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体育教学功能的几点思考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1
  摘 要 新的形势、环境对于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定义,这不仅是克服当前弊端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立足于体育教学的本质,并结合学生心理、体育行为、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其模式进行重新梳理。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本质 功能 模式
  一般来说,体育是以身体的各个部分的机理活动为基础的,它的目的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表面的个人体质的增强,二是表现为群体素质的上升,包括心理、生理、思想等。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融合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体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根植于体育本质,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来达到学生体质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当前,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如何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其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功能,这是我们当前教学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体育教学的思想认识引导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思想认识的引导下,人往往能够主动进入到全新的领域,并通过个体实践来深入体验。体育的本质在于增强人的体质、促进身心的全面提升。因而,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先让学生真正理解“健康第一”的人本理念。关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体育的概念可理解为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兴趣的广泛培养、情感的全面投入以及时间、金钱等方面的投入。对此,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观点。体育兴趣是“导火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别样乐趣”。情感投入是保障,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并尽情地释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兴趣、情感都具备的时候,再辅之以相应的时间、物质投入,则身体素质就会在不经意间向上提升。当前,高校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学业、就业、房子、小孩等无一不像巨石般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不仅是身体发生了问题,而且还导致心理日益走向极端。因此,在这时就急需心理压力的释放,而体育活动则能让他们紧张的身心松弛下来,从而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这正如有学者说的那样: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好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精神病性、抑郁、躯体化、焦虑和偏执等因子上。
  二、体育教学的兴趣激发模式
  由上文论述可知,兴趣是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引子”,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从事体育活动。因此,在兴趣激发基础上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高校学生的生理日渐成熟,在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同时也极其渴求与他人、与社会的交流,很多学生爱好诸如足球、篮球等团体性活动就是很好的证明。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挖掘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譬如某些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会刻意地安排团体性活动,将不同的班的学生进行交叉,并交由同一个老师教学,或者是将一个集体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竞技性”的活动,形式可以包括拔河、热身等非球类项目,也可以包括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等球类项目。目前,高校的体育是以公共加选修的形式存在,公共体育课程以一种近似“强迫”的手段促使学生加强锻炼,而选修体育则完全照顾了学生个体的兴趣指向,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决定进行哪项体育活动。笔者以为,为了将兴趣的功以发挥到最大,高校是不是可以尝试着将公共体育课与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方面进行重新安排,主打选修课,其中夹杂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这样一来,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三、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模式
  现代教育提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既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也是丰富完善体育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关于二者的融合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由于环境的原因,当代学生的心理可能会出现矛盾、反复、错综复杂等特征,为了精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调研,了解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安排相应的体育活动,对症下药;二是立足体育教学本身,从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当一项体育运动同时所具備的条件越多,那么它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就越大。因而,我们需要立足于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通过变换练习、设计练习、确定适宜难度、营造合作情景、创设竞争氛围等手段来发挥体育活动增进心理健康的功能;三是丰富形式,突出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既要体现出心理健康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能掩盖体育教学的特点。一般而言,团体型的立体交互式形式有利于二者的塑造,包括分组练习、分组比赛等。
  参考文献:
  [1] 田菁,杨金田,霄文彤等.体育本质实或论[J].体育学刊.2007.
  [2] 张细鼍.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J].体育与科学.2007.
  [3]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1  摘 要 体育与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现代人把体育锻炼当作强健体魄保持健康的手段。体育对健康究竟产生什么影响呢?以往的健康是以是否有病作为健康的标准,无病就是健康。而现代,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健康的概念延伸到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等。“生命在于运动”通过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1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要求也不断提高。新时代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除了文化知识的教育,体育教育也处于很重要的位置。高中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其间,体育素质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在素质教育新课标改革的形势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1  摘 要 随着体育的发展,更多新兴体育项目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相对来说较少,种类比较单调,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因此我们要加紧将新兴体育项目引入到大学体育中来。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兴体育项目在大学体育实行的可行性,旨在推动新兴体育项目在高校的普及
期刊
期刊
中圖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0-000-01  摘 要 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讲解为体育教学,待熟悉理论知识后。将其运用到练习过程中去,我们称之为体育训练。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体育教学与训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技术、战术,未提高自身的素质、综合能力。教学与训练必须服从于教育,教育最基本目的在于育人,为社套的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因此,在体育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