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山东银监局审慎推进辖内城商行跨区域发展,采取设立异地分行和县域支行等方式拓宽发展空间。城商行突破地域限制,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推动银行体系的良性发展及目标城市金融市场的繁荣。但是,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削弱了原有人缘、地缘等固有优势,如果自身的风险控制手段和管理技术跟不上其扩张的速度,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其稳健发展,甚至产生风险。因此,在城商行扩张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困难及隐患,坚持适当市场定位,审慎推进跨区域发展进程。
一、跨区域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丰富目标市场的银行机构类型,为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部分异地分行的设立有效地满足了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如山东银监局辖内最早的3家分行分别设在了省内没有城商行的滨州、菏泽、聊城三个西部城市。城商行异地分行设立后,主要服务中小企业,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赢得了当地中小企业的广泛认可。同时,县域支行的设立,有效地激活了县域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市场竞争不充分、银行机构的“衙门”作风盛行的局面,带动并形成了主动加强小企业信贷投放的“羊群效应”。如,济宁市梁山县属于经济相对较弱的县,当地的信贷投入也很少。2009年8月,济宁银行梁山支行设立后,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迅速打开了市场,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贷款就达到2.89亿元,使当地其他银行感到了压力,也逐步转变以往坐门等客的作用,主动开展业务营销,增强信贷投入。2010年末,梁山县存贷比达36.1%,较城商行进入前提高了3.93个百分点。
(二)有利于部分经营管理较好城商行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允许跨区域经营,对这些经营管理较好但当地发展空间有限的城商行是一种正向激励。如日照银行和莱商银行在本土市场份额已连续多年保持在20%左右,居当地银行业第一位,两家行在当地的业务发展趋于饱和。在允许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后,莱商银行先后在菏泽、徐州、济南设立了分行,日照银行先后在青岛、济南设立了分行。这些异地分行业务快速增长,为两家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级城市的经济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多数集中在个别产业和少数几家企业,造成多数城商行的行业集中度、地区集中度以及客户集中度较高,抗风险能力弱。设立异地分行,能够实行行业、区域、客户的多元化,有利于风险的控制。如莱商银行所在的莱芜市的支柱产业是钢铁,经济结构较为单一,钢铁行业每年上缴的利税占全市的50%以上,莱商银行的业务也多集中钢铁行业。异地分行的设立有效促进了该行钢铁行业贷款占比的下降,贷款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较好地分散了行业和区域集中度风险。
此外,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为其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县域支行由于定价水平普遍高于城区,有力地提升了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如山东银监局辖内城商行县域支行2010年贷款平均利率达11.55%,高出辖内城商行平均水平4.52个百分点。
(三)促进城商行管理能力的提升
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的经营环境一般会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异地分行一般都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跨区域发展后的城商行必须改变以往“总部——支行”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与“总部——分行——支行”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尤其在业务授权、人力配备、绩效考核以及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各方面,必须有大的改革,要力争使内部管理制、运营机构既要保持和发挥城商“机制灵活、效率高效”的优势,又要有效地管控风险。同时,这些城商行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异地分支机构选配业务熟、能力强、素质全面的负责人,保证其稳健经营。这些现实问题都将有力地促进城商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业务背离设立初衷,扎根当地市场较困难
出于生存、知名度和满足总行考核要求考虑,异地分行往往将市场目标瞄准大客户、大企业,以期迅速做大规模,这背离了城商行“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如2010年末,济南地区6家分行2000万元以上的单户贷款占全部贷款的一半以上,某分行最大十户贷款占比高达85%,而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占比则远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基于这一原因,个别分行难以根植当地,偏好办理异地业务。从济南市6家分行情况看,异地贷款占比较高,个别行异地贷款占比甚至超过了80%。由于异地业务管理半径长、信息沟通不及时,这些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发展模式趋同,业务泡沫化问题突出
