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人—彼得·塔姆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收藏。笔者曾为职业海员,20年间到过84个国家,对国际航海界的收藏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中国大连贝壳博物馆,另一处是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是在德国人彼得·塔姆收藏的基础上创办。彼得·塔姆出生于汉堡,一生没有从事过航海,但他却以另外的方式与航海紧紧联系在一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934年塔姆六岁时,母亲送给他一只船模,从此,在他幼小的心里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开始收藏航海物品,一发而不可收。他经历了整整74年,不懈地努力收藏,成果简直惊呆了世人:各种藏品器物包括船只模型、建设图纸、各国海军制服、海事艺术品等4万多件,另外还有照片100万余幅,展示的世界海运历史跨越了3000年。
塔姆把他的私人收藏奉献给了社会公众。汉堡市政府投入3000万欧元将汉堡港内一座有120多年历史的新哥特式红砖老旧仓库改建成国际海事博物馆,于2008年6月25日开馆。博物馆高达10层,展厅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按航海、海战、船模等十个主题展出与全球航海历史及现状相关的各类展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航海博物馆。
中国航海主题
展馆在设计上给人一种亲临大客船的感觉。一楼称甲板层,二层以上是展厅。出于骨子里那些不散的海腥味,笔者对“船上”所有布局实物都感觉亲切如旧。
博物馆内有许多关于中国航海的藏品,就是对航海没一丁点印象的中国游客也会仔细观看。二层展厅有一件展品—锦旗,旗上绣龙形图案和四个大字“救人溺海”,边上一行字记述一段海难史: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初二,中国一艘渔船在厦门洋面沉没,路过的外国“依礼沙”轮见状,立即掉转船头,救起十余人送到上海。船东王增禄“特此制旗铭谢”。1899年的感激之旗竟然被保留下来,它是怎么流转到了收藏人塔姆手中的?馆内没有记载。
还有让中国游客备感亲切的是,此馆设有“中国早期的航海”主题介绍。航海探险在西欧和北欧的历史上曾盛行一时,有书不尽展不完的事件与人物,可这里却有中国航海家郑和的一席之地,可见办馆人是尊重历史的。
在三层大厅,郑和塑像昂首挺立,他与哥伦布、麦哲伦等一起被称作世界航海“七大人物”,并且排在第一位。中国福建省赠送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长1.5米,高1米,也被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收藏,象征着当今中国和平、交流和开放的姿态。
历史记载,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出使过36个城市和国家。郑和航海时代代表了中国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1460—1524)、哥伦布(1451—1506)等人早80多年。当时中国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海里程、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方面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而且,郑和航海不带任何殖民侵略性质。中国对航海的贡献,除了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各种精致具有特色的工艺品等都已经融入了世界航海历史。
世界性的交流沟通
远航探险使居住在不同大陆、岛屿上的人们实现交流沟通。对海洋和未名地区的探索带动了地理、水文、气象、天文、测量和制造业、工程技术以及其他工业还有农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
九层展厅全是船模,从独木舟到现代大型豪华游轮,包括希腊的三列桨战船、诺曼人和汉萨同盟时期的船只以及勃兰登堡的三桅快艇等都有,历史意义非凡。据介绍,这些船模共有2.3万多只,全以1:1250的比例制作。人们在这里更能体会到“浓缩的都是精华”的真正含义。世界许多大的海运公司也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船只。这里的所有船模用材珍贵,还有独一无二的骨制船模,它们属于稀世珍品。
在兵器展厅,除了展出欧洲大航海时期的火炮外,还有一些独家冷门的展品,像来自波斯的有着3000年历史的铜剑、罗马人和诺曼人的剑。海军制服的收藏,记录了世界海军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其中带有红五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军帽,给世人一个醒目的亮点。展品还包括船旗、勋章、奖章、手稿、证明文书、航海日志、明信片和航海家遗物等。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的图书馆和档案馆里有12万册图书和大型地图册、5万张设计图纸、2000个电影胶片和50万张图片及1.5万种船上菜单,为航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就笔者的现代远洋生活而言,船上中、晚两顿,大厨都要在餐厅黑板上公布菜单,但是没人想到这也能收藏。
