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省确定的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状况和在全国的地位有很大不同,因此制定政策时,不能再拘泥于具体的政策措施,而是需要从不同层面上来确立政策方向。首先一个基本原则是,政策的制订应时刻注意尽量发挥微观主体的主动性和市场的力量。这是避免产业同构、产能迅速过剩的基本要求。在此原则下,分别从宏观层面上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中观层面上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和企业层面上的产业融合发展策略,采取有关对策。
[关键词]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目标;差异化竞争策略;产业集聚策略;产业融合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223
在对河南省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状况和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河南省这六大产业既有全国该产业的共性,又有其地域独特性。在河南省提出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总目标下,高成长性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快速扩大河南省制造业规模,为制造业升级转型打下产业基础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河南省高成长性制造业的发展,其中短期基本目标是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兼顾产业水平的提高,独特发展优势的确立。
为此,对于发展状况大不相同的六大产业的发展对策,不能再拘泥于具体的政策措施,而是需要从不同层面上来确立政策方向。
首当其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政策的制订应时刻注意尽量发挥微观主体的主动性和市场的力量。这是避免产业同构、产能迅速过剩的基本要求。为此,在规划制订时,应尽量避免过于具体的量化目标,对于微观主体来说,目标量化很重要,但对于宏观、中观经济发展主体来说,数量(除了总量外)不过是产业发展措施的结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目标。
在此原则下,接下来从宏观层面上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中观层面上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和企业层面上的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分别提出有关对策。
1宏观层面上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及政策措施
11宏观层面上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分析——通过优势产能实现
对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而言,总是有这个阶段满足市场主要需求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主要需求越丰富,这样的产业越多。这些产业能够迅速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不同经济主体也就此展开竞争。因此,市场经济下,适度过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竞争的最主要手段。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展本地经济是其基本职能,必不可免地要参与到这种经济竞赛中去,产能过剩也是一种竞争手段。但过剩也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产生于没有一个经济主体能够在竞争中胜出,或者说没有淘汰机制,那么过剩始终存在,造成资金的浪费和长期的产业困境,如果地方政府还承诺给予补贴,那么对于地方财政也造成持续的压力。
因此,宏观层面上展开产业竞争时,建议主要遵循差异化竞争策略,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在某产业的其中一个方面迅速建立起巨大产能,占领市场优势地位(比如能达到市场规模的1/3),在存在淘汰机制的情况下,巨大产能经济体总是能生存下去。
但这种策略要考虑技术进步导致的有关市场消失的可能,以及需要正确判断未来短期和长期市场发展趋势。对于前者,一个典型案例是传统手机巨头和数码相机巨头,由于没能预测到新技术产品(多功能智能手机)的替代导致市场迅速萎缩,传统手机巨头全部从市场消失,多数数码相机厂商面临着经营困境,现有产品上的创新也不足以挽救其颓势。对于后者,一个典型案例是光伏产业,由于没能正确判断市场供、求的趋势变化,以及缺乏淘汰机制,整个产业的过剩产能无法消化,核心资源、技术、市场均依赖外部的情况下,国内的应用也存在重重障碍,产业发展摆脱困境的路还很长。
12有关政策措施
这种策略的一个基本点是技术水平一定、淘汰机制(市场发挥作用)正常发挥作用下的产能扩张。能够实现这种产能扩张的政策措施很多,对于河南省这样的制造业落后地区,区分不同产业状况,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
(1)引进。主要的手段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投资,或者说“招商”。对于本来产业规模就很小的产业,这种引进主要是增量引进,即新建。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比如装备制造业,如何引进?这里应坚持的一个原则仍然是增量引进,FDI对于本地企业的规模扩大、技术进步等作用有限,而增量引进不仅达到了产能扩大的基本目的,同时本地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获得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推动购并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这是对于由于集中度低,导致突破产能瓶颈困难的产业。集中度低的原因有很多,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导致产品盈利能力低等。不同企业产能无法扩张的原因是不同的。对于我省来说,大部分可能是后一种原因,另外也可能是产品有市场但资金缺乏。产业集中度低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企业规模小,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收入低下的同时成本高企。
