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骂,谁轻易撕掉了道德面皮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yoooo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骂正同“国骂”和“球骂”成为生活中的三大骂,而且传播之广之快之恶俗之低劣,是其它两骂远远不及的。“网骂”是指在上网发帖时不讲文明,随便骂人的现象。很多人在现实中也许是君子,但一到了网络上就露出了丑恶的原形,大肆出口成脏。在降低自己道德标准的同时,也污染了大众的眼睛。而不管是在现实或是在网络中,我们的道德标准不应该因无人约束而降低,谁开了脏口,谁就撕掉了道德的面皮。
  
  谁在肆意网骂,
  评论不是低俗的谩骂!
  
  网骂者是怎样一个群体?值得关注。但笔者认为首先要区分网骂与评论、学术争鸣的“口水战”不是一回事。
  比较有影响的“博客对骂”,郭德纲涮汪洋,韩寒、白烨对战,一场场在博客上发生的“对骂”,实际上是一种评论,因为他们有的是为了学术观点,有的是为了坚持真理,有的是为了维护己见,与恶俗的网骂有本质的区别。在虚拟的空间中,互相间的思想碰撞、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可是,网上恶俗跟帖、灌水,骂人者的思维和出发点不是坚持真理和观点争鸣,而是恶意攻击他人名誉和人格尊严,以污辱他人为乐,语言低俗,不堪入目,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狭隘心理昭然若揭。网骂者,是一群缺乏起码道德感和正义感的人,是一群看不惯任何人和事的“网络害虫”,他们爬到哪里,哪里就洒下一层“鸽粪”。这样的“网骂”群体,显然是一个没有责任感也不敢承担责任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内心正远离道德良知的群体。他们的阴暗心理驱使他们横行网络,崇尚语言暴力,这是他们唯一的标签。
  还有一种“愤青类”的骂人者,这类网骂人士披着文化的外衣,文化层次稍高,多数为在校学生、高知人士、白领阶层、小资人士等,他们往往为了发泄心中不满和怨气,做出大声疾呼的痛苦状,他们“热气沸腾”,他们“心怀骂义”,但用词沦为恶俗,道貌岸然,反正在网上也没人把他们怎样,骂死人不偿命,最后与前者同流合污,泯然众人矣。
  面对网骂的铺天盖地与愈演愈烈,全国人大代表、北大校长许智宏说,针对目前网络上出现的漫骂造谣现象,北大目前正酝酿修改师德条例和学生守则,对北大师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其中网上不漫骂造谣等规定将考虑写入学生守则。作为全国知名学府的校长,为何对网骂现像也深恶痛绝?原来,此前,北师大一位教授在博客上爆粗口引起社会关注,北大陷入“网骂门”事件,北大的师风师德再度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而作为公民,高校的师生在网上文明交往的规范也引发许智宏校长的思考。他说,过去大学强调的是教师的学术道德,而没有很好规范教师本身的职业行为。目前北大校方已请由北大教授、专家等组成的道德委员会修订北大师德条例,增加相关规范内容。今后不仅对老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新的要求。因此今后学生守则也将考虑做相应调整,包括不得在网上漫骂造谣。
  网骂者大都是资深“网民”,在BBS、QQ、MSN空间、各种形式的博客,骂声四起,让压抑了N年的网民们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地方。见出头鸟骂,见新闻骂,见奇事骂,见炒作骂,似乎骂成了显示自身风格直接有效的方式。穷尽恶俗、肮脏、下流、低能的语言,弱智暂且不谈,最致命的是很多他们看不惯的,骂了数千遍的人,却发现自己也是其中一员,骂了的事情,他自己经常也在做,骂来骂去都是在骂自己,着实可笑。
  骂人的人,被骂的人,看骂的人,心中各有滋味吧。
  
