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不仅是物质文明充裕富足,更在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得以满足。国家近年来大力扶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中老区、经济欠文化设施建设,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的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为重要的文化建设主战场,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深入了解当前农村文化以及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内在需求,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文化;需求结构
党的十九大提出2020年全面决胜建设小康社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需求。习总书记在考察时曾经说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随着时代不断革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余,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的短板。振兴乡村文化,不能任由文化载体衰落凋敝,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发挥乡村特色,提高农民参与度。而政府如何更有效的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产品,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结构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群众需要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设备机械化的推广,农民已经逐渐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民空闲时间的增多以及与繁忙都市生活相比较为乏味的日常生活,加之农民工进城浪潮致使留守农村的群众往往缺少家人的陪伴,农民对能休闲娱乐,愉悦精神的文化产品的需求意识不断提高。
以文艺活动、文艺比赛、电影、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在娱乐休闲大众的同时,也提高了受众的精神文化层次。更多的人因为公共文艺活动而相互结识相互了解,从而减少了居民尤其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孤独感。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认同感融入到反映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文艺作品中,让受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从思想道德层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大型都市发展迅速,文化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也在迅猛发展,与此相对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户文化产品供给相比之下则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缩小乡村与城市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差距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政策支持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繁荣乡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意见》同时指出了乡村文化建设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这四大目标任务。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水平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考虑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和农村发展特点,贴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农村人民实际需求,“贴地气”得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其中重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注重提高民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推进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工作,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四德建设,从而从思想根基上进行农村思想道德的建设工作。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遵循“有网络、有标准、有内容、有人才”的四有标准,全面建设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基础建设的同时培养乡村文化工作者的队伍,鼓励其创作能反应乡村人民生产生活的,能引发群众共鸣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整合民间资源,吸引民间投资,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能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中来。
(3)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开展具有正面意义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发扬传统文化中优良的,精髓的内容。摒弃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各种社会陋习,营造文明健康的农村乡风。
(4)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上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中国的农民创造出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其中不仅包括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我国辛勤劳动人民的淳朴、务实、勤劳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扬传统农村文化中优秀的一面,增强文化自信心,使农村居民自发的传承优良乡村文化。
3.现实中存在问题
(1)鄉村人口结构两极化导致农村群众对乡村文化产品的消费缺乏活力和动力。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村中无青壮,家里非老即幼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农村文化活动的活力与农村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很难承担乡村文化的继承与传承活动的重任。以农村文化书屋为例,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所限,难以阅读书屋中的文化书籍,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学习氛围和阅读氛围,也少有阅读文学作品和专业书籍的动力,导致农村书屋的利用率偏低,无法发挥应有的服务效果。优秀传统文化在留守家庭的传播和影响力也因家庭成员的暂时缺位而不断下降,非法赌博,非法传教等不良行为趁虚而入,对优良的乡风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2)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出现不足。从供给方来看,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主要分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基层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只能提供简单基础的公共产品,而且往往出现滞后性,文化产品的种类也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缺乏群众吸引力。而由于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低,企业投资的市场化的文化产品往往是投资成本较大,短期内也难以获得收益,只能依靠政府采购来维持运作,很难成规模的提供文化服务。 (3)农村文艺人才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非常有限,人才队伍素质也有待提高。退休教师和村委干部等非专业人员往往充当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主力军。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培训,文化产品的供给往往出现困难,有些地方甚至不能保证每天提供正常的文化服务。受限于资金和待遇,基层培养不出人才,培养的人才留不住,外面的人才请不来的情况非常普遍。而缺乏专业文艺工作人才的现状直接导致基层难以开展较为丰富的文体活动,也难以独立的提供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二)概念界定
