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格里耶小说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147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与其说是文学作品,莫如说是科学作品,他的文字有一种雕塑感,他通过观察把真实的存在客观地再现出来。他描写精确、严密、细致,不融入丝毫的主观情感,因此他的小说让人不好进入。但是一旦进入这个秘密世界,他闪亮的文学性从优美的科学性中缓缓释出,你就会为他作品中开拓的丰富而宁静的世界感到惊讶和神奇。“爱来自注视的目光”,这片宁静也映射出了罗伯—格里耶对世界冷静而又浓郁的爱。
  关键词:精确性;科学性;宁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79-02
  给人们带来欢笑、乐趣和娱乐,这是早期小说最基本的功能,从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开始,像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都属于这类小说。直到卢梭,他的小说开始注重心理情感的描写,而启蒙主义开始给小说注入了思想,浪漫主义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融入感情,当娱乐、情感、思想这些加起来的时候就构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最后小说承担的功能也就扩展得非常大,批判现实主义也成为小说发展的高峰。然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小说的一次巨大突破,它更深入、更细微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且不说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三位作家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的小说如何让人叹为观止,单是每个作家所呈现的风格也令我们耳目一新,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到惊讶和神奇。例如博尔赫斯、帕慕克、普宁、马尔克斯、胡安·鲁尔福、加缪等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正如纳博科夫标榜的“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我们确实能从一部小说中看到一个作家别具一格的智慧和魅力。
  罗伯—格里耶就是众多作家中闪闪发光的一位,他是法国著名得“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也是法国20世纪后半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观点是反对人本主义,提倡物本主义。他反对把人的主观意识强加到物体之中,强调对物的关注,追求绝对的真实。他的小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像一部部严密的科学作品,二是他作品中记录了一片宁静的世界。
  一、精确观察下的科学性
  他的作品的科学性体现在其写作方式上,即科学地观察和计算。精细的观察在福楼拜、纳博科夫等作家的小说中都有很出色的表现,并且他们经常被人称为精细观察和写作的典范。但是,罗伯—格里耶精细的观察几乎体现在他每一部作品中,而且这也是其作品的骨骼和血液,不像别的作家的作品还包含着情节的叙述、感情的抒发等,他的作品是清一色的对世界精确观察的罗列,作品中随意的一句话都渗透了他精确的观察和反复的计算,就像他几何演算般的手稿绘图上所呈现的那样。我想在称罗伯—格里耶是伟大的文学家之前应该先把他定义为一个数学家、科学家,正像他在写作之前必须计算好所写的每一物体的精确细节一样。清晰的文字来源于对这个世界清晰的把握,这一点正是他作品最迷人、独特的。
  罗伯—格里耶所呈现的世界是一个真实、丰富而具体的世界。观察和计算使得他的创作具有真实性,而他作品中绘画般的描写习惯保证了他呈现的世界的丰富和具体。罗伯—格里耶的小说里有一种绘画美,从而又把他的科学性优美地拉回文学性中。他的描述很精致,很讲究,像阿拉伯或者波斯绘有图案的织品或绘画一样,完整、奇异、繁复又精密,如徐徐展开绘画一般,世界一点点地展现在你眼前。在阅读中,一看完他小说的第一句话,首先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个画面,然后随着接下去的阅读你会不断地对这幅画作出修改或补充,直到形成一幅精美的画面。要完成这个阅读的过程其实很不容易,你的思想稍微开个小差,罗伯—格里耶塑造的世界瞬间就会在你眼前瓦解,你需要重新阅读,重新进入。比如他的小说《归途》第一段话:“一越过一直挡着我们视线的那一排岩石,我们就又看见了坚实的陆地,长着松树的山岭,两座白色的小房子,还有那条坡度不大的道路的尽头,我们就是在那里上岸的。我们已经在岛上转了一圈。”①只有两句话,一个简单的画面出现在你眼前,交代了现在所在的位置,和始终不变的一个参照物——陆地。
  罗伯—格里耶小说的特点也体现在他采用的多种多样的描述手法上,这些手法必然又是与科学研究的手法相吻合。比如借鉴物理学、摄影学或影视学等中的手法:镜像(《方向错误》)、反射视像(《模特》)、透视(《模特》)、重复出现(《归途》),几个毫不相关的故事、场景同时进行,又在时间或空间中有着可类比的相通性(《替补》)等。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他经常把眼前事物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关系用一些其他学科上的方法来阐释:“……就像快镜头提供的那些令人赞叹的形象:一粒将要打破一潭死水之宁静的小石子,被摄影术固定在它的坠落当中,离水面只有几厘米。”②
  罗伯—格里耶小说给人最大的阅读感受是阅读要消耗很大的脑力,或者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完成阅读。每一个细节和方位都要弄明白,才能往下进行,下面的阅读也才有意义,就像数学计算或推理中每一步都影响着下一步一样。在阅读罗伯—格里耶小说时,需要不停地思考,甚至必须亲自动手画图来帮助自己理解他描绘的丰富、具体的世界。他小说的魅力也就在于此,让你在他精心描述的世界里进行探索,并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存在和美好。
