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幼教机构改制及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变化,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调查发现,如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途径不再单一,他们有多种选择,如做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继续升学、自己创业等。鉴于此,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引导教育非常必要。
一、专业认同教育
对于师范生而言,专业认同是对整体社会学习环境的主观评估,透过环境逐渐形成对教育专业的价值看法,内化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思想上,亦即是个体藉由各种不同的方式、途径与社会文化的不断接触而逐渐习得作为一名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能与专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体现在对专业选择动机、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认同、对就业前景展望等方面。专业认同教育能够使学生产生接纳、热爱本专业的积极情感并伴随积极的学习动力,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学时代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具有专业认同感的学生会更加强化、固化其合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积极维护这种职业价值观的稳定性。
高校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始进行系统且有效的专业认同教育,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始终。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对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每年大一开学之初,学校就应该集中开展专业认同的专题教育活动,可以由系领导、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前教育专业新生进行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就业前景等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加上日常教学与实践中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强调和肯定本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大学低年级学生形成模糊、摇摆、矛盾的职业价值观。一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评价,在愉悦、声望、发展、物质和贡献各维度都呈现出大一学生普遍认同度较低,且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变得较为理性的评价趋势。而对于职业的选择,大一学生把物质报酬看作是最重要的择业标准,而高年级则更加看重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专业课教师对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引导作用。这与教师重视并持续进行的专业认同教育密不可分。
二、职业指导教育
1.开展职业指导教育
职业指导教育一般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择业心理咨询等内容。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职业指导教育应从大一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优秀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加强对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的价值观教育,以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定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更有助于其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要积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职业指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人格、个性特征、社会需求及自身专业、兴趣等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生涯目标与道路,并制订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采取的教育发展行动计划。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就开始进行全程指导追踪,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建议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以形成系统有效的生涯规划,为学生提高职业认知、正确进行职业评价与择业奠定良好基础。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越早消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对就业的迷茫与矛盾心理;职业生涯规划越明确,学生毕业选择的满意度就越高。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指导,针对不同来源(普通高中和中等幼师)、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求职技巧、自我推荐与简历制作、面试与笔试准备等内容,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或是以专题讲座、就业咨询平台、宣传展板、模拟招聘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指导教育,这其中要贯穿加大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加强并重视择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择业时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偏差,包括从众心理、依赖心理、挫折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这些心理偏差的出现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并会直接对其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笔者建议重视并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专业学习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正规的职业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能力,充分发挥自我认知的动力作用,这有助于形成成熟的就业意识与择业心态。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试方法,提高择业的心理承受力。当学生在择业时出现较大的心理负担或是心理压力之后,自我调节难以化解内心矛盾冲突时,就需要向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寻求帮助。心理辅导教师特别要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素质技能较为一般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与平时有自卑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这类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关心与指导。
一、专业认同教育
对于师范生而言,专业认同是对整体社会学习环境的主观评估,透过环境逐渐形成对教育专业的价值看法,内化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思想上,亦即是个体藉由各种不同的方式、途径与社会文化的不断接触而逐渐习得作为一名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能与专业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体现在对专业选择动机、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认同、对就业前景展望等方面。专业认同教育能够使学生产生接纳、热爱本专业的积极情感并伴随积极的学习动力,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学时代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具有专业认同感的学生会更加强化、固化其合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积极维护这种职业价值观的稳定性。
高校应该在学前教育专业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始进行系统且有效的专业认同教育,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始终。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对本专业的肯定十分有利于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形成与提升。每年大一开学之初,学校就应该集中开展专业认同的专题教育活动,可以由系领导、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前教育专业新生进行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就业前景等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加上日常教学与实践中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强调和肯定本专业的良好发展前景,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大学低年级学生形成模糊、摇摆、矛盾的职业价值观。一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评价,在愉悦、声望、发展、物质和贡献各维度都呈现出大一学生普遍认同度较低,且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变得较为理性的评价趋势。而对于职业的选择,大一学生把物质报酬看作是最重要的择业标准,而高年级则更加看重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专业课教师对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引导作用。这与教师重视并持续进行的专业认同教育密不可分。
二、职业指导教育
1.开展职业指导教育
职业指导教育一般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择业心理咨询等内容。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职业指导教育应从大一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优秀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加强对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的价值观教育,以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定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更有助于其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要积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职业指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人格、个性特征、社会需求及自身专业、兴趣等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生涯目标与道路,并制订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采取的教育发展行动计划。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就开始进行全程指导追踪,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建议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以形成系统有效的生涯规划,为学生提高职业认知、正确进行职业评价与择业奠定良好基础。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越早消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对就业的迷茫与矛盾心理;职业生涯规划越明确,学生毕业选择的满意度就越高。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指导,针对不同来源(普通高中和中等幼师)、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学生区别对待。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就业信息、求职技巧、自我推荐与简历制作、面试与笔试准备等内容,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或是以专题讲座、就业咨询平台、宣传展板、模拟招聘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指导教育,这其中要贯穿加大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加强并重视择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择业时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偏差,包括从众心理、依赖心理、挫折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这些心理偏差的出现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并会直接对其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笔者建议重视并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专业学习了解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过正规的职业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能力,充分发挥自我认知的动力作用,这有助于形成成熟的就业意识与择业心态。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试方法,提高择业的心理承受力。当学生在择业时出现较大的心理负担或是心理压力之后,自我调节难以化解内心矛盾冲突时,就需要向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寻求帮助。心理辅导教师特别要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素质技能较为一般的学生、家庭贫困的学生与平时有自卑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这类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关心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