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探析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基层就业。但让我们值得深思的是,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人三者入手,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寻三者各自具体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的积极措施,希望能够达到合理地引导人才向中小城镇和农村流动,使基层引进人才、促进国家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基层就业;大学生;高校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队伍也在逐年递增。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30万,就业任务异常艰巨,直接影響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连续发布《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和《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31号),用极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以解决2010年大学生就业问题。
  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国家对于参加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给与了极为优惠的政策,如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将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等。
  国家的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以山东大学2009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为例,山东大学09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为6614人,然而选择基层就业的只有51人,基层就业仅占总人数的0.77%;2009年山东大学的一次就业率为85.71%,基层就业仅占就业人数的0.9%;2009年山东大学实际签约率(正常签约和灵活就业)为48.17%,基层就业仅占实际签约率的1.6%。相比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提供的岗位来说,这组数据的确让人质疑。
  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可以说,国家政策的吸引力相当大,但是为何前往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这么少?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其它的原因?如果全部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未免有些主观臆断。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社会、高校和学生本人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就业引导和大学生自身“到基层奉献青春”的一腔热情,是无法奏效的。整个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把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落到实处,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政策,制定符合国情、实情的新举措,才能保证大学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一、基层就业政策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单位资源少。在中国,虽然正在经历西部大开发和和谐社会建设,但是不能否认,社会资源分布仍然极不均衡——中西部与东部不均衡,城市与乡村不均衡,且差距越来越大。这种不均衡性首先体现为财政的不均衡。在基层,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甚至是只能依靠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补贴度日。这些基层单位可能就无法实现给予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基本补贴,甚至不能按时或全额发放工资,这就造成了基层不敢要大学生或来了养不住的局面。其次是基层待遇明显偏低。比如,特设岗教师在基层任教时是合同制,在待遇上与当地的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收入上与当地城市教师能相差几倍,甚至更多。有的地区的特设岗教师没有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存在严重的城乡编制倒挂问题,其规定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师生比为1:13.5、1:16和1:18,小学师生比为1:19、1:21和1:23。而编制问题恰恰是大部分希望留在基层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的主要顾虑。第三,提供大部分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得到国家支持的资源少,发展艰难,吸引力小,难以吸纳到大学生就业。中小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收和金融服务等方面享受不到大型企业的公平待遇,造成基本待遇差,发展前途渺茫,吸引不到大学生。基层就业工作强度大,生活艰苦,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更需要在价值上有更高的体现。如果一个人在基层吃苦受累而又收入微薄的话,又怎么会长安与此呢?
  2、保障体制不健全。虽然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但是在地方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漏洞。例如,不少基层单位为了减少自身的财政支出,利用毕业生急切就业的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的现实,拼命降低劳动报酬,或不为就业学生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中尤为明显。此外,在大学生的发展前景上,缺乏实质性的保障机制。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最关心的就是自身的发展前景,自己能否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但是,现在国家对于大学生基层就业以后的后续事宜,尚没有形成健全的保障机制。解决不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就永远无法真正的将基层就业落实到底。
  3、政策落实不到位。尽管国家的基层就业政策引人向往,但是很多基层单位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将其完全落实到位。在中央出台纲领性基层就业指导文件后,各地也都相继出台了相关实施政策,但事实上由于地方财政和编制问题,有些政策根本无法实施或实施力度不大,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走样变形。例如,大学生村官聘期满后可以自愿留任,但是大部分地方都是到期就送人,压根不提留任这一长久政策,使大学生村官到最后往往只是在相关考试中加分或提供优惠岗位。另外,在基层就业结束后,离职人员在社会保险、公积金、人事档案和户口迁移等转接方面手续复杂、连接不畅、无人过问,造成人走茶凉的局面,难免让人寒心。最重要的是,事实上有不少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是想继续留在当地工作的,但是地方政府在后续政策上实施不明确,力度薄弱,在人员待遇和编制上纠缠不清,为大学生留任造成诸多困难,往往影响大学生留任的决心和信心。