  二、目光注视下的宁静性
  罗伯—格里耶在他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片宁静的世界,或者说他只是记录了这片宁静。因为当你停下来,就会发现世界其实那么静,就会觉得一棵树,一个俯视的角度,一束光,一片影子都值得我们去倾心凝视。当你停下来注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能强烈地感受到安静瞬间将你裹挟,甚至能感受到到安静本身的气息。举个例子,罗伯—格里耶的《海滩》,写三个孩子在沙滩上走着,听见钟声,海浪依旧保持原有的运动规律,钟声消失,海鸟起飞又落下始终与孩子们保持相同的距离。“‘敲钟了,’最矮小的男孩说,就是走在正中间的那个。\但是,海潮发出的沙粒滚动声盖住了过于细微的钟声。必须等到周而复始的潮水歇下后,才能重新听到一些因距离遥远而变了形的声音。\‘这是第一遍钟声,’长得最高的那个孩子说。\浪花拍击,在他们的右边。\当平静复归时,他们再没有听见什么。三个金黄色的孩子始终以有规律的相同步频前行着,互相手拉着手。在他们面前,那群鸟离得只有几步远了,仿佛突然传染上了什么似的,拍打着翅膀,飞了起来。”③这样的描述非常简单,他们的一切运动都安于自己内部的结构,也正是这种好像是上帝之手安排的已然的结构,才传达出了这么单纯、清澈的宁静。着孩子们的脚步向前延续,似乎他们就这样走下去了,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即便有钟声的召唤。他们前面是已经经过和正在经过的一切,他们后面是经过后留下的平静的空白。就像美国20世纪垮掉派作家加里?斯奈德一生所标榜的,寂静是另一种热烈。罗伯—格里耶的世界静的美好,正因为静也容易让人产生激荡的感觉。   罗伯—格里耶的这种宁静有时也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比如:“微微倾斜的阳光,在水沼的整片水面上,描画出一条条窄窄的亮条,跟那些更为宽阔的昏暗的色条交织在一起。”④被夕阳之中被高大整齐的树林包围的水沼湖,那水面的反光、光影、平整都让人觉得神秘,好像有某种召唤从水下不断传来,好像此刻再多看两眼就会有涉入水中的冲动。又比如,他描写“归途”,汹涌的海浪就在他们前面涌动着,但作者依然很静:“从近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水位差;在上面,海水平滑如镜,表面纹丝不动;接着,它突然从岸的一边向另一边卷曲成一条圆柱体的棍子,几乎没有什么波浪,它的流动是那么的有规律,尽管流速很快,却仍然给人一种静止的印象。”⑤这种危险中的静止感让人觉得惊心。他作品中塑造的宁静的世界总是让人觉得有一种神秘和敬畏。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神秘和神奇,在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中你会感受到这种力量。
  罗伯—格里耶以这种特殊的视角和手法描写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也泄露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某种感受和理解,泄露了他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某种秘密。我们会感受到浓郁的宁静从他的作品中源源不断的蒸腾着,帮我们解读这个有时让人觉得混乱和压抑的世界,让我们感到安慰。“人生之苦无法根除,岁月教会了我无视它们并尽力感受世间的美”。确实,我们在宁静的关注中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万物的力量和美,并且他们——世界上那些来自上帝之手的客观存在给予我们像它们所具有的那样的清晰与坚定。“爱来自注视的目光”,在罗伯—格里耶全身心的注视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客观、最真实和最深刻的爱。因为他对世界万物都是以一种冷静的客观的笔调去描述,所以他的情感世界不易被人察觉,但也正因为他表现出的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倾注和关注,所以也最真实的反映了他内心的专注和坚定,也让人们一窥他对世界万物最细微的爱的情感。科学的专注才能窥见世界的静美,而体会到注视下的宁静才能体会到世界客观存在的神秘感和震撼力。罗伯—格里耶就是这样的,他用科学的客观世界来关照自我的内心,用冷静、客观、真实的观察和记录替代了无意义的个人主观的情感和经验的抒发,把宁静而坚定的世界置于庸碌、奔波和喧嚣的世俗之上。
  注 释:
  ①②③④⑤罗伯-格里耶.快照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25,31,50,21,31.
  参考文献:
  〔1〕罗伯—格里耶.快照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2〕罗伯—格里耶.为了一种新小说[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3〕雷武铃.蜃景[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其他文献
摘 要:2009年12月24日晚,中国原创歌剧《山村女教师》在国家大剧院正式公演。虽然时至今日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其中的感动仍让人暖彻心扉。这是国家大剧院现实主义题材力作。这部歌剧脚本创作分别由编剧刘恒、作曲家郝维亚共同完成。著名戏剧家陈薪伊担任导演。这是大剧院当年继原创歌剧《西施》后推出的又一力作。  关键词:原创歌剧;山村女教师;舞美;演员;思考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贺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结合新建的地方高等院校——贺州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阐述了地方高校结合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加强共建合作的建议,为地方高校建设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地方高校;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63-03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百年来三个时期知识女性的精神诉求进行归纳描述,分析了知识女性在民国时期的自我革命性。建国后的政治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理性多元化,展示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女性这一新兴群体的精神诉求和家国梦想相互交织的特征和知识女性群体逐渐成熟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女性;精神诉求;特征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6-02  我们