1.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在广义上指人类创造的,提供给大众消费的一切可见产品,不仅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还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上的文化产品指包含伦理道德、社会风俗、语言、艺术、信仰、知识等一系列的精神产品。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文化产品的内容和意义在于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将群众的生活重塑并表现出来。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教育等精神需求的同时,还潜在的传递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主张和价值观。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潜移默化得增强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环境稳定的效果。
2.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
文化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世界需求而产生的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文化供给则是指单位时间内,文化供给主体向全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电影、音乐、文艺演出等各种内容。在乡村地区,由于文化产品市场化的相对薄弱,国家政府的文化产品供给政策和文化服务的投资对乡村文化产品供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产品需求结构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到农村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现状,本次调研选择了对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和六安市霍邱县的农村居民进行实地访查,以了解真实情况。
(一)调研设计
1.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收集的数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选择了芜湖市无为县和六安市霍邱县龙潭镇作为调研地点。理由如下:
首先,党的十九大以来,无为县和霍邱县都出台了相应的文化建设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组织建设为保证,以服务农民群众为落脚点,扎实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民生工程。
其次,龙潭镇按《六安市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建设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安徽省六安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基层设施资源整合,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而确定的市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之一;该文化服务中心具有五大功能区,分别是文化站、文化广场、体育场、文化礼堂和景观塘,这就使得龙潭镇的文化体育活动能有效集中开展,文化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更能突显基层文化服务单位思想引导、文化熏陶、以文化人、以礼塑人的功能和作用。增强了龙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文化服务中心基础功能要素,塑造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龙潭镇文化。
近几年来,霍邱县龙潭镇的文化建设已小有成效,文化已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对于我们的调研有一定的帮助。
而无为县,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粮棉油及水产品产量均居中国百强行列,是传统的”鱼米之乡”。
近年来,无为县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县文化事业发展蓬勃向上,迈上新台阶。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该县通过统筹推进镇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站點的服务管理,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图书流转机制,有效盘活图书资源。同时不断加快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市级农民文化乐园、村级文化广场建设,重点推进新文化馆和影剧院规划、无为名人馆、米公祠文化主题公园、古城墙修复保护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基层群众解决文化需求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该县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工作,在传承中保护非遗。近年以来,该县先后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濡水情”民俗文化艺术展演、“翠堤春晓·烂漫无为”首届民间绝艺绝技绝活展演等活动,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实施非遗保护乡镇巡展,积极申报非遗项目,编写《文物背后的故事》等,不断推进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全面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无为县经济富庶,文化蓬勃,具有一定的特色,方便我们进行调研,并且可于霍邱县进行对比,使调研结果更加精确直观。
为了保证收集的数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次调研选择了芜湖市无为县和六安市霍邱县龙潭镇作为调研地点。
2.调查样本: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产品供给相对匮乏,更需要构建完善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为深入了解农民对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我们对无为县和霍邱县的农村居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100%。调查样本男女比例均衡,平均年龄48.9岁,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从职业类型来看,以在家务农、家附近务工和外出务工为主,分别占27.62%、28.0%和14.07%。调查样本在兼顾年龄、教育、居住地和职业代表性的同时,重点突出了中老年群体,以及各类务工农民,符合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发展和农民流动现状,具有较强代表性。
3.调研方法:
