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思路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oth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到,教材选编了相当一部分经典名著作品。与此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高中语文教学正在向整本书阅读的方向推進。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便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情况,如教师与学生失“和”、学生与文本不“合”、学生不从更深层次思考为“何”,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恰当的教法,有效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师生之“和”是和谐的前提
  在教学实践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和学生是两股确保课堂和谐的重要互动力量,只有这两股力量的“和”,才能让课堂的和谐成为可能。虽然二者的矛盾一直存在,而且还会在特定时间出现一些变化,但它们都是可预期和可调节的,也就是说,当教与学双方存在矛盾时,对矛盾的调节是和谐课堂构建的必要做法。
  以沈从文的代表作品《边城》的阅读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是当然的作品先行阅读者和教学先行指导者,因此,其自然拥有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智慧,但若是教师试图把自己的体验和智慧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便会发现,自己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无法化解,学生会不领教师的情,他们更乐于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去认知作品。比较常见的情况是,阅读这篇小说时,教师乐于从作品和与作品相关联的环境着手,对小说的历史背景进行把握,对人情风俗、自然景物进行感受等,然而,学生比较习惯于把握故事情节。如果教师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变为学生的想法,肯定会发生适得其反的问题。为此,有先见之明的教师需要明确“和”的原则,主动与学生思维相融,先使学生自主选用阅读策略,接下来再把自己置于学生群体之中,以普通成员的身份介绍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此时不用做特别强调,学生便可自行分析哪种阅读策略效率更高。
  实际上,对于选入高中教材的经典作品而言,不同个体在阅读学习时,均会有独立的感受,只要感受不脱离于教学主旨,那么,教师就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而不必强行要求学生这样做或者那样做,这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的教学思维矛盾才不至于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
  二、文本之“合”是和谐的保障
  教师要注意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合”,让学生在深入文本时自觉提升学科综合素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对于学习对象的认知、学习策略的感受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据此,教师应当进行循序渐进的科学引导。按照笔者的观点,以“合”为标准的学生与文本交融极有必要,对于助力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帮助作用巨大,而若当学生和文本之间出现不“合”情况时,教师有必要及时指出来,并适度施以援手。
  当教学《边城》这篇小说时,学生可在前期自主进行情节的梳理工作,并很容易发现,小说以翠翠和傩送、天保间的悲剧故事为主线。然而,若学生的认知止步于此,那么便不能说是真正认识到了小说的创作主旨,有失之于肤浅之嫌。也就是说,学生若主要以单一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与文本相合,并非真正的“合”,自然也便无法把握沈从文这篇小说创作的真实意图,陷入理解上的困境。为此,在教学的重要转捩点,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抓住教育机会,及时提醒学生转向,尝试探索和小说相关联的环境背景等要素,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小说文本,分析作者实际上是刻意营造了一个相对特殊的时代和地域环境——以世外桃源为标榜的湘西小城。
  在此种先出乎文本之外,再重新回到文本之中的思维指导之下,学生将逐步体会到作品创作的目标,真正达到人与文合、读者与作者合的效果,明确本文在引导人们皈依自然本性方面的苦心孤诣。一般来说,当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学习鉴赏方面的指导至此,那么学生便可自然从原本偏离的航向中,重新找到全新的认知路径,从而也会更加自然地认识到,阅读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一方面需要积极理顺情节,另一方面也需要从环境等背景因素进行探讨,进而从更加和谐的角度,探求与创作主体相关的知识内容。
  三、思考为“何”是和谐的升华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教育原理和教育内容并未出现过大的变动,然而,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介的更新则有目共睹,特别是一些新教育媒介的广泛应用,更使对和谐课堂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教师应当在此视角之下,帮助学生解决是“何”、为“何”、如“何”等新问题,以便让课堂和谐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边城》为例,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探讨作品的全貌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理解《边城》是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和淡雅清纯的爱情故事,使人性的美好善良得到集中体现。然而受限于高中教材体例,课本并非全文收入,而只是节选了其中的片段。教师可要求学生以新技术手段进行全文阅读,了解作品全貌,从而彻底解决是“何”这个问题。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探讨为“何”的问题,也就是通过有效策略逐个击破《边城》作品中的重点与难点。因为作者生活和成长背景的特殊性,直接造成了《边城》这篇小说具有极为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风土民情韵味,其中的一些重点意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给和谐课堂制造了障碍,像白塔、石磨、吊脚楼等,学生很难见到,男女对歌的形式也极为陌生,因此,故事为“何”演变便成为需要着重思考的难题。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湘西地理风光片的展示、沈从文其他作品的介入,让学生从不同方面窥见湘西的风俗全貌,使重点和难点得到化解,从而为阅读学习障碍的破除提供助力。
  再者,为了让和谐课堂进一步升华,教师可带领学生思考如“何”的问题,对于《边城》而言,即从意象的角度做出进一步探讨,明确意象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像作品中提到的爷爷在青山碧水白塔下唱着民歌摇着橹,以及翠翠在明月窗前眼眸闪亮等,都可以成为意境探索的重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对意境与人物关系,意境与情节发展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融入个人的独特理解。