推动购并需要坚持一个原则:依靠市场力量,实行强强联合。即避免过去国有企业之间购并的“拉郎配”。是不是“强强联合”依赖于购并主体的判断,而不是作为经营外行的政府的判断。政府的作用只是采取手段推动和鼓励。
同时这种购并不一定仅仅是企业之间的购并,还可以鼓励科研力量参与进去,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研发能力的产业,双向购并,但这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估价和交易机制。允许和鼓励科研力量参与购并,要比仅仅进行科研成果的交易更能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因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需要这种更有力度的产权式激励,事实上高校很多拥有可产业化科研专利的教师更愿意采取投资入股而不是出售成果,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购并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企业整体购并或部分购并。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由市场主体自己决策。
13淘汰机制的困境和应对之策
目前很多产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适用淘汰机制对地方政府来说意味着GDP的损失,这是一个困难的决定。但政府不得不考虑淘汰机制,这种考虑不仅是在已经出现过剩时,而且在推动产业发展前就需要考虑应对措施。 首先是对存在产能过剩趋势时的止损性及时淘汰。在科学预测未来5~10年市场供求趋势的前提下,当地方政府发现本地区可能还未能形成足够产业规模时,已经有其他地方抢先达到了优势规模,那么就会面临现有产能淘汰或压缩的需要。如何淘汰和压缩?这部分产能需要转移出去,转移到哪里?这需要事先有一揽子产业规划(事实上,前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的产业规划多数时候不能体现市场发展趋势,而不得不短期内更改规划,包括地区布局),这保证了在穷尽可能措施的情况下,总是有一部分产业能够优先一步达到足够规模,那么,那些不能提前占据规模优势的产业产能就可以转移到这些产业中去。
但这种转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沉没成本的处置(企业和政府都会发生这种成本);二是对转移对象产业的技能掌握。这两个方面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资金的转移和处置很容易,可以通过建立发达的资产交易市场来实现。但行业经验和生产经营技能的获得却是比较难的。政府是否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成立不同行业的辅导团队,随时低成本应对辅导需求?
另外,是对已形成过剩产能的淘汰。损失已经造成,而未来5-10年或更长时期市场已不可能再产生这些产品的需求,继续保持产能实际上是对GDP的损害。这也是地方政府最苦恼的部分。这种过剩产能的处置可以考虑两种方式,首先考虑对于能升级的部分进行升级,或对于有长期发展价值(比如对于行业经验和经营技能的形成具有价值)的部分进行保留,其次是对其余部分自然淘汰,实际上只要没有政府支持,这部分产能就会自然淘汰。比如河南光伏产业,“有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停了两三年时间了,技术设备已经老旧,再启动生产的投资很大”,因此不可能再重新生产,“能够在这一轮的光伏产业洗牌中生存的企业,一定是产业技术获得提升的企业”[ZW(]河南光伏产业进入复苏通道,大河网-大河报,2014-03-27[ZW)],因此那些有长期发展价值的部分仍能得到保留。没有淘汰就没有产业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当然河南还有产能过剩的其他传统产业,因为规模大,淘汰影响面广,所以始终在维持着。对于这一部分过剩产能,或许需要在核心部分升级的同时,还有待新兴产业充分发展以后有能力吸纳这部分转移出来的资源。其中的关键是升级部分,仍是前面的建议:或许政府需要通过一定机构建立辅导团队——技术团队和经营团队,并通过社会化融资来满足其资金需求。
2中观层面上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及政策措施——现有集聚区优化发展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实际是产业经济学的概念,也是中观层面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它的基本原理是范围经济和空间组织经济。产业集聚是沿产业链展开的,一种是横向相似产业链条,一种是纵向上下游产业链条(或垂直生产环节)。
21产业集聚区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聚虽然是产业发展的自然结果,但在产业发展之初,却是无序的,因此,政府之手的挥动有助于产业尽快实现集聚发展。具体手段是规划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基地。这种产业集聚区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范围经济或空间组织经济,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集聚区都有规划面积和规划产能。对于省域行政单位来说,有能力规划自己辖内的集聚区规划,但考虑因素却超出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性因素,还要考虑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我们看到,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规划不断在发生变化,空间布局总体上呈不断扩大之势,具体原因是企业选址的主动选择,还是受地方政府游说,或者地方政府已经招商形成既定事实?
