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至晚唐其氛围总是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凄迷感伤的情感色彩,诗人普遍感受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气氛,面对日趋衰落的唐王朝,他们的忧患情怀日益深重。同样是描写桃花,晚唐诗人缺乏盛唐诗人那种开阔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面对乱世,他们已不能像杜甫那样抱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时代赋予他们更多的是不平的牢骚和无可奈何的哀叹。本文选取了晚唐几位主要作家描写桃花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分析解读,以期能从中窥探晚唐桃花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晚唐;桃花;意象
一、借桃花意象追古讽今
黄巢乱后,社会世风愈见衰败,大唐王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局势极度动荡。在晚唐诗人的文化视野里,长庆以后中兴已成了黄粱一梦,文人士子的生活开始走向了平庸,即使满怀抱负也无法得以施展。唐王朝气数将尽,社会的衰败让文人们无所适从、失望至极,乱世之音充斥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如韦庄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由盛到衰的景象,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廷,斥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韦庄出身于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时他是没有资格进入诗中描绘的那种上流社会的。诗中隐含着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抒发了他对社狸倾危的感叹。
诗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都在诗中错综的运用,在这些修辞手法下,诗中含有味外之味,传出了弦外之音。“子夜歌”是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银烛树前”则暗
示贵族生活的奢华。“露桃花里”象征着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暗含有不知末日的降临。“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俱是梦”的“梦”字绾系上三联,既慨叹往昔繁华,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己逝,“水东流”象征唐王朝的崩溃,此时唐王朝大势已去,难以力挽狂澜。从诗的色彩看,可见滔滔不绝的流水映衬着残阳的惨淡,在暮色的笼罩下,无限的惆怅跃然而出。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怆。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又如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这一联用诗歌形象地概括了息夫人的故事。“细腰宫”即楚宫,它是根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翻造的,也就间接指刺了楚王的荒淫。“无言”加上“脉脉”,表达出夫人的故国故君之思及失身的悲痛。此诗对人所熟知的息夫人故事重作评价,见解可谓新疑独到,同时又“不显露讥刺”,饶有唱嘆之音,富于含蓄的诗美。
二、借桃花意象自喻自嘲
晚唐一部分诗人往往将日暮途穷的感伤情绪渲染在桃花景物中,桃花意象的悲感意蕴越加浓厚,“雨中桃花”、“东风落花”等成为常见的桃花意象组合。雨中桃花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意象,如王维《田园乐七首》之六中的“桃红复含宿雨,绿柳更带朝烟”描写的是一派生机无限、春意盎然的景象。此诗描绘了春晨雨停时山庄的优美景致和隐居者的闲逸生活。春天清晨,红艳的桃花上还沾挂着昨晚下的雨滴,翠绿的杨柳又蒙上了层层云雾,此时的景色足以让人陶醉。归隐卧处,落花成荫,莺啼恰恰,此时的酣眠,更为画面增添了安详平和的气息。情景交融,别有洞天。而在晚唐诗人罗隐《桃花》中则是末世情韵: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敧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写出了雨中桃花的饱受摧残的景象,诗中充满了悲凉和落寞的情原。本诗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喻自己才一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敧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了无限的幽伤。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罗隐诗,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而不离乎一身”就是指此。再如杜牧《柳长句》:“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溺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绿的杨柳、红的桃花,诗人将将一幅昂然娇媚的春光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然而置身其中的游宦人,却在“低含雨”、“斜带风”中,心怀叹息,感叹日落水东流,黯然神伤,无法欣赏这美好的春景,诗中透散出晚唐诗人无法掩饰的无限忧伤。
三、小结
晚唐时期王朝的国势每况愈下,各种矛盾分至沓来,呈现出一派败亡前夕的衰瑟景象。这时人民所受的压迫、剥削已经达到了极点,农民起义开始酝酿和发起,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们忧时念乱,却又无能为力。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使他们受到很大的压抑,所以无论政治环境还是个人生活都是非常艰难的,只能通过咏怀来聊以自慰。这时的诗人已失去了盛唐时期那种豁达的精神,也没有了中唐文人抱着中兴的希望向朝廷投书献策的热情。激愤、悲凉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诗人普遍所具有的心态。
晚唐诗人的生存环境普遍比较险恶,他们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应付人生路上的诸种困境,加之所处时代本身就缺乏一种引导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诗人早年的政治热情极易消退,心态内有着更多的消极性的情感因素。桃花意象在这一时期成为乱世之音的代言,于沉重的哀伤之中表达晚唐诗人激愤、悲凉的末世心态。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林雪华.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J].阅读与鉴赏,2007,05.
