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帝国主义”的当前特征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出版的《新美科坚帝国〉一书,是社科院学者跟踪研究美国的最 新成果。该书以翔实的论据,剖析了“新帝国和义”思潮及实践对美国和整个世界格局带 来的深远影响,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本刊特约《新美科坚帝国》一书 作者、社科院新闻所研究员张西明博土,从“帝国化”背景下的美国内外政策等角度介绍 该书的主要观点:
  一 “新帝国主义”已经从美国的精英 思潮演变成国家行为的指南,将在今后相 当长的时期内主导其国内外政策,因此“帝 国化”倾向是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认识美 国、处理与美国关系的一把钥匙。9.11之 后,美国在国际上传统的霸权方式不但没 有改变,反而因恐怖袭击“激起了更为强烈 的统治世界的欲望”,最终形成了目前奉行 的以单边主义为核心的“新帝国大战略”; 捍卫单极霸权,以自己的好恶划定恐怖主 义,然后对其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随意裁 决和处理他国主权,无视乃至废弃国际公 约、国际组织和国际准则。美国提出“邪恶 轴心”国家及扩大的“邪恶轴心”国家,就是 按自己的霸权要求先将世界划分为“前现 代国家”、“现代国家”和“后现代国家”,再 进一步从“前现代国家”和“现代国家”中选 定所谓“失败国家”、“流氓国家”、“危险国 家”,最后不顾国际准则的约束和世界范围 内的强烈反对,随心所欲地制造种种莫须 有的罪名对这些目标进行先发制人的攻 击,这是典型的“新帝国主义”政策的产物。 可以说,“新帝国主义”是导致二战以来所建立的世界秩序濒临瓦解、国际关系陷入全面混乱的重要根源。, ’
  二 “新帝国主义”虽经精心包装并打出全球化、人权高于主权等一系列新的旗号,但其本质上与传统的帝国主义一脉相承:在国际政治中谋求绝对的鞘权,在经济上通过不公正、不合理的经贸体系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在文化上不遗余力地推行西方文明及其价值观,而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所依托的则是其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近年来一再宜称自己“在实力的各个领域——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技术和文化方面都具有主导地位,有能力在全球各个角落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因此“已是罗马帝国以来人类最后的惟一帝国”。为显示自己是古罗马帝国“和平与正义”梦想的继承者和光复者,当今美国才打出了“人权高于主权”、作“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等高尚的旗号,这个被其领导人反复强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的美利坚帝国,不再用“强权即公理”之类赤裸裸的告白予取予求,取而代之的是民主、9-由、人权、全球化等等。
  但美国的“新帝国主义”只是帝国主义最新的表现形式而已。正像古罗马帝国宜称自已是宇宙的统治者而把帝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一概称为“野蛮民族”一样,今天美国致力于构建的“新美利坚帝国”或“新罗马帝国”,也是将世界纳入自己的霸权目标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不论“前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和“后现代国家”的区分,还是“失败国家”、“流氓国家”、“邪恶轴心”国家及扩大的“邪恶轴心”国家的分类,“新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本质与资本主义早期的大英帝国;拿破仑帝国并无二致。、
  三 美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面临改革和调整的艰巨压力,否则很可能像日本经济那样陷入长期低迷。但因改革会触犯大资本、,大企业的利益而难以进行,所以当前美国政府力图“祸水外引”,通过战争转嫁危机或国内关注的视线,。这是“新帝国主义”重要的经济特征。美国经济通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跃进,以高新科技为基础,以网络、信息、电信业等为龙头的新经济急剧膨胀,但也随之形成了以局内人内部交易为核心、股票期权为工具的资本集团利益攫取机制,在其经济发展中潜伏下了严重的危机,因安然、世界通讯等企业的会计丑闻接二连三地败露,这些危机在2002年焊发,曾在二十世纪末被视为成功样板的美国企业模式,因其监督机制的失灵而陷入深刻的危机。随着泡沫经济时期种种危害和恶果的暴露,美国企业到了自新图存的关头,但为保护大资本、大商业的既得利益,美国政府无意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改革。道琼斯、纳斯达克等美国金融市场的主要指标急剧缩水跌落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一再下降,失业率则节节攀升,面对一筹莫展的经济局面,此时美国政界要人公开宣称,“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当炸弹狂风暴雨般地倾泻到巴格达时,华尔街的金融人气将重新飙升”(if history is a gutae,rockets、rain-ing down on Baebdsd could spark a rallyon Wall Street),这是通、过战争赤裸裸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帝国主义做法。
