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上)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_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传统起源于西方,“科学”一词是近代才在中国广泛运用,但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也不乏科学成就。而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自然,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
  科学对世界的发现,技术对自然的改造,犹如两条臂膀共同创造着历史,推动着文明的进程。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度,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典型成就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又具有哪些特色呢?近代之后,东西方科学技术拉开差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的科学
  如果按照历史书中常谈到的“农、医、天、算”四个方面来分析古代科学成就,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农业和古代医学并不属于科学范畴。
  农业是生民之本,也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尽管我国古代农业著作历代不乏,特别是明清时期卷帙浩繁。但农书中大多记录了一些经验性的总结,大量的内容是种田技艺以及农
  耕器具的发明与应用——这些都属于技术的内容,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成就乏善可陈。
  我国古代的医学别具特色,一直延续至今,但却饱受争议。我国中医史学家廖育群曾说过,古代中医与现代中医的区别,甚至要超过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可以说,中医内部也在不断吐故纳新或者说发生变化。社会上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以及中医废存的问题广受关注。可以说中医目前是一门非常另类的学科,在面对西医(现代医学)时总是不断调适着自己独特的“身份”,因此也不适合用西方科学的概念作为基础来讨论中医中的科学问题。
  天文学与数学的交融
  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的还是天文学和数学,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天、算。这两门学科在我国古代联系得十分紧密,因为对日月五星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日食、月食的推测,都离不开数学上的计算。举一个例子,汉代已形成的“谈天三家”——也就是当时古人对宇宙的三种认识,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除了宣夜说有点玄奥抽象外,盖天说与浑天说均是由数学模型作为支撑的,尽管两者建构了不同的宇宙模型,但是有一条是共同坚守的,就是“日影千里差一寸”,也即八尺之表的日影在子午线方向上千里会差一寸。而“日影千里差一寸”最早源自《周髀算经》,该书既是一部数学著作,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需要说明的是,千里差一寸的论证是错误的,一直到了唐代一行和尚通过实测才使它寿终正寝。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深受古代数学的影响,尽管盖天说、浑天说都有数学模型建构,但是这种模型并不与推算日月五星运行的另一套数学模型(算的模型)相融洽,或者说是各行其事。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像西方那样,从古希腊天体运行的圆周运动中解脱出来,发展出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等近代天文学体系。我国古代天文学还把地上的事物都搬到天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垣二十宿”体系。该体系是天上、人间对应比附的产物,是军国星占体系的一种反映,即为战争胜负、王室兴衰、年成丰歉等军国大事服务的,但这已经走出了科学的范畴。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我国古代数学的基调是由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确立的。那么《九章算术》的基调是什么呢?就是服务于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问题集:一题一答一术。“题”就是题目,“答”就是答案,“术”就是算法。那么推理、论证的过程呢?书中是查不到的,因为根本就没写。所谓“九章”,就是9大类应用题目,比如“方田”是计算土地面积的问题集,“商功”是计算各种工程(沟渠、仓窖等)的土方、人工等。
  经常有人将《九章算术》与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作对比,这两部书的确也代表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风格,一个是以“算”为特征的实用化体系,一个是以“证”为特征的演绎逻辑体系。我们的祖先一直缺少“证”的那根筋,直到明末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时,徐光启被该书的体系所服膺,写道:“此书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
  说到我国古代数学,大家都会联想到南朝祖冲之在圆周率上的贡献。不过,祖冲之的《缀术》已经失传,他对圆周率的推算,学界认为是在魏晋时期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得到的。当时要计算出密率355/113的确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那个年代要用算筹去计算开方在内的大数目运算,难度可想而知。