实地调研法:本次调研实地走访了芜湖市无为县的无城镇以及六安市霍邱县的龙潭镇及其下属区农村的居民,观看当地的文化基础设施、参观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通过实地身临其境的去了解,现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问卷调研法:在调研地区,将问卷通过发放的形式,了解当地居民的具体文化需求和现状,接着统计收回问卷中各问题所占的百分比例来确定数据。 抽样调查法:本次调研随机抽取了无城镇和龙潭镇及其下属辖区的农村的部分居民并整理统计调查数据,以此来保证抽样数据的随机性,避免偶然性。
访谈调研法:本次调研采访了无为县县办公室主任和龙潭镇乡镇的村干部,通过面对面交谈的方式从整体上多角度的来了解不同地区对农村文化供给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公共文化需求总体状况及其构成
通过本次走访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有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且需求较为具体。在两地的220名受访者中,有209名(95%)受访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在村里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7人(约3.18%)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仅有4人(约1.91%)表示不希望开展任何文化活动。这现在的农村生产力逐步提高以及对农用机械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民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自由时间的获得导致了农民个体文化需求的增加。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供给没有跟上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农民的文化产品方面的需求任然有待进一步的满足。
通过走访调查到的具体的文化需求包括:看电视、收听广播、打牌/打麻将、玩手机、跳广场舞、下棋、参加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体育运动 、看报刊、杂志、书籍等、欣赏电影、戏曲等、倾听科普知识讲座以及其他项目。根据农民进行不同的文化活动的需求的目的和作用,可以把文化需求分为娱乐欣赏类(看电视、玩手机、听广播、看电影、听戏、观看文艺演出等)、健身益智类(下棋、打牌/麻将、健身、体育运动等)以及学习创新类(参加科普讲座、参加政府组织的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三大类。
其中,在无为县收回的问卷中发现,在对喜爱的文化活动中,高达70.7%的男性表示更喜欢欣赏歌舞类的表演,而女性中则高达88.5%;在对文化产品的期望中,有70.1%的男性认为需要更多的文艺演出,高于女性的55.8%。由以欣赏歌舞表演为典型的代表可见,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倾向于娱乐欣赏类的文化,娱乐欣赏类的文化拥有更庞大的人群基础。霍邱县的数据则为下图,娱乐欣赏类的文化产品需求依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对于以锻炼为代表的健身益智类的偏向性中,无为县有32.8%的男性认为体育、脑力锻炼重要并经常进行锻炼,高于女性的25.0%,在文化需求方面处于中游位置,拥有一定范围的群众基础。最后,仅有4.2%的人愿意参加农业科普知识的讲座、有3.9%的人愿意前去农家书屋翻阅书籍、有3.5%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其他创新类文化活动,以这些为代表的学习创新类文化需求居于末位。这与在霍邱县得到的数据结论相同
由此,可将三类文化需求按照群众基础分为三类结构:一、娱乐欣赏结构,二、健身益智结构,三、学习创新结构。
(三)各类型文化具体需求现状及问题
1.娱乐欣赏类需求
(1)分析
关于观看文艺表演,31周岁至45周岁之间的农民有33.3%表示需要此类文化供给,而有61.5%的46周岁至60周岁之间的农民表示需要供给,60周岁往上农民比例高达的67.5%,年纪越大,对娱乐欣赏类的文化需求也就越大。而听戏、看歌舞晚会等项目拥有同样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递增,更多“高龄”的农民需要送戏下乡、听戏曲、看表演。
同时,在学历方面,初中学历及以上的有25.5%的人表示对此类文化有较为迫切的需求,有80.5%的小学学历的农民表示对此类文化有较为迫切的需求,而小学学历以下的则有90.6%,由此可见,学历水平和对此类文化的需求呈现负相关关系。
基于此类活动的场地,电影院、文体广场也受到较为热切的追捧。
(2)问题
建设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配齐基本器材的过程仍很漫长,尤其是一些村庄财政状况较为困难,难以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到农民的文化建设中去,甚至多年不投入,这就导致许许多多必要的文体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得不到保障。加之观念不更新,思想不够灵活,许多当地具有特色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就导致农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和保障。
2.健身益智类需求及其问题
(1)分析
参与各类活动的对象按年龄分为以下三类: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60岁以上者属于老年人;在31-60岁范围之内的人被定义为中年人;显然,把30岁以下的人定义为青年人。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农村处于31-60岁此年龄阶段的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欲望比较强烈(占50%以上);男性比女性对文化需求更多更高(男性占53.4%,女性占46.6%)。
在健身益智类活动方面,从我们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日常休闲娱乐方式很单一。对于老年人来而言,看电视(38%)、打牌(13.9%)或者听广播(9%)是他们最主要的消遣打发时间的方式。另外,老年人当中身体状况比较好、性格开朗者愿意跳广场舞、进行体育锻炼或者参与其他活动。
大部分中年人,他们都愿意在村里或者在附近劳动,45岁以下的部分居民乐意外出打工。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有看电视、玩手机等。打牌、打麻将也成为中年男性在晚上、空闲时参与的频率较高的活动;中年女性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做家务、做饭或者照顾小孩的,空闲时间她们一般都愿意看电视、打麻将、自行体育锻炼或者参加广场舞;在农村部分男性偶尔去看书读报,而中年女性却几乎不看书读报或者参加讲座、征文类活动等。参与健身益智类活动的青年人数占少数,因为他们比较偏向于玩手机(67.2%)、看书之类的活动(32.8%)。
可以看出健身益智类活动对老年人和中年人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老年人和中年人在需求上比较偏向于健身益智类活动,如打牌、打麻将、广场舞和体育锻炼等。
(2)问题
群众性文艺活动缺乏,影响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前生活水平较低时,每当有村里放电影或者组织别的活动,四面八方的居民都过来一起享受视觉的冲击。但是,现在的人们不再满足于群体性娱乐,而是选择更加具有私密性的电视娱乐,曾经伴随大家一起参与的群体性文化方式逐渐消失。因此,村干部组织的各类活动他们很少参加,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这些年来随着生产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空闲时间自然就多了,多数人也希望相聚在一起开展一些活动。所以,村里的中老年妇女自发地组织广场舞大赛,她们自己筹集经费来购买服装、器具,自费派内部人员去外地学习。但是,由于观看她们比赛的观众很少,而且还会受到一些人的言论,所以最终她们也慢慢地放棄了组织这类活动。单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农村的很多人还是渴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3.学习创新类需求及其问题
(1)分析
参与学习创新类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人,因为他们热衷于追求新事物,因此,读书看报和征文类活动也成为他们经常进行的娱乐方式。另外在青年人看来跳广场舞是老年人的活动,所以几乎不参与。老年人和中年人可能是因为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等原因很少参加学习创新类活动。所以在农村青年人的需求主要是看书读报、参加征文活动以及讲座等。
