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对经济增长与价格上涨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当,就可能会由于判断失误而影响政策选择。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的较大不确定性,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胀关系时,需要保留一定的政策空间,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而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中国经济正在稳增长与控通胀上陷入两难。
微妙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价格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需要长期面对的一对关系。经济学理论对于两者关系的讨论,至少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首先用统计数据总结出了名义工资上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随后不久被两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改造,将名义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这样就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并将此曲线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后来,经济学家们又将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联系起来,这样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就逐渐清晰起来。
现在我们翻开流行的宏观经济学教程,都会有关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内容,它会告诉我们,降低通货膨胀率往往要以降低经济增长率为代价。尽管理论上两者的关系逐渐清晰,20世纪60年代在美欧国家将此曲线用来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也较为成功,但后来的情况更加复杂,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使得菲利普斯关系是否稳定受到了更大的质疑。
后来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之所以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通过产出缺口与价格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的。产出缺口就是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差额,价格变化率究竟是提高还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缺口所决定的。但由于潜在产出增长率是不稳定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会不稳定。
再者,研究发现,从经济增长的变化到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之间,存在一段时间滞后,而且滞后的时间长度也是不稳定的,这就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由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或者是时间滞后长度的差异,有时会出现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甚至是负增长,但价格上涨率仍然较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滞胀。
宏观调控之难
中国多年来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进入本世纪以来的三次价格上涨来看,2004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短期高点,价格上涨加快的情况在2003年年末就开始显现,2003年年底中央出台抑制价格上涨的措施。受调控政策的影响,此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滑,在半年之后即2004年三季度,消费价格上涨率的峰值出现,此后开始逐步下降,经济增长与价格上涨率之间的滞后时间大约为半年左右。2007年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4.8%的高点,受当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此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滑,也是在半年之后的2008年一季度,消费价格上涨率的峰值开始出现,此后逐步下降。
同样,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7%左右,2009年一季度我国即开始出现价格总水平下降的情况。为了应对冲击,2008年年底我国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2009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开始明显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危机后最高点,但与危机前情况不同的是,消费价格上涨率直到2011年二季度末才到达峰值,两者之间的滞后时间大约为一年半左右。
正是由于上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中央一直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2011年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我国价格上涨的势头已经初步得到遏制,同时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从2011年6月份的6.5%下降到11月份的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3月份的7.3%下降到11月份的2.7%,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很可能继续减轻。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呈现下滑趋势,经济增速从2010年一季度的12%持续下降到2011年三季度的9.1%,可以说,经济减速正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所付出的代价。
2012年强调要处理好稳增长与控通胀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速下滑要早于价格上涨率的下降,目前价格上涨率仍然较高,但在国际环境恶化的影响下,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开始加快,11月份经济先行指标PMI下降到50%的分界线之下,进一步强化了对于经济增速过快下降的担忧。比较悲观的人士甚至认为中国已经出现滞胀信号。
另一方面,使得把握经济增长与价格变化之间关系更加困难的因素还在于,目前经济学界有一种估计,现阶段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较之前有所下滑,如果这种估计是正确的,那么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准就可能发生变化,要进行适当的下调。关于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通胀的趋势,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会有所强化,需要适度提高我国对于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但这样的估计并没有得到经济学界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普遍认同,情况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
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
除了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之外,2012年国内价格形势的变化,还会受到美国、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政策的影响。如果美欧再次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际商品价格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上述情况下,如果关于经济增长与价格上涨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当,就可能会由于判断失误而影响政策选择。
笔者以为,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的较大不确定性,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胀关系时,需要保留一定的政策空间,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使之能够满足应对各种形势的需要。