  四 美国式企业制度暴露出根本的缺陷。美国企业制度的核心基石之一是政企分开(separation of corporation and state),但实际上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公司国家”(corporate state),即大公司控制和操纵各种主要权力的国家。由此,关于其经济制度的一系列最初设想都在实践中走到了反面:如本来设想投资者是企业的主人,实际上今天的上市公司名义上虽是公共公司,但由于股民数量庞大导致股权极其分散,普通的持股人或投资大众巳根本无法控制他所拥有的财富,企业的一切权力和利益实际上都被CEO和极少数高层管理者掌握。美国绿党领袖~2000年总统大选候选人之一纳德尔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大型工商业利益团体g 步步将持股者的控制权成功地“分离”了出去,管理权最终被转移到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手中,甚至董事会都变成了橡皮图章。投资者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管理权。而由于欺诈性的会计手段,虚报的利润收益以、及自我操控的内部交易,即使许多投资大户也越来越难以了解企业管理的真实情况。又如,在设计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企业本来被假定为自负盈亏、自生自灭的经济实体,但如今这种规律只对小企业依然有效,而巨型公司和企业都有政府作为他们全天候的保护神,从2002年全美暴露出的企业丑闻的整体情况看,如果真正让企业做到自生自灭,那会有更多的企业走向末路。为防止一连串更严重的社会效应,政府在关键时刻充当了这些濒临破产企业的后盾。这种做法对于克服危机,在短时间或个别情况下也许可行,但由于已变成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安排,政府就成为保护大资本利益的工具,政企分离蜕变为官商勾结。
  五 一些重要的制度走向了设计者初衷的反面。,美国式资本主义建立法律与秩序的框架,本意是借此保障正当的经济活动,依法制止和惩罚伤害、违约、欺诈和弱肉强食的行为;但在大型企业和工商利益实施的各种利诱面前,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就可以用特种权利、豁免、通关、解除管制、减负、退税等形式而予以绿灯放行。即使大资本因过分猖狂被抓个正着,所受到的惩罚也往往是轻描淡写,美国式资本主义动辄讲平等竞争,但是通过游说集团不惜重金的捐助活动,大资本往往能争取到非常可观的政府补贴、资助,或明显倾斜的政策扶持,或被政府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注入大量研究与发展基金,而那些有同样条件的小企业或团体却根本与此无缘。纳德尔说,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理念,至此完全走样,现在的政府是一个大资本所有、被大资本控制;为大资本服务的政府。
  六 美国国内的宗教和文化冲突危机加剧。,9,11后美国国内针对伊斯兰教特别是阿拉伯裔美国穆斯林的歧视日益升级,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势力,将对美国社会及其对外政策形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美国国会领袖公然将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领土称为“犹太和撒马利亚”为例,美国基督教极右组织无条件支持以色列、攻击伊斯兰教的呼声越来越强大。从一个方面来说,保守的基督徒和传统的犹太教徒以对“上帝预育”共同信仰的名义站到—起,这似乎是一种过去所没有的团结。但另一方面,当在保守的“基督教联盟”的集会上,,反穆斯林言论甚嚣尘,上——竟至于到了公开把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称为产恐怖主义者”的程度——无疑又在使这个社会走向分化。长期来看,保守的基督徒和传统的犹太教徒这种炙手可热的“结盟”为美国社会埋下了严重危机的伏笔。这种危险已经引起了其他西方国家一些有识之士的警惕。2002年在伦敦和纽约出版的一本新书名为《原教旨主义的冲突:十字军东征、圣战与现代化》,作者就尖锐地指出极端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与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没有两样,他们在冠冕堂皇的宗教教义的包装下,最后带给人类的不是和平与和解,而是冲突和流血。从“邪恶轴心”和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再到美国不顾一切地要发起对伊拉克的攻击,已经显现出宗教原教旨主义为美国“新帝国主义”政策推波助澜所造成的巨大恶果。
  七 美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尖锐的分歧预示着二战以来的国际秩序开始走向解体。联合国、北约、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现存国际体系本来都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但美国为了谋求自身绝对的一极霸权、建立不容挑战的“新美利坚帝国”,越来越不能接受任何国际约束,对于美国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欧洲主要国家的反美情绪不断激化,战后西方世界的合作体系面临分化和重组。德国、法国等欧洲主要国家与美国的分歧实际上是双方利益及“世界观”的分歧,即对于“世界秩序”看法之间的冲突:法德等国认为,除非自己首先遭到了攻击,否则民主国家不能对别国发动攻击;而美国的看法是民主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可以对别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美国人因此认为,欧洲仍然停留在“传统世界”,所以拉姆斯菲尔德最近指斥法德两国代表“老欧洲”。而欧洲人则认为,先发制人的“布什主义”的可怕之处,恰恰在于它摧毁了现有的世界秩序的法制与规则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美国的做法,国际舞台将陷入极度混乱。美国人将目前与欧洲的巨大分歧形象地概括为:“布什总统提出的‘邪恶轴心’是伊朗、伊拉克和北朝鲜,而欧洲人心目中的,c邪恶轴心’却是拉姆斯菲尔德、切尼和赖斯”。