(2)问题
在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多数为兼职者,专职、专业人员很少,这导致关于青年人的一些比赛的举行只是走程序、搞形式。这样很容易减弱青年人对学习创新类活动的热爱,也严重影响他们对这类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且这使学习创新类活动很难扩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慢,所以很少有专业人员主动过来工作,或者来农村工作的工作人员不会待久就离开,很难留住人才。因此,农村非常需要专业人员,专业人员的帮助对农村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安排和鼓励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去农村工作。
三、农村文化产品需求结构的供给策略
经过一段時间的对城镇与乡村地区的问卷发放和当面访谈以及通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的研究,在对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现在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针对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提供基础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1.明确需求结构,提供基础文化产品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结构,一是娱乐欣赏类,二是健身益智类,三是学习创新类。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娱乐欣赏类的文化活动受众极广,健身益智类的活动次之,而学习创新类的文化活动则比较小众。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基于自己的职能和权力,可以大范围推广建设农村的文化环境,制定并落实有关农村文化的政策,定期提供基础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2.建设基本文化设施,扩大文化服务受益范围
农村居民对于娱乐欣赏类和健身益智类的文化活动有很大的需求,这两类需求结构对于文化设施和场所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文艺汇演和晚会等娱乐欣赏类文化活动来说,礼堂是十分必要的;而下棋、打球、健身等健身益智类文化活动,对棋牌室和体育馆等场所也有迫切的需求。基本文化设施和场所的使用人群非常广泛,政府可以帮助并监督各乡镇建设自己的文化设施和场所,以便广大农村居民可以更好地开展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
(二)市场提供特殊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农村文化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其主要应由政府供给,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农村文化产品就必须由政府来供给,政府可能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的不足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很好地供给农村文化产品。2019年1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其基本原则强调了政府主导,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指出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全部由政府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只是负责保证公共文化文化服务被提供,但具体提供服务的对象可能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
市场在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可以由私人企业提供,德姆塞茨在《公共产品的四人生产》中,指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1.政府采购文化企业产品与服务
从营销的视角来看,可以将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过程看作是一个营销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政府可以向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购买所需的“文化产品”,并将购得的“文化产品”应用于农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文化市场注入活力,更节省了政府的时间和精力。
2.采取农村文化产品与服务“招标”供给模式
针对某些农村文化产品的提供,如送戏下乡、文艺汇演等,当地乡政府可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人力去举办,而且这些文化活动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这又正是政府部门缺少的,而私人企业相比于政府,有着充足的人力和时间,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政府可以面向市场中从事文化工作的企业进行招标,满足政府要求的企业中标,由该企业承担文化产品的提供,政府只需支付给该企业一定的报酬。政府与企业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必须满足政府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化产品的质量,政府也可以减少其工作量,将工作重心放在其他领域。
(三)社会组织提供切实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公共文化提供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由政府提供,第二种是由企业提供,第三种是由社会公共组织提供,第四种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提供。在这四种办法中,最有效的办法是第四种。
1.村社供给自发组织的文化产品
与政府和市场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相比,村社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往往具有更鲜明的特征,因为村社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是为了满足居生活聚居区内的村民们切实的文化需求,村民们自愿筹集资金,由村社来统一组织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2.鼓励农村居民自行成立文艺团体举办文化活动
农民们可以依据自身对文化的偏好和需求,自行组成文化组织,利用其拥有的资源满足组织成员的文化需求。农民自办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还蕴含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农民自办的文化活动往往具有实践性强、内容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烈等特点;农民自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地的乡村民俗文化,他们所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时间与内容的安排上也更符合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可以起到增进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政府只需在农民自办活动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资金支持。
3.扶持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文化产品的力量