但不管六个高成长性产业中的哪个产业,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不仅市场集中度不够,而且区域集中度也不够。这已被很多专家多次指出,它实质上就是“摊大饼”,比如装备制造和食品工业这两个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180个产业集聚区就有近一半将之确定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有新的集聚区性质的区域在不断产生。在工业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产业集聚区过多本身就会导致空间集中度低,还会造成土地等各种资源的浪费。
22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的选择
基于前述分析,产业集聚区也到了优化发展的阶段,有两个调整方向可供选择,一个是省级层面全权规划布局,目前来看由于地方也有招商需求,企业也有不同的选址需求,显然不太可能实施。另外一种是全面放开,不再进行各种管理(比如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建设),只从产业层面进行规划以及对集聚区的共同要求进行规范(比如环保要求、优惠政策规范等),而对于现有集聚区不再进行主导产业定位,尊重企业的选址需求,以自然形成产业集聚。在遵循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进入,自然会做好集聚区各方面建设工作(省级机构对于某些方面可在必需时提出指导)。这种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发挥各方的主动性,也有利于集聚区的优胜劣汰,实现真正有效的产业集聚。
3企业层面上的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及政策措施——鼓励延长价值链条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包括河南制造企业主要关注的是制造(但很多制造技术水平并不高),对前期研发设计和后期营销、服务重视不够,这也是制造企业长期集中于中低端市场或只能做代工的根本原因。但成熟的产业价值链条会表现为“微笑曲线”,即研发设计环节和后期营销、服务环节的价值要高于制造环节。实际上不同的制造环节价值也不相同,这取决于产品的关键技术和资源集中在哪个环节,同时不同水平的制造技术创造的价值也不相同。
因此,从微观层面上看,至少应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以下行为。第一,提高现有制造环节价值,并向高价值制造环节延伸。这方面需要企业掌握有关的必需技术和技能。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为之投入,但需要降低其投入代价。第二,向制造环节的前、后方向延长价值链条。即大家所说的总承包能力的培育。但这似乎又有悖于市场化专业分工,这取决于企业对有关环节的内部化成本和外部化成本的比较,以及某些专业服务的易得性。比如,当前期研发设计的一些低价值环节的市场服务易得且价格合理时,企业会外包这部分服务;反之,则会内部化。另外,以上方面还需要人才保障,以及其他创新要素的培育,这需要政府做更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蒙蒙,王茂春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演进与共生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5(8)
[2]张开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融合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4(2)
[3]吴丽丽,黄德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19)
[4]宋敏高成长性制造业收入增长103%[N].河南日报,2015-06-03
[关键词]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目标;差异化竞争策略;产业集聚策略;产业融合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223
在对河南省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发展状况和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河南省这六大产业既有全国该产业的共性,又有其地域独特性。在河南省提出的“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总目标下,高成长性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快速扩大河南省制造业规模,为制造业升级转型打下产业基础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河南省高成长性制造业的发展,其中短期基本目标是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兼顾产业水平的提高,独特发展优势的确立。
为此,对于发展状况大不相同的六大产业的发展对策,不能再拘泥于具体的政策措施,而是需要从不同层面上来确立政策方向。
首当其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政策的制订应时刻注意尽量发挥微观主体的主动性和市场的力量。这是避免产业同构、产能迅速过剩的基本要求。为此,在规划制订时,应尽量避免过于具体的量化目标,对于微观主体来说,目标量化很重要,但对于宏观、中观经济发展主体来说,数量(除了总量外)不过是产业发展措施的结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目标。
在此原则下,接下来从宏观层面上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中观层面上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和企业层面上的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分别提出有关对策。
1宏观层面上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及政策措施
11宏观层面上产业发展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分析——通过优势产能实现
