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学习的起点,是发明创新的前提。多问几个为什么,寻根刨底,思维之剑才有可能向纵深处击中猎物。但我们知道,要让问落到实处,仅仅利用课堂的45分钟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问”的平台。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建立问题本→设立问题箱→开辟问题角→开展问题竞赛四步问题意识培养法,旨在让学生养成问的习惯,掌握问的方法,不仅“问得了”,而且“问得好”,在问中学、学中问,让“问”落到实处,以此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建立“问题本”
学习中有了疑问,很多并不能立即获释,那就需要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针对学生个人具体学情的“问题存疑本”。“问题本”随身携带,及时记录,把每天产生的新问题、好问题及时记下来,养成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和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如果学生再将自己做错的题、自己订证后感到启发大的题、一些典型问题又做错的题写在“问题本”上,并且把错误的地方和原因注在旁边,这就会将问题本与错题本合二为一,当两年地理学习坚持下来,这个本子上丰富的问题资源就成为了学生中考复习时的一本“问题宝典”,对复习大有好处。
二、设立“问题箱”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我尝试在班级设置“问题箱”,请学生把预习和复习过程中产生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放入其中。
三、开辟“问题角”
为了把学生提出的特别好的有价值的问题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机会,我在教室后面的制作了一个小板报(当然也可以直接在黑板报上)让学生专门开辟了一个“问题角”——地理问题专栏,由我或课代表把有讨论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写在上面,供全班同学在讨论课和课余时间加以研究和解决。
四、开展“问题竞赛”
每学完一节或一个单元,我都利用复习课让学生开展“地理问题竞赛”。通过开展问题竞赛,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导向:“问”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小组问题竞赛对本节或本单元进行“清课本、清地图、清习题、清方法、清生活”之问,让学生在你问我答的问题竞赛中更好地掌握本节或本单元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清课本”之问。“清课本”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各章节所包含的地理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弄清各章节的地理知识结构、能力要求、重点难点,使学生弄清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地名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如同外语中的单词一样。牢固地掌握地名,能在图上确定它们的位置,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于是我在“清课本”过程中,教给学生区分主次,区别对待的记地名方法。将初中地理课本中的地名大致分为三级。一级地名是最基本的,包括世界的大洲、大洋,各洲主要地形区,重要河湖、海峡、海湾、边缘海、大的群岛、半岛及岛屿。中国的省级行政区、行政区的政府驻地、主要地形区、河湖、岛屿、濒邻的海洋、邻国等,应达到能在空白图中绘出的程度。二级地名是世界地理重点讲授的国家、首都、重要城市和港口,起重要作用的地形(如恒河平原)、资源产地(如北海油田、纽芬兰渔场)。中国的资源产地、主要工业基地及城市。主要河港、海港、铁路枢纽、主要农业基地(加九大商品粮基地)、著名的游览胜地。三级地名使用频率低,如卑尔根可不记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概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认识到设问、质疑在解惑中的重要性。
2.“清地图”之问。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例如,让学生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性地物的长度;利用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型、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坡度陡缓;在气候图上根据等值线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性态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因果关系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清地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清习题”之问。“清习题”就是对于课本上的习题和活动要重新研究一遍,对于重点习题要深入讨论,适当扩展延伸,达到“做一题,会一片,学一法,通一类”的效果,提高试题的利用率和解题效益。
例如:如何分辨东径和西经?经过讨论,形成方法:向左数,数字越来越大就是西经;向右数,数字越来越大就是东经。其中180°西边是东经,东边是西经。其中0°西边(左边)是西经,东边(右边)是东经,既巩固了知识,又明确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清方法”之问。“清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千头万绪中理顺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学会方法就是得到了一种主动学习的工具,以后再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做题正确率就会提高,自然是省时省力。所以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测、探索和论证,使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例如,如何正确分辨山谷,山脊和陡崖?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陡崖——多条等高线在此处相交。又如一解选择题的解法。①要看清楚并理解题干的含义,明确题干的要求。②对选项要认真、仔细地逐一分析、判断和比较,择出一个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答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自然会对某种类型的方法烂熟于心,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
5.“清生活”之问。地理课本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常见现象,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没有思考,没有从中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即学生亲历的事物或现象,成为学生产生问题的源泉。例“清明时节雨纷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提出一项改造祖国山河或利用资源的设想和建议”,……这些问题学生司空见惯,但很少作深入的思考,教师提出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问题犹如“星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总之,怀疑是形成学问的前提,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发问,让他们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让他们在不断地发问中积累知识,在不断地发问中取得进步,在不断地发问中走向成功。