民间成立了众多与文化有关的社会公共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以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可以扶持栽培这些社会组织,再由它们向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由于这些社会组织的成员来自于群众,因此他们更清楚基层群众更偏好于何种农村文化产品,能更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产品,不需要政府再进行民意调查。而且部分农村居民具有特殊的文化需求,如摄影、绘画、雕刻等,这些文化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结构,受众较小,政府专门供给或向企业购买服务未免有些大材小用,由这些社会组织供给正合适。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文化;需求结构
党的十九大提出2020年全面决胜建设小康社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需求。习总书记在考察时曾经说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随着时代不断革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余,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提升的短板。振兴乡村文化,不能任由文化载体衰落凋敝,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发挥乡村特色,提高农民参与度。而政府如何更有效的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产品,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结构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群众需要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设备机械化的推广,农民已经逐渐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民空闲时间的增多以及与繁忙都市生活相比较为乏味的日常生活,加之农民工进城浪潮致使留守农村的群众往往缺少家人的陪伴,农民对能休闲娱乐,愉悦精神的文化产品的需求意识不断提高。
以文艺活动、文艺比赛、电影、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在娱乐休闲大众的同时,也提高了受众的精神文化层次。更多的人因为公共文艺活动而相互结识相互了解,从而减少了居民尤其是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孤独感。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认同感融入到反映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文艺作品中,让受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从思想道德层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大型都市发展迅速,文化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也在迅猛发展,与此相对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户文化产品供给相比之下则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缩小乡村与城市的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差距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政策支持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繁荣乡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意见》同时指出了乡村文化建设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这四大目标任务。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水平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考虑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和农村发展特点,贴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农村人民实际需求,“贴地气”得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其中重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注重提高民众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推进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工作,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四德建设,从而从思想根基上进行农村思想道德的建设工作。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遵循“有网络、有标准、有内容、有人才”的四有标准,全面建设乡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基础建设的同时培养乡村文化工作者的队伍,鼓励其创作能反应乡村人民生产生活的,能引发群众共鸣的,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整合民间资源,吸引民间投资,让社会各界人士都能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中来。
(3)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开展具有正面意义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发扬传统文化中优良的,精髓的内容。摒弃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各种社会陋习,营造文明健康的农村乡风。
(4)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上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中国的农民创造出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其中不仅包括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我国辛勤劳动人民的淳朴、务实、勤劳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扬传统农村文化中优秀的一面,增强文化自信心,使农村居民自发的传承优良乡村文化。
3.现实中存在问题
(1)鄉村人口结构两极化导致农村群众对乡村文化产品的消费缺乏活力和动力。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村中无青壮,家里非老即幼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农村文化活动的活力与农村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很难承担乡村文化的继承与传承活动的重任。以农村文化书屋为例,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所限,难以阅读书屋中的文化书籍,而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学习氛围和阅读氛围,也少有阅读文学作品和专业书籍的动力,导致农村书屋的利用率偏低,无法发挥应有的服务效果。优秀传统文化在留守家庭的传播和影响力也因家庭成员的暂时缺位而不断下降,非法赌博,非法传教等不良行为趁虚而入,对优良的乡风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2)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出现不足。从供给方来看,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主要分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基层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只能提供简单基础的公共产品,而且往往出现滞后性,文化产品的种类也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缺乏群众吸引力。而由于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低,企业投资的市场化的文化产品往往是投资成本较大,短期内也难以获得收益,只能依靠政府采购来维持运作,很难成规模的提供文化服务。 (3)农村文艺人才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非常有限,人才队伍素质也有待提高。退休教师和村委干部等非专业人员往往充当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主力军。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培训,文化产品的供给往往出现困难,有些地方甚至不能保证每天提供正常的文化服务。受限于资金和待遇,基层培养不出人才,培养的人才留不住,外面的人才请不来的情况非常普遍。而缺乏专业文艺工作人才的现状直接导致基层难以开展较为丰富的文体活动,也难以独立的提供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二)概念界定
