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保护走向成熟,必然要首先成为社会性的运动,走向生活层面,而妇女的感性趋向使得环境保护更易于走向生活层面。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中,到处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1994年萌生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女分会,系中国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目标集结起来的跨学科跨部门的妇女网络。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妇女与环境网络以前者为基础,于1998年1月宣告成立。仅参加成立大会的就有来自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约70个单位的120多名代表。有从事环境科研和教学专家学者,有奋战在环保第一线的专业人员,有处于环境决策岗位的女领导。有热心于环保的文艺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及环保志愿者等。
曾在《中国日报》做记者的史立红,在首都女记者中提出“买东西用布袋”等口号。她还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设成一个“绿色生活俱乐部”,买节能灯、无氟冰箱,节约用水,清洁购物。曾在中国环境教育影视资料中心供职的李皓博士甚至只穿棉布衣服,穿布鞋,不烫发,不染发,时时处处体现自己的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走向成熟,必然要首先成为社会性的运动,走向生活层面,而妇女的感性趋向使得环境保护更易于走向生活层面。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应该用理性引路,用情感生活。妇女的感性趋向不仅容易使她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发起者,更容易使她们成为环境保护的亲身实践者。
1994年,首届“中国妇女与环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发表了《中国妇女环境宣言》。宣言指出:“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也是妇女应尽的义务,有必要对妇女运动的发展战略和妇女解放思想进行变革和充实,以期建立符合人类社会现代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为当代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自从妇女与环境的问题被提出之后,妇女在环保领域的特殊作用和潜在力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问题的提出和后续的一系列相关行动计划的推出表明,妇女与环境之间有着某种深层次的必然联系,认识这种联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敏感性,对环境污染有着更为超常的感受力与洞察力,特别是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她们更容易感受和关注自己生存环境的质量,并以此为基点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内在关系,使她们更容易成为环境保护的先驱和发起者。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杰出的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就开始注意到化学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注意到新化学药品给自然界造成的严重威胁,于是她写出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轰动了整个世界。这本书首次提出了20世纪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环境污染,雷切尔·卡森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倡导环境保护的人。她去世以后,这本书被译成14种语言,随之才有了水法、空气法,有了环保组织。1970年又有了第一个世界环境日。
1972年英国女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在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上作了题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这成了这次大会的理论准备和精神纲领,她用经济学家的敏锐和女性的热忱传播着一个被人遗忘太久的常识——只有一个地球。1987年,又是一位女性,挪威前首相、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率先提出了今天已获得举世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初脱颖而出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也是由热衷于环保事业的女性创建和负责的。“地球村”的志愿者们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推动公民环境教育,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推出了一系列环保专栏或专刊。她们还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居民区,通过多种社会活动倡导有利于环保的生活方式,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此外,各种地方性和行业性的妇女环境组织网络也不断问世。
环境保护史上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和思想,都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必然性的因素更多,这种必然性缘于妇女对环境天生的敏感。
首先,妇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爱美。或者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妇女尤甚。爱美的习性自然地从服饰扩展至家庭、社区居住环境及至地区和国家。其次,女性大多有细致、敏感的情怀,而环境质量往往以很小的梯度渐变,女性对环境变化有敏锐的观察力。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男人无法取代的独有的天职,妇女要孕育繁衍后代,这种职能使得她们对生活环境倾注了更多的关心与关注。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的环保运动逐渐向生活方式渗透。在一些国家,这种渗透也是从女性开始的。女性是社会的消费主体,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上约75%的消费权在女性手中。由于女性在家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难以起到的特殊作用,她们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版的《妇女与环境》指出,全球妇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妇女保护自然环境的知识以及在这方面的参与比男性更广泛,当男人们沉迷于消遣、赌博和饮酒时,妇女在精细护理动植物。该书说,正是因为妇女的努力,全球许多物种得以留存。陕西省妇联组织的“妈妈环保活动”,从一开始就如同一股热潮涌向全省10个地市、107个县区,其社会效应可想而知。
虽然妇女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但在现实中,还能看到妇女的环境保护意识尚有欠缺。保护环境已为绝大多数妇女接受,但了解的层次属中等。妇女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也不是很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妇女平均文化水准尤低,造成她们环境意识也低,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特别是对妇女儿童及后代的危害认识不足。如何增强我国妇女的环保意识,如何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环保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形式,把生活的环境,动物、植物以至整个大自然作为人类的伙伴,人类的家园,从感性的角度介绍、宣传,激发妇女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巨大热情。
发挥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妇女对儿童来说具有双重角色一母亲、老师,对儿童环境意识的教育中母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妇女作为母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积极引导他们认识环境、保护环境。以直观形象的语言和教具,讲述植树种草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益鸟和野生动物,净化空气、水体的好处等等。