[5]渠红岩.唐代咏桃诗歌的发展轨迹[J].名作欣赏,2008,02.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晚唐;桃花;意象
一、借桃花意象追古讽今
黄巢乱后,社会世风愈见衰败,大唐王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局势极度动荡。在晚唐诗人的文化视野里,长庆以后中兴已成了黄粱一梦,文人士子的生活开始走向了平庸,即使满怀抱负也无法得以施展。唐王朝气数将尽,社会的衰败让文人们无所适从、失望至极,乱世之音充斥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如韦庄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由盛到衰的景象,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情韵风调。“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廷,斥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韦庄出身于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时他是没有资格进入诗中描绘的那种上流社会的。诗中隐含着对上层统治阶层醉生梦死、竞逐奢靡的批判,抒发了他对社狸倾危的感叹。
诗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都在诗中错综的运用,在这些修辞手法下,诗中含有味外之味,传出了弦外之音。“子夜歌”是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银烛树前”则暗
示贵族生活的奢华。“露桃花里”象征着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暗含有不知末日的降临。“无忌”、“莫愁”均取双关,“俱是梦”的“梦”字绾系上三联,既慨叹往昔繁华,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己逝,“水东流”象征唐王朝的崩溃,此时唐王朝大势已去,难以力挽狂澜。从诗的色彩看,可见滔滔不绝的流水映衬着残阳的惨淡,在暮色的笼罩下,无限的惆怅跃然而出。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怆。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又如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这一联用诗歌形象地概括了息夫人的故事。“细腰宫”即楚宫,它是根据“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翻造的,也就间接指刺了楚王的荒淫。“无言”加上“脉脉”,表达出夫人的故国故君之思及失身的悲痛。此诗对人所熟知的息夫人故事重作评价,见解可谓新疑独到,同时又“不显露讥刺”,饶有唱嘆之音,富于含蓄的诗美。
二、借桃花意象自喻自嘲
晚唐一部分诗人往往将日暮途穷的感伤情绪渲染在桃花景物中,桃花意象的悲感意蕴越加浓厚,“雨中桃花”、“东风落花”等成为常见的桃花意象组合。雨中桃花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意象,如王维《田园乐七首》之六中的“桃红复含宿雨,绿柳更带朝烟”描写的是一派生机无限、春意盎然的景象。此诗描绘了春晨雨停时山庄的优美景致和隐居者的闲逸生活。春天清晨,红艳的桃花上还沾挂着昨晚下的雨滴,翠绿的杨柳又蒙上了层层云雾,此时的景色足以让人陶醉。归隐卧处,落花成荫,莺啼恰恰,此时的酣眠,更为画面增添了安详平和的气息。情景交融,别有洞天。而在晚唐诗人罗隐《桃花》中则是末世情韵: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敧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写出了雨中桃花的饱受摧残的景象,诗中充满了悲凉和落寞的情原。本诗是自喻之作,以“漠漠香”“不胜芳”喻自己才一华高超,而用“艳拂文君酒”、“红敧宋玉墙”自况文追相如、宋玉。后四句转而抒说自己的冷落凄凉,透示了无限的幽伤。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罗隐诗,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而不离乎一身”就是指此。再如杜牧《柳长句》:“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溺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绿的杨柳、红的桃花,诗人将将一幅昂然娇媚的春光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然而置身其中的游宦人,却在“低含雨”、“斜带风”中,心怀叹息,感叹日落水东流,黯然神伤,无法欣赏这美好的春景,诗中透散出晚唐诗人无法掩饰的无限忧伤。
三、小结
晚唐时期王朝的国势每况愈下,各种矛盾分至沓来,呈现出一派败亡前夕的衰瑟景象。这时人民所受的压迫、剥削已经达到了极点,农民起义开始酝酿和发起,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们忧时念乱,却又无能为力。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使他们受到很大的压抑,所以无论政治环境还是个人生活都是非常艰难的,只能通过咏怀来聊以自慰。这时的诗人已失去了盛唐时期那种豁达的精神,也没有了中唐文人抱着中兴的希望向朝廷投书献策的热情。激愤、悲凉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诗人普遍所具有的心态。
晚唐诗人的生存环境普遍比较险恶,他们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应付人生路上的诸种困境,加之所处时代本身就缺乏一种引导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诗人早年的政治热情极易消退,心态内有着更多的消极性的情感因素。桃花意象在这一时期成为乱世之音的代言,于沉重的哀伤之中表达晚唐诗人激愤、悲凉的末世心态。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林雪华.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J].阅读与鉴赏,2007,05.
[5]渠红岩.唐代咏桃诗歌的发展轨迹[J].名作欣赏,2008,02.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