1.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在广义上指人类创造的,提供给大众消费的一切可见产品,不仅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还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上的文化产品指包含伦理道德、社会风俗、语言、艺术、信仰、知识等一系列的精神产品。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文化产品的内容和意义在于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将群众的生活重塑并表现出来。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教育等精神需求的同时,还潜在的传递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主张和价值观。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潜移默化得增强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环境稳定的效果。
2.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
文化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世界需求而产生的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文化供给则是指单位时间内,文化供给主体向全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电影、音乐、文艺演出等各种内容。在乡村地区,由于文化产品市场化的相对薄弱,国家政府的文化产品供给政策和文化服务的投资对乡村文化产品供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产品需求结构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到农村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现状,本次调研选择了对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和六安市霍邱县的农村居民进行实地访查,以了解真实情况。
(一)调研设计
1.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收集的数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选择了芜湖市无为县和六安市霍邱县龙潭镇作为调研地点。理由如下:
首先,党的十九大以来,无为县和霍邱县都出台了相应的文化建设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组织建设为保证,以服务农民群众为落脚点,扎实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民生工程。
其次,龙潭镇按《六安市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建设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安徽省六安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基层设施资源整合,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而确定的市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之一;该文化服务中心具有五大功能区,分别是文化站、文化广场、体育场、文化礼堂和景观塘,这就使得龙潭镇的文化体育活动能有效集中开展,文化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更能突显基层文化服务单位思想引导、文化熏陶、以文化人、以礼塑人的功能和作用。增强了龙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文化服务中心基础功能要素,塑造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龙潭镇文化。
近几年来,霍邱县龙潭镇的文化建设已小有成效,文化已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对于我们的调研有一定的帮助。
而无为县,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粮棉油及水产品产量均居中国百强行列,是传统的”鱼米之乡”。
近年来,无为县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县文化事业发展蓬勃向上,迈上新台阶。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该县通过统筹推进镇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站點的服务管理,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图书流转机制,有效盘活图书资源。同时不断加快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市级农民文化乐园、村级文化广场建设,重点推进新文化馆和影剧院规划、无为名人馆、米公祠文化主题公园、古城墙修复保护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基层群众解决文化需求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该县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工作,在传承中保护非遗。近年以来,该县先后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濡水情”民俗文化艺术展演、“翠堤春晓·烂漫无为”首届民间绝艺绝技绝活展演等活动,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实施非遗保护乡镇巡展,积极申报非遗项目,编写《文物背后的故事》等,不断推进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全面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无为县经济富庶,文化蓬勃,具有一定的特色,方便我们进行调研,并且可于霍邱县进行对比,使调研结果更加精确直观。
为了保证收集的数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次调研选择了芜湖市无为县和六安市霍邱县龙潭镇作为调研地点。
2.调查样本: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产品供给相对匮乏,更需要构建完善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为深入了解农民对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我们对无为县和霍邱县的农村居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100%。调查样本男女比例均衡,平均年龄48.9岁,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从职业类型来看,以在家务农、家附近务工和外出务工为主,分别占27.62%、28.0%和14.07%。调查样本在兼顾年龄、教育、居住地和职业代表性的同时,重点突出了中老年群体,以及各类务工农民,符合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发展和农民流动现状,具有较强代表性。
3.调研方法:
实地调研法:本次调研实地走访了芜湖市无为县的无城镇以及六安市霍邱县的龙潭镇及其下属区农村的居民,观看当地的文化基础设施、参观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通过实地身临其境的去了解,现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问卷调研法:在调研地区,将问卷通过发放的形式,了解当地居民的具体文化需求和现状,接着统计收回问卷中各问题所占的百分比例来确定数据。 抽样调查法:本次调研随机抽取了无城镇和龙潭镇及其下属辖区的农村的部分居民并整理统计调查数据,以此来保证抽样数据的随机性,避免偶然性。
