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为基本目标,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它的提出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在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三个环节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是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27-04
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和《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启动了我国新一轮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
纵观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以达到满足工程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标准。这一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与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制”以及美国“合作教育”、加拿大“能力本位”等世界知名教育模式一样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人们习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并以此来强调两种教育类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别,而忽视了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上的共同点——为目标岗位(群)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忽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职业属性。
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其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所有这些均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征。研究和分析这些特征,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防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和过程虚化,避免改革陷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定位特征
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为工程教育理念的回归,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具有明显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征。也就是说,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本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并重的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定位的职业能力在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提升,不仅需要受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事务处理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工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较强的拓展迁移能力,从而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明显区别。
(二)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特征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明确了工程教育改革中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原则,即工业界当前需要什么、国内外工程技术如何发展成为制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工业界的人力资源需求、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影响均将成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岗位群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才能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产销脱节”、“学用分离”等问题,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宏观战略需求与工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衔接。当然,通过职业分析来改革和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必须注意岗位和职业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并强调分析结果的共性需求和普适性原则。
(三)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核特征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试考核机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职业分析基础之上的专业设置方案,还需要满足任职资格标准需求的课程体系及其考试考核机制来支撑。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就是强调必须以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为目标,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必须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相吻合,并建立与任职资格标准内容和体系一致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四)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组织特征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真实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条件下,以完成技术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基于“合作教育”的教学机制特征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上通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要求学生具有一段时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要深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成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必有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角色定位
近十年来,国家及有关部委先后就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规划了我国“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明显提高,为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相对滞后,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形成了“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面向一线、强化实践、能力为先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定位向上延伸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将传统的职业教育范畴从专科层次拓展到了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称之为“技能型职业教育”,则卓越工程师计划可称之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了从初高级施工技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工程师的职业人才需要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一一对应(见图1),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从一线操作人员到研究型工程师全系列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覆盖,从而也进一步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属性以及在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
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角色定位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由于职业能力需求和目标就业岗位上的差别,在“技能型职业教育”领域中成功的教改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技术型职业教育”。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办学条件探索自身的教改方案和思路。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个关键环节
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具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带有典型的职业教育属性。因此,在制定、实施、考核、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
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职业人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最终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和条件,社会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保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养成可以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实现;社会能力是使人才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
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必须以具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来体现。要根据职业能力养成的规律,将职业能力要求目标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并做到目标的具体化、措施化以及课程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在一个合理、先进、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条件下,通过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最终才能实现学生工程技术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设置目的为基础。就高等教育而言,专业就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而设立的培养人才的学科门类,它的设置口径和方向必须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以及发展预期而定。尽管有部分学者强调,我国在专业设置上过分讲求专业与职业、岗位口径的对应,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必须成为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确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方针(见图2)。
如何在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第一,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的职业是广义的、面向岗位群的典型性职业,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或具体的职位所对应的职业。第二,岗位群的划分和选取可以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相近或者产品类别属性相同的原则进行,对应学科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能够保证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又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一个周期内被全面、有序地实施和完成。第三,针对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经过分析、提炼、归纳之后才能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它并不是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是广义的、具有代表性,要具有跨行业、企业间通用的可行性。第四,职业资格标准向人才培养计划的过渡必须遵循教育学方法和规律,充分考虑到任职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条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现的可行性。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职业生涯是由具体而独立的职业活动所组成,职业活动又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在一个工作过程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性工作来体现职业价值。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环节,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养成。
传统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一些诸如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但这些环节一般是孤立、分散的,并且在内容和要求上进行了过多的教学化处理,使其与真实环境、条件以及过程相差甚远,学生需要通过入职后较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才能领会到课堂知识的精髓和实质,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延缓了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通过校企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感受一种真实的氛围等一系列典型性、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以职业活动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之后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活动交叉进行,又可以一个独立的时间单元系统地去完成。与专业课交叉进行的实践环节是将职业活动过程转化成教学案例、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以独立时间单元进行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全过程参与学校所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又可以深入企业之中,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攻关活动,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雷环,汤威颐,Edward F,等.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2]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8-13.
