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音乐教育审美哲学,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但是由于音乐教育审美哲学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比较狭窄,从而在实践中,受到实践哲学的批判,但是从当前音乐教育及我国现实语境看,审美哲学仍需要存在,在新时期,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必须与实践哲学进行有效地融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审美哲学的价值,下面就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后现代批判的反思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后现代;批评
前言
后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后现代思想逐渐渗透在经济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等各个领域,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哲学”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审美论”、“功能论”、“文化论”多种理论并存的局面。同时部分学者也对音乐教育“审美哲学”提出了批判,认为审美哲学使得音乐教育轻视了音乐过程,在世界音乐教育哲学后现代的转化,我国音乐教育“审美哲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从实际看,我国音乐教育仍有坚持“审美哲学”的必要性。
一、审美哲学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一)音乐教育中审美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中,过于看重音乐的德育价值与社会功能,在现代,对于音乐教育提出了“美育观”,和德育相比较,美育是一种精神上与情感上的感动、陶冶,但是从本质上看,美育观也是强调音乐教育的辅助功能。在20世纪60、70年代,音乐教育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工具,我国音乐教育不仅强调辅助功能,还强调其益智功能,可以说我国音乐教育一直对审美不太重视。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开始将音乐审美当做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是过于注重德育、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教育。因此,从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看,音乐教育中“审美哲学”的存在更加有利于“审美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之间的平衡,所以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审美哲学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二)审美哲学的当代教育价值
对于“审美”、“哲学”都是来源于希腊文,代表着感觉、直觉,“审美”、“哲学”和当代人们所说的“美”有一定差异,在西方思想中,“审美教育”是一种“感觉教育”,也就是对视觉、运动觉、触觉、听觉进行全面培养的教育活动。在西方思想看来,艺术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对人性感觉的表现,艺术作品是人类表现自身感觉的一个载体,艺术的领悟代表着对艺术表现形式、感觉状态的双重领会。
在当代教育中提出,教育应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保证人理性与感性、体力与智力、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能对人的感性、情商发展带来极大的帮助,这对于弥补现代课程教育中的偏理性、偏智商教育弊端十分有利,因此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对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自然环境恶劣程度的加剧,人们的精神世界越发显得孤独,而艺术的审美价值能超越哲学观念,以一种新的意识形体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重组,因此,审美是一种对人类的关怀,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
二、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后现代批判的反思
(一) 审美教育视域的拓展
对于审美一词,是通过外语翻译得出来的,因此,但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成“对美的审视”,这就很容易和席勒的“纯粹美学”观念联系起来,这种观念在我国受到一部分学者的批判,从后现代的视野看,审美的概念已经十分广泛,简单的说,审美包括对美的理解、感受,同时还包括美的创造、诠释。对于音乐审美,不仅要关注音乐给人带来的听觉感受,同时还要对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审视,由此可见,审美的视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在后现代思想及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审美教育的视域不断扩展,新时期提出了“以体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哲学,并提出音乐审美体验与创造、情感、社会、语境等的有机结合,从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看,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重视音乐审美价值,还注重音乐在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从实践上看,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已经走向了与实践哲学相融合的道路。
(二)音乐审美与多元化音乐文化的融合
从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观点上看,音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中,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音乐体系,因此,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审美标准,也会形成不同的音乐审美习惯。如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注重“情景相即”、“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而在阿拉伯音乐中,则以音乐演奏带给观众的神秘灵感为审美标准,对于欧洲古典音乐,则追求音乐的华丽、和声的丰富。以此可以看出,音乐本身就是具有多元性的,对音乐审美和多元化音乐文化而言,两者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在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同时还提出了在音乐教学中要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方面也选择现代音乐、民间传统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等不同的范畴,由此突出音乐审美与多元化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审美体验与多元化音乐实践活动的融合
在实践哲学看来,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中提高音乐审美。从审美哲学的角度看,审美体验主要是对音乐的各种产生要素进行审美观察,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实现审美体验与多元化音乐实践活动的融合,能全面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三、总结
后现代思想提倡用开放性、多元性逻辑对事物进行说明,在音乐教学中,不管是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无法单一的成为音乐教育体系,因此要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满足我国新时期音乐课程标准的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罗凌.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后现代批判的反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01):135-139.
[2]尚建科.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的后现代理论向度——高校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动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 30(03):184-186.
[3]宋秀全.对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0,(06):14-19.