  4、信息宣传不全面。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在各大招聘会现场、招聘信息网站和政府的人事网站上,很难找到基层的人才需求信息,到底基层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都没有一个准确而有效的数据。各地的村官招聘也都是先招聘,再往下分名额,而并没有一个自下而上的信息梳理,更没有一个先前的岗位分配方案。基层就业信息的不完整,首先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没有完全的心理准备,怯于参与基层就业;再者就是造成人才的浪费——现在仍然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在收录后,没有地方安排,被直接放在了县区的行政机关。此外,社会上对基层就业的宣传力度不够,诸多基层就业的文件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没有落实到基层单位,更没有落实到大学生身上。政府机关部门往往很少宣传就业文件,而是将文件发往高校了事,把责任全部推给高等教育系统。但是高等教育系统是没有能力完全承担这种社会责任的,这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推行,需要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正是以上这些原因,造成基层人才需求信息的严重匮乏,人才供求失衡。由于准备不足和专业问题,很多大学生放弃了基层就业的选择。更有甚者,很多不能一次就业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更造成地方引进人才的迟滞,进而造成地方发展的滞后。
  5、社会理念不合理。各级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忽视基层工作,各项优惠政策或利益分配往往是先城市后乡村。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导向无形中造成了社会意识的偏见,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看不起”基层工作的不良意识。在不少人眼里,到基层就业就代表没本事、没能力,没有发展前途,比城市就业低人一等。这种观念在广大的农村尤为严重,许多农村家庭将上大学当成摆脱农村环境的跳板。还有不少家庭认为孩子上了四年大学,若到基层工作,还不够丢人的,因此宁可让孩子在家啃老,也不愿意下基层。这样的社会观念无形之中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增加了不少精神压力,一些毕业生宁愿在城市“漂着”,也不愿回家乡工作。
  (二)高校因素
  1、培养模式不合理。现在不少大学仍然坚持学术培养的“一贯制”模式,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目标。事实上,这已不再是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大部分学生并不期望做学术研究,而仅仅是为就业打基础;其次,社会上大量需求的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研究人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虽然现在大学的培养模式已经在逐步改变,但仍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脱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大学的很多课程与基层需要根本不匹配,造成学生想学学不到,想去去不了的局面。
  2、就业服务方式不合理。现在各个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就业服务部门,进行大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但是,根据笔者对就业工作的实际了解,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坦言自己在大学中的就业服务没有任何用处。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仍然以行政管理系统自居,而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服务功能,尤其是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功能。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一直热衷于一厢情愿地找寻就业单位,开展大型招聘会和数据统计,却很少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很少了解学生自身发展缺乏哪些素质,缺乏针对学生职业发展本身的指导与训练,尤其是基层就业方向。
  3、就业指导课设置不合理。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仍舊是照本宣科,为学生灌输改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能力的思想,根本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就业指导课缺乏贴近社会、贴近就业现状的教程,缺乏直接有效、形式活泼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直接面对社会、走进职场的实践机会,难以使学生接触到基层单位,对基层就业形成直观的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基层就业观念的建立。
  4、国家政策宣传不到位。学校在国家政策宣讲方面存在不足,政策无法达到学生手中,好多学生到毕业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基层就业。不少高校仅仅是将国家的政策挂在网站上,就再也没有了动静,缺乏积极主动的宣传活动,没有进一步的深入讲解,致使学生对国家政策一知半解。在工作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很关注基层就业,但是就是没有良好的途径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往往会因此错失大好的就业时机。
  (三)学生本人原因
  1、就业观念不恰当。在社会发展多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仍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就业目光比较狭窄,就业方向往往局限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热门单位,而忽视就业选择的广度和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毕业生面对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知所措,产生恐慌心理,无法把握自身的就业方向,产生了极大的盲目性,造成“羊群效应”,而不注重主动发现就业岗位,尤其是前景相对明朗的基层岗位。
  2、缺乏职业规划。根据笔者对本学院342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毕业生没有自觉地进行自身职业规划,而是到大四之后直接忙于求职。这部分学生不关注社会就业模式和就业需求的变化,不注重就业能力和就业技巧的自我培养与训练,不清楚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和职位要求,就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就业的过程中容易随波逐流。这样的后果是,毕业大学生接触到基层就业时,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了解、分析,无法充分做好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景规划,不能够形成足够的从业心理准备,产生无所适从感,最终放弃或错过了基层就业的机会。
  3、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首先,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基层就业单位多是一些比较艰苦的岗位,必须具有吃苦的勇气,这对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的了解,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们怀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心理,希望一开始就找到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不愿到基层“委屈”自己,不愿从基层脚踏实地的奋斗。
  
  二、提高基层就业效果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改革力度,切实落实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
