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单招《机械基础》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变“学会”为“会学”,从而将该课程的复习化难为易。本文结合专业实际和本人多年在教学一线的经验,对此做一探讨。
关键词 机械基础 对口单招 课堂教学
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中,机电、机械类专业综合理论中机械基础部分占分比例较大,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知识点多,内容有创新,联系实际较紧,学科内的综合运用要求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易产生厌学、畏难情绪,下面做一探讨。
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师严格地按备课教,学生小心地跟着老师学。这样的作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我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灌输的“被动人”,转变为通过引导,获得发展的“主动人”。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充分的展开,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例如轴的结构设计,笔者首先提出设计思想,再强调三个基本要求,即轴上零件能牢固可靠地相对固定;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装拆方便。之后,由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行设计,凡根据设计思想,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者,均属合格,然后再评讲哪种结构更合理。接下来估算轴径,如各级低速轴的轴径d可按同级齿轮副的中心距a来估算,其经验公式为d=(0.3~0.4)a。面对取值范围内的几个标准值,许多学生犹豫不决,要求老师定答案。我的答案是:这是经验公式,是实践中产生的公式。这几个标准值都是答案,取小值经济些,取大值更安全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一个答案。而且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诸如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二、变“教师单边讲授”为“师生互动教学”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游戏,气氛融洽,学生在“玩”中得到启发,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玩”中创新,不仅能调节学生精神,而且能寓教于“玩”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玩”,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拓展一个“玩”的平台,引起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为学生继续去创新的一种驱动力。例如:在讲变速变向机构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实习工厂的车床变速箱给学生讲变速、变向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变速和变向”使学生不但搞清楚了滑移、空套齿轮的结构,变速、变向原理、方法,而且提高了轮系部分的计算能力。讲完三角带传动的调试、安装后,要求学生自行安装小型台钻所用的三角带;讲超越离合器时,要求学生拆装自行车的转铃,讲了轴承间隙的调整后,要求学生学自行车前、后、中轴及前叉的轴承间隙调整。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通过自己操作很容易理解了这些概念和工作原理。
三、变“传授知识模式”为“激励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模式转换。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内容的练习可鼓励学生“自作主张”。鉴于此,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以及改进的方法,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动手操作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并在小组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如对《机械基础》轴系零件一章的教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就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了一个学生动手拆装的练习,由学生分组拆装一个减速器模型,针对零件的定位和固定以及轴的结构特点,相互间可以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通过大家一番有争论的辨析,全班同学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变“释疑教学”为“设疑教学”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发展性教学模式认为,质疑大致包括“设疑自学、质疑讨论、破疑归纳”等环节,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实现了师生间、学生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往,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些质疑问难的教学内容,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变“普通课堂教学”为“创设情景教学”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使学生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的思维。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由于职高学生的理论基础较薄弱,因此教师要理论联系实践,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例子,让学生容易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对所学专业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 机械基础 对口单招 课堂教学
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中,机电、机械类专业综合理论中机械基础部分占分比例较大,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知识点多,内容有创新,联系实际较紧,学科内的综合运用要求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易产生厌学、畏难情绪,下面做一探讨。
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师严格地按备课教,学生小心地跟着老师学。这样的作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我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灌输的“被动人”,转变为通过引导,获得发展的“主动人”。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充分的展开,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例如轴的结构设计,笔者首先提出设计思想,再强调三个基本要求,即轴上零件能牢固可靠地相对固定;便于加工和减少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装拆方便。之后,由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自行设计,凡根据设计思想,满足以上三个基本要求者,均属合格,然后再评讲哪种结构更合理。接下来估算轴径,如各级低速轴的轴径d可按同级齿轮副的中心距a来估算,其经验公式为d=(0.3~0.4)a。面对取值范围内的几个标准值,许多学生犹豫不决,要求老师定答案。我的答案是:这是经验公式,是实践中产生的公式。这几个标准值都是答案,取小值经济些,取大值更安全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一个答案。而且在实际设计中,还要考虑诸如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最后确定设计方案。
二、变“教师单边讲授”为“师生互动教学”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游戏,气氛融洽,学生在“玩”中得到启发,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玩”中创新,不仅能调节学生精神,而且能寓教于“玩”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之后,通过轻松愉快的“玩”,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拓展一个“玩”的平台,引起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又将转化为学生继续去创新的一种驱动力。例如:在讲变速变向机构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实习工厂的车床变速箱给学生讲变速、变向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变速和变向”使学生不但搞清楚了滑移、空套齿轮的结构,变速、变向原理、方法,而且提高了轮系部分的计算能力。讲完三角带传动的调试、安装后,要求学生自行安装小型台钻所用的三角带;讲超越离合器时,要求学生拆装自行车的转铃,讲了轴承间隙的调整后,要求学生学自行车前、后、中轴及前叉的轴承间隙调整。学生觉得这很形象、直观,通过自己操作很容易理解了这些概念和工作原理。
三、变“传授知识模式”为“激励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要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模式转换。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内容的练习可鼓励学生“自作主张”。鉴于此,笔者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想,自己去讨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实践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以及改进的方法,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动手操作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并在小组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如对《机械基础》轴系零件一章的教学,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仍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就根据实际需要增添了一个学生动手拆装的练习,由学生分组拆装一个减速器模型,针对零件的定位和固定以及轴的结构特点,相互间可以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通过大家一番有争论的辨析,全班同学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变“释疑教学”为“设疑教学”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求异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能产生兴趣,产生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热切愿望。发展性教学模式认为,质疑大致包括“设疑自学、质疑讨论、破疑归纳”等环节,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实现了师生间、学生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往,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些质疑问难的教学内容,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变“普通课堂教学”为“创设情景教学”
教学情境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设置情景交融、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则是激发他们动脑思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能使学生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可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的思维。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由于职高学生的理论基础较薄弱,因此教师要理论联系实践,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例子,让学生容易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学生对所学专业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