对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而言,总是有这个阶段满足市场主要需求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主要需求越丰富,这样的产业越多。这些产业能够迅速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不同经济主体也就此展开竞争。因此,市场经济下,适度过剩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竞争的最主要手段。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展本地经济是其基本职能,必不可免地要参与到这种经济竞赛中去,产能过剩也是一种竞争手段。但过剩也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产生于没有一个经济主体能够在竞争中胜出,或者说没有淘汰机制,那么过剩始终存在,造成资金的浪费和长期的产业困境,如果地方政府还承诺给予补贴,那么对于地方财政也造成持续的压力。
因此,宏观层面上展开产业竞争时,建议主要遵循差异化竞争策略,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在某产业的其中一个方面迅速建立起巨大产能,占领市场优势地位(比如能达到市场规模的1/3),在存在淘汰机制的情况下,巨大产能经济体总是能生存下去。
但这种策略要考虑技术进步导致的有关市场消失的可能,以及需要正确判断未来短期和长期市场发展趋势。对于前者,一个典型案例是传统手机巨头和数码相机巨头,由于没能预测到新技术产品(多功能智能手机)的替代导致市场迅速萎缩,传统手机巨头全部从市场消失,多数数码相机厂商面临着经营困境,现有产品上的创新也不足以挽救其颓势。对于后者,一个典型案例是光伏产业,由于没能正确判断市场供、求的趋势变化,以及缺乏淘汰机制,整个产业的过剩产能无法消化,核心资源、技术、市场均依赖外部的情况下,国内的应用也存在重重障碍,产业发展摆脱困境的路还很长。
12有关政策措施
这种策略的一个基本点是技术水平一定、淘汰机制(市场发挥作用)正常发挥作用下的产能扩张。能够实现这种产能扩张的政策措施很多,对于河南省这样的制造业落后地区,区分不同产业状况,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
(1)引进。主要的手段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和吸引投资,或者说“招商”。对于本来产业规模就很小的产业,这种引进主要是增量引进,即新建。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比如装备制造业,如何引进?这里应坚持的一个原则仍然是增量引进,FDI对于本地企业的规模扩大、技术进步等作用有限,而增量引进不仅达到了产能扩大的基本目的,同时本地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获得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推动购并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这是对于由于集中度低,导致突破产能瓶颈困难的产业。集中度低的原因有很多,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导致产品盈利能力低等。不同企业产能无法扩张的原因是不同的。对于我省来说,大部分可能是后一种原因,另外也可能是产品有市场但资金缺乏。产业集中度低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企业规模小,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收入低下的同时成本高企。
推动购并需要坚持一个原则:依靠市场力量,实行强强联合。即避免过去国有企业之间购并的“拉郎配”。是不是“强强联合”依赖于购并主体的判断,而不是作为经营外行的政府的判断。政府的作用只是采取手段推动和鼓励。
同时这种购并不一定仅仅是企业之间的购并,还可以鼓励科研力量参与进去,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研发能力的产业,双向购并,但这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估价和交易机制。允许和鼓励科研力量参与购并,要比仅仅进行科研成果的交易更能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因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需要这种更有力度的产权式激励,事实上高校很多拥有可产业化科研专利的教师更愿意采取投资入股而不是出售成果,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购并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企业整体购并或部分购并。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由市场主体自己决策。
13淘汰机制的困境和应对之策
目前很多产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适用淘汰机制对地方政府来说意味着GDP的损失,这是一个困难的决定。但政府不得不考虑淘汰机制,这种考虑不仅是在已经出现过剩时,而且在推动产业发展前就需要考虑应对措施。 首先是对存在产能过剩趋势时的止损性及时淘汰。在科学预测未来5~10年市场供求趋势的前提下,当地方政府发现本地区可能还未能形成足够产业规模时,已经有其他地方抢先达到了优势规模,那么就会面临现有产能淘汰或压缩的需要。如何淘汰和压缩?这部分产能需要转移出去,转移到哪里?这需要事先有一揽子产业规划(事实上,前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政府的产业规划多数时候不能体现市场发展趋势,而不得不短期内更改规划,包括地区布局),这保证了在穷尽可能措施的情况下,总是有一部分产业能够优先一步达到足够规模,那么,那些不能提前占据规模优势的产业产能就可以转移到这些产业中去。
但这种转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沉没成本的处置(企业和政府都会发生这种成本);二是对转移对象产业的技能掌握。这两个方面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资金的转移和处置很容易,可以通过建立发达的资产交易市场来实现。但行业经验和生产经营技能的获得却是比较难的。政府是否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成立不同行业的辅导团队,随时低成本应对辅导需求?
