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阎真的长篇小说因其绝对自觉的小说文本,绝对真实地书写了当代中国大学良知之难和中国大学精神之死,彰显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绝对力量,荣获首届“路遥文学奖”。《活着之上》是一部直面中国高校当下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精神图像,是一副现代人在物质世界的诱惑下灵魂挣扎与变异的多彩画卷。
关键词:阎真;《活着之上》;人文精神坚守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94-02
人生在世,向来不易。巴金先生所言:“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1]透过阎真的《活着之上》能够明显看出,“活着”与“活着之上”的重要区别在于:“活着”指的是为了追求和满足人们在生活生存环境中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即:吃、穿、住、行。在《活着之上》中,赵平平是一个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典型人物,她是211的高校毕业生,虽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师,但是她的生活几乎都是在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奋斗,她省吃俭用,成为了“房奴”、“车奴” 。对于赵平平来说,只要能够满足小康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她的生活就是快乐的。著名作家余华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这句话体现了赵平平的人生理念。
而“活着之上”在这里指的是超越活着而追求的精神食粮和人性道德。如阎真小说《活着之上》的主人公聂志远,他是一个懂得“活着”更需要“活着之上”的人。他虽然也需要为工作、职称、金钱等活着的必需具备的物质条件而奋斗,可他更渴望坚守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尊严,始终怀有学术理想,不论做什么事总有 “底线”。他不会把知识转换为生产力变相的挣钱,他不会由于被学术“边缘化”到处去“拜码头”,他不会为了获得“钱”和“权”而抹杀自己的良知。尽管他成不了他所景仰的曹雪芹、陶渊明、司马迁那样优秀的文化英雄,但他也不会苟且的活在“活着”的名义之下,而是把他们作为榜样和精神后盾,与现实进行斗争,尽管头破血流却依然坚守那条做人的底线。
马克思说过:“吃穿住行满足后才能够进行物质文化生产活动。”[3 ]所以,“活着”是对生活必须具备物质条件的追求也是现实主义的体现,“活着之上”是在满足物质条件后所追求的更高的精神物质文化活动。人首先必须是物质化的活着,但在承认这价值和规范的基础之上,作为知识分子,是不是还应该追求精神上的活着?
在小说《活着之上》中作者阎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他们是社会上各种人物的缩影,而其中蒙天舒和赵平平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的典型人物代表,他们追求的是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小说一个有趣的地方,两位主人公的名字解析:蒙天舒——蒙蔽自己的良知过舒服的生活。赵平平——一辈子注定平凡普通,无所高尚的追求。他们两人的名字也间接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讽刺和暗示。他们都是高校历史系毕业的人文知识分子。毕业后,两人生活有所不同,但是追求的功利主义生活却相同。
蒙天舒,中国高校学术腐败甚器尘上的时代宠儿,仅凭他的“屁股中心论”在大学里混的风生水起。室友聂致远是這样评价他的“这是一个人精。说他是人精,就是他凡事都经过周密计算,大小好处都要捞。”蒙天舒学习一般,在大学里主要善于钻营,他考试作弊却不挂科,考研差分却能照样录取。他深谙高校潜规则的妙处,结合他八面玲珑的为人处事方法,大学就像蒙天舒的跑马场,他在高校里对追求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苦心钻营而没有在学术文化上下功夫,却混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蒙天舒说:“做人要有点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我承认我自己有现实主义精神。”[4](P13)蒙天书作为一个高校知识分子,在充满学术氛围的校园里,他却把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小说中另一个“活着”的典型人物,赵平平,她是一个美丽而现实、可爱却好胜、大度而泼辣、勤做而吃苦、节省而细腻的知识女性。她生活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战争中,每次在理想与现实的冲击下,她痛苦、挣扎,但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和她“精彩生活”的理想追求,她又继续坚强面对生活,可是在残酷的现实煎熬中,她不得不一次次放弃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坚守,为了“活着”顺应了社会潜规则,最终沦陷在金钱的诱惑之下。
作为一个211高校毕业的历史高材生,她渴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然而现实很残酷,她成为了白沙小学的一名没有编制的思想品德老师,她尽职尽责却没有换来高收入和编制。因此赵平平不得不委曲求全,把她的人生最高理想定位于当一名有编制的小学老师,她曾说过编制就是她的命,她为了这个编制连续考了六年,也哭了六年,还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最后她选择了委曲求全,为了编制请客送礼,四处求人,最后她考取了,教育局却给她了一个区编制。现实是如此,她无奈之下只能把自己“活着”的希望放在自己丈夫聂致远身上,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像蒙天舒一样出人头地,为自己的妻子提供富裕的生活,赵平平羡慕校友高娟娟“平步青云”的职场生活,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像蒙天舒的妻子韩佳一样,不止身上的衣服都是上千的,还能够开一辆二十多万的轿车,到哪里都能够光鲜亮丽。可是,为了买房和买车,她省吃俭用,每天为了如何多挣一点钱而发愁,希望自己能够在鹿城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小说中,蒙天舒和赵平平是典型的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他们都是高校知识分子,但是走出社会以后,在金钱,权利等的诱惑和驱使下,他们渐渐沦陷,变得物质和世俗,甚至忘记了继续追求和坚守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坚守的人文精神和人性道德,他们最终成为了活着的那一群人。
综上所述,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是一部直击高校现实生活的鸟瞰图,阎真凭借他30多年的高校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高校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和活着的痛苦挣扎描写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胡廷楣.《圣火之上还有天空》.《红雷.教育文摘(下旬)》[J].2012年.
[2]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3]余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論政治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阎真.《活着之上》[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第272页.
