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李辅燿是长期在浙江任职的地方官员,其日记记录了历史与文化,承载着我们国家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前进的无数信息。百余年后,这宝贵的史料永久留在浙江。
2014年深冬的一天,李辅燿史料捐赠仪式暨《李辅燿日记》首发式在浙江大学举行。这是一场非常有文化意义的活动。李辅燿之孙李崧峻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仪式。回忆起祖辈与浙江的种种因缘,李崧峻有感而发,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建海塘,成就黄金时期
李辅燿祖籍湖南,是清代末期长期在浙江任职的地方官员。光绪三年(1877),李辅燿由内阁中书改调浙江任塘工总局督办,主持海宁大口门二限、三限石塘施工。这一委任,改变了李辅燿的生命轨迹,开启了他与浙江长达三十余载的缘分。
光绪初年,清政府全面整修钱塘江海塘,称之为“圣朝第一大工程”。李辅燿以其忠诚、清廉、负责的品质,被吏部选中,得到一次破格提拔,成为修海塘的总指挥。是年他仅28岁。
钱塘江海塘千百年来护卫着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免受洪潮侵袭,是维系天下半壁经济的屏障。康熙年间,钱塘江主流北移,江北岸的海宁段便成为了防守的重点险段。乾隆帝曾四次南巡海宁,亲自理会塘工。康乾之世,从杭州到海宁之间总共修建了13300多丈鱼鳞石塘,堪称中国古代海塘修筑史上的伟作。
咸丰朝至同治初,因战事影响,钱塘江海塘的修建曾遭停顿,海塘坍溃的缺口越来越长,亟需治理。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六年(1880)期间,清政府分批建复了海宁绕城、仁和八堡至海宁七里庙、海宁普济庵至旧仓、念里亭大口门等处鱼鳞石塘共5510丈。李辅燿在任内负责完成的这一段海塘,便在其中。
李辅燿作为读四书五经出身的书生,对于海塘工程并无专业基础,这是他到任之后的一大难题。他通过悉心研究历代修塘施工的得失,定下了修建“鱼鳞石塘”的方案。当时条件艰苦,各类物资极其缺乏,有时连基本的吃饭起居都成问题,而李辅燿依然坚持亲自到工地指挥民工办工,早出晚归,是报国的热情和坚韧的品质支撑着他。经过近4年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将海塘工程修整完毕,“将通塘新旧石工联络一气”,工程质量一流,为钱塘江周边的百姓带来了长久的平安和稳定。
光绪九年(1883),李辅燿因母丧回湖南守制,但他与浙江的缘分并未中断,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第二次来浙江做官。这一次他担任过包括宁绍台道台、省防军支应局会办、杭嘉湖道台、温州盐局督办、海塘工程局总办等在内的多种官职。
著书画,录下历史沧桑
李辅燿自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时期,一共写下60余本日记,包括三个部分:《燕行记事》,记录于光绪元年(1875)自己赴京赶考的经历;《回浙日记》,又称《怀怀庐日记》《怀怀庐笔记》,记录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1913年期间自己在浙为官经历;《回湘日记》,又称《饰待草堂日记》,记录自己回湘闲居后的生活。
《李辅燿日记》的内容涉及政务、财税、治安、水利、民俗、洋务、科学、朝政、社会动态等诸方面,俨然是一幅清末民初的世相百态图。《回浙日记》是日记中的主要部分,细细读去,能看到许多那时真实的图景。
为官期间,李辅燿保持着严谨、勤勉的作风,为浙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李辅燿日记》第四卷第二十三本中有一段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担任杭嘉湖道台一职,被诬告贪污工程款,为证清白,他曾写信给御史辩白,并在信中述及海塘的建造情况。他还曾提议塘制改革,在第七卷第十一本中有详细的记载。
李辅燿交友甚广,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层官员的政治生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人情无一不被记录在他的笔下。以文字记载的各种世态民风到了如今,都是研究当时浙江经济、政治情况的宝贵史料资源。
第六卷第三十四本中,他写下了自己的六十岁挽诗:自己如何调到浙江,前辈又是如何叮嘱与训诫。对往事回顾的同时,仿佛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李辅燿日记》记录了历史与文化。先人已逝,李氏后裔一直保存着日记的手稿,多年过去,决定将其捐赠给浙江大学,使日记的文史资料价值得到实际的运用。在日记首发式上,李崧峻讲道:“这些文物是我们家的精神家园,那里承载着我们国家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前进的无数信息。”在场的专家、学者听后都无限感慨,如今《李辅燿日记》已成为一笔社会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由其中的史料为切口,进行晚清政治、文化研究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李辅燿善诗、书、印,尤工画。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除了日记之外,还有他在完成海宁海塘修筑后所著的《海宁念汛大口门二限三限石塘图说》一书,其中有他画的一幅幅海塘工程图,用工笔白描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鱼鳞石塘的修造工艺,完整地再现了当时修海塘的过程。《石塘图说》既是海塘科技史的记录,也是一部精湛的绘画艺术作品。科技本身就是文化,将海塘修建的技术保留下来的过程,亦是文化向后人传承的过程。