  苏州大学董洁林教授带领的团队遴选出了
  200项人类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其中我国古代科学成就仅两项入选,之一是墨子进行的“小孔成像”实验。但就笔者看来,墨家学派进行的这项实验以及那句描述“小孔成像”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并不比刘徽的割圆术更科学,影响更大。笔者认为在我国古代的科学门类中,物理学、化学较天文学、数学经验性成分更多,包括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众多记载,基本是经验现象的罗列与陈述,当然不乏一些细致的观察与描述。
  唐代中叶到元代中叶是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宋元时期达到了顶峰。发展到高峰的标志有二:首先是数学著作繁兴,宋代前后不到300年竟出了50本之多;其次是水平高,就是在算法的改进与抽象化程度方面前进了许多。无论是高次方程的近似解法、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高阶等差级数、同余方程组解法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
  从元中叶到明末,中国古代数学整体江河日下,以至于当时学界竟然连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都读不懂了。到了明末,随着传教士的东来,西方的数学知识开始译介、引入;后来又经过清末第二次“西学东渐”,直到20世纪初我国数学才汇入世界数学发展的洪流。
  中国古代的技术
  谈到我国古代的技术成就,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四大发明”,但这一话题谈的太多,此处不宜赘述。从技术史专业的角度来看,近些年技术史学家华觉明提出的“中国二十四大发明”更值得关注。他提出的这“二十四大发明”,除了少量不属于技术的项目外(如汉字、十进制计数法等),大部分的确代表了我国古代技术成就的精华,比如粟作和稻作、以生铁为本的钢铁技术、木结构的营造技艺等。不但如此,他还从原创性、重要性、功效三个方面对此24项发明进行了排序。另外,美国学者坦普尔在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该书列举了我国古代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100项发明与发现(发现部分一般为科学成就),其中技术部分占了很大比例。技术的门类太多,涉及范围太广,但综合来看,我国以农业生产与天文观测方面的技术成就最为突出。   农业技术的突出成就
  农业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汉代创制的三件农事器具值得一提。其一是耧车,也叫耧,华北地区称之为耩子。耧车是一种北方用的条播器具,能够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程序,后来又在耧车后面拖上覆盖种子的构件,就更加便于耕种了。耧车的发明,使得单位面积土地上播种量减少,并且有利于之后的田间作业。其次是翻车,也就是后世称之为“龙骨水车”的灌溉(或排涝)农具。到了元代,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翻车,有脚踏翻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等。明代《天工开物》提到一种轻巧的手摇翻车(也叫拔车)。翻车是我国古代江南地区应用最广泛的提水、排涝农具,也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链传动的技术设施。还有一种是风扇车,也
  叫扇车,是一种清选农具,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人为产生的风力把粮食籽粒与糠秕分开。
  唐代诗人徐来军写有一首《调笑令》:“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里描述的就是我国唐代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式提水器具——筒车。大型的筒车远远望去就像现代的摩天轮,只不过轮的外围悬挂的是竹筒,在流水的冲击下,竹筒在低处兜水,转到高处时倾泻到水槽中,水槽通向田地里进行灌溉。到了宋代,筒车得到普遍应用。现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的溪流边,还能见到筒车的身影。
  天文学引领技术高峰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技术发展的高峰。北宋曾公亮1044年完成的《武经总要》是我国古代军事技术全面、系统的反映;北宋李诫于1100年成书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达到纯熟的标志;元代王祯1313年写就的《农器图谱》是我国古代农事器具的集大成之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1092年由苏颂、韩公廉制成的水运仪象台,是我国古代最为复杂的天文仪器。该仪器集浑仪、浑象、圭表、计时与报时为一体,实物高12米,宽7米,蔚为壮观。这部仪器不像魏晋南北朝那些“奇器”徒有盛名而无法得其传,因为苏颂留下了制造这部仪器的《新仪象法要》,并附有插图66幅图,后人根据这本书完全可以进行复原。2012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复原的模型(原物的1/3)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出,轰动一时。
  元代天文仪器上的改进最重要的当属郭守敬设计的简仪。简仪是针对浑仪而言,顾名思义,是简化了的浑仪。他改进的方法是把赤道装置与地平装置分开,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环,又在刻度上精细化,使得观测精度更加精准。
  明末1637年宋应星完成的《天工开物》,系统总结了我国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成就。但是这就像是快下山的夕阳,在回光返照时眷恋了一下古老的中华帝国,随后在西方世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大潮下,中国则与主流技术前沿渐行渐远。(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其他文献
