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人性人的存在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不仅拥有大量的文化与知识,更有无穷的思想和情感。在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身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触动,能够对生活、文学、人生、人性有所感悟,达到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下面笔者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为例,谈一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解读人情,品味由表及里的情感
  在大部分的文章中,写作对象非人即景,可无论是人也好,景也罢,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的情感,这是文字的固有属性,在表达内容、记录事件、描述景致的同时,必然会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按层次逐步递进地寻求作者的情感,从而在其中获得相应的感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读书先看人,所以,第一步应该从了解作者开始,通过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意图、创作背景、其它作品等内容来获悉他的思想走向,认识到该文章的思想价值和情感意义,从其表象展现出来的情绪,探析内在深层次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认知上的深化和升华,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变化和成长。
  《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在学习这一课时,笔者以史铁生的故事为出发点,让学生体会作家的情感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介绍作者的生平,史铁生1951年出生,从1972年开始,他就只能依靠轮椅生活,但是命运并没有眷顾他这样一个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反而以更大的苦难对待他。1981年,他患上肾病,只能回家疗养,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个病魔,让他拿起了笔杆子,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直到2010年,因突发脑溢血,史铁生与世长辞,他没有举办遗体告别仪式,反而将身体器官和遗体做了捐献。至此,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历经磨难之后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数十部优秀的作品。
  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历经磨难,在青春洋溢、热情挥洒的时节里,却遭受双腿瘫痪的打击,五彩缤纷的梦想一瞬间破碎,就连天空也变得灰暗起来,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但是在不断的沉静中,他渐渐掀开了自己面前的帘幕,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通过上述的研究和思考,学生首先体会到了作者的艰辛与痛苦,随后则能想象到他的勤奋与睿智,他笔下的文字是用人生中的磨难和坎坷浇筑的,是心血的灌注,是生命的印章,所以当学生再次阅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心中的情感和理解就会变化,从初识的懵懂,以为只是叙述简单的母爱,到此时的热泪纵横,体会到作者心中那份难以述说清楚的对母亲的爱。
  二、品读人性,体会生死之间的情感
  读一个人,看的是人生,品的是人情;读一本书,看的是故事,品的是现实。现实往往是冷漠的,人心却是温暖的,这相互之间的映衬,就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情感层面,而是要向深层挖掘,让学生从文章与现实的对比之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体会人性在现实面前的真实存在和表现。
  在《我与地坛》中,多处细节都透露出母爱的意蕴。史铁生瘫痪之时年仅21岁,那是最美好的年华,这对于史铁生是一个打击,对其母亲而言,更是一场灾难。但是史铁生的母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是坚韧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内容,笔者特意安排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找到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细节,从而展开分析。在作者摇车出院的时候,一回头看到了母亲不变的姿势;作者发现母亲在树丛中没找到自己时步履下的茫然和急迫;这些细节释放着对母爱的赞美,飘荡着对母亲的感恩,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时,心中对母亲的爱又增添了几分。
  除了母亲之外,史铁生还详细写了自己与地坛之间的故事,地坛是母亲与他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让他懂得了母亲对自己的无限的爱;也是地坛,让他的精神重获新生,这是作者内心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情感变化。就像他眼中的地坛,看似破败残旧,时间和岁月剥夺了它的宏伟壮观,却给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那窸窸窣窣的声音,是蜂儿和蚂蚁在歌唱,是草木竞相在生长,这些大自然的生命带给了作者无限的生机和向往,也为学生带来了新的理解和情感。笔者要求学生想象作者笔下描写的画面,甚至还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一幕画出来,当学生看着笔下生机勃勃的画面,所体会到的已经不仅仅是母爱,而是生与死之间的情感,是复杂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史铁生在地坛的环境中,一颗死去的心获得了新生,而他的人性也在那一天,開始散发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在这一部分的品读过程中,学生的体会是深刻的、是渐变的、是逐渐升华的,他们认识到母爱是人间大爱,是人情中最珍贵的一种情感;而从作者内心的生死变化看,学生认知到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懂得史铁生为何在死后愿意捐赠遗体和器官,这是他生命价值的升华和延长。
  三、重塑人生,感受以点及面的情感
  读书要完整,看过全文才能总结,领会每一个细节在整体中发挥的作用;而看人要详尽,一生的发展和变化,皆有其现实意义。因而在高中语文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的完整度,当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看过文章之后,还应该组织他们完成最后的总结和讨论,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体会完整的情感流程,从而收获珍贵的情感经验,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情感支撑。