[4]李晓冬.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音乐进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14-21.
作者简介:季庆(1988—),女,回族,学生,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后现代;批评
前言
后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后现代思想逐渐渗透在经济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等各个领域,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哲学”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审美论”、“功能论”、“文化论”多种理论并存的局面。同时部分学者也对音乐教育“审美哲学”提出了批判,认为审美哲学使得音乐教育轻视了音乐过程,在世界音乐教育哲学后现代的转化,我国音乐教育“审美哲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从实际看,我国音乐教育仍有坚持“审美哲学”的必要性。
一、审美哲学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一)音乐教育中审美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中,过于看重音乐的德育价值与社会功能,在现代,对于音乐教育提出了“美育观”,和德育相比较,美育是一种精神上与情感上的感动、陶冶,但是从本质上看,美育观也是强调音乐教育的辅助功能。在20世纪60、70年代,音乐教育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工具,我国音乐教育不仅强调辅助功能,还强调其益智功能,可以说我国音乐教育一直对审美不太重视。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开始将音乐审美当做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是过于注重德育、历史文化价值方面的教育。因此,从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看,音乐教育中“审美哲学”的存在更加有利于“审美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之间的平衡,所以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审美哲学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二)审美哲学的当代教育价值
对于“审美”、“哲学”都是来源于希腊文,代表着感觉、直觉,“审美”、“哲学”和当代人们所说的“美”有一定差异,在西方思想中,“审美教育”是一种“感觉教育”,也就是对视觉、运动觉、触觉、听觉进行全面培养的教育活动。在西方思想看来,艺术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对人性感觉的表现,艺术作品是人类表现自身感觉的一个载体,艺术的领悟代表着对艺术表现形式、感觉状态的双重领会。
在当代教育中提出,教育应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保证人理性与感性、体力与智力、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能对人的感性、情商发展带来极大的帮助,这对于弥补现代课程教育中的偏理性、偏智商教育弊端十分有利,因此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对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自然环境恶劣程度的加剧,人们的精神世界越发显得孤独,而艺术的审美价值能超越哲学观念,以一种新的意识形体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重组,因此,审美是一种对人类的关怀,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
二、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后现代批判的反思
(一) 审美教育视域的拓展
对于审美一词,是通过外语翻译得出来的,因此,但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成“对美的审视”,这就很容易和席勒的“纯粹美学”观念联系起来,这种观念在我国受到一部分学者的批判,从后现代的视野看,审美的概念已经十分广泛,简单的说,审美包括对美的理解、感受,同时还包括美的创造、诠释。对于音乐审美,不仅要关注音乐给人带来的听觉感受,同时还要对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审视,由此可见,审美的视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在后现代思想及多元化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审美教育的视域不断扩展,新时期提出了“以体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哲学,并提出音乐审美体验与创造、情感、社会、语境等的有机结合,从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看,音乐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重视音乐审美价值,还注重音乐在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从实践上看,音乐教育的审美哲学已经走向了与实践哲学相融合的道路。
(二)音乐审美与多元化音乐文化的融合
从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观点上看,音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化现象,在社会中,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音乐体系,因此,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审美标准,也会形成不同的音乐审美习惯。如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注重“情景相即”、“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而在阿拉伯音乐中,则以音乐演奏带给观众的神秘灵感为审美标准,对于欧洲古典音乐,则追求音乐的华丽、和声的丰富。以此可以看出,音乐本身就是具有多元性的,对音乐审美和多元化音乐文化而言,两者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在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同时还提出了在音乐教学中要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方面也选择现代音乐、民间传统音乐、欧洲古典音乐等不同的范畴,由此突出音乐审美与多元化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审美体验与多元化音乐实践活动的融合
在实践哲学看来,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中提高音乐审美。从审美哲学的角度看,审美体验主要是对音乐的各种产生要素进行审美观察,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实现审美体验与多元化音乐实践活动的融合,能全面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三、总结
后现代思想提倡用开放性、多元性逻辑对事物进行说明,在音乐教学中,不管是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无法单一的成为音乐教育体系,因此要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满足我国新时期音乐课程标准的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罗凌.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后现代批判的反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01):135-139.
[2]尚建科.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的后现代理论向度——高校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动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 30(03):184-186.
[3]宋秀全.对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0,(06):14-19.
[4]李晓冬.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音乐进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1,(01):14-21.
作者简介:季庆(1988—),女,回族,学生,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