游故地,缅怀先人旧业
李崧峻自退休开始就潜心整理研究《李辅燿日记》,逐渐了解了祖父修建钱塘江海塘的过程和倾注其中的深情。李崧峻心存一个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亲眼看一看祖父修建的钱塘江海塘。在日记首发式之后,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帮助李崧峻实现了这一夙愿。
李崧峻及家人首先到访了钱塘江管理局,与该局的老专家们见面座谈,共叙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亲情”。李辅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任新组建的浙江海塘工程总局总办,这一机构正是现在钱塘江管理局的前身,因此李辅燿也可被视为钱塘江管理局的第一任“局长”。
在座谈会上,李崧峻拿出了一批精心收藏的李辅燿信札,赠送给钱塘江管理局。这些信件记录了许多述及清末民初海塘修建的过程、塘制改革等内容,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李崧峻说,他觉得自己应该为钱塘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做点事。对李崧峻的义举,钱塘江管理局的领导和专家们都十分钦佩和感动,他们提出要对《李辅燿日记》、李辅燿信札等开展相关研究,更好地向社会宣传,充分挖掘其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价值,将来还要建设钱塘江图书馆、博物馆,让全世界的朋友都来了解钱塘江治理的辉煌历史与成果。
钱塘江流域治水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早在先秦时期,生活在钱塘江河口地区的先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就开始修建挡潮拒咸的堤坝。海塘的修筑,为吴越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塘江两岸现存明、清以来修筑的老海塘塘线总长近300公里,这些老海塘大多退居二线,成为钱塘江治江历史的见证。而海宁段仍有近30公里清代老海塘处在抵御洪潮的第一线,其中包括李辅燿完成的海宁念汛大口门段海塘。
座谈会后,李崧峻一行探访了李辅燿所修建的鱼鳞石塘、海塘工程总局办公旧地—海宁盐官浙江海神庙,还参观了旧时的混凝土海塘和近年来修建的标准海塘。12月的江边,寒风阵阵。逶迤雄伟的钱塘江海塘、凭江耸立的占鳌塔、有着瑰丽传说的海神庙,这些经年的风景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看着一处处祖父留下过足迹的场景,李崧峻及家人一起拍下了珍贵的纪念照。他们多年来的梦终于实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2014年深冬的一天,李辅燿史料捐赠仪式暨《李辅燿日记》首发式在浙江大学举行。这是一场非常有文化意义的活动。李辅燿之孙李崧峻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仪式。回忆起祖辈与浙江的种种因缘,李崧峻有感而发,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建海塘,成就黄金时期
李辅燿祖籍湖南,是清代末期长期在浙江任职的地方官员。光绪三年(1877),李辅燿由内阁中书改调浙江任塘工总局督办,主持海宁大口门二限、三限石塘施工。这一委任,改变了李辅燿的生命轨迹,开启了他与浙江长达三十余载的缘分。
光绪初年,清政府全面整修钱塘江海塘,称之为“圣朝第一大工程”。李辅燿以其忠诚、清廉、负责的品质,被吏部选中,得到一次破格提拔,成为修海塘的总指挥。是年他仅28岁。
钱塘江海塘千百年来护卫着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免受洪潮侵袭,是维系天下半壁经济的屏障。康熙年间,钱塘江主流北移,江北岸的海宁段便成为了防守的重点险段。乾隆帝曾四次南巡海宁,亲自理会塘工。康乾之世,从杭州到海宁之间总共修建了13300多丈鱼鳞石塘,堪称中国古代海塘修筑史上的伟作。
咸丰朝至同治初,因战事影响,钱塘江海塘的修建曾遭停顿,海塘坍溃的缺口越来越长,亟需治理。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六年(1880)期间,清政府分批建复了海宁绕城、仁和八堡至海宁七里庙、海宁普济庵至旧仓、念里亭大口门等处鱼鳞石塘共5510丈。李辅燿在任内负责完成的这一段海塘,便在其中。
李辅燿作为读四书五经出身的书生,对于海塘工程并无专业基础,这是他到任之后的一大难题。他通过悉心研究历代修塘施工的得失,定下了修建“鱼鳞石塘”的方案。当时条件艰苦,各类物资极其缺乏,有时连基本的吃饭起居都成问题,而李辅燿依然坚持亲自到工地指挥民工办工,早出晚归,是报国的热情和坚韧的品质支撑着他。经过近4年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将海塘工程修整完毕,“将通塘新旧石工联络一气”,工程质量一流,为钱塘江周边的百姓带来了长久的平安和稳定。
光绪九年(1883),李辅燿因母丧回湖南守制,但他与浙江的缘分并未中断,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第二次来浙江做官。这一次他担任过包括宁绍台道台、省防军支应局会办、杭嘉湖道台、温州盐局督办、海塘工程局总办等在内的多种官职。
著书画,录下历史沧桑