  看《我与地坛》的全文,就是在品史铁生的一生,他从一个狂妄而极度悲观的少年,历经多次灾难之后,化为一个参悟了生命真谛的智者。他的转变是现实人生的写实,是人性成长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无限的宝藏,其中潜藏的财富能够让他们受用一生。笔者为了让学生直观地品析史铁生的一生,要求他们从文章中寻找作者在每一次改变时,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给出了很多答案,虽然大同小异,但不够精简,笔者将其改变的核心定位于思考的对象,在早期,史铁生的关注点在于自己,所以会变得暴躁、悲观,甚至想到死亡;而后他思考的对象变成了母亲,所以会读懂母爱,感受到母亲的付出;最后,他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生命之中,所以他才会看透生死,在病痛折磨的几十年间,生活的希望依然坚挺。
  在最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发生了由点及面的变化,情感教育也得到了无限的升华,为学生创造了新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空间,他们所领会的人情道理已经不再是史铁生,不是地坛、不是母爱、不是自己,而是人与生命,通过史铁生的人生旅程,学生认识到世间所有的人有着共性的变化,都将遭受或大或小的困难和灾难,但是人生的走向取决于每个人内心的方向,取决于他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和期望。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青县第一中学(256300)
其他文献
记叙文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人,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而议论文则以深刻的思想、透彻的说理折服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一定会在思想认知上表现出相应的优势。但是很多学生写出的议论文,思想浅薄,不能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如何丰富和深化议论文的思想呢?  一、内涵揭示,直接界定  我们在表达一个观点或者涉及一个概念的时候,要表达的最基本的思想认知就是内涵是什么,我们只有对所表达的观点或者所涉
期刊
阅读与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文言文阅读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写作教学中,议论文写作可谓是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是否可以将二者结合,使之互相促进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如何以读促写,这是一线语文教师长期关注的课题之一。议论文写作以论辩为主要方式,以说理性和思辨性见长,在思维上要求学生严谨缜密,在语言上则要求学生行文雄辩、具有感染力。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丰富,阅读议论
期刊
在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江苏省高中语文考试的难度加大,高考命题方向正在进行重大改革。高考语文卷变化明显,一是阅读量将大大增加,题目难度加深。卷面可能将由大概7000字,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目的数量比去年的阅读题目量要增加5%-8%。教育部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的阅读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的那个水平。”二是范围变更大,不再局限于课
期刊
唐诗与宋词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韵律上,还表现在题材和思想上。诗人在写诗之前首先存有一种意念,如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而词,一般被认为是艳俗之作,仅单纯地描写相思爱情。但实际上文人真正的用意是“藉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写放臣逐子之感”,也就是将最幽微的情思藏匿进相思、怨别的词句中。所以,张惠言在《词选》中曾评价宋词“意内而言外”。这一点
期刊
新时期教育倡导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而开展,人文素养培养是中职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文学名著含有丰富的人文元素。《雷雨》作为我国著名的话剧,其中包含复杂的家庭矛盾、顽固的封建思想和尖锐的社会问题,学习《雷雨》能够让学生从重重悲剧中挖掘人文素养的内涵,培养对家庭、社会的正确观念,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也能够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朗读表
期刊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重视单篇教学,明辨文体、知人论世、精读文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近年,群文阅读教学兴起,师生围绕一个议题,形成“文章群”,通过多文本的读、比、议建构知识,学习内容从单一到丰富,思维品质从线性到立体,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群文阅读如何组文,如何确定议题呢?下面笔者以《钓台的春昼》为例简要介绍山水游记群文阅读的组文策略。  一、文学鉴赏:亲近自然,学习选景造境  文章群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创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下面笔者就以《滕王阁序》教学为例,谈谈互动教学法的优势和具体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式,加强互动交流  将互动教学法应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
期刊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面世,高中语文教学正迈入“新时代”——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专业教育走向素养教育。但是,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语文运用规律,有效培养与提升隐藏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背后的关键能力——思维能力呢?  一、“四阶”学习进阶程式: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推手  学习进阶是指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依托一定的学科问题情境,围绕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关键能力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情境”一词在《课标》中使用34次,表述各异: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具体语言情境、特定的交际情境、历史文化情境、学习情境、阅读情境、社会情境、复杂情境、具体的语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情境”的解释是“情景;境地”,“情景”指“(具体场
期刊
语文教学活动是以对教材所收录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为基础的,而那些经历过时间与读者考验的佳作也会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至少它的创作主题、叙事视角、文学体裁和创作风格等都会给读者留下相对深刻的印象,就像提到李白就想到“诗仙”“浪漫主义”,提到杜甫就想到“诗圣”“悲悯苍生”一样,而学生这种固有的印象也会对他们对作品的认知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为快速地抓住作品的关键点,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