一、建立“问题本”
学习中有了疑问,很多并不能立即获释,那就需要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针对学生个人具体学情的“问题存疑本”。“问题本”随身携带,及时记录,把每天产生的新问题、好问题及时记下来,养成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和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如果学生再将自己做错的题、自己订证后感到启发大的题、一些典型问题又做错的题写在“问题本”上,并且把错误的地方和原因注在旁边,这就会将问题本与错题本合二为一,当两年地理学习坚持下来,这个本子上丰富的问题资源就成为了学生中考复习时的一本“问题宝典”,对复习大有好处。
二、设立“问题箱”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我尝试在班级设置“问题箱”,请学生把预习和复习过程中产生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放入其中。
三、开辟“问题角”
为了把学生提出的特别好的有价值的问题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机会,我在教室后面的制作了一个小板报(当然也可以直接在黑板报上)让学生专门开辟了一个“问题角”——地理问题专栏,由我或课代表把有讨论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写在上面,供全班同学在讨论课和课余时间加以研究和解决。
四、开展“问题竞赛”
每学完一节或一个单元,我都利用复习课让学生开展“地理问题竞赛”。通过开展问题竞赛,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导向:“问”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小组问题竞赛对本节或本单元进行“清课本、清地图、清习题、清方法、清生活”之问,让学生在你问我答的问题竞赛中更好地掌握本节或本单元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清课本”之问。“清课本”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各章节所包含的地理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弄清各章节的地理知识结构、能力要求、重点难点,使学生弄清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地名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如同外语中的单词一样。牢固地掌握地名,能在图上确定它们的位置,是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于是我在“清课本”过程中,教给学生区分主次,区别对待的记地名方法。将初中地理课本中的地名大致分为三级。一级地名是最基本的,包括世界的大洲、大洋,各洲主要地形区,重要河湖、海峡、海湾、边缘海、大的群岛、半岛及岛屿。中国的省级行政区、行政区的政府驻地、主要地形区、河湖、岛屿、濒邻的海洋、邻国等,应达到能在空白图中绘出的程度。二级地名是世界地理重点讲授的国家、首都、重要城市和港口,起重要作用的地形(如恒河平原)、资源产地(如北海油田、纽芬兰渔场)。中国的资源产地、主要工业基地及城市。主要河港、海港、铁路枢纽、主要农业基地(加九大商品粮基地)、著名的游览胜地。三级地名使用频率低,如卑尔根可不记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概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认识到设问、质疑在解惑中的重要性。
2.“清地图”之问。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最基本的地理技能。例如,让学生根据经纬网来辨别地图上的方位;利用比例尺量算各地之间的水平距离、线性地物的长度;利用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型、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坡度陡缓;在气候图上根据等值线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性态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及因果关系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清地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清习题”之问。“清习题”就是对于课本上的习题和活动要重新研究一遍,对于重点习题要深入讨论,适当扩展延伸,达到“做一题,会一片,学一法,通一类”的效果,提高试题的利用率和解题效益。
例如:如何分辨东径和西经?经过讨论,形成方法:向左数,数字越来越大就是西经;向右数,数字越来越大就是东经。其中180°西边是东经,东边是西经。其中0°西边(左边)是西经,东边(右边)是东经,既巩固了知识,又明确了地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清方法”之问。“清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千头万绪中理顺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学会方法就是得到了一种主动学习的工具,以后再遇到同类型的题目,做题正确率就会提高,自然是省时省力。所以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测、探索和论证,使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例如,如何正确分辨山谷,山脊和陡崖?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陡崖——多条等高线在此处相交。又如一解选择题的解法。①要看清楚并理解题干的含义,明确题干的要求。②对选项要认真、仔细地逐一分析、判断和比较,择出一个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答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自然会对某种类型的方法烂熟于心,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
5.“清生活”之问。地理课本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常见现象,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没有思考,没有从中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即学生亲历的事物或现象,成为学生产生问题的源泉。例“清明时节雨纷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提出一项改造祖国山河或利用资源的设想和建议”,……这些问题学生司空见惯,但很少作深入的思考,教师提出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问题犹如“星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总之,怀疑是形成学问的前提,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发问,让他们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让他们在不断地发问中积累知识,在不断地发问中取得进步,在不断地发问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