李辅燿自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时期,一共写下60余本日记,包括三个部分:《燕行记事》,记录于光绪元年(1875)自己赴京赶考的经历;《回浙日记》,又称《怀怀庐日记》《怀怀庐笔记》,记录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1913年期间自己在浙为官经历;《回湘日记》,又称《饰待草堂日记》,记录自己回湘闲居后的生活。
《李辅燿日记》的内容涉及政务、财税、治安、水利、民俗、洋务、科学、朝政、社会动态等诸方面,俨然是一幅清末民初的世相百态图。《回浙日记》是日记中的主要部分,细细读去,能看到许多那时真实的图景。
为官期间,李辅燿保持着严谨、勤勉的作风,为浙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李辅燿日记》第四卷第二十三本中有一段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担任杭嘉湖道台一职,被诬告贪污工程款,为证清白,他曾写信给御史辩白,并在信中述及海塘的建造情况。他还曾提议塘制改革,在第七卷第十一本中有详细的记载。
李辅燿交友甚广,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层官员的政治生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人情无一不被记录在他的笔下。以文字记载的各种世态民风到了如今,都是研究当时浙江经济、政治情况的宝贵史料资源。
第六卷第三十四本中,他写下了自己的六十岁挽诗:自己如何调到浙江,前辈又是如何叮嘱与训诫。对往事回顾的同时,仿佛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李辅燿日记》记录了历史与文化。先人已逝,李氏后裔一直保存着日记的手稿,多年过去,决定将其捐赠给浙江大学,使日记的文史资料价值得到实际的运用。在日记首发式上,李崧峻讲道:“这些文物是我们家的精神家园,那里承载着我们国家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前进的无数信息。”在场的专家、学者听后都无限感慨,如今《李辅燿日记》已成为一笔社会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由其中的史料为切口,进行晚清政治、文化研究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李辅燿善诗、书、印,尤工画。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除了日记之外,还有他在完成海宁海塘修筑后所著的《海宁念汛大口门二限三限石塘图说》一书,其中有他画的一幅幅海塘工程图,用工笔白描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鱼鳞石塘的修造工艺,完整地再现了当时修海塘的过程。《石塘图说》既是海塘科技史的记录,也是一部精湛的绘画艺术作品。科技本身就是文化,将海塘修建的技术保留下来的过程,亦是文化向后人传承的过程。
游故地,缅怀先人旧业
李崧峻自退休开始就潜心整理研究《李辅燿日记》,逐渐了解了祖父修建钱塘江海塘的过程和倾注其中的深情。李崧峻心存一个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亲眼看一看祖父修建的钱塘江海塘。在日记首发式之后,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帮助李崧峻实现了这一夙愿。
李崧峻及家人首先到访了钱塘江管理局,与该局的老专家们见面座谈,共叙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亲情”。李辅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任新组建的浙江海塘工程总局总办,这一机构正是现在钱塘江管理局的前身,因此李辅燿也可被视为钱塘江管理局的第一任“局长”。
在座谈会上,李崧峻拿出了一批精心收藏的李辅燿信札,赠送给钱塘江管理局。这些信件记录了许多述及清末民初海塘修建的过程、塘制改革等内容,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李崧峻说,他觉得自己应该为钱塘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做点事。对李崧峻的义举,钱塘江管理局的领导和专家们都十分钦佩和感动,他们提出要对《李辅燿日记》、李辅燿信札等开展相关研究,更好地向社会宣传,充分挖掘其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价值,将来还要建设钱塘江图书馆、博物馆,让全世界的朋友都来了解钱塘江治理的辉煌历史与成果。
钱塘江流域治水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早在先秦时期,生活在钱塘江河口地区的先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就开始修建挡潮拒咸的堤坝。海塘的修筑,为吴越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塘江两岸现存明、清以来修筑的老海塘塘线总长近300公里,这些老海塘大多退居二线,成为钱塘江治江历史的见证。而海宁段仍有近30公里清代老海塘处在抵御洪潮的第一线,其中包括李辅燿完成的海宁念汛大口门段海塘。
座谈会后,李崧峻一行探访了李辅燿所修建的鱼鳞石塘、海塘工程总局办公旧地—海宁盐官浙江海神庙,还参观了旧时的混凝土海塘和近年来修建的标准海塘。12月的江边,寒风阵阵。逶迤雄伟的钱塘江海塘、凭江耸立的占鳌塔、有着瑰丽传说的海神庙,这些经年的风景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看着一处处祖父留下过足迹的场景,李崧峻及家人一起拍下了珍贵的纪念照。他们多年来的梦终于实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