另外,是对已形成过剩产能的淘汰。损失已经造成,而未来5-10年或更长时期市场已不可能再产生这些产品的需求,继续保持产能实际上是对GDP的损害。这也是地方政府最苦恼的部分。这种过剩产能的处置可以考虑两种方式,首先考虑对于能升级的部分进行升级,或对于有长期发展价值(比如对于行业经验和经营技能的形成具有价值)的部分进行保留,其次是对其余部分自然淘汰,实际上只要没有政府支持,这部分产能就会自然淘汰。比如河南光伏产业,“有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经停了两三年时间了,技术设备已经老旧,再启动生产的投资很大”,因此不可能再重新生产,“能够在这一轮的光伏产业洗牌中生存的企业,一定是产业技术获得提升的企业”[ZW(]河南光伏产业进入复苏通道,大河网-大河报,2014-03-27[ZW)],因此那些有长期发展价值的部分仍能得到保留。没有淘汰就没有产业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当然河南还有产能过剩的其他传统产业,因为规模大,淘汰影响面广,所以始终在维持着。对于这一部分过剩产能,或许需要在核心部分升级的同时,还有待新兴产业充分发展以后有能力吸纳这部分转移出来的资源。其中的关键是升级部分,仍是前面的建议:或许政府需要通过一定机构建立辅导团队——技术团队和经营团队,并通过社会化融资来满足其资金需求。
2中观层面上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及政策措施——现有集聚区优化发展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实际是产业经济学的概念,也是中观层面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它的基本原理是范围经济和空间组织经济。产业集聚是沿产业链展开的,一种是横向相似产业链条,一种是纵向上下游产业链条(或垂直生产环节)。
21产业集聚区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聚虽然是产业发展的自然结果,但在产业发展之初,却是无序的,因此,政府之手的挥动有助于产业尽快实现集聚发展。具体手段是规划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基地。这种产业集聚区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范围经济或空间组织经济,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集聚区都有规划面积和规划产能。对于省域行政单位来说,有能力规划自己辖内的集聚区规划,但考虑因素却超出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性因素,还要考虑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我们看到,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规划不断在发生变化,空间布局总体上呈不断扩大之势,具体原因是企业选址的主动选择,还是受地方政府游说,或者地方政府已经招商形成既定事实?
但不管六个高成长性产业中的哪个产业,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产业集中度不够,不仅市场集中度不够,而且区域集中度也不够。这已被很多专家多次指出,它实质上就是“摊大饼”,比如装备制造和食品工业这两个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180个产业集聚区就有近一半将之确定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有新的集聚区性质的区域在不断产生。在工业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产业集聚区过多本身就会导致空间集中度低,还会造成土地等各种资源的浪费。
22产业集聚区优化发展的选择
基于前述分析,产业集聚区也到了优化发展的阶段,有两个调整方向可供选择,一个是省级层面全权规划布局,目前来看由于地方也有招商需求,企业也有不同的选址需求,显然不太可能实施。另外一种是全面放开,不再进行各种管理(比如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建设),只从产业层面进行规划以及对集聚区的共同要求进行规范(比如环保要求、优惠政策规范等),而对于现有集聚区不再进行主导产业定位,尊重企业的选址需求,以自然形成产业集聚。在遵循共同要求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进入,自然会做好集聚区各方面建设工作(省级机构对于某些方面可在必需时提出指导)。这种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发挥各方的主动性,也有利于集聚区的优胜劣汰,实现真正有效的产业集聚。
3企业层面上的产业融合发展策略及政策措施——鼓励延长价值链条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包括河南制造企业主要关注的是制造(但很多制造技术水平并不高),对前期研发设计和后期营销、服务重视不够,这也是制造企业长期集中于中低端市场或只能做代工的根本原因。但成熟的产业价值链条会表现为“微笑曲线”,即研发设计环节和后期营销、服务环节的价值要高于制造环节。实际上不同的制造环节价值也不相同,这取决于产品的关键技术和资源集中在哪个环节,同时不同水平的制造技术创造的价值也不相同。
因此,从微观层面上看,至少应采取措施鼓励企业以下行为。第一,提高现有制造环节价值,并向高价值制造环节延伸。这方面需要企业掌握有关的必需技术和技能。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为之投入,但需要降低其投入代价。第二,向制造环节的前、后方向延长价值链条。即大家所说的总承包能力的培育。但这似乎又有悖于市场化专业分工,这取决于企业对有关环节的内部化成本和外部化成本的比较,以及某些专业服务的易得性。比如,当前期研发设计的一些低价值环节的市场服务易得且价格合理时,企业会外包这部分服务;反之,则会内部化。另外,以上方面还需要人才保障,以及其他创新要素的培育,这需要政府做更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蒙蒙,王茂春贵州制造业与物流业演进与共生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5(8)
[2]张开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融合发展分析[J].中国市场,2014(2)
[3]吴丽丽,黄德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19)
[4]宋敏高成长性制造业收入增长103%[N].河南日报,20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