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省博物馆,海南 海口 571000)
【摘要】:黎族近现代史研究是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一直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颇多,有着许多研究文献资料。本文将分为近代史和现代史两个阶段加以论述,并对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走向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黎族;近现代史;综述
黎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黎族本身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这并不影响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流传。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被正式纳入中央政权范围之后,从此黎族这个海岛民族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于黎族古代史的研究,已经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做了详细完善的研究,在这里就不再加以论述了。本文将主要从黎族近代史和现代史两个时间段出发,围绕着黎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关系以及文身等多个方面进行展开介绍,做到能够比较全面、细致、完善的了解黎族近现代史发展状况。
一、海南黎族近代史研究综述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黎族人民和其它各族人民一样,遭受着十分悲惨的命运。这一时期的黎族历史多是其斗争史,当然其中也不乏对黎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关系以及文身等多个方面的论述。因此,本人以下将对黎族近代史研究文献资料做个简单的综述。
《黎族簡史》(本书编写组,分为两个版本:198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02月,民族出版社),现在一般使用的是09年版的《黎族简史》。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外加导言、附录和后记。在本书的第五章中介绍了近代黎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引用了许多的参考资料,包括:《粤海关志》、(清光绪)《定安县志》、陈值《海南岛新志》、鲍灿《汉黎舆情》等。通过贯穿于全章的黎族人民斗争这一线索,详实的介绍了近代黎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斗争、民族关系(主要是指黎汉关系)、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比如:黎族人民把牛看作是交换的主要媒介和财富的积累手段,黎汉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清末基督教在海南黎族地区的发展扩大,黎族内部土地买卖关系的变化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我们更加直观的理解黎族近代社会相关发展情况。
《黎族人民斗争史》(程昭星、邢诒孔著,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1999民族出版社),本书分为两篇,共九章,在第一篇第三章介绍了近代黎族社会的情况,主要内容是近代黎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史。本书第—编从两汉时期一直介绍到五四运动前期黎族社会的情况,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海南黎族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状态走向封建化的社会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黎族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黎族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但是黎族社会的发展与同时期的汉族社会相比而言其程度相对较浅、层次较低,表现出较多的滞后性。随着黎族社会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伴随着每一个封建王朝的朽败,海南黎族地区与全国其它地区的民族一样,面对贪官污吏的苛索和欺压,剥削阶级的盘剥,还有让人无法忍受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一次又一次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使得淳朴的黎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以争取基本的生存环境。第三章通过对近代黎族人民斗争史的论述,更加清楚的勾勒出近代黎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棕榈之岛——海南概览》(美国传教士主编,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书分为17章,另有1篇序言、5篇附录、1篇索引和26幅图表。书中记载了海南岛的地理、资源、物产、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民族以及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等内容,从传教士的视角出发,生动翔实记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尤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情况最为详尽,留下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描述近代海南社会状况第一手历史资料。本书虽然不是一本描述海南黎族的专题性著作,但有关黎族的内容还是在该书第三章“土著居民——黎族”之中被提及到。在这一章中,作者把黎族的内容细分为十个部分,包括海南岛的居民、部落分支、食物、会猎、贸易等。本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黎族社会描述的比较全面,但不够深入,篇幅普遍比较短。尽管如此,但这些记载是传教士们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是第一手历史资料,仍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清末民初的黎族和黎族社会,对研究黎族近代史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胡传,《禹贡》杂志二卷一期上,1934年9月),一部记载19世纪80年代黎族社会风貌的文献。虽然其只有短短的一万二千多字,但是字里行间都是对海南黎族地区的详细记述,日记中的内容涉及到黎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方面。然而胡传的海南黎峒之行,乃是受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托,肩负着官府使命,政治性比较强烈。目的在于视察黎族地区虚实,彻底根治“黎乱”,稳固封建王朝在黎区的统治。所以胡传在《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下简称《黎峒游记》)中相对关注比较多的还是黎族地区社会政治问题,诸如驻兵、布防、县治设置、黎地治安等,而对经济生活、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则是顺笔而提,内容很少。不论怎样,《黎峒游记》毕竟是胡传前往海南黎族地区实地考察而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当时黎族社会历史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对我们认识和了解近代海南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也是大有帮助的。当时,他从琼州府治府城出发,出西门,经澄迈、临高、儋州、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三亚,最后到达陵水。在当时交通不畅的条件下,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范围之广,游历时间之长,是后人无法想象的,而且还顺利完成了此次实地考察任务。
