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在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ng1987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人—彼得·塔姆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收藏。笔者曾为职业海员,20年间到过84个国家,对国际航海界的收藏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两处,一处是中国大连贝壳博物馆,另一处是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是在德国人彼得·塔姆收藏的基础上创办。彼得·塔姆出生于汉堡,一生没有从事过航海,但他却以另外的方式与航海紧紧联系在一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934年塔姆六岁时,母亲送给他一只船模,从此,在他幼小的心里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开始收藏航海物品,一发而不可收。他经历了整整74年,不懈地努力收藏,成果简直惊呆了世人:各种藏品器物包括船只模型、建设图纸、各国海军制服、海事艺术品等4万多件,另外还有照片100万余幅,展示的世界海运历史跨越了3000年。
  塔姆把他的私人收藏奉献给了社会公众。汉堡市政府投入3000万欧元将汉堡港内一座有120多年历史的新哥特式红砖老旧仓库改建成国际海事博物馆,于2008年6月25日开馆。博物馆高达10层,展厅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按航海、海战、船模等十个主题展出与全球航海历史及现状相关的各类展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航海博物馆。
  中国航海主题
  展馆在设计上给人一种亲临大客船的感觉。一楼称甲板层,二层以上是展厅。出于骨子里那些不散的海腥味,笔者对“船上”所有布局实物都感觉亲切如旧。
  博物馆内有许多关于中国航海的藏品,就是对航海没一丁点印象的中国游客也会仔细观看。二层展厅有一件展品—锦旗,旗上绣龙形图案和四个大字“救人溺海”,边上一行字记述一段海难史: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初二,中国一艘渔船在厦门洋面沉没,路过的外国“依礼沙”轮见状,立即掉转船头,救起十余人送到上海。船东王增禄“特此制旗铭谢”。1899年的感激之旗竟然被保留下来,它是怎么流转到了收藏人塔姆手中的?馆内没有记载。
  还有让中国游客备感亲切的是,此馆设有“中国早期的航海”主题介绍。航海探险在西欧和北欧的历史上曾盛行一时,有书不尽展不完的事件与人物,可这里却有中国航海家郑和的一席之地,可见办馆人是尊重历史的。
  在三层大厅,郑和塑像昂首挺立,他与哥伦布、麦哲伦等一起被称作世界航海“七大人物”,并且排在第一位。中国福建省赠送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长1.5米,高1米,也被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收藏,象征着当今中国和平、交流和开放的姿态。
  历史记载,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出使过36个城市和国家。郑和航海时代代表了中国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1460—1524)、哥伦布(1451—1506)等人早80多年。当时中国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海里程、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方面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而且,郑和航海不带任何殖民侵略性质。中国对航海的贡献,除了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各种精致具有特色的工艺品等都已经融入了世界航海历史。
  世界性的交流沟通
  远航探险使居住在不同大陆、岛屿上的人们实现交流沟通。对海洋和未名地区的探索带动了地理、水文、气象、天文、测量和制造业、工程技术以及其他工业还有农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
  九层展厅全是船模,从独木舟到现代大型豪华游轮,包括希腊的三列桨战船、诺曼人和汉萨同盟时期的船只以及勃兰登堡的三桅快艇等都有,历史意义非凡。据介绍,这些船模共有2.3万多只,全以1:1250的比例制作。人们在这里更能体会到“浓缩的都是精华”的真正含义。世界许多大的海运公司也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船只。这里的所有船模用材珍贵,还有独一无二的骨制船模,它们属于稀世珍品。
  在兵器展厅,除了展出欧洲大航海时期的火炮外,还有一些独家冷门的展品,像来自波斯的有着3000年历史的铜剑、罗马人和诺曼人的剑。海军制服的收藏,记录了世界海军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其中带有红五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军帽,给世人一个醒目的亮点。展品还包括船旗、勋章、奖章、手稿、证明文书、航海日志、明信片和航海家遗物等。
  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的图书馆和档案馆里有12万册图书和大型地图册、5万张设计图纸、2000个电影胶片和50万张图片及1.5万种船上菜单,为航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就笔者的现代远洋生活而言,船上中、晚两顿,大厨都要在餐厅黑板上公布菜单,但是没人想到这也能收藏。