  网骂暴露出
  骂人者内心的晦暗
  
  网骂已经成为网络毒瘤,但对于“网骂”还有人振振有词:对任何事情都不能用数字世界的二进制逻辑——“对错”或“好坏”来简单评判。有网友戏称:友谊第一,骂人第二;骂出水平,骂出风格。这个道理无疑是普遍正确的,但在分析对待“网骂”这个具体问题上却用错了地方。看看网骂都用些什么词汇,文一点的“汉奸、走狗、卖国贼”,粗一点的“放屁、乌龟、王八蛋”,网骂真的无益于人类健康,无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无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无益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叫骂中,我们的互联网真的成了不断生产垃圾的垃圾场,一个数字时代的高科技产物,竟成了有些没有教养的现代人粗鄙情怀的发泄地。
  网骂考验着一个人的气度、心胸、见识、水平,深陷其中的骂人者麻木着灵魂、理性、良知、德性。在谩骂中渐渐习惯,久闻其臭而不觉臭——逻辑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退化,明辨是非的大脑变得越来越迟钝,胸中的正义感一点一点地丧失,心灵深处被污垢悄悄覆盖……您可能变得“大度”了,却丧失了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正直。
  网骂检验着一个群体的社会规范、文明程度、整合能力以及公民自律水准。且不说网骂对挨骂者人格、心理成长的负面影响,对骂人者难道不同样具有杀伤力吗?放纵整个社会沉浸在逻辑混乱的谩骂声中,让公民们沉迷于令人晕眩的似是而非的状态里,这难道不是社会规范的失控吗?这样的社会氛围可能会变得“宽容”了,但一个社会将失去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正义。
  “面对竞争社会的重重压力,每个人都需要宣泄,让自己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出,以达到平衡。采用谩骂方式进行发泄减压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但并不可取。”心理咨询专家徐培基认为,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发泄方式,有可能进一步升级为暴力事件,人们应该采取多与亲友交流等方式转移压力。而不是用“网骂”解脱自己,用攻击别人构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庆某大型食品企业销售经理刘某因业绩不佳,被女老板严厉批评,为了泄愤,他在“中国恨墙”里写下第一个发泄的帖子:“卓XX,你这个大猩猩。”此后,这名经理就爱上了到各个发泄网发帖指名道姓谩骂老板。结果被领导发现,他被公司强行辞退。
  对于网骂的暴力性与无耻性,相信只要是上过网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因为网骂暴露的是人性的极其顽固的弱点,一个受教育再多的人也难免要说脏话,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脏话库,而当使用这个脏话库时,他们确信自己是安全的,因为网骂者都会“隐身术”,在“安全感”的暗示下,他们很容易就变得汪洋肆意了。
  一位网友发帖奉劝那些粗陋的网骂者:做人要厚道,要多学点做人的基本常识;多学点能显示智慧的文化知识;多学点武艺人的飒爽侠义、豪爽仗义的风度气质;多学点尊重自己的本事;多学点尊重别人的道德品质;多学点尊重民族古老文化文明的知识;多学点尊重民族、国家尊严的知识;多学点爱国、爱民族、爱文化文明的知识;多学点有起码人格尊严的知识,不要成为阿Q,这样才不会使你沦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仍须自律。古人有一个词“慎独”,在没有约束的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真正素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话在网络上同样适用。
  