《抚黎章程十二条》是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的治黎之策,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命广西提督冯子材统办全琼军务,负责在海南黎境开道及筹办开发海南岛事宜。并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颁布《抚黎章程十二条》。其虽然是為朝廷服务的对策,具有一定的政治局限性,但从其主张上,在当时来看还是有着一定进步意义的。在海南岛历史上,民族矛盾是影响民族融合和边疆安定的突出问题。朝廷虽然主张“安抚”,但大多以武力征讨。从维护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关系、安定边陲和加强封建统治角度上来说提出《抚黎章程十二条》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使命;即官军此举,“开通十字大路,以期黎汉永远相安,其良黎,丝毫无扰,毋庸畏惧。”二是申明目的;即“选择要地,设官抚治,”“略仿黔滇各省土司之例,不令吏胥索扰。”三是提出经略主张;即开通路后,黎族“有主之田,断不能强夺。”“开通田业,三年之内,不收赋税,三年之外,务从轻起微。”四是维护黎族利益;即“黎境有矿各山,由官商来采者,给钱租赁,绝不强行占踞,黎汉均享其利”:“汉民盐布百货与黎地牛、木、棉、药等物,在各峒设场集市,往来畅通,公平交易,严禁汉民讹赖盘驳,总令于黎人有益。”五是推行文明;即“每数村仿内地设一义学、延师垫师,学习汉语汉文,宜讲圣谕广训,此需经费就地筹办,令在籍崖州总兵林宜华等分遣能晓黎语团绅,经历各峒,剀切宜谕。”《抚黎章程十二条》涉及到近代黎族社会诸如:政治、经济生活、军事、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对于促进黎境的文明开化、黎族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都有着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此外,《海南经济史研究》(陈光良,2004.09,中山大学出版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谈到了海南黎族近代社会状况,对研究黎族近代史也是大有帮助的。当然,我的导师王献军教授在为陈光良先生《岭南民族经济史》撰写第十章《海南黎族的社会经济》的内容中也介绍了关于近代黎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海南黎族的人口分布、农业、手工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业贸易、交通业等方面。
二、黎族现代史研究综述
相对于黎族近代史而言,关于黎族现代史的文献资料就比较的多了。随着民族学这门学科在20世纪初叶被引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利用民族学方法深入研究黎族,因此关于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是很丰富的。
《海南岛民族志》(德H· 史图博著,1964,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本书对海南岛黎族历史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涉及到黎族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海南黎族分布地域、男子发饰,妇人发型服饰、文身、居住地村落构造、家庭建设、家内设备、仓库、农业、艺术、宗教、家庭习惯、社会生活,纺织、文化教育、渔猎、音乐、食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并且在书的后面附有黎族历史画卷图片加以说明,是研究黎族现代史不可或缺的资料。这本书奠定了今天黎族分类的基础,开创了在黎区进行民族学研究田野调查的先河,首次运用了体制人类学的方法对黎族进行了人体观察和测量,并将黎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高山族进行了比较,比较系统介绍了黎族社会的发展状况。
《海南岛志》(陈铭枢总纂、曾蹇主编, 2004.02,海南出版社 ),本书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末由陈铭枢主编的海南地方志书,记载了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海南岛山川地貌、资源和工农业开发、物产和商业贸易以及政治沿革、社会团体、文化教育等情况,是海南第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地方史志。海南黎族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琼崖》(陈献荣,1933,商务印书馆)一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调查所得,并借鉴中西书报、琼府县志写成。本书在第八章“黎人”中,分性情、鱼盐、衣食住、婚姻、丧葬、狩猎、教育、工作、契约、疾病等十个方面描述了民国时期黎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黎族人民斗争史》(程昭星,邢诒孔著,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1999民族出版社),本书分为两篇九章,在第二篇中讲到了现代黎族的情况,主要还是1921年以后,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黎族社会的状况。还是以斗争史为线索,论述黎族社会发展步伐。从第四章至第九章,分别从步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一直介绍到1950年解放前夕。海南黎族地区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孤悬海外,但做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可分离的一个成员,其在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下,受中原地区社会发展影响,其社会也得到迅速发展,向前迈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这种迈进的步伐相对来说是缓慢的,而且更多地保留了原有社会发展阶段的痕迹;但是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在全国革命斗争形势推动下,黎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发展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民国时期的海南 1912-1949》(张兴吉著,2008,海南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 )一书的第七章论述了民国时期海南岛黎族苗族社会的变化。