  八‘美国无视阿拉伯世界的感情和强烈反对,坚持对伊拉克实行先发制人的武力打击,将引发更多的恐怖主义袭击的危机,从而使美国更加倚重军事力量进行报复,双方关系因此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威胁世界和平。由于坚持武力入侵伊拉克和在巴以冲突中向以色列“一边倒”,美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关系急转直下,以往美国的盟友开始变成美国的反对者,以往的中间力量被美国列为敌对目标,而以往的敌人则更加不共戴天,必欲除之而后快。总之,美国在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一时间似乎只剩下了反对者、敌人和死敌,惟一始终不渝的盟友就是以色列,而恰恰又因为美国公开与以色列站到一边,进一步促使阿拉伯世界的各派力量走到一起,出现了伊斯兰文明与犹太—基督教文明之间“文明冲突”的可怕迹象。
  
  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查马斯·约翰逊(Chalmels John8。n)在《对美利坚帝国的报复》一书中,就美国与阿拉伯国家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关系预言:如令美国处于极为危险的状态,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认为,对抗美国强大军事力量的惟一手段就是展开面向平民的恐怖活动。他认为,在伊斯兰国家采取的军事行动只能在美国本土招致越来越多的恐怖事件,、这种恐怖行为是对美国的报复(blowl,ack),“现在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美国武装力量的进一步强大,急剧膨胀的军费、高度发达的科技使美国在军事力量上无人可与对抗,同美国进行战争无异于自杀,因此对抗美国的惟一手段就是袭击其平民。”因此,“只要美国不改变其对外政策,针对美国的恐怖行为就会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只要是美国人,不管是谁,不管在哪里,国内还是国外,都会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以想见的事情就是美国国内逐渐加强警察手段,美国军方正一步步地支配美国,成为一个军事化的帝国”。
  九 美国目前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极右状态,但由于美国政府精心的舆论操控和对9,11之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的引导,其现行的“新帝国主义”的对外政策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很多支持,这种“民意”状况也日益推动美国在谋求绝对霸权方面走向“帝国化”的极端。9.11之后,“要么与美国站在一起,要么与恐怖主义站在一起”非友即敌的“布什主义”甚嚣尘上,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任何批评动辄被冠以“反美”、“仇美”或美国的“背叛者”,受到冷落、抵制甚至制裁,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也都被攻击为“不爱国”、“叛国者”等等,国会几位著名的资深议员也因此受到围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附和战争的声音才被认为是美国利益的维护者。所以主战的布什政府的民意调查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因经济持续走低,布什的执政能力开始受到质疑,而且也遇到了多次全国性反战示威的冲击,但在“反恐”压倒一切的舆论氛围中,布什的战争政策还是受到了多数国民的支持,加之反伊斯兰文明的宗教情绪的煽动,这种“民意”基础仍是美国政府强化战争准备的重要动力。布什政府中的关键人物,如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副国务卿博尔顿等“新保守主义”势力,就一再主张应利用9·11之后的民族情绪,抓住“单极时刻”的机遇,以其难以匹敌的军事实力捍卫和巩固美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惟一帝国的地位。
  十 美国目前的经济低迷状况将持续下去,对伊动武及打击“邪恶轴心”国家的军事行动扩大化,也很难挽救美国经济,甚至会适得其反,使其陷入长期衰退的泥潭;在国际上将因其极端的单边主义做法而日益成为“孤独的帝国”,而且也难以消除新的更大的恐怖主义威胁。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可能因其“新帝国主义”政策而走向衰落。如查马斯·约翰逊说:“美国将难以避免重蹈十多年前苏联的覆辙,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崩溃。如今的美国在以下方面与十年前的苏联极为相似:国内经济矛盾重重;过度膨胀的帝国主义和军事强权使其过多介入别国事务;同时看不到对上述倾向进行改革的可,能。”美国另一位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查尔斯,库普臣(Charles Kupehan)也认为:“问题不是美国霸权正在走向衰落,而是美国能否找到一条体面地衰落下去、对全球及其自身破坏最小的道路”。
  (《新荚利坚帝国》张西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30.00元)
其他文献
天坛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一向作为北京甚至中国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天坛的文化价值、文物价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保护措施也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委员会将天坛批准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给进一步保护天坛,增加了新的力量和新的责任。杨振铎所著《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天坛》,为国人加深对天坛的了解与深入认识做了贡献。  杨振铎既是建筑、文物的专家,
期刊