全部看下来,不但每个展厅都有中国的航海亮点,就是世界航海史也以“中国”开篇。中国的航海历史,公认的是从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派出船队开始。大量的中国船舶模型、清朝水兵制服、象牙船雕、海事文书、瓷器等展品,让来此馆参观的世界各地游人认识了中国的航海历史。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提供)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收藏。笔者曾为职业海员,20年间到过84个国家,对国际航海界的收藏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中国大连贝壳博物馆,另一处是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是在德国人彼得·塔姆收藏的基础上创办。彼得·塔姆出生于汉堡,一生没有从事过航海,但他却以另外的方式与航海紧紧联系在一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934年塔姆六岁时,母亲送给他一只船模,从此,在他幼小的心里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开始收藏航海物品,一发而不可收。他经历了整整74年,不懈地努力收藏,成果简直惊呆了世人:各种藏品器物包括船只模型、建设图纸、各国海军制服、海事艺术品等4万多件,另外还有照片100万余幅,展示的世界海运历史跨越了3000年。
塔姆把他的私人收藏奉献给了社会公众。汉堡市政府投入3000万欧元将汉堡港内一座有120多年历史的新哥特式红砖老旧仓库改建成国际海事博物馆,于2008年6月25日开馆。博物馆高达10层,展厅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按航海、海战、船模等十个主题展出与全球航海历史及现状相关的各类展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航海博物馆。
中国航海主题
展馆在设计上给人一种亲临大客船的感觉。一楼称甲板层,二层以上是展厅。出于骨子里那些不散的海腥味,笔者对“船上”所有布局实物都感觉亲切如旧。
博物馆内有许多关于中国航海的藏品,就是对航海没一丁点印象的中国游客也会仔细观看。二层展厅有一件展品—锦旗,旗上绣龙形图案和四个大字“救人溺海”,边上一行字记述一段海难史: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初二,中国一艘渔船在厦门洋面沉没,路过的外国“依礼沙”轮见状,立即掉转船头,救起十余人送到上海。船东王增禄“特此制旗铭谢”。1899年的感激之旗竟然被保留下来,它是怎么流转到了收藏人塔姆手中的?馆内没有记载。
还有让中国游客备感亲切的是,此馆设有“中国早期的航海”主题介绍。航海探险在西欧和北欧的历史上曾盛行一时,有书不尽展不完的事件与人物,可这里却有中国航海家郑和的一席之地,可见办馆人是尊重历史的。
在三层大厅,郑和塑像昂首挺立,他与哥伦布、麦哲伦等一起被称作世界航海“七大人物”,并且排在第一位。中国福建省赠送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长1.5米,高1米,也被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收藏,象征着当今中国和平、交流和开放的姿态。
历史记载,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出使过36个城市和国家。郑和航海时代代表了中国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1460—1524)、哥伦布(1451—1506)等人早80多年。当时中国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海里程、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方面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而且,郑和航海不带任何殖民侵略性质。中国对航海的贡献,除了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各种精致具有特色的工艺品等都已经融入了世界航海历史。
世界性的交流沟通
远航探险使居住在不同大陆、岛屿上的人们实现交流沟通。对海洋和未名地区的探索带动了地理、水文、气象、天文、测量和制造业、工程技术以及其他工业还有农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
九层展厅全是船模,从独木舟到现代大型豪华游轮,包括希腊的三列桨战船、诺曼人和汉萨同盟时期的船只以及勃兰登堡的三桅快艇等都有,历史意义非凡。据介绍,这些船模共有2.3万多只,全以1:1250的比例制作。人们在这里更能体会到“浓缩的都是精华”的真正含义。世界许多大的海运公司也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船只。这里的所有船模用材珍贵,还有独一无二的骨制船模,它们属于稀世珍品。
在兵器展厅,除了展出欧洲大航海时期的火炮外,还有一些独家冷门的展品,像来自波斯的有着3000年历史的铜剑、罗马人和诺曼人的剑。海军制服的收藏,记录了世界海军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其中带有红五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军帽,给世人一个醒目的亮点。展品还包括船旗、勋章、奖章、手稿、证明文书、航海日志、明信片和航海家遗物等。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的图书馆和档案馆里有12万册图书和大型地图册、5万张设计图纸、2000个电影胶片和50万张图片及1.5万种船上菜单,为航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就笔者的现代远洋生活而言,船上中、晚两顿,大厨都要在餐厅黑板上公布菜单,但是没人想到这也能收藏。
全部看下来,不但每个展厅都有中国的航海亮点,就是世界航海史也以“中国”开篇。中国的航海历史,公认的是从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派出船队开始。大量的中国船舶模型、清朝水兵制服、象牙船雕、海事文书、瓷器等展品,让来此馆参观的世界各地游人认识了中国的航海历史。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