[3]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责任编辑:杨在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27-04
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和《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启动了我国新一轮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
纵观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一个主流趋势就是强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性、实践性以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以达到满足工程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要求标准。这一点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与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制”以及美国“合作教育”、加拿大“能力本位”等世界知名教育模式一样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人们习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类,并以此来强调两种教育类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别,而忽视了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上的共同点——为目标岗位(群)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忽视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的职业属性。
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其目标就业岗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所有这些均具有非常明显的职业特征。研究和分析这些特征,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防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和过程虚化,避免改革陷于“穿新鞋走老路”的境地。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职业教育特征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目标定位特征
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为工程教育理念的回归,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具有明显的“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特征。也就是说,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本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原则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并重的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养成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定位的职业能力在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提升,不仅需要受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事务处理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工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方面较强的拓展迁移能力,从而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明显区别。
(二)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特征
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明确了工程教育改革中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原则,即工业界当前需要什么、国内外工程技术如何发展成为制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工业界的人力资源需求、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影响均将成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岗位群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才能解决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存在的“产销脱节”、“学用分离”等问题,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宏观战略需求与工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衔接。当然,通过职业分析来改革和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必须注意岗位和职业选择的典型性、代表性,并强调分析结果的共性需求和普适性原则。
(三)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核特征
基于职业需求的课程考试考核机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职业分析基础之上的专业设置方案,还需要满足任职资格标准需求的课程体系及其考试考核机制来支撑。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为满足工业界对工程人员职业资格要求,遵循工程型人才培养规律,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就是强调必须以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要求为目标,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必须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相吻合,并建立与任职资格标准内容和体系一致的课程考试考核方式。
(四)基于“职业活动”的教学组织特征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以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活动的组织要通过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真实的学习或工作环境条件下,以完成技术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基于“合作教育”的教学机制特征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上通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建立高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要求学生具有一段时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历,要深入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就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成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必有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角色定位
近十年来,国家及有关部委先后就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规划了我国“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发展方向和改革思路,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明显提高,为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相对滞后,传统、陈旧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形成了“企业缺人才、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因此,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面向一线、强化实践、能力为先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定位向上延伸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将传统的职业教育范畴从专科层次拓展到了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如果将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称之为“技能型职业教育”,则卓越工程师计划可称之为“技术型职业教育”。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体系。
“技能型职业教育”与“技术型职业教育”的对接实现了从初高级施工技师、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工程师的职业人才需要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一一对应(见图1),完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从一线操作人员到研究型工程师全系列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覆盖,从而也进一步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具有的职业教育属性以及在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
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角色定位决定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由于职业能力需求和目标就业岗位上的差别,在“技能型职业教育”领域中成功的教改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技术型职业教育”。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必须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办学条件探索自身的教改方案和思路。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三个关键环节
卓越工程师计划完善了我国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具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带有典型的职业教育属性。因此,在制定、实施、考核、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处理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
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职业人才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最终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和条件,社会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保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养成可以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实现;社会能力是使人才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
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必须以具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来体现。要根据职业能力养成的规律,将职业能力要求目标转化成人才培养目标,并做到目标的具体化、措施化以及课程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在一个合理、先进、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条件下,通过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最终才能实现学生工程技术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专业设置目的为基础。就高等教育而言,专业就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而设立的培养人才的学科门类,它的设置口径和方向必须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以及发展预期而定。尽管有部分学者强调,我国在专业设置上过分讲求专业与职业、岗位口径的对应,而缺乏相应的灵活性,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必须成为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确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基本方针(见图2)。
如何在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第一,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的职业是广义的、面向岗位群的典型性职业,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或具体的职位所对应的职业。第二,岗位群的划分和选取可以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相近或者产品类别属性相同的原则进行,对应学科知识范围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能够保证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养成,又要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在一个周期内被全面、有序地实施和完成。第三,针对岗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只有经过分析、提炼、归纳之后才能成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它并不是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是广义的、具有代表性,要具有跨行业、企业间通用的可行性。第四,职业资格标准向人才培养计划的过渡必须遵循教育学方法和规律,充分考虑到任职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性和迁移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条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现的可行性。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
职业生涯是由具体而独立的职业活动所组成,职业活动又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在一个工作过程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性工作来体现职业价值。卓越工程师计划强调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学习,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环节,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去完成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的养成。
传统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一些诸如实验、实训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但这些环节一般是孤立、分散的,并且在内容和要求上进行了过多的教学化处理,使其与真实环境、条件以及过程相差甚远,学生需要通过入职后较长时间的体会和实践才能领会到课堂知识的精髓和实质,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延缓了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通过校企结合的合作教育方式、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感受一种真实的氛围等一系列典型性、代表性的职业活动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这种以职业活动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之后结合专业课课堂教学活动交叉进行,又可以一个独立的时间单元系统地去完成。与专业课交叉进行的实践环节是将职业活动过程转化成教学案例、项目或课题的形式进行,以独立时间单元进行的实践环节,既可以全过程参与学校所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又可以深入企业之中,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攻关活动,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雷环,汤威颐,Edward F,等.培养创新型、多层次、专业化的工程科技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2]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8-13.
[3]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