本书主要通过民国时期的几件大事,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陈汉光部进入黎区進行所谓的“抚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机构以及军队内迁黎、苗族地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琼崖纵队进入黎、苗族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等;对黎、苗社会的影响,从而促使黎、苗族人民民族意思和政治意识的不断发展。最终使得黎、苗族社会形态整體的变化。同时汉族人口大量进入黎区,使得外来文化对黎族社会产生了影响,从而影响到了黎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日本占领海南岛期间,日本学者冈田谦和尾高帮雄对重合盆地(今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进行了田野调查。两人著有《黎族三峒调查》一书(金山等译,民族出版社,2009),该书主要介绍了包括黎族家庭构成、婚姻、生死习俗、衣食住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海南岛黎族的社会组织》和《海南岛黎族的经济组织》两份调查报告是两人在书中重要研究成果,是对黎族社会进行详细描述非常宝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此外,刘咸《海南岛黎人文身之研究》(《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一期,1936年5月),王兴瑞《黎人的文身·结婚·丧葬——从史籍上所见》(广州《风物志》,1944年第一期),黄强著《五指山问黎记》(香港商务印书馆,1928年)等文献从黎族文身以及其他各种不同角度论述了现代黎族社会的发展状况。
三、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走向
对于近百年来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献资料内容涉及近现代黎族社会的诸多方面,包括黎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关系以及文身等,从而使我们对黎族近现代史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那么是不是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已经非常完善了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虽然在特定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阶段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大多数的文献资料都是概括性的、泛泛而谈的,缺乏比较细致或者是专题性的论述;而且多数文献资料讲到黎族近现代史的时候,常以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两个方面为线索,倾向于军事斗争的描述,而对黎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谈论比较少。具体到本人这篇文章的论述也不是很详细,只是罗列出了本人收集到的一些文献资料,以著作类为主,论文类比较缺乏,研究的深度、广度也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待进一步充实研究内容。
所以,要以黎族近现代史为主题进行一个专题研究,深入黎村苗寨进行扎实的实地田野调查,并要查阅大量相关史籍文献,同时多借鉴与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让世人了解一个更加详尽的黎族近现代史;而且还要适时的对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纠正,更加倾向于对黎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其本身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研究。
作者简介:朱纬(1987—),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句容市,职务/职称:助理馆员,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
【摘要】:黎族近现代史研究是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百年来一直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颇多,有着许多研究文献资料。本文将分为近代史和现代史两个阶段加以论述,并对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走向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黎族;近现代史;综述
黎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黎族本身是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这并不影响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流传。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被正式纳入中央政权范围之后,从此黎族这个海岛民族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于黎族古代史的研究,已经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做了详细完善的研究,在这里就不再加以论述了。本文将主要从黎族近代史和现代史两个时间段出发,围绕着黎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关系以及文身等多个方面进行展开介绍,做到能够比较全面、细致、完善的了解黎族近现代史发展状况。
一、海南黎族近代史研究综述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黎族人民和其它各族人民一样,遭受着十分悲惨的命运。这一时期的黎族历史多是其斗争史,当然其中也不乏对黎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关系以及文身等多个方面的论述。因此,本人以下将对黎族近代史研究文献资料做个简单的综述。
《黎族簡史》(本书编写组,分为两个版本:198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02月,民族出版社),现在一般使用的是09年版的《黎族简史》。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外加导言、附录和后记。在本书的第五章中介绍了近代黎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引用了许多的参考资料,包括:《粤海关志》、(清光绪)《定安县志》、陈值《海南岛新志》、鲍灿《汉黎舆情》等。通过贯穿于全章的黎族人民斗争这一线索,详实的介绍了近代黎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斗争、民族关系(主要是指黎汉关系)、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比如:黎族人民把牛看作是交换的主要媒介和财富的积累手段,黎汉人民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清末基督教在海南黎族地区的发展扩大,黎族内部土地买卖关系的变化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我们更加直观的理解黎族近代社会相关发展情况。
