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月22日至28日重庆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市政协二届五次会议胜利召开。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容易找得到这样的语句: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对农民的直补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代表和委员在讨论中结合自身体会和感受,从各个方面踊跃建言献策。
数字“两会”
王鸿举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诸多亮点: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增长2.3%。
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41.5万人。
建设农业产业化优质商品基地1046万亩,市级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发展到159家,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23%。
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560处,新建、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107处,完成病险水库整治114座,解决了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建成农村公路6000公里。
在农村“户户通电”工程中,解决了11万农村缺电户的用电难问题。
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2.86亿元,惠及388.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
发展现代农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强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夯实村级基础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农业人才“三大支撑”,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基地。要求全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新农村要体现直辖特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庆必须因地制宜,体现直辖市的特点和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直辖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在参加渝中区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的在“1小时经济圈”内建设“都市农村”应当结合重庆直辖市特色,以直辖市城市为主体,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科学设计新农村形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城市消费型农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周边建设“产业农村”,发展粮、油、菜等规模农业;在库区和渝东南建设“生态农村”,发展药材、山货等生态保护性农业。
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务农人员的比例?来自民盟的一份提案提出了5种方式:产业移民,通过二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劳务移民,建立专门机构,向国内外输出剩余劳动力;知识移民,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知识型农民;资金移民,用部分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生态移民,扶持生活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民迁出生态保护区。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重庆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应在“以城带乡,以城纳民”上做足文章。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建言献策:政协农委的发言材料中显示,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很小,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三分之一的城里人享受了约80%的公共资源,而三分之二的乡下人只享受了约20%的公共资源。
目标措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实现各级财政“三农”资金支出的总量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改善农村教师待遇
建言献策:“农村教师待遇太低,留不住好老师,农村教育成大问题!”在黔江代表团审议会上,来自黔江中塘乡兴泉村的市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李长银说出心中的“担忧”。李长银在分组审议会上发言说,去年开学起,村里学校与以往大有不同,放学的时间越来越早,下午3点过就放学。学校课程调整了,原来的一些活动也不开展了,他打听得知,这些都是因为教师待遇低、受经费限制直接导致的结果。家长们对学校的质量很是担忧。市人大代表、市29中校长吴小丽接过发言,用“可怜”形容落后地区教师的生存情况。代表们因此建议,提高边远山区教师的待遇,让条件落后地区的教师能安心教书。
目标措施:在黔江代表团审议会现场,市财政局负责人对代表提出的问题答复说,目前,市里已有了具体安排,市财政今年划拨2亿多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教师待遇。除城市中心的学校外,农村教师每月都将增加150元的补贴。
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
建言献策: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他们的文化生活很少有人关注。他们在城市中的文化生活粗俗化、孤岛化的问题引起重庆市一些政协委员的关注。重庆市政协委员吴德本介绍,一项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我国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全部,农民工文化生活粗俗化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委员在重庆“两会”上提出提案,建议政府用制度化来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
目标措施:吴德本委员指出,在这方面,《农家科技》2007年第一期策划的广厦一建管理农民工的“四好”经验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王鸿举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这种模式在全市进行大力推广。同时有人大代表建议,首先应将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保证相当的人力和经费投入;其次是要将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评价纳入单位和社区的考核指标;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不能忽视歧视农民工,要主动组织他们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加强留守家属公共服务
建言献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已成为农村一大社会问题,也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两会”的代表和委员提议,重庆今年要加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的公共服务。
目标措施:据初步统计,重庆目前的留守儿童有约80万人。为解决他们父母的后顾之忧,重庆将在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五大工程”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小学达到630所、初中达到480所。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主要的养老就医问题,重庆计划在2010年前修建5000个村级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点“五保家园”。每个“五保家园”收养五保老人不少于10人,以实现对5万五保老人的相对集中居住供养。再加上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实现对6.7万名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到2010年,实现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今年重庆将建成“五保家园”800个。此外,重庆还对集中供养以外的五保老人实行包户抚养,五保供养金全面实行财政直补制度,确保按时足额兑现。
“打造‘1小时经济圈’,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村教师每月多补贴150元;留守家属不再孤独”……透过这些字眼,我们可以看到,今年重庆“两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千方百计为农民谋福祉。透过代表和委员参政议政的背影,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将逐步实现!