  全部看下来,不但每个展厅都有中国的航海亮点,就是世界航海史也以“中国”开篇。中国的航海历史,公认的是从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派出船队开始。大量的中国船舶模型、清朝水兵制服、象牙船雕、海事文书、瓷器等展品,让来此馆参观的世界各地游人认识了中国的航海历史。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提供)
其他文献
6月24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过江布扎染”以及民间手工面塑、布艺、剪纸、棕编等十余个项目的传承人,在杭州湖滨步行街同场展示、现场传艺,以互动“非遗文化秀”的形式,向过往中外游客宣传介绍杭州这座“双世遗”(西湖、大运河)城市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  (王维诗 李忠 文/图)
期刊
江南五月,春色正浓。  在温州,朔门四营堂巷如同隔世的桃花源,清雅、幽静。南戏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在它周围,高楼林立,不远处的百里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从这个春天开始,每逢周末,华灯初上之时,从南戏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就会飘出悠扬的笛声和喧闹的锣鼓声,“南戏印象”系列剧目在这里上演。  一卷幽帘之下,流转着八百年的南戏  提到南戏,人们总会想起陆游的那“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城争唱蔡中郎”诗句,想
期刊
病残画家汪玉婷是“最美衢州人”之一。她被人传扬的故事,一是许多年来始终以一支画笔抗击病魔,创下医学和生命奇迹,二是她拍卖了艰难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把全部所得捐给了贫困大学生。  2015年初、隆冬的一天,龙游丹青女社的画家专程去看望汪玉婷。双方通过亲身经历真诚交流,一致认为,只有抛却功名利禄、庸俗世故,方能获得艺术创作的真谛。  一次特殊的艺术交流  业余时间研修美术的女画家,是怀着钦佩的心情走进开
期刊
晚清李辅燿是长期在浙江任职的地方官员,其日记记录了历史与文化,承载着我们国家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前进的无数信息。百余年后,这宝贵的史料永久留在浙江。  2014年深冬的一天,李辅燿史料捐赠仪式暨《李辅燿日记》首发式在浙江大学举行。这是一场非常有文化意义的活动。李辅燿之孙李崧峻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仪式。回忆起祖辈与浙江的种种因缘,李崧峻有感而发,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建海塘,成就黄金时期  李辅
期刊
新年前夕,香港“二战”退役军人会传来消息:抗战中曾获舟山市东极渔民救援的英军士兵佐敦病故。十年前佐敦先生一行曾专程来东极感恩,笔者当时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自始至终组织和参与了这项活动。  十年前的2005年8月18日上午,东海洋面风平浪静。一艘渔轮载着一群特殊客人,驶向中国舟山群岛最东端的小岛—东极岛。87岁高龄的英国二战老兵查尔·R·佐敦先生倚在船舱窗口,远眺大海和出没的海鸥,旁边陪伴着的是
期刊
2015年4月24日,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2010年6月13日,95岁高龄的华先生在北京逝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有关省市的文化宣传部门发去唁电,或往家设灵堂献上花篮、花圈,慰问家属。  根据华先生生前遗嘱和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但如雪片般飞来的唁电表达出亲朋好友和艺术界同行的无限哀悼之情。为此
期刊
武林衣秀
期刊
在晚清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音乐被视为西学体系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呈现出截然的断裂。1898年,康有为以德国学制为例,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仿效德、日,开设“算术、舆地、物理、歌乐”等课程。20世纪初,留日学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同等人倡导与推广“学堂乐歌”,成为近现代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长期执教于杭州师范学校,被誉为“音乐妈妈”的南派二胡名家、音乐教育家
期刊
夕归
期刊
年年茶相似,岁岁香不同。今年杭州的茶香中夹杂着一股特别的清香—新出版不久的《杭州茶文化发展史》的翰墨书香。  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为《杭州茶文化发展史》作序,称赞该书“是中华茶文化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他表示,该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中华茶人包括对浙江、杭州的茶人践行以茶为媒、茶和天下的精神操守和价值追求,对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实现再创世界茶叶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