  抵制网骂,
  网络监管还网络清流
  
  我身边的许多老师告诉我,近来不少学生常常口出秽言,经了解都是在一些网上语音聊天室学来的。网骂已经无孔不入了,邻居李女士告诉我,近来,刚上初一的女儿口中竟然冒出不少脏话。再三询问之下才知道,小姑娘一个月前加入了一个QQ群,跟着网友学会了不少脏话。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分析性文章,可能是触及了人们时下关注的焦点,于是网上点击率一线飘红。文章被人关注总比无人理睬有意思啊!可是朋友却笑不起来!因为留言栏上显示:在上百条留言中大部分不是什么评论,而是骂人之作,根本就不讨论问题,指名道姓地张嘴就骂:开发商的走狗!混蛋!简直是在放屁!×××是个混蛋吧!什么混蛋逻辑……这是最普遍的跟帖网骂,在网络上已演变成一种低俗风气,只要你是经常上网者,恐怕早已见识过了,甚至也被骂过。
  网骂日渐嚣张,于是《博客公约》产生了。它是由多家博客网征集业界专家及广大网友共同起草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博客服务提供商的约束,另一部分是对博客作者的约束。其中提倡诚实和公正,追求理性和良知,勇于承担责任,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每个博客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担负责任等条款,被认为是直接针对最近接连不断的网骂事件而提出的。
  指望网友自律以净化网络,方向并没有错,可是,效果就太差了。文明办网喊了这么久,如果说取得了一些效果,一方面是因为法律的警告效应起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站虽然也可隐身,但难度太大了。
  因此,建立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网络规范刻不容缓,虽然这并不能使“网骂”在一个早上销声匿迹,但一定会让“网骂”者受到制约和惩罚,学会尊重,从而把网络打造成为提升网民思辨能力的智力空间,逐步培养起网民之间宽容友爱的交往习惯,让网络世界变得美好而干净。网络无疑亦应是多加自律,多加自重,加强管理的,作为新型媒体,应秉持行业道德和操守。
  “用户名”为什么会低头,是由于警方的介入,他害怕受到法律的惩处,你看,“不得向法院上诉”正是“用户名”与“陌上莲姬”签协议时的最高要求。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应该给网友这个印象:我在这个网络中实际上是半透明或者是透明的,只要我做到文明上网,这种透明性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无耻上网,就有机会获得由警方提供的一个非常闭塞的小屋,在那里找到你的“网络终结者”。
  诚然,不可能每起网骂事件都经过警方解决,浩如烟海的脏话也不是警方所能解决的。但是,严厉的警告必不可少,让想骂人的网友在脏话出口前就想到后果,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吗?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插图:辛刚)
其他文献
从电影《赤壁》赵薇的那句“天下兴亡,匹女有责”到山寨手机“轰天雷”,从谢亚龙主席独创的“叉腰肌”到刘翔退赛,从韩乔生解说到芙蓉姐姐要开个唱,我们感觉“同在一个世界,同在一个雷区”。现在,很多青年网上见面第一句问候是:今天,你雷了吗?  雷,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网络语言里雷是指看到某些事物,脑子里忽然轰的一声,感觉像被雷电过一样,好雷啊,被雷了,略等于:好奇怪哦!他怎么可以这样?他难道不知道?哦,原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恕是—种风范,—个懂得宽恕之道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广阔,精神—定充实,心灵一定纯洁,灵魂—定美丽。  你可能听过看过,或自己有过这样的感受:朋友之间或因一句闲话争得面红耳赤,有的甚至于成为陌路人;邻里之间因为孩子打架而导致大人们大打出手,甚者老死不相往来;夫妻之间因鸡毛蒜皮的琐事会同室操戈,劳燕分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诚然,发脾气很容易,但代价太大
●刘扬(口述) ○余刚 (整理)    我是一步步才升任摩托罗拉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部总监的,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职场经验,在劳动力市场,“工作经验”是许多用人单位开出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在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那么,大学生该怎样将“实习经历”变成一块有用的敲门砖呢?或者,怎样在其他方面下工夫,以弥补“工作经验”方面的缺陷呢?  我认为,与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相比,刚刚走出校园的
成功是一种修养和品质    在《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07年网络名人榜中,美国青年扎克伯格名列前茅。扎克伯格何许人也?他是炙手可热的社区网站Facebook(脸谱网)创始人兼CEO,许多人称其为“比尔·盖茨第二”。  扎克伯格的人生就像一份电影剧本。他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以优异成绩进入哈佛大学,并在大学中认识了一同创业的伙伴。随后,扎克伯格为了事业而退学,他的这一决定使其在互联网历史上书写了浓浓的一
多少秋去春回,无数寒暑易节,她的拐杖像一只浆在山岭上划来划去,她的学生则一批又一批乘着她的希望之船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    故园之恋,大山深处的拐杖声响彻人心    深秋傍晚,太阳西斜。在太行山脚下一个小山村,一个女人跛着脚将一块块石头,搬起来放在筐里。一趟又一趟,已经不知是第几筐了。伴随着女人疲惫的喘息,汗水从发梢流下。身旁正忙活着的男人心疼地问:撑得住吗?不行就歇一会吧!  没有回答,只有
幽默的人超然世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察看生活。    2008年3月16日,在CCTV《我能创未来——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北京站活动中,牛根生、马云和俞敏洪粉墨登场,来了一场“锵锵三人创业行”。牛根生摇身一变,成了嘉宾主持。一番“得罪之处,请二位见谅”的客套话后,他便毫不客气地向曾经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发起了进攻——  第一问:假如进行二次创业,还得进入对方的领域,你俩的竞争力,谁强?  解读:这是个听
我以前总觉得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校园和它响亮的名气不符:空间局促狭窄,建筑简易矮小。也没有扶疏的花木和如茵的草地,里里外外找不到多少值得一说的地方。不久前的一次造访,竟使我一直以来的看法产生了改变。  这次到北京顺便去研究生院看望一个读博士的朋友。刚走进朋友的宿舍,还未及掩上门,脚跟脚地进来一只猫。它一条腿有毛病,一步一晃向朋友跑去,看得出这儿对它绝对是熟门熟路了。它亲昵地用头蹭朋友的裤腿,不时地抬起
造物主塑造树中之王橄榄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而洋葱短短九个月就会枯老。    有两个争论命运的年轻人,一时争执不下,就去向无象大师求教。听了他们的表白,大师笑了笑说:“我曾在这两片土地里分别埋有一坛酒,等你俩把它们都找到时,你们就明白命运的秘密了。”于是,他们便匆忙找起来。一位在这边用铲子刨了半晌,还不见酒坛的影子,就沮丧地停了下来。另一位在那边也用铲子刨,他不停地刨呀刨,几乎把土地翻遍了,累得汗流
幽默与笑话    好想踢足球  这天,蚯蚓一家觉得很无聊,于是,小蚯蚓想了想,把自己切成两段,打羽毛球去了。蚯蚓妈妈觉得这方法不错,就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将去了。没过一会,蚯蚓爸爸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蚯蚓妈妈哭着说:“你怎么那么傻,切得那么碎会死的。”蚯蚓爸爸弱弱地说:“……突然……很想踢足球……”    建议  一个病人第一次去看医生。  “关于你的病情,你来这儿之前请教过什么人吗?”医生问。 
2006年7月的一天,在埃及的开罗机场,当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的时候,他们迎来了一位很特别的女乘客——一个身体巨胖的女乘客。当这位女乘客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几乎全被惊呆了。对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有生以来见过的最胖的女子——这位女乘客胖得几乎连走路都困难了,她是被亲人用轮椅推进候机大厅的。  于是,对机场方面来说,问题就迎面而来了。因为当大家为她办理海关、安检等手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