[5]牛秀明.《谈大学精神的坚守》.《科学与财富》[J].2011年.
[6]《论文化生产力》.红旗文摘[J].2011年第03期.
关键词:阎真;《活着之上》;人文精神坚守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9-0094-02
人生在世,向来不易。巴金先生所言:“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1]透过阎真的《活着之上》能够明显看出,“活着”与“活着之上”的重要区别在于:“活着”指的是为了追求和满足人们在生活生存环境中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即:吃、穿、住、行。在《活着之上》中,赵平平是一个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典型人物,她是211的高校毕业生,虽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师,但是她的生活几乎都是在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奋斗,她省吃俭用,成为了“房奴”、“车奴” 。对于赵平平来说,只要能够满足小康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她的生活就是快乐的。著名作家余华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这句话体现了赵平平的人生理念。
而“活着之上”在这里指的是超越活着而追求的精神食粮和人性道德。如阎真小说《活着之上》的主人公聂志远,他是一个懂得“活着”更需要“活着之上”的人。他虽然也需要为工作、职称、金钱等活着的必需具备的物质条件而奋斗,可他更渴望坚守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尊严,始终怀有学术理想,不论做什么事总有 “底线”。他不会把知识转换为生产力变相的挣钱,他不会由于被学术“边缘化”到处去“拜码头”,他不会为了获得“钱”和“权”而抹杀自己的良知。尽管他成不了他所景仰的曹雪芹、陶渊明、司马迁那样优秀的文化英雄,但他也不会苟且的活在“活着”的名义之下,而是把他们作为榜样和精神后盾,与现实进行斗争,尽管头破血流却依然坚守那条做人的底线。
马克思说过:“吃穿住行满足后才能够进行物质文化生产活动。”[3 ]所以,“活着”是对生活必须具备物质条件的追求也是现实主义的体现,“活着之上”是在满足物质条件后所追求的更高的精神物质文化活动。人首先必须是物质化的活着,但在承认这价值和规范的基础之上,作为知识分子,是不是还应该追求精神上的活着?
在小说《活着之上》中作者阎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他们是社会上各种人物的缩影,而其中蒙天舒和赵平平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的典型人物代表,他们追求的是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小说一个有趣的地方,两位主人公的名字解析:蒙天舒——蒙蔽自己的良知过舒服的生活。赵平平——一辈子注定平凡普通,无所高尚的追求。他们两人的名字也间接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讽刺和暗示。他们都是高校历史系毕业的人文知识分子。毕业后,两人生活有所不同,但是追求的功利主义生活却相同。
蒙天舒,中国高校学术腐败甚器尘上的时代宠儿,仅凭他的“屁股中心论”在大学里混的风生水起。室友聂致远是這样评价他的“这是一个人精。说他是人精,就是他凡事都经过周密计算,大小好处都要捞。”蒙天舒学习一般,在大学里主要善于钻营,他考试作弊却不挂科,考研差分却能照样录取。他深谙高校潜规则的妙处,结合他八面玲珑的为人处事方法,大学就像蒙天舒的跑马场,他在高校里对追求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苦心钻营而没有在学术文化上下功夫,却混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蒙天舒说:“做人要有点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我承认我自己有现实主义精神。”[4](P13)蒙天书作为一个高校知识分子,在充满学术氛围的校园里,他却把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小说中另一个“活着”的典型人物,赵平平,她是一个美丽而现实、可爱却好胜、大度而泼辣、勤做而吃苦、节省而细腻的知识女性。她生活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战争中,每次在理想与现实的冲击下,她痛苦、挣扎,但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和她“精彩生活”的理想追求,她又继续坚强面对生活,可是在残酷的现实煎熬中,她不得不一次次放弃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坚守,为了“活着”顺应了社会潜规则,最终沦陷在金钱的诱惑之下。
作为一个211高校毕业的历史高材生,她渴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然而现实很残酷,她成为了白沙小学的一名没有编制的思想品德老师,她尽职尽责却没有换来高收入和编制。因此赵平平不得不委曲求全,把她的人生最高理想定位于当一名有编制的小学老师,她曾说过编制就是她的命,她为了这个编制连续考了六年,也哭了六年,还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最后她选择了委曲求全,为了编制请客送礼,四处求人,最后她考取了,教育局却给她了一个区编制。现实是如此,她无奈之下只能把自己“活着”的希望放在自己丈夫聂致远身上,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像蒙天舒一样出人头地,为自己的妻子提供富裕的生活,赵平平羡慕校友高娟娟“平步青云”的职场生活,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像蒙天舒的妻子韩佳一样,不止身上的衣服都是上千的,还能够开一辆二十多万的轿车,到哪里都能够光鲜亮丽。可是,为了买房和买车,她省吃俭用,每天为了如何多挣一点钱而发愁,希望自己能够在鹿城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小说中,蒙天舒和赵平平是典型的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他们都是高校知识分子,但是走出社会以后,在金钱,权利等的诱惑和驱使下,他们渐渐沦陷,变得物质和世俗,甚至忘记了继续追求和坚守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坚守的人文精神和人性道德,他们最终成为了活着的那一群人。
综上所述,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是一部直击高校现实生活的鸟瞰图,阎真凭借他30多年的高校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高校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和活着的痛苦挣扎描写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胡廷楣.《圣火之上还有天空》.《红雷.教育文摘(下旬)》[J].2012年.
[2]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3]余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論政治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阎真.《活着之上》[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第272页.
[5]牛秀明.《谈大学精神的坚守》.《科学与财富》[J].2011年.
[6]《论文化生产力》.红旗文摘[J].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