期刊
摘 要: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城市公共汽车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公共汽车已经成为南京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首都公共汽车公司承办了南京市郊区的公共交通运营,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不仅使南京市民之生活有所改善,更是推动了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南京;公共汽车;首都公司;运营情况  中图分类号:F57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26-03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双语播音主持业的现状进行反思,依托Tyler的课程理论为指导,就应用型本科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课程结构、培养方法、评价体系进行研讨,旨在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与职场对接的策略,创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双语播音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体系,提升双语播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生存能力。  关键词:泰勒原理;双语播音;职场;对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微博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交媒体代表,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平台。本文简单分析了微博对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通过它的消极影响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以此推动网络新闻传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网络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1-
期刊
摘 要:葬礼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隆重表达。汉族丧葬因地方习俗不同其仪式呈现出多样而厚重的文化意义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一个汉族农村M村葬礼习俗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当地对葬礼中符号的阐释,并认知其隐藏的地方文化体系。  关键词:汉族葬礼;象征符号;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3-03  人生礼仪的终极展演——葬礼,是人们基于对祖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西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以期增进人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30-02  一、文献综述  (一)中西方研究学者的成果简介  在西方国家中,很多的语言学家都在专
期刊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中,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以其音调及结构旋法的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以内蒙东部地区的昭乌达民歌为例,对几种主要民歌体裁的音调及旋法特征作简要梳理和探究。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音调;旋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1-03  在内蒙古东部的各民族——蒙古
期刊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究竟应该负担何种义务一直备受争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义务与责任。本文分析了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法律规定的其对消费者保护的义务,以及承担责任的形式与豁免条件。  关键词: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义务;责任;法律地位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7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