水镜君 在中国世俗重于神圣的文化语境中,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宗教及其信徒的身份、位置和存在的合法性,成为亦旧亦新的问题。对宗教的误解或误读并不少见。有信仰者被视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或别种“另类”。“素质不高”、“低层次”“愚昧”等,仍是常见的对普通信徒的评语。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宗教文化的研究,但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从社会性别和人(作为文化主体)的角度所做的研究依然不多。宗教信徒,特别是普通信
期刊
礼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世代相承的主要形态。历代圣君贤臣都将礼作为安邦定国、励精图治的主要手段。从礼的起源,到有周一代形成成熟的礼制,再经过整个封建社会的传承沿革,形成中华几千年礼仪文明发展的历史,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 然而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礼制礼学史的研究一直是个弱项。尤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礼制礼学史研究在大陆学术界近乎停顿。应该说:清代以
期刊
2003年3月8日至3月19日,美国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携其著名的“历史终结论”,完成了对华十天的学术交流活动。这让人想起,一年半之前,另一位同样由西方而来并且同样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德里达的中国之行。两位学界巨人,几乎沿着同样的轨迹,巡游于中国京沪宁三地学界,带来的却是关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解构学与中心论。  基于迥异的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审视姿态,两位学者十年前就围绕“历
期刊
1990年5月1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祝贺和纪念蔡若虹先生八十寿辰和从艺六十周年。当时的文化部代部长、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林默涵,蔡先生的老朋友古元、刘开渠、邵宇、罗工柳、许幸之、冯法祀等首都文艺界一百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大家对蔡先生这位当代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美术奠基人之一、担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四十余年的老前辈表达了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
期刊
雷海宗先生学贯中西,汇通古今,在中国史和世界史方面都有许多创见。这里谨就学习他的世界史学定观体系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雷先生治学宏通博识,注重理论思考,反对烦琐考证,认为“历史的了解是了解者整个人格与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并非专由乱纸堆中所能找出的一种知识”(雷海宗,《伯伦论学集》,中华书局2002,213页)。他在世界史学科中很早就反对西欧中心论。1928年,他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在评论韦尔斯
期刊
自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2年发表(新史学),提出编纂“中国通史”的问题后,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中国史学家纷纷致力于中国通史的研究和编纂,先后出版了一批“中国通史”著作。它们的历史观点、内容详略、编纂形式各有不同,但确有一些中国通史著作具有鲜明的特色,至今仍有参考价值。霄海宗先生编纂的(中国通史选读),即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选读》是雷海宗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通史课时编写
期刊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几年,是中国又一个文化学、文化史研究的兴盛期。学者们从文化的广泛层面反思自我的主体性,比较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特征。“从内部看其他世界,从外部来看自己的世界,或者将内部与外部世界加以比较研究,区分彼此的普通性和独特性,并描述各种不同文化的特征及其所特有的稳定、变异、发展的各个过程”([美]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一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
期刊
春日一晚,忽接到从纽约打来的长途电话。对方一报大名,虽说不是雷轰耳际,也是电闪远方——“我是毕汝协…”.”啊!是他,那个在“文革”的红色年月里写灰色小说《九级浪)的毕汝协!是他,这个少年时代前中宜部大院的邻居,而且是同住在大院最北端的新北楼。新北楼是中宜部大院最北端的一座新楼。老北楼(也叫幼儿园楼)则与它一墙之隔,不过墙上早已开了一扇大门,造成新旧合一的局面。 ’  这个大院本是旧北大红楼向北的
期刊
中国艺术理论如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韵味无穷却让人难以捉摸。读朱良志先生的近作《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就给人这种兴味悠然,意犹未尽之感。  中国传统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空谷幽兰,暗香浮动,氤氲流荡,难以把捉,它需要人去体验,去把玩;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也是如此,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表面上看,它没有系统的理论构架,没有严密的逻辑推演,大多是诗晶画跋、园艺书议,随意零散,三言两语,点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