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课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现代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技术超级发达,各种美术史、艺术作品的资料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应发挥自身优势,给予学生电脑所不能及的人文关怀,引导、鼓励学生去感受、表达艺术作品,将美术欣赏课上出特色,上出效率。
  一、 与美术常识链接
  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只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只是做表层图解,看图说话,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将使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
  每到开学初,我给孩子们上的最初几节课,都是美术基础知识的回顾、复习。逐步讲析美术的分类知识,然后和学生一起看课本,里面的课程分别属于美术的哪类范畴?哪些是纯粹的绘画课?哪些是跟工艺制作相关的?哪些是雕塑?还有其他类型是什么?随着时代发展,肯定还会有新的美术种类出现。这样的美术基础知识几乎每学年都要重复复习,孩子们很容易遗忘,这也和美术在平时的有限传播有关。不象卡通动画、音乐大赛、流行音乐选秀等充斥电视媒体。我让学生们做笔记,阅读,背诵,默写,也印发美术基础常识给学生们阅读,美术常识的掌握是对欣赏能力提高的基础。
  二、 与课外生活贴近
  作为美术教师,平时当然要大量阅读,留心收集材料,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教师自己加强学习的同时,给学生选择紧密相关的文字资料,印发给大家阅读。除了文字,另外还有图片、音乐等等,教师在选择各种资料时不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精练、简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现在我们通过书籍、网络、展馆等多种渠道都可以看到制作精良的经典作品图片,对作品的评论、介绍也是非常详尽。我在收集素材中经常看得眼花缭乱,难以割舍。但必须有所舍弃,选择那些适合学生欣赏水平和年龄特征的作品和文字介绍,要精练而有代表性。音乐资料是在做课件时适当加入的,一段美的音乐,会使美术作品更有感染力,我给《维纳斯的诞生》选配音乐《爱琴海的珍珠》,给米开朗基罗雕塑《晨、昏、昼、夜》选的神秘园轻音乐《夜》般配,恰当,而又不喧宾夺主。
  三、 与作者风格合拍
  教师刻意寻找、编排成系列作品,并且把作品比较着来欣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能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作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很方便、实用,
  1. 同一画家,不同风格
  不要一提到徐悲鸿齐白石,只知道马和虾,提到达芬奇,只知道蒙娜丽莎,提到凡高,就是向日葵。我总是尽量让孩子们看得更广更宽一点,尽量多展示同一个画家的不同题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经典的非经典的都要涉及。我给学生欣赏徐悲鸿中国画的狮子、雄鸡、鹅、牛、猫;油画中有吹萧、珍妮小姐、坐在桌边的蒋碧薇,奴隶与狮子等等。齐白石的人物、山水造型的不多,我找出来给同学们看。学生从作品的丰富变化中对画家更是油然而生崇拜之情,从作品的风格变化中也自然理解了什么叫不断探索,常出常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2. 同一题材,不同画家
  国外的圣母题材,我给他们欣赏拉菲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不同表现,维纳斯题材,同样有好多不同画家的作品;中国画的荷花,张大千、齐白石、刘海粟,潘天寿,风格有异同,学生在欣赏中能充分感受到了各画家的个性理解和表现。
  3. 同一题材,不同表现
  比如牛的题材,给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牛的摄影、绘画的牛、工艺品的牛、图案里的牛、雕塑表现的牛等等。欣赏的内容不仅仅是绘画,还有雕塑、工艺等。
  四、 与教材体系关联
  欣赏只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每节课都和欣赏有关联。教材里有集中的专题欣赏课,也有零散的欣赏分布在各节课里。
  1. 分类浏览、整体阅读
  我把小学生1——12册,中学生13——18册的所有目录都整理打印出来。这样一目了然,很有效强化美术基础知识,最主要的是了解知识链,看到自己本学期的学习在整个美术教材体系里的位置,回顾以前的,看看以后的,着重现在的。梳理内容,清楚方向。提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
  比如,在中学的目录表格里能看到教材的第一课安排依次是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历史宗教画、雕塑、建筑的欣赏,最后一课的安排依次是中国的衣食住行、中国古代书画,(一)书法和人物画、中国古代书画,(二)山水和花鸟画、中国古代雕塑、中国现代建筑苏州园林、中国现代美术绘画版画雕塑。脉络清晰,美术常识一目了然。
  2. 欣赏、心赏、新赏
  看本学期的课本中前后共介绍了哪些画家和作品?中外画家里你比较喜欢哪个?有的作品有尺寸大小的介绍,我就让他们比划着课桌和黑板,来感觉这幅作品的大小。比如国画《江山如此多娇》7米×5米,油画《开国大典》4米×2.33米,看看我们教室里的黑板,一般是3米×1米,想象一下它们的风采。有的作品还介绍画家的生平,我们一起来算算画家的年纪。如果能找到资料,知道这幅画在哪年创作的,画家当时的年纪是多少,那将很有意思。齐百石90岁时画的虾和初期画的虾比较着看是很不同的。但这样的小细节,其实是很能拉近学生和画家之间的心理距离,很有亲切感。
  欣赏过程中不需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应从大处着手,从历史长链中去感受整体,感受发展变化,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合着时代的节拍显出时尚。
  (作者单位:如东县宾山小学)
其他文献