从目前主要政策工具运用的情况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基调,进行适度的调整。鉴于世界经济下滑的可能性加大,我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可能性较大,为了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应该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出口,为此有必要适当下调国内消费税和企业税赋,降低乃至取消小微企业的营业税。汇率水平应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但应保持大体稳定。在货币政策方面,应该将前期为了抑制通胀而大幅度提高的准备金率,下调到较为正常的水平,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而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中国经济正在稳增长与控通胀上陷入两难。
微妙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价格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需要长期面对的一对关系。经济学理论对于两者关系的讨论,至少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首先用统计数据总结出了名义工资上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随后不久被两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改造,将名义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这样就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并将此曲线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后来,经济学家们又将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联系起来,这样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就逐渐清晰起来。
现在我们翻开流行的宏观经济学教程,都会有关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内容,它会告诉我们,降低通货膨胀率往往要以降低经济增长率为代价。尽管理论上两者的关系逐渐清晰,20世纪60年代在美欧国家将此曲线用来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也较为成功,但后来的情况更加复杂,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使得菲利普斯关系是否稳定受到了更大的质疑。
后来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之所以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通过产出缺口与价格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的。产出缺口就是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差额,价格变化率究竟是提高还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缺口所决定的。但由于潜在产出增长率是不稳定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会不稳定。
再者,研究发现,从经济增长的变化到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之间,存在一段时间滞后,而且滞后的时间长度也是不稳定的,这就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由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或者是时间滞后长度的差异,有时会出现经济增长率已经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甚至是负增长,但价格上涨率仍然较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滞胀。
宏观调控之难
中国多年来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进入本世纪以来的三次价格上涨来看,2004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短期高点,价格上涨加快的情况在2003年年末就开始显现,2003年年底中央出台抑制价格上涨的措施。受调控政策的影响,此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滑,在半年之后即2004年三季度,消费价格上涨率的峰值出现,此后开始逐步下降,经济增长与价格上涨率之间的滞后时间大约为半年左右。2007年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达到14.8%的高点,受当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此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滑,也是在半年之后的2008年一季度,消费价格上涨率的峰值开始出现,此后逐步下降。
同样,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7%左右,2009年一季度我国即开始出现价格总水平下降的情况。为了应对冲击,2008年年底我国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2009年二季度经济增速开始明显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危机后最高点,但与危机前情况不同的是,消费价格上涨率直到2011年二季度末才到达峰值,两者之间的滞后时间大约为一年半左右。
正是由于上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中央一直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2011年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我国价格上涨的势头已经初步得到遏制,同时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从2011年6月份的6.5%下降到11月份的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3月份的7.3%下降到11月份的2.7%,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很可能继续减轻。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呈现下滑趋势,经济增速从2010年一季度的12%持续下降到2011年三季度的9.1%,可以说,经济减速正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所付出的代价。
2012年强调要处理好稳增长与控通胀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速下滑要早于价格上涨率的下降,目前价格上涨率仍然较高,但在国际环境恶化的影响下,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开始加快,11月份经济先行指标PMI下降到50%的分界线之下,进一步强化了对于经济增速过快下降的担忧。比较悲观的人士甚至认为中国已经出现滞胀信号。
另一方面,使得把握经济增长与价格变化之间关系更加困难的因素还在于,目前经济学界有一种估计,现阶段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较之前有所下滑,如果这种估计是正确的,那么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准就可能发生变化,要进行适当的下调。关于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通胀的趋势,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会有所强化,需要适度提高我国对于通货膨胀的容忍度。但这样的估计并没有得到经济学界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普遍认同,情况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
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
除了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之外,2012年国内价格形势的变化,还会受到美国、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政策的影响。如果美欧再次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际商品价格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上述情况下,如果关于经济增长与价格上涨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当,就可能会由于判断失误而影响政策选择。
笔者以为,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的较大不确定性,在处理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胀关系时,需要保留一定的政策空间,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使之能够满足应对各种形势的需要。
从目前主要政策工具运用的情况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基调,进行适度的调整。鉴于世界经济下滑的可能性加大,我国出口增速下降的可能性较大,为了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应该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出口,为此有必要适当下调国内消费税和企业税赋,降低乃至取消小微企业的营业税。汇率水平应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但应保持大体稳定。在货币政策方面,应该将前期为了抑制通胀而大幅度提高的准备金率,下调到较为正常的水平,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