玛瑶卡、西班牙、拿破仑·波拿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波拿巴”的读音来自当年的玛瑶卡方言。翻开西班牙王室佩德罗三世的档案第二卷,里面就有关于13世纪后期波拿巴家族来自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或者朗格多克省的记载。而那个科西嘉岛出生的拿破仑,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是正宗的法国人后裔。  在欧洲历史进程中,玛瑶卡举足轻重。500年玛瑶卡为古罗马统治,300年被阿拉伯占领,后维金格海盗入侵
传说是民众创作的有关特定人物、地方、物件、习俗的传奇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类传说:某一权威人物下令限期铸钟,工匠们尝试多次却总是功亏一篑,大限将至之际,有女孩子跳入铸造炉,大钟得以铸成。传说以残酷的铸人情节解说着大钟的非凡来历,极度夸张但又不悖情理。事实上,这类传说的产生与中国传统的古钟信仰以及柜关习俗有着直接的关系。  铸钟传说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都市报时的功能性建筑,包括钟楼和鼓楼。鼓
穆斯林一年一度的麦加朝觐即将来临,朝觐的时间是伊斯兰历每年12月的第8日到第12日。为什么穆斯林要朝觐呢?原来,朝觐是穆斯林必做的“五功”之一。  穆斯林的“五功”  伊斯兰教规定,信徒需要做到“五功”,即念功、拜功、斋功、课功和朝功。  念功是指信徒一生必须在完全理解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的基础上念诵《古兰经》;拜功是指信徒应每日礼拜5次,分别在晨、晌、晡、昏、宵5个时间段举行。
每年的9月22日是宣传和倡导保护环境、绿色出行的“世界无车日”,可是,有一种车——虽然也称其为车——却是应该大加提倡的。自行车,这个用两个轮子拼装起来的“玩偶”“不吃草的小毛驴”自发明以来,历经近200年沧桑巨变辉煌依旧,它的生命力到底来自何处呢?也许,正是这两个简朴的轮子在由转动向平动的转换中,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和提升,并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自行车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013年伊始,肆虐我国多个地区的灰霾让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北京城区PM2.5值一度逼近1000,超过世卫组织标准(PM2.5小于10为安全值)几十倍。灰霾为何如此“猖狂”?如何才能让灰霾彻底消散?  我国真是地大雾博,雾产丰富。雾里看花花何处,雾是人“灰”又一年。  ——网友  大风起兮沙飞扬,大雨狂兮人命丧,无风无雨兮灰霾强。漠视环境保护,片面追求GDP
或许是因为青海的山太过高贵、太过雄奇,便是神仙也愿意选其当作栖息人间的领地。譬如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神话体系中,横空出世的莽昆仑便是神人交融的最初圣地。正是从这里开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王母临汉、黄帝创世、大禹治水……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穿过这些混沌的神话,开始普照华夏大地。  不断演绎的西王母神话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最为世间所知,常引为故事者,有昆仑山与西王母。”千百年来
据记载,早在 1596 年,英格兰萨默塞特郡就曾经出现过球状闪电。北宋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一次非常类似球状闪电的过程:雷火从窗子里面穿过来,暴雷过后,木制物品并无损坏,但是银饰却融化了。几百年来,虽然有很多关于球状闪电的目击记录,人们却一直没有揭开这个“幽灵”的面纱。  目击记录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1962 个被调查者中,有 110 个人说自己看到过球状闪电
7月24日凌晨,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消息称,天文学家确认发现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号为开普勒-452b),这是人类在寻找另一颗“地球”的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能够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开普勒-452b位于距地球1400光年的“天鹅座”方向,体积只比地球大60%。公转周期为
2013年9月初,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鄱阳湖开展水面植物调查时,在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湖和大湖池两大核心湖中,均发现了大面积长势良好的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植物——水车前草。  这一发现让参与调查的师生兴奋不已,因为受生存环境破坏等的影响,这种珍稀水生植物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已难觅踪影,没想到却在鄱阳湖保护区发现了如此大面积的水车前,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生态环境一哨兵  水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雅各布做梦沿着登天的梯子取得了“圣火”,后人把这神话中的梯子,称为雅各布天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创造出新的“登天”设想:利用碳纳米管制作太空天梯,可以使人类沿着天梯直接从地球通往太空。准备用来制作太空天梯的碳纳米管重量轻,碳原子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力学性能最好的材料。碳纳米管单位质量上的拉伸强度是钢铁的200多倍,远超其他任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