得好(不生、不过火);第七,火工好(黄、香、脆而不焦);第八是油放得好(多而匀);第九,带卤好(绞肉多汁,吃起来娇嫩);第十是让顾客吃了这次,想下次。”小小的牛肉锅贴竟有十大特色。由这十大特色可以看出:此点从面团的调制、制皮、馅心的调制、包制,直到成品最后的成熟,处处精细严格。才能使顾客吃了这次,想下次。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南京点心师的技术之精湛。
南京小巷的蟹壳黄
在民国前后,夫子庙除了大街两旁、秦淮河畔的茶社、小吃店外,在陋街小巷上,还有一些无名的小店,然其所售的“蟹壳黄”却不能等闲视之。这种大众化的食品,用料简单,但有很多讲究,别说没有经验技术的人,就是那些有一些技术经验的师傅,也常会“戴手镯”。
蟹壳黄的原料主要是精白面粉,但加碱却是一项关键,多了涩嘴,少了则其味不正,失去成品应有的诱人香味。用热水调和,搓揉适当,多揉则面死,少揉则花碱。其次馅心原料的选择非常讲究:“猪油必用板油,网油与鸡冠油就差了,板油还要切成一小块一小块,预先蒸熟,否则入口如吃肥肉一般油腻。”葱白要选大葱,小的一烤就走了香……至于最后撒芝麻亦有要求,“芝麻要撒得均匀,没有一点空隙,重重叠叠或疏疏落落都不好吃。”此外还有一项关键——烘烤。所谓“戴手镯”就产生于此。贴炉时不能脱落,炉火要控制得当,过了则焦而难咽;不够则生而不熟,难以进口。
“刘长兴面馆”开设于北伐军进南京前后。没有繁华的市面,没有精美的装潢却闻名金陵,食客盈门。何以至此?从其风味殊佳的面条和包子便可略知一二。
“刘长兴面馆”的面条有三个特点:第一,制作讲究。此面条不是机制面,亦非一般的小刀面,是以杠压面团而成薄片的刀切面。压制时,大杠一端固定,一端坐一彪形大汉,杠下放上揉好饧透的面团。其制法颇为独特。
煮制时,先煮一滚后入清水内漂,再入锅煮熟。然后配以做浇头的原汁。这样,面条便耐嚼有咬劲,味鲜爽口。第二,紧随时令。面条的浇头应时令变化而变化,如夏季的鳝丝面,秋季的蟹黄面等等。第三,货真价实。以蟹黄面来说,“先将加工过的蟹黄分盛于小碗之中,蒸在屉内,客人吃时,跑堂的便端一大碗面,一小碗蟹黄,一碟葱等作料,由客人亲自拌食。”如此这样的经营方法,不说当年,就是现在,又有几家呢?
“刘长兴面馆”的包子亦是非凡之品。从帮式上说,它属于苏式面点,馅心重视掺冻,卤汁醇厚,味鲜无比。送之桌上,“以筷夹之,刚一离笼,包子即成葫芦状,底部形成一晶莹的圆球,汤水在其中荡漾,中间呈大圆球,肉糜在焉……及食,鲜美异常,不感油腻……”此食不能不算金陵“一绝”吧。
“蒋有记”的牛肉锅贴
“蒋有记”是一家清真馆子,以牛肉锅贴名噪金陵,是“夫子庙三家”之一。然它却独以牛肉锅贴胜于“夫子庙三家”的另二家——“六凤居”“小巴黎”。
“蒋有记”的牛肉锅贴为何如此富有魅力?石三友先生说他曾讨教于“蒋有记”的师傅,才解开此谜。他说此点,有十大特色:“第一是牛肉新鲜,也就是料子好;第二,馅子切得好(细、碎);第三是小佐料配得好(保证口味);第四,馅子拌得好(匀,水分得当),第五即包得好(皮薄、不破);第六,煎得好(不生、不过火);第七,火工好(黄、香、脆而不焦);第八是油放得好(多而匀);第九,带卤好(绞肉多汁,吃起来娇嫩);第十是让顾客吃了这次,想下次。”小小的牛肉锅贴竟有十大特色。由这十大特色可以看出:此点从面团的调制、制皮、馅心的调制、包制,直到成品最后的成熟,处处精细严格。才能使顾客吃了这次,想下次。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南京点心师的技术之精湛。
南京小巷的蟹壳黄
在民国前后,夫子庙除了大街两旁、秦淮河畔的茶社、小吃店外,在陋街小巷上,还有一些无名的小店,然其所售的“蟹壳黄”却不能等闲视之。这种大众化的食品,用料简单,但有很多讲究,别说没有经验技术的人,就是那些有一些技术经验的师傅,也常会“戴手镯”。
蟹壳黄的原料主要是精白面粉,但加碱却是一项关键,多了涩嘴,少了则其味不正,失去成品应有的诱人香味。用热水调和,搓揉适当,多揉则面死,少揉则花碱。其次馅心原料的选择非常讲究:“猪油必用板油,网油与鸡冠油就差了,板油还要切成一小块一小块,预先蒸熟,否则入口如吃肥肉一般油腻。”葱白要选大葱,小的一烤就走了香……至于最后撒芝麻亦有要求,“芝麻要撒得均匀,没有一点空隙,重重叠叠或疏疏落落都不好吃。”此外还有一项关键——烘烤。所谓“戴手镯”就产生于此。贴炉时不能脱落,炉火要控制得当,过了则焦而难咽;不够则生而不熟,难以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