  总之,出于构建高中语文和谐课堂的需求,一些与文本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便不能不考虑,而破解这些问题,使是“何”、为“何”、如“何”等类型的问题不再成为学生认知的障碍,是课堂顺畅与和谐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诚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相信广大教师只要能坚持和谐理念,主动推进自我和学生、学生和文本、学生和教育媒介的融洽,在“和”、“合”、“何”三个视角做出努力,势必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进步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立发中学(226600)
其他文献
新时期教育倡导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而开展,人文素养培养是中职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文学名著含有丰富的人文元素。《雷雨》作为我国著名的话剧,其中包含复杂的家庭矛盾、顽固的封建思想和尖锐的社会问题,学习《雷雨》能够让学生从重重悲剧中挖掘人文素养的内涵,培养对家庭、社会的正确观念,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也能够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朗读表
期刊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重视单篇教学,明辨文体、知人论世、精读文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近年,群文阅读教学兴起,师生围绕一个议题,形成“文章群”,通过多文本的读、比、议建构知识,学习内容从单一到丰富,思维品质从线性到立体,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群文阅读如何组文,如何确定议题呢?下面笔者以《钓台的春昼》为例简要介绍山水游记群文阅读的组文策略。  一、文学鉴赏:亲近自然,学习选景造境  文章群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下面笔者就以《滕王阁序》教学为例,谈谈互动教学法的优势和具体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式,加强互动交流  将互动教学法应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
期刊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面世,高中语文教学正迈入“新时代”——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专业教育走向素养教育。但是,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语文运用规律,有效培养与提升隐藏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背后的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呢?  一、“四阶”学习进阶程式: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推手  学习进阶是指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依托一定的学科问题情境,围绕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关键能力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情境”一词在《课标》中使用34次,表述各异: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体语言情境、特定的交际情境、历史文化情境、学习情境、阅读情境、社会情境、复杂情境、具体的语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境地”,“情景”指“(具体场
期刊
语文教学活动是以对教材所收录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为基础的,而那些经历过时间与读者考验的佳作也会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至少它的创作主题、叙事视角、文学体裁和创作风格等都会给读者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就像提到李白就想到“诗仙”“浪漫主义”,提到杜甫就想到“诗圣”“悲悯苍生”一样,而学生这种固有的印象也会对他们对作品的认知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为快速地抓住作品的关键点,但
期刊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不仅拥有大量的文化与知识,更有无穷的思想和情感。在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身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能够对生活、文学、人生、人性有所感悟,达到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下面笔者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为例,谈一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解读人情,品味由表及里的情感  在大部分的文章中,写作对象非
期刊
江苏省高考试题紧紧贴住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也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梳理和分析近五年江苏省卷的诗歌鉴赏题可以发现,江苏省卷诗歌鉴赏在命题上有自身的特点,遵循一定的规律。把握这些命题规律,对我们的诗歌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江苏省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分析  从2015~2019年高考题看,诗歌的数量都是一篇,分值11分,设题数量2016年开始从三个简答题变为了两个,题
期刊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所有的高中学科中最为突出,而人文性侧重于强调对情感内容的宣泄与张扬,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启迪是一个颇值得深究的问题。学生语文情感的张扬,应当和常规语文教学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情境,为其奠定坚实的情感附着基础,也就是要做好基本教学内容的认知引导工作,接下来在情感张扬方面下足功夫,使学生进入到因思维启发情感、以情感
期刊
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并将其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这不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盯不放的目标,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教法学法的科学依据。但是,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既不是单纯的理论缺乏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技术方法不到位的问题,而是如何紧紧围绕核心素养选择恰当方法、灵活运用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