访谈调研法:本次调研采访了无为县县办公室主任和龙潭镇乡镇的村干部,通过面对面交谈的方式从整体上多角度的来了解不同地区对农村文化供给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公共文化需求总体状况及其构成
通过本次走访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有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且需求较为具体。在两地的220名受访者中,有209名(95%)受访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在村里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活动,7人(约3.18%)持可有可无的态度,仅有4人(约1.91%)表示不希望开展任何文化活动。这现在的农村生产力逐步提高以及对农用机械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民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自由时间的获得导致了农民个体文化需求的增加。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供给没有跟上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农民的文化产品方面的需求任然有待进一步的满足。
通过走访调查到的具体的文化需求包括:看电视、收听广播、打牌/打麻将、玩手机、跳广场舞、下棋、参加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体育运动 、看报刊、杂志、书籍等、欣赏电影、戏曲等、倾听科普知识讲座以及其他项目。根据农民进行不同的文化活动的需求的目的和作用,可以把文化需求分为娱乐欣赏类(看电视、玩手机、听广播、看电影、听戏、观看文艺演出等)、健身益智类(下棋、打牌/麻将、健身、体育运动等)以及学习创新类(参加科普讲座、参加政府组织的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三大类。
其中,在无为县收回的问卷中发现,在对喜爱的文化活动中,高达70.7%的男性表示更喜欢欣赏歌舞类的表演,而女性中则高达88.5%;在对文化产品的期望中,有70.1%的男性认为需要更多的文艺演出,高于女性的55.8%。由以欣赏歌舞表演为典型的代表可见,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更倾向于娱乐欣赏类的文化,娱乐欣赏类的文化拥有更庞大的人群基础。霍邱县的数据则为下图,娱乐欣赏类的文化产品需求依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对于以锻炼为代表的健身益智类的偏向性中,无为县有32.8%的男性认为体育、脑力锻炼重要并经常进行锻炼,高于女性的25.0%,在文化需求方面处于中游位置,拥有一定范围的群众基础。最后,仅有4.2%的人愿意参加农业科普知识的讲座、有3.9%的人愿意前去农家书屋翻阅书籍、有3.5%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其他创新类文化活动,以这些为代表的学习创新类文化需求居于末位。这与在霍邱县得到的数据结论相同
由此,可将三类文化需求按照群众基础分为三类结构:一、娱乐欣赏结构,二、健身益智结构,三、学习创新结构。
(三)各类型文化具体需求现状及问题
1.娱乐欣赏类需求
(1)分析
关于观看文艺表演,31周岁至45周岁之间的农民有33.3%表示需要此类文化供给,而有61.5%的46周岁至60周岁之间的农民表示需要供给,60周岁往上农民比例高达的67.5%,年纪越大,对娱乐欣赏类的文化需求也就越大。而听戏、看歌舞晚会等项目拥有同样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递增,更多“高龄”的农民需要送戏下乡、听戏曲、看表演。
同时,在学历方面,初中学历及以上的有25.5%的人表示对此类文化有较为迫切的需求,有80.5%的小学学历的农民表示对此类文化有较为迫切的需求,而小学学历以下的则有90.6%,由此可见,学历水平和对此类文化的需求呈现负相关关系。
基于此类活动的场地,电影院、文体广场也受到较为热切的追捧。
(2)问题
建设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配齐基本器材的过程仍很漫长,尤其是一些村庄财政状况较为困难,难以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到农民的文化建设中去,甚至多年不投入,这就导致许许多多必要的文体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得不到保障。加之观念不更新,思想不够灵活,许多当地具有特色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就导致农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和保障。
2.健身益智类需求及其问题
(1)分析
参与各类活动的对象按年龄分为以下三类: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60岁以上者属于老年人;在31-60岁范围之内的人被定义为中年人;显然,把30岁以下的人定义为青年人。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农村处于31-60岁此年龄阶段的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欲望比较强烈(占50%以上);男性比女性对文化需求更多更高(男性占53.4%,女性占46.6%)。
在健身益智类活动方面,从我们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日常休闲娱乐方式很单一。对于老年人来而言,看电视(38%)、打牌(13.9%)或者听广播(9%)是他们最主要的消遣打发时间的方式。另外,老年人当中身体状况比较好、性格开朗者愿意跳广场舞、进行体育锻炼或者参与其他活动。
大部分中年人,他们都愿意在村里或者在附近劳动,45岁以下的部分居民乐意外出打工。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主要有看电视、玩手机等。打牌、打麻将也成为中年男性在晚上、空闲时参与的频率较高的活动;中年女性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做家务、做饭或者照顾小孩的,空闲时间她们一般都愿意看电视、打麻将、自行体育锻炼或者参加广场舞;在农村部分男性偶尔去看书读报,而中年女性却几乎不看书读报或者参加讲座、征文类活动等。参与健身益智类活动的青年人数占少数,因为他们比较偏向于玩手机(67.2%)、看书之类的活动(32.8%)。
可以看出健身益智类活动对老年人和中年人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老年人和中年人在需求上比较偏向于健身益智类活动,如打牌、打麻将、广场舞和体育锻炼等。
(2)问题
群众性文艺活动缺乏,影响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前生活水平较低时,每当有村里放电影或者组织别的活动,四面八方的居民都过来一起享受视觉的冲击。但是,现在的人们不再满足于群体性娱乐,而是选择更加具有私密性的电视娱乐,曾经伴随大家一起参与的群体性文化方式逐渐消失。因此,村干部组织的各类活动他们很少参加,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这些年来随着生产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空闲时间自然就多了,多数人也希望相聚在一起开展一些活动。所以,村里的中老年妇女自发地组织广场舞大赛,她们自己筹集经费来购买服装、器具,自费派内部人员去外地学习。但是,由于观看她们比赛的观众很少,而且还会受到一些人的言论,所以最终她们也慢慢地放棄了组织这类活动。单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农村的很多人还是渴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3.学习创新类需求及其问题
(1)分析
参与学习创新类活动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人,因为他们热衷于追求新事物,因此,读书看报和征文类活动也成为他们经常进行的娱乐方式。另外在青年人看来跳广场舞是老年人的活动,所以几乎不参与。老年人和中年人可能是因为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等原因很少参加学习创新类活动。所以在农村青年人的需求主要是看书读报、参加征文活动以及讲座等。
(2)问题
在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多数为兼职者,专职、专业人员很少,这导致关于青年人的一些比赛的举行只是走程序、搞形式。这样很容易减弱青年人对学习创新类活动的热爱,也严重影响他们对这类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且这使学习创新类活动很难扩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慢,所以很少有专业人员主动过来工作,或者来农村工作的工作人员不会待久就离开,很难留住人才。因此,农村非常需要专业人员,专业人员的帮助对农村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安排和鼓励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去农村工作。