数字“两会”
王鸿举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诸多亮点: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74元,增长2.3%。
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41.5万人。
建设农业产业化优质商品基地1046万亩,市级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发展到159家,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23%。
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560处,新建、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107处,完成病险水库整治114座,解决了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建成农村公路6000公里。
在农村“户户通电”工程中,解决了11万农村缺电户的用电难问题。
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2.86亿元,惠及388.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
发展现代农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强调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夯实村级基础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农业人才“三大支撑”,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基地。要求全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新农村要体现直辖特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庆必须因地制宜,体现直辖市的特点和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直辖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在参加渝中区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的在“1小时经济圈”内建设“都市农村”应当结合重庆直辖市特色,以直辖市城市为主体,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科学设计新农村形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城市消费型农业;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周边建设“产业农村”,发展粮、油、菜等规模农业;在库区和渝东南建设“生态农村”,发展药材、山货等生态保护性农业。
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务农人员的比例?来自民盟的一份提案提出了5种方式:产业移民,通过二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劳务移民,建立专门机构,向国内外输出剩余劳动力;知识移民,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知识型农民;资金移民,用部分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生态移民,扶持生活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民迁出生态保护区。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重庆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应在“以城带乡,以城纳民”上做足文章。
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建言献策:政协农委的发言材料中显示,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很小,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明显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三分之一的城里人享受了约80%的公共资源,而三分之二的乡下人只享受了约20%的公共资源。
目标措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实现各级财政“三农”资金支出的总量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改善农村教师待遇
建言献策:“农村教师待遇太低,留不住好老师,农村教育成大问题!”在黔江代表团审议会上,来自黔江中塘乡兴泉村的市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李长银说出心中的“担忧”。李长银在分组审议会上发言说,去年开学起,村里学校与以往大有不同,放学的时间越来越早,下午3点过就放学。学校课程调整了,原来的一些活动也不开展了,他打听得知,这些都是因为教师待遇低、受经费限制直接导致的结果。家长们对学校的质量很是担忧。市人大代表、市29中校长吴小丽接过发言,用“可怜”形容落后地区教师的生存情况。代表们因此建议,提高边远山区教师的待遇,让条件落后地区的教师能安心教书。
目标措施:在黔江代表团审议会现场,市财政局负责人对代表提出的问题答复说,目前,市里已有了具体安排,市财政今年划拨2亿多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农村教师待遇。除城市中心的学校外,农村教师每月都将增加150元的补贴。
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
建言献策: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他们的文化生活很少有人关注。他们在城市中的文化生活粗俗化、孤岛化的问题引起重庆市一些政协委员的关注。重庆市政协委员吴德本介绍,一项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调查显示,我国逾八成农民工主要靠睡觉、闲聊打发工余时光;近六成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超过四成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一本书,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全部,农民工文化生活粗俗化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委员在重庆“两会”上提出提案,建议政府用制度化来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
目标措施:吴德本委员指出,在这方面,《农家科技》2007年第一期策划的广厦一建管理农民工的“四好”经验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王鸿举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将这种模式在全市进行大力推广。同时有人大代表建议,首先应将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保证相当的人力和经费投入;其次是要将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的评价纳入单位和社区的考核指标;农民工所居住的街道社区不能忽视歧视农民工,要主动组织他们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加强留守家属公共服务
建言献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已成为农村一大社会问题,也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两会”的代表和委员提议,重庆今年要加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的公共服务。
目标措施:据初步统计,重庆目前的留守儿童有约80万人。为解决他们父母的后顾之忧,重庆将在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教育“五大工程”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小学达到630所、初中达到480所。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主要的养老就医问题,重庆计划在2010年前修建5000个村级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点“五保家园”。每个“五保家园”收养五保老人不少于10人,以实现对5万五保老人的相对集中居住供养。再加上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实现对6.7万名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到2010年,实现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今年重庆将建成“五保家园”800个。此外,重庆还对集中供养以外的五保老人实行包户抚养,五保供养金全面实行财政直补制度,确保按时足额兑现。
“打造‘1小时经济圈’,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村教师每月多补贴150元;留守家属不再孤独”……透过这些字眼,我们可以看到,今年重庆“两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千方百计为农民谋福祉。透过代表和委员参政议政的背影,一个和谐的新农村将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