   1、优化政策,改善基础条件。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为什么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很快流失?最主要的原因是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称性。基层单位往往地理位置欠佳,条件艰苦,但是待遇又相对偏低,很容易给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落差。对于基层就业人员来说,保障是最大的需求。因此,国家首先要将政策进行有导向性的倾斜,加大对基层的财政投入,并引导整个社会加大对基层的资金支持,切实改善基础条件,创造与基层工作相匹配的待遇条件,如加大各类保险和公积金的缴纳力度。其次,基层吸引不到或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人事编制。在中国的人事制度中,存在严重的不当倾斜,基层的编制严重不足。国家应该进行人事编制的统筹规划,加强人事改革,适当放宽对基层人事编制数量和条件的限制。第三,基层吸引不到人才还因为对待人才的态度不明确。国家对于基层就业人员应当怀着人才吸收的态度,加大关注力度,简化手续,优化考核制度,让大学生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同时,建立合理的流动制度,使大学生走得出去,有足够的上升发展的空间,防止死水一潭,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各级政府部门要多了解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对于有基层工作经历并愿意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国家应该从个人待遇、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给予相匹配的待遇,并为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
  2、加强保障机制,深化政策落实。虽然现在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层就业优惠政策比较完善,但是在实施方面仍存在许多漏洞,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应该建立支持和监督机制,切实推进国家政策全面、合理、良性的运转。对于偏远地区、贫穷地区和地方中小企业单位,国家应提供基层就业优惠政策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的缴纳比例,以减轻基层单位的负担。同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监管机制,及时有效地督促制度、政策的全面落实,尤其是要加强关于后续安排方面优惠政策的监管力度,防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3、加强宣传力度,完善信息发布途径。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念建立很容易受到社会宣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宣传的领导责任,积极收集基层就业的信息,主动利用政府门户或其他网络媒体建立专门的基层就业宣传平台,主动加大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宣传力度,主动地与国家、地方的主要宣传媒体建立合作机制,最终建立一个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信息发布体系,真正使大学生能够了解到、找得着、用得上。
  4、加强社会引导,建立合理理念。针对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观念,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基层就业的鼓励力度,甚至可以将其上升到一定政治高度,给予基层就业一定的社会身份,用制度提高基层就业的价值,增强其尊严和社会地位,引导全社会建立一种合理健康的理念。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加大全社会的正面舆论引导,为积极向上的社会理念的建立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加强大学教育改革,理顺育人理念
  1、按照社会实际,加强教学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自身也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是要进行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既不能“投鼠忌器”,又不能“矫枉过正”。一方面,大学基础课程应该上,而且要上好,因为这是学生基本素养的根基和举一反三的理论源泉;另一方面,学校或学院应该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一些与社会实际相关的课程,或者叫做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当代大学应该具备这样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积极入世”的理念。另外,学校还应该通过各种社会渠道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机会,例如建设各种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真正了解自身所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真正了解什么是基层就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基层就业理念和能力。
  2、改变就业服务模式,以学生为本。就业服务顾名思义要有服务意识,体现人性化服务模式。现实的校园就业服务多是挂一下招聘通知,形式的东西居多,招聘会也只是为招聘单位提供一个宣讲和招聘的场所,缺乏主动合作意识。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就业指导部门应该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基层就业提供方便。具体来说,信息服务方面,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努力方便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职业需求,尤其是基层就业方面的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提供详实丰富的资料;就业指导方面,从新生入学到大四毕业,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一体化就业指导,但是在注重全面性的同时,要照顾到特殊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对愿意前往基层就业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实习实践方面,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可以建立基层单位的信息资源库,积极与这些单位沟通合作,争取与其在实习实践以及用人方面建立長久的合作关系。
  3、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更新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就业指导课不应只是空洞地讲改变就业观念以及如何加强就业技巧,而是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向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改变就业观念,讲社会现在的需求是什么,以真实的数据和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一改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改变以往泛泛地照本宣科,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比如实行讲座制,邀请校外基层工作人员和企事业人员为大学生上最直接的就业指导课,让他们了解第一手的就业求职资料。另外,可以探索与KAB机构的合作道路,在学校内部开展创业教育,比如在大三的时候可以开设创业选修课,指导大学生如何创业,具体应该有哪些操作环节,目前有哪些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等等。在校期间还要积极开展一些创业方面的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
  (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就业能力
  1、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教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基层就业及个人发展前途问题。大学生是一个充满人生理想、积极上进的高素质群体,正确的思想引导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他们的人生选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学校各级党委和团组织应当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为普通同学树典范、立新风。基层就业并不是完全地在贫苦地区默默奉献青春,大学生可以从中磨练自我、迅速成长,收获同龄人无法想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纵深,基层岗位已不再像以前大家想象中那么艰苦,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基层就业同其他就业方式一样,都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2、应当引导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不应等到大三大四才提,而应该从他们一入校就对其进行必要的职涯观念培养。当然,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培养重点和培养形式也需各有侧重。大学初期阶段应重在职业规划观念的树立,引导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在大学期间不断探索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这一阶段就可以通过影像、图片、文字资料等形式向他们传达基层就业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让基层就业从一开始就成为他们职业选择的备选方案之一。