三、农村文化产品需求结构的供给策略
经过一段時间的对城镇与乡村地区的问卷发放和当面访谈以及通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的研究,在对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现在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针对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提供基础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1.明确需求结构,提供基础文化产品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结构,一是娱乐欣赏类,二是健身益智类,三是学习创新类。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娱乐欣赏类的文化活动受众极广,健身益智类的活动次之,而学习创新类的文化活动则比较小众。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基于自己的职能和权力,可以大范围推广建设农村的文化环境,制定并落实有关农村文化的政策,定期提供基础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2.建设基本文化设施,扩大文化服务受益范围
农村居民对于娱乐欣赏类和健身益智类的文化活动有很大的需求,这两类需求结构对于文化设施和场所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文艺汇演和晚会等娱乐欣赏类文化活动来说,礼堂是十分必要的;而下棋、打球、健身等健身益智类文化活动,对棋牌室和体育馆等场所也有迫切的需求。基本文化设施和场所的使用人群非常广泛,政府可以帮助并监督各乡镇建设自己的文化设施和场所,以便广大农村居民可以更好地开展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
(二)市场提供特殊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农村文化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其主要应由政府供给,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农村文化产品就必须由政府来供给,政府可能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的不足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很好地供给农村文化产品。2019年1月,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其基本原则强调了政府主导,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指出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全部由政府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只是负责保证公共文化文化服务被提供,但具体提供服务的对象可能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
市场在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可以由私人企业提供,德姆塞茨在《公共产品的四人生产》中,指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1.政府采购文化企业产品与服务
从营销的视角来看,可以将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过程看作是一个营销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政府可以向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购买所需的“文化产品”,并将购得的“文化产品”应用于农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文化市场注入活力,更节省了政府的时间和精力。
2.采取农村文化产品与服务“招标”供给模式
针对某些农村文化产品的提供,如送戏下乡、文艺汇演等,当地乡政府可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人力去举办,而且这些文化活动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这又正是政府部门缺少的,而私人企业相比于政府,有着充足的人力和时间,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政府可以面向市场中从事文化工作的企业进行招标,满足政府要求的企业中标,由该企业承担文化产品的提供,政府只需支付给该企业一定的报酬。政府与企业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必须满足政府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化产品的质量,政府也可以减少其工作量,将工作重心放在其他领域。
(三)社会组织提供切实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公共文化提供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由政府提供,第二种是由企业提供,第三种是由社会公共组织提供,第四种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提供。在这四种办法中,最有效的办法是第四种。
1.村社供给自发组织的文化产品
与政府和市场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相比,村社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往往具有更鲜明的特征,因为村社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是为了满足居生活聚居区内的村民们切实的文化需求,村民们自愿筹集资金,由村社来统一组织并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2.鼓励农村居民自行成立文艺团体举办文化活动
农民们可以依据自身对文化的偏好和需求,自行组成文化组织,利用其拥有的资源满足组织成员的文化需求。农民自办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还蕴含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农民自办的文化活动往往具有实践性强、内容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烈等特点;农民自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地的乡村民俗文化,他们所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时间与内容的安排上也更符合农村居民的需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可以起到增进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政府只需在农民自办活动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资金支持。
3.扶持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文化产品的力量
民间成立了众多与文化有关的社会公共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以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可以扶持栽培这些社会组织,再由它们向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由于这些社会组织的成员来自于群众,因此他们更清楚基层群众更偏好于何种农村文化产品,能更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产品,不需要政府再进行民意调查。而且部分农村居民具有特殊的文化需求,如摄影、绘画、雕刻等,这些文化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结构,受众较小,政府专门供给或向企业购买服务未免有些大材小用,由这些社会组织供给正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