又一年教师读书活动开始了,面对一大串荐书目录,《这样教书不累人》吸引了我,成为我这轮读书活动的书目之一。光看这个题目就给人一种想选和想读的感觉,“教书不累人”是每个老师都梦寐以求的,但毕竟现实中教师还是非常累的,说真的教书虽不像干体力活那么累人,但心很累。目前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家长面对顽皮任性的子女,感觉养育子女成长真不易,有时束手无策真的很累人,何况老师承担着近百甚至上百位
期刊
教材解读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学会与人相处”第一课。教材呈现的是小短文的朗读引发出“我的光荣簿”,学生通过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赞美别人,体验出课的主题“送人玫瑰手指留香”后,再通过“要不要赞美他人”的辨析和“尝试台”的尝试、以及“欣赏时刻”,充分的感受赞美的力量,从而为“沟通无极限”和“用我的真心换你的笑容”的教学奠定感情的基础。  教学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情感体验课。教师用谈话的方式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其中心灵世界最复杂,需要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力争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  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必须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
期刊
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素质教育的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和个性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的质量与效益主要决定于教师与学生怎样看待课堂学习、怎样组织和进行课堂学习。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必要就确立和强化新的课堂学习观进行深入研究,应确立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发展学习、反思学习和差异学习等六大学习观
期刊
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共性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而教学预设是个弹性的设计,应增加更多预设的可能性,为生成的不确定性做充分的准备。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在预设和生成的平衡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矛盾关系,让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一、精心预设,提高生成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课堂教学活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众多教育者的共识。诚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质疑能力,激发创造想象都能不同程度的打开思维的多棱镜,跳出思想的牢笼,但要真正打开学生心智的枷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培植创造的沃土,从小培养创造人才。  (一)改造教育的环境  在模式化教育盛行的前提下,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活
期刊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稳定性、持续性较差,一节课有意注意短暂,一般只能保持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管理好我们的课堂呢?  一、生动有趣的设计举足轻重  想让你的孩子们在课堂中安静认真地听讲,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是否有趣起着举
期刊
这是一堂教研组展示课,教学内容:《石榴》。课前,年轻的女老师做了精心准备,买来十来个大石榴,切开,悄悄藏在多媒体教室的课桌里。孩子们还没来。有老师笑着问:“如果每堂课都要这样不惜重金,你一个月的工资够吗?”听课的老师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年轻的女老师也尴尬地笑了。这笑中的滋味,语文老师都懂。但愿这凝聚着老师一片良苦用心的石榴能为课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吧。孩子们来了,谁都没有发现课桌里藏着的“嘉宾”
期刊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上表现出是否一致,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的愿望和一致的社会责任,要求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必须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一种和谐的友情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文化修养不同,道德素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对子女的期望值、家庭教育方式和性格也各不相同。他们对于学
期刊
新课程呼唤绿色的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其生态因素包括人、物质和精神,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向互动关系。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由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终身化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扎实基础。  一、生态课堂要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