当前,多数城商行异地分行在目标市场、客户选择、服务方式、发展模式等基本趋同,缺乏自身特色,多是采取傍大客户、发大贷款、签发大量银行承兑汇票、吸收保证金存款等手段拉动资产负债快速增长,业务泡沫化现象严重。2011年3月末,济南辖内6家分行对公存款占到96%,其中保证金存款占比超过50%,储蓄仅占4%。
(三)扎堆省会城市,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面临考验
多数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地区基本都首选省会等大城市,由于这些地方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城商行的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偏低,其生存能力面临考验。如山东银监局辖内10家异地分行有6家设在了济南,而济南的利率水平全省最低。2010年末,6家分行贷款平均收益率仅为4.74%,低于辖内城商行平均水平2.29个百分点。
(四)人才、科技瓶颈凸显,风险管控能力亟待提高
城商行的异地扩张并没有与人才储备,信息系统建设同步,反而出现了严重脱节现象,城商行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毕露无疑。而且,原有政府资源、人脉资源等优势都不复存在,且管理层次增加、半径扩大,内部管理机制、政策传导机制、理念文化观念等都需要重新梳理、整合和优化,其风控能力能否适应,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三、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更加细化的准入标准,适当提高准入门槛
目前看,对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准入标准稍显宽泛,应当从定量、定性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准入条件,并适当提高准入标准。定量方面,可适当提高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小企业业务占比等量化标准和监管评级要求,原则上不应支持监管评级2级以下、资本充足率低于12%、辖内有较多空白县域的城商行发展省外分行、建议恢复新设分支机构营运资金的要求,以此合理控制分支机构发展速度,促进城商行增强资本内生性积累的动力。定性方面,应着重提高对城商行管理能力、内控机制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先进性、安全性的要求,并进一步细化、明确相关标准,增强可操作性。
(二)继续优先支持城商行发展县域支行
应继续大力支持城商行向县域发展,引导督促城商行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坚持特色立行、服务立行、效率立行,增强城商行与所在地经济的吻合度,培育服务特色和竞争实力,为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奠定基础、赢得先机。
(三)统筹规划整体银行业机构布局,实现合理竞争和合理覆盖
建议在更高的层面,统筹研究、规划银行业机构布局,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机构的发展规划和网点布局,使银行机构的种类、竞争程度等与当地经济结构及状况、金融资源等相适应,更加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尽量避免各机构过于扎堆以及部分地区服务过于薄弱的不平衡状况。
(责任编辑 刘西顺)
一、跨区域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丰富目标市场的银行机构类型,为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部分异地分行的设立有效地满足了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如山东银监局辖内最早的3家分行分别设在了省内没有城商行的滨州、菏泽、聊城三个西部城市。城商行异地分行设立后,主要服务中小企业,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赢得了当地中小企业的广泛认可。同时,县域支行的设立,有效地激活了县域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市场竞争不充分、银行机构的“衙门”作风盛行的局面,带动并形成了主动加强小企业信贷投放的“羊群效应”。如,济宁市梁山县属于经济相对较弱的县,当地的信贷投入也很少。2009年8月,济宁银行梁山支行设立后,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迅速打开了市场,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贷款就达到2.89亿元,使当地其他银行感到了压力,也逐步转变以往坐门等客的作用,主动开展业务营销,增强信贷投入。2010年末,梁山县存贷比达36.1%,较城商行进入前提高了3.93个百分点。
(二)有利于部分经营管理较好城商行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允许跨区域经营,对这些经营管理较好但当地发展空间有限的城商行是一种正向激励。如日照银行和莱商银行在本土市场份额已连续多年保持在20%左右,居当地银行业第一位,两家行在当地的业务发展趋于饱和。在允许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后,莱商银行先后在菏泽、徐州、济南设立了分行,日照银行先后在青岛、济南设立了分行。这些异地分行业务快速增长,为两家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级城市的经济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多数集中在个别产业和少数几家企业,造成多数城商行的行业集中度、地区集中度以及客户集中度较高,抗风险能力弱。设立异地分行,能够实行行业、区域、客户的多元化,有利于风险的控制。如莱商银行所在的莱芜市的支柱产业是钢铁,经济结构较为单一,钢铁行业每年上缴的利税占全市的50%以上,莱商银行的业务也多集中钢铁行业。异地分行的设立有效促进了该行钢铁行业贷款占比的下降,贷款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较好地分散了行业和区域集中度风险。