总之,女性的感性趋向使得妇女在许多公益事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范围内的儿童福利、难民救助、医疗卫生乃至环境保护,更多的是女性的身影,而且事实证明她们干得相当出色。她们用情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剖析世界,这和许多公益事业的基本特征非常一致。环境保护是一种最大的公益事业,环保离开妇女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正如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强调的,“妇女对无害生态环境的经验及贡献,必须成为21世纪议程的中心组成部分。除非承认并支持妇女对环境管理的贡献,否则可持续发展就将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中,到处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1994年萌生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女分会,系中国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目标集结起来的跨学科跨部门的妇女网络。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妇女与环境网络以前者为基础,于1998年1月宣告成立。仅参加成立大会的就有来自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约70个单位的120多名代表。有从事环境科研和教学专家学者,有奋战在环保第一线的专业人员,有处于环境决策岗位的女领导。有热心于环保的文艺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及环保志愿者等。
曾在《中国日报》做记者的史立红,在首都女记者中提出“买东西用布袋”等口号。她还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设成一个“绿色生活俱乐部”,买节能灯、无氟冰箱,节约用水,清洁购物。曾在中国环境教育影视资料中心供职的李皓博士甚至只穿棉布衣服,穿布鞋,不烫发,不染发,时时处处体现自己的环保理念。
环境保护走向成熟,必然要首先成为社会性的运动,走向生活层面,而妇女的感性趋向使得环境保护更易于走向生活层面。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应该用理性引路,用情感生活。妇女的感性趋向不仅容易使她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发起者,更容易使她们成为环境保护的亲身实践者。
1994年,首届“中国妇女与环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发表了《中国妇女环境宣言》。宣言指出:“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也是妇女应尽的义务,有必要对妇女运动的发展战略和妇女解放思想进行变革和充实,以期建立符合人类社会现代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为当代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自从妇女与环境的问题被提出之后,妇女在环保领域的特殊作用和潜在力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问题的提出和后续的一系列相关行动计划的推出表明,妇女与环境之间有着某种深层次的必然联系,认识这种联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敏感性,对环境污染有着更为超常的感受力与洞察力,特别是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她们更容易感受和关注自己生存环境的质量,并以此为基点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内在关系,使她们更容易成为环境保护的先驱和发起者。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杰出的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就开始注意到化学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注意到新化学药品给自然界造成的严重威胁,于是她写出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轰动了整个世界。这本书首次提出了20世纪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环境污染,雷切尔·卡森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倡导环境保护的人。她去世以后,这本书被译成14种语言,随之才有了水法、空气法,有了环保组织。1970年又有了第一个世界环境日。
1972年英国女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在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上作了题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这成了这次大会的理论准备和精神纲领,她用经济学家的敏锐和女性的热忱传播着一个被人遗忘太久的常识——只有一个地球。1987年,又是一位女性,挪威前首相、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率先提出了今天已获得举世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初脱颖而出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也是由热衷于环保事业的女性创建和负责的。“地球村”的志愿者们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推动公民环境教育,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推出了一系列环保专栏或专刊。她们还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居民区,通过多种社会活动倡导有利于环保的生活方式,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效应。此外,各种地方性和行业性的妇女环境组织网络也不断问世。
环境保护史上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和思想,都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必然性的因素更多,这种必然性缘于妇女对环境天生的敏感。
首先,妇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爱美。或者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妇女尤甚。爱美的习性自然地从服饰扩展至家庭、社区居住环境及至地区和国家。其次,女性大多有细致、敏感的情怀,而环境质量往往以很小的梯度渐变,女性对环境变化有敏锐的观察力。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男人无法取代的独有的天职,妇女要孕育繁衍后代,这种职能使得她们对生活环境倾注了更多的关心与关注。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的环保运动逐渐向生活方式渗透。在一些国家,这种渗透也是从女性开始的。女性是社会的消费主体,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上约75%的消费权在女性手中。由于女性在家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难以起到的特殊作用,她们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版的《妇女与环境》指出,全球妇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妇女保护自然环境的知识以及在这方面的参与比男性更广泛,当男人们沉迷于消遣、赌博和饮酒时,妇女在精细护理动植物。该书说,正是因为妇女的努力,全球许多物种得以留存。陕西省妇联组织的“妈妈环保活动”,从一开始就如同一股热潮涌向全省10个地市、107个县区,其社会效应可想而知。
虽然妇女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但在现实中,还能看到妇女的环境保护意识尚有欠缺。保护环境已为绝大多数妇女接受,但了解的层次属中等。妇女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也不是很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妇女平均文化水准尤低,造成她们环境意识也低,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特别是对妇女儿童及后代的危害认识不足。如何增强我国妇女的环保意识,如何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环保行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形式,把生活的环境,动物、植物以至整个大自然作为人类的伙伴,人类的家园,从感性的角度介绍、宣传,激发妇女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巨大热情。
发挥女性在家庭教育中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妇女对儿童来说具有双重角色一母亲、老师,对儿童环境意识的教育中母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妇女作为母亲、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积极引导他们认识环境、保护环境。以直观形象的语言和教具,讲述植树种草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益鸟和野生动物,净化空气、水体的好处等等。
总之,女性的感性趋向使得妇女在许多公益事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范围内的儿童福利、难民救助、医疗卫生乃至环境保护,更多的是女性的身影,而且事实证明她们干得相当出色。她们用情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剖析世界,这和许多公益事业的基本特征非常一致。环境保护是一种最大的公益事业,环保离开妇女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正如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强调的,“妇女对无害生态环境的经验及贡献,必须成为21世纪议程的中心组成部分。除非承认并支持妇女对环境管理的贡献,否则可持续发展就将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