《黎族人民斗争史》(程昭星、邢诒孔著,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1999民族出版社),本书分为两篇,共九章,在第一篇第三章介绍了近代黎族社会的情况,主要内容是近代黎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史。本书第—编从两汉时期一直介绍到五四运动前期黎族社会的情况,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海南黎族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状态走向封建化的社会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黎族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黎族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但是黎族社会的发展与同时期的汉族社会相比而言其程度相对较浅、层次较低,表现出较多的滞后性。随着黎族社会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伴随着每一个封建王朝的朽败,海南黎族地区与全国其它地区的民族一样,面对贪官污吏的苛索和欺压,剥削阶级的盘剥,还有让人无法忍受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一次又一次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使得淳朴的黎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以争取基本的生存环境。第三章通过对近代黎族人民斗争史的论述,更加清楚的勾勒出近代黎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棕榈之岛——海南概览》(美国传教士主编,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书分为17章,另有1篇序言、5篇附录、1篇索引和26幅图表。书中记载了海南岛的地理、资源、物产、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民族以及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等内容,从传教士的视角出发,生动翔实记述了他们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尤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情况最为详尽,留下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描述近代海南社会状况第一手历史资料。本书虽然不是一本描述海南黎族的专题性著作,但有关黎族的内容还是在该书第三章“土著居民——黎族”之中被提及到。在这一章中,作者把黎族的内容细分为十个部分,包括海南岛的居民、部落分支、食物、会猎、贸易等。本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黎族社会描述的比较全面,但不够深入,篇幅普遍比较短。尽管如此,但这些记载是传教士们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是第一手历史资料,仍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清末民初的黎族和黎族社会,对研究黎族近代史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胡传,《禹贡》杂志二卷一期上,1934年9月),一部记载19世纪80年代黎族社会风貌的文献。虽然其只有短短的一万二千多字,但是字里行间都是对海南黎族地区的详细记述,日记中的内容涉及到黎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方面。然而胡传的海南黎峒之行,乃是受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托,肩负着官府使命,政治性比较强烈。目的在于视察黎族地区虚实,彻底根治“黎乱”,稳固封建王朝在黎区的统治。所以胡传在《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下简称《黎峒游记》)中相对关注比较多的还是黎族地区社会政治问题,诸如驻兵、布防、县治设置、黎地治安等,而对经济生活、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则是顺笔而提,内容很少。不论怎样,《黎峒游记》毕竟是胡传前往海南黎族地区实地考察而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当时黎族社会历史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对我们认识和了解近代海南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也是大有帮助的。当时,他从琼州府治府城出发,出西门,经澄迈、临高、儋州、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三亚,最后到达陵水。在当时交通不畅的条件下,历尽千辛万苦,到达范围之广,游历时间之长,是后人无法想象的,而且还顺利完成了此次实地考察任务。
《抚黎章程十二条》是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的治黎之策,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命广西提督冯子材统办全琼军务,负责在海南黎境开道及筹办开发海南岛事宜。并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颁布《抚黎章程十二条》。其虽然是為朝廷服务的对策,具有一定的政治局限性,但从其主张上,在当时来看还是有着一定进步意义的。在海南岛历史上,民族矛盾是影响民族融合和边疆安定的突出问题。朝廷虽然主张“安抚”,但大多以武力征讨。从维护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关系、安定边陲和加强封建统治角度上来说提出《抚黎章程十二条》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明确使命;即官军此举,“开通十字大路,以期黎汉永远相安,其良黎,丝毫无扰,毋庸畏惧。”二是申明目的;即“选择要地,设官抚治,”“略仿黔滇各省土司之例,不令吏胥索扰。”三是提出经略主张;即开通路后,黎族“有主之田,断不能强夺。”“开通田业,三年之内,不收赋税,三年之外,务从轻起微。”四是维护黎族利益;即“黎境有矿各山,由官商来采者,给钱租赁,绝不强行占踞,黎汉均享其利”:“汉民盐布百货与黎地牛、木、棉、药等物,在各峒设场集市,往来畅通,公平交易,严禁汉民讹赖盘驳,总令于黎人有益。”五是推行文明;即“每数村仿内地设一义学、延师垫师,学习汉语汉文,宜讲圣谕广训,此需经费就地筹办,令在籍崖州总兵林宜华等分遣能晓黎语团绅,经历各峒,剀切宜谕。”《抚黎章程十二条》涉及到近代黎族社会诸如:政治、经济生活、军事、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对于促进黎境的文明开化、黎族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都有着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此外,《海南经济史研究》(陈光良,2004.09,中山大学出版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谈到了海南黎族近代社会状况,对研究黎族近代史也是大有帮助的。当然,我的导师王献军教授在为陈光良先生《岭南民族经济史》撰写第十章《海南黎族的社会经济》的内容中也介绍了关于近代黎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海南黎族的人口分布、农业、手工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业贸易、交通业等方面。
二、黎族现代史研究综述
相对于黎族近代史而言,关于黎族现代史的文献资料就比较的多了。随着民族学这门学科在20世纪初叶被引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利用民族学方法深入研究黎族,因此关于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是很丰富的。