此外,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为其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县域支行由于定价水平普遍高于城区,有力地提升了城商行的盈利能力。如山东银监局辖内城商行县域支行2010年贷款平均利率达11.55%,高出辖内城商行平均水平4.52个百分点。
(三)促进城商行管理能力的提升
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的经营环境一般会有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异地分行一般都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跨区域发展后的城商行必须改变以往“总部——支行”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与“总部——分行——支行”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尤其在业务授权、人力配备、绩效考核以及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各方面,必须有大的改革,要力争使内部管理制、运营机构既要保持和发挥城商“机制灵活、效率高效”的优势,又要有效地管控风险。同时,这些城商行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异地分支机构选配业务熟、能力强、素质全面的负责人,保证其稳健经营。这些现实问题都将有力地促进城商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业务背离设立初衷,扎根当地市场较困难
出于生存、知名度和满足总行考核要求考虑,异地分行往往将市场目标瞄准大客户、大企业,以期迅速做大规模,这背离了城商行“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如2010年末,济南地区6家分行2000万元以上的单户贷款占全部贷款的一半以上,某分行最大十户贷款占比高达85%,而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占比则远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基于这一原因,个别分行难以根植当地,偏好办理异地业务。从济南市6家分行情况看,异地贷款占比较高,个别行异地贷款占比甚至超过了80%。由于异地业务管理半径长、信息沟通不及时,这些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二)发展模式趋同,业务泡沫化问题突出
当前,多数城商行异地分行在目标市场、客户选择、服务方式、发展模式等基本趋同,缺乏自身特色,多是采取傍大客户、发大贷款、签发大量银行承兑汇票、吸收保证金存款等手段拉动资产负债快速增长,业务泡沫化现象严重。2011年3月末,济南辖内6家分行对公存款占到96%,其中保证金存款占比超过50%,储蓄仅占4%。
(三)扎堆省会城市,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面临考验
多数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地区基本都首选省会等大城市,由于这些地方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城商行的议价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偏低,其生存能力面临考验。如山东银监局辖内10家异地分行有6家设在了济南,而济南的利率水平全省最低。2010年末,6家分行贷款平均收益率仅为4.74%,低于辖内城商行平均水平2.29个百分点。
(四)人才、科技瓶颈凸显,风险管控能力亟待提高
城商行的异地扩张并没有与人才储备,信息系统建设同步,反而出现了严重脱节现象,城商行在这方面的先天不足毕露无疑。而且,原有政府资源、人脉资源等优势都不复存在,且管理层次增加、半径扩大,内部管理机制、政策传导机制、理念文化观念等都需要重新梳理、整合和优化,其风控能力能否适应,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三、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更加细化的准入标准,适当提高准入门槛
目前看,对城商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准入标准稍显宽泛,应当从定量、定性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准入条件,并适当提高准入标准。定量方面,可适当提高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小企业业务占比等量化标准和监管评级要求,原则上不应支持监管评级2级以下、资本充足率低于12%、辖内有较多空白县域的城商行发展省外分行、建议恢复新设分支机构营运资金的要求,以此合理控制分支机构发展速度,促进城商行增强资本内生性积累的动力。定性方面,应着重提高对城商行管理能力、内控机制有效性以及信息系统先进性、安全性的要求,并进一步细化、明确相关标准,增强可操作性。
(二)继续优先支持城商行发展县域支行
应继续大力支持城商行向县域发展,引导督促城商行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坚持特色立行、服务立行、效率立行,增强城商行与所在地经济的吻合度,培育服务特色和竞争实力,为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奠定基础、赢得先机。
(三)统筹规划整体银行业机构布局,实现合理竞争和合理覆盖
建议在更高的层面,统筹研究、规划银行业机构布局,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机构的发展规划和网点布局,使银行机构的种类、竞争程度等与当地经济结构及状况、金融资源等相适应,更加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尽量避免各机构过于扎堆以及部分地区服务过于薄弱的不平衡状况。
(责任编辑 刘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