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帅”和“白富美”,是你的择偶标准吗?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加入了“外貌协会”的队伍当中。
  长得帅是“男神”,长得美是“女神”。
  所谓“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
  身材、财富、相貌上完美无缺的男人是“高富帅”;皮肤白皙、
  家境富有、相貌出众的女人是“白富美”。
  对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你择偶时看重什么呢?
  人们总是欣赏和追求美的事物,走在路上时也会留意长相出众的异性。
  “高富帅”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白富美”引得众多男性追捧,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也有的人,担心将来有一天伴侣会因为自己外貌变丑而离开自己,所以花费大量时间和钱财在美容美体上。
  所以,我们不免会产生疑问:是否现在人们都普遍将“白富美”“高富帅”作为自己的择偶标准?人们具有的内在品质是否已经被忽视?这些标准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你择偶时看重的是什么呢?

读者留言


  @Meditation WP
  在人们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更容易被外貌所吸引,尤其是那些在身材外貌上面突出的人,但是接触下来才会了解到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我觉得个人的内在品质还是很重要的,并没有被忽视。
  在择偶上面,我感觉我更加看重的是相似的性格,還有共同的爱好,这样两个人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当然,每个年龄段想要的东西都不一样。
  @孙鹏
  个人的择偶标准其实很简单:只要在一起相处是舒服的就可以,所以我最后找了一位性格合得来的伴侣。
  当然,大多数人其实都会说:我也是想找一个让我感觉舒服的人而已。
  首先,每个人对于“舒服”的定义不同,有些人和性格匹配的人在一起是舒服的,有些人和“高富帅”或“白富美”在一起是舒服的;或者还可以再解构,有些人和钱在一起是舒服的,有些人和“帅”或“美”在一起是舒服的。
  其次,就算有些人是与钱或“帅”“美”在一起才能舒服,舒服还可以看是指向内还是指向外的。比如说钱,有些人是暗爽,有些人则要“炫”,为什么呢?寻求认同呗。
  所以说,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择偶标准是“高富帅”或“白富美”?
  原因一
  用阿德勒的话说,还是有些自卑,需要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另一半得到社会认可。
  原因二
  社会有些浮躁气,看看现在一些理财广告就知道了,不愿脚踏实地,想要一步登天,所以拿婚姻作投资。
  原因三
  中国离婚成本太高,婚姻试错成本太高,不敢儿戏,所以很多人非理性提高自己的要求,这个也和社会有关。
  就写这么多吧,要不刹不住了。
  @Frederick
  男性的资源匹配女性的美貌。至少至今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桑代克的猫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男人首选美丽年轻态的女人,繁殖能力强,因为可以把他的基因传承下去,男人是比较看重后代的,男人不孕不育,不会离婚,但要是女人不孕不育,一般离婚。女人首选有钱的再选帅的,因为雄厚的经济可以为她养育后代提供保证。在培育下一代的过程中,女人投入的时间精力是比较多的,如果经济好,就可以减少精力的投入,减少担忧和顾虑。
  @不换昵称了
  相对于外表,我更在意—平和稳定的情绪,积极乐观的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思考的韧劲儿。人在“江湖”,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难题,仅靠“高富帅”和“白富美”是无法应对的。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分裂的,更不是对立的。总有人内外兼修,秀外慧中,自然是极好的。若不可兼得,外貌不是第一位。

小编观点


  喜欢“高富帅”和“白富美”,代表着年轻人向往理想的婚姻,这无可厚非,但是当前确实有部分年轻人的婚恋观出了问题,他们追求高、白,是好面子和攀比心理在作祟,而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去谈恋爱。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迎合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或期望,去寻找伴侣。
  在择偶时,如果我们心里没有清楚的自我认知,只注重外在条件,或者为了面子和别人的眼光,忽略自己心理层面的需求,是无法离幸福更进一步的。
  选择伴侣,就好比去市场买菜,你要先想好自己想吃什么菜,才会更有效率。第一,你要问自己,我想组建怎样的家庭?第二,和什么样的伴侣在一起能组建这样的家庭?第三,我找的伴侣,是否需要与父母的想法契合?还是我可以完全自主?通过以上多角度认知,为自己的理想伴侣找到定位。当然,当你举着清单去“挑菜”时,也可能会遇到超乎清单之外,更好、更特别的“食材”。
  总而言之,想找到perfect match,一切都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其他文献
见信好!  我设想正在阅读的你,此刻是忧虑、迷茫和无助的。或许你的家里正有一位青少年经历着抑郁,或许你正在怀疑他/她是否抑郁。无论是哪一种,我想你都是着急的,毕竟身为父母,常念子女。“抑郁是怎么一回事儿?抑郁了要怎么办?孩子抑郁了,我能做些什么呢?”这些便是这封信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抑郁”这个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全球有大约3.
期刊
近日,一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引爆网络,“名媛”们“40个人拼团一间宝格丽酒店的房间,只为了每人能穿一下浴袍自拍”;“100人拼团租一辆法拉利,也是为了能自拍发个朋友圈”;“2人拼购一件二手的丝袜,只是因为它是名牌Gucci”。  这件事让许多人感慨良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拼不到的。成为“名媛”,你只是差了一个微信二维码的邀请。  表面上光鲜亮丽的生活,全
期刊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做了一个实验,要求两组被试者分别完成20项简单的工作,对其中一组施加一些干扰,阻碍被试者顺利完成工作,而对另外一组不施加任何干扰,让其顺利完成工作。实验中,虽然所有的被试者在接受任务时都会呈现紧张状态,但第二组人员在顺利完成工作后,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第一组人员紧张状态则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仍然被那些未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除。这种因为压力所致的心理紧张状
期刊
父母带9岁的小明来到心理咨询室,反映小明在学校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顶撞老师,和同学们发生冲突,班里谁文具被抢了或被弄坏了,大家都会认为是小明做的。小明在家里也很不听话,特别容易生气,不愿意写家庭作业,父母稍微训斥,小明就会对父母大喊大叫,有时甚至拳脚相向,还常扬言“报复”。父母起初以为这只是小孩子的叛逆,但现在已经到了难以管教、无法控制的地步,无奈又无助的他们问咨询师: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动症,还是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