《海南岛民族志》(德H· 史图博著,1964,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本书对海南岛黎族历史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涉及到黎族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海南黎族分布地域、男子发饰,妇人发型服饰、文身、居住地村落构造、家庭建设、家内设备、仓库、农业、艺术、宗教、家庭习惯、社会生活,纺织、文化教育、渔猎、音乐、食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并且在书的后面附有黎族历史画卷图片加以说明,是研究黎族现代史不可或缺的资料。这本书奠定了今天黎族分类的基础,开创了在黎区进行民族学研究田野调查的先河,首次运用了体制人类学的方法对黎族进行了人体观察和测量,并将黎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特别是高山族进行了比较,比较系统介绍了黎族社会的发展状况。
《海南岛志》(陈铭枢总纂、曾蹇主编, 2004.02,海南出版社 ),本书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末由陈铭枢主编的海南地方志书,记载了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海南岛山川地貌、资源和工农业开发、物产和商业贸易以及政治沿革、社会团体、文化教育等情况,是海南第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地方史志。海南黎族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琼崖》(陈献荣,1933,商务印书馆)一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调查所得,并借鉴中西书报、琼府县志写成。本书在第八章“黎人”中,分性情、鱼盐、衣食住、婚姻、丧葬、狩猎、教育、工作、契约、疾病等十个方面描述了民国时期黎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黎族人民斗争史》(程昭星,邢诒孔著,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1999民族出版社),本书分为两篇九章,在第二篇中讲到了现代黎族的情况,主要还是1921年以后,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黎族社会的状况。还是以斗争史为线索,论述黎族社会发展步伐。从第四章至第九章,分别从步入新民主主义时期一直介绍到1950年解放前夕。海南黎族地区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孤悬海外,但做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不可分离的一个成员,其在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下,受中原地区社会发展影响,其社会也得到迅速发展,向前迈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这种迈进的步伐相对来说是缓慢的,而且更多地保留了原有社会发展阶段的痕迹;但是当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在全国革命斗争形势推动下,黎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发展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民国时期的海南 1912-1949》(张兴吉著,2008,海南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 )一书的第七章论述了民国时期海南岛黎族苗族社会的变化。本书主要通过民国时期的几件大事,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陈汉光部进入黎区進行所谓的“抚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机构以及军队内迁黎、苗族地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琼崖纵队进入黎、苗族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等;对黎、苗社会的影响,从而促使黎、苗族人民民族意思和政治意识的不断发展。最终使得黎、苗族社会形态整體的变化。同时汉族人口大量进入黎区,使得外来文化对黎族社会产生了影响,从而影响到了黎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日本占领海南岛期间,日本学者冈田谦和尾高帮雄对重合盆地(今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进行了田野调查。两人著有《黎族三峒调查》一书(金山等译,民族出版社,2009),该书主要介绍了包括黎族家庭构成、婚姻、生死习俗、衣食住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海南岛黎族的社会组织》和《海南岛黎族的经济组织》两份调查报告是两人在书中重要研究成果,是对黎族社会进行详细描述非常宝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此外,刘咸《海南岛黎人文身之研究》(《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一期,1936年5月),王兴瑞《黎人的文身·结婚·丧葬——从史籍上所见》(广州《风物志》,1944年第一期),黄强著《五指山问黎记》(香港商务印书馆,1928年)等文献从黎族文身以及其他各种不同角度论述了现代黎族社会的发展状况。
三、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走向
对于近百年来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献资料内容涉及近现代黎族社会的诸多方面,包括黎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关系以及文身等,从而使我们对黎族近现代史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那么是不是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已经非常完善了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虽然在特定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阶段黎族近现代史研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大多数的文献资料都是概括性的、泛泛而谈的,缺乏比较细致或者是专题性的论述;而且多数文献资料讲到黎族近现代史的时候,常以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两个方面为线索,倾向于军事斗争的描述,而对黎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谈论比较少。具体到本人这篇文章的论述也不是很详细,只是罗列出了本人收集到的一些文献资料,以著作类为主,论文类比较缺乏,研究的深度、广度也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待进一步充实研究内容。
所以,要以黎族近现代史为主题进行一个专题研究,深入黎村苗寨进行扎实的实地田野调查,并要查阅大量相关史籍文献,同时多借鉴与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让世人了解一个更加详尽的黎族近现代史;而且还要适时的对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纠正,更加倾向于对黎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其本身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研究。
作者简介:朱纬(1987—),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句容市,职务/职称:助理馆员,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