  3、应当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到基层进行锻炼,增加对基层的感想,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大学期间鼓励学生通过实习、调研等方式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可以改变他们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气,培养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还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是大学生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唯一途径。通过实习实践,他们不仅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与他人交往、协调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基层岗位以及所有社会岗位都必须的基本生存能力。基层锻炼期间的实践反思还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的中有针对性地弥补和提高,形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基层就业,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积极措施,更可以有效地减轻中国城市发展压力,合理地引导人才向中小城镇和农村流动,是为基层引进人才、促进国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在解决基层就业的过程中,需要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国家应该进一步在政策上明朗化、切实化,加大基层就业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和配合国家政策,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开绿灯”,切实将好的政策落实到实处,解决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学校更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国家储人才,为学生谋发展,将国家的就业政策宣传到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使更多的学生具备服务基层的意识和能力,志愿服务基层,能够服务基层,并在基层工作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曾宪植.从大学生就业难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J].新视野,2009,04.
  [2]陈关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0.
  [3]张杨.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文教资料,2010,04.
  [4]许德镇.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2.
  [5]政协委员谈大学生基层就业难问题[DB/OL]中青在线,http://bbs.cyol.com/vipol/html/ftsl_172.html.
  [6]想去去不成,去了留不下 大学生基层就业障碍多[D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qzjy/news/2009/08-17/1821343.shtml.
  
  作者简介:刘金帅,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助教。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高专层次学生党员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阶段流动性增强,使得培养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把实习生流动党员的培养教育由校内向校外纵向延伸,织密织牢实习生党员的校企横向共管网络,从而提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习生党员;延伸培养;党务合作  大学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我们党最新鲜的血液。发展、培养和培养大学生党员历来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高职高专办学层次的
今年,五师九〇团党委创新连队发展思路,以连队功能转型、职工多元增收为重点,以职工创业园区建设为支撑,围绕“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干部领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极大地
医学检验是在临床上给予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重要基础,所以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和有效地掌握临床血液学检
在医学院教育中,临床技能学习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学生们想要取得毕业证,在课程结束后必须通过全国临床技能考试.该课程教学受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教
2011年,首届1万多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教育部2月15日在京召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交流各校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利民指出,要进一步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到农村学校任教;最大限度确保提高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4年来,部属师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胸外科护理带教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胸外科实习护士生8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
凡事皆有得有失。其实,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得失中度过。得多少?失几何?得失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内在信仰和道德良知。得失观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看车展,已经不再是成年人专属活动.越来越多家庭带着孩子一起到车展现场,看车,游玩.在国内车展和汽车文化节现场的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年轻父母之所以买车,除了满足代步之需,最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而小学阶段作为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初始阶段,小学教育对于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成才都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但是,他们经不起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打了败仗。”这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的一段话,如今重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