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深山沟里的夜晚,总是显得比往常更加寂静,远处山梁上一束灯光,打破了周边的寂静,蜿蜒穿梭于山间——缓缓驶进。
杨成因为藜麦收购的事情,最近总是到深夜,才驱车沿着公路两旁玉带般的太阳能路灯,返回村委会宿舍。
2019年1月,这位来自中国石化80后的小伙子,二次踏上扶贫工作,来到了甘肃省东乡县布楞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说实话,刚到村上的时候,脚下走的石化惠民路,喝的是石化通的自来水,学校等公共设施,到处都是石化元素,当时我内心自豪感爆棚”。
东乡族自治县,曾经常被3句话所描述“大山开会的地方”“地球裸露的肋骨”“渴死麻雀摔死蛇的地方”,而布楞沟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2012年贫困发生率高达96%,人均纯收入1216元。
自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乡布楞沟村视察及慰问贫困群众后,中国石化便承担了中央定点帮扶东乡县的任务,7年多过去了,布楞沟村不仅实现了当时总书记的“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3句嘱托,更帮助东乡县实施完成教育、医疗、生态、人居、产业等多方面脱贫攻坚的重要项目工程。截至2019年底,布楞沟村贫困发生率低于1%,人均纯收入7218元。
东乡藜的诞生
藜麦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兴盛于古印加文明,被称为“粮食之母”。据中国农科院专家考证,除安第斯山脉之外,甘肃中西部是国内最适宜种植藜麦的区域。
这种作物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富含人类所需的各类营养,更具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9种矿物质、13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高达16%~22%,品质与奶粉及牛肉相当。
藜麦作为中国石化产业帮扶的一种新型农作物,在3年时间里,不仅打破了东乡老百姓传统农业结构的种植习惯,更成为一把助力脱贫攻坚,让贫困老百姓增收摘帽的利器。
“其实藜麦产业的推广,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连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听说,更别说是老乡们了。”这是杨成回想起来经常说的一句话,最尴尬的是,藜麦生长初期和东乡本地一种叫作“灰条”的杂草几乎一模一样。
“一种喂给牲口吃的杂草,还能卖高价钱?”高山乡洒勒村村民马西拉在2019年种了3亩多,最开始的时候,经常和杨成说这句话,甚至还说:“你是布楞沟村的第一书记,不是我们村的,为什么要听你的,万一藜麦长不出来,卖不了,我们找谁去,还不如出去打工。”
越是关键时候越要咬紧牙关,为解决老百姓的困惑和担忧,中国石化东乡帮扶工作组,联合甘肃省农科院,把最具权威的专家请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还多次举办培训,不同时期不同方式,从田间管理到心理辅导,农科院的专家和工作组成员,几乎跑遍了21个村的田间地头,并且建立了互动机制,针对种植、科普、除草、施肥、虫害等田间管理技能,实现了长期指导和重点监测。省农科院的专家黄杰说:“我现在比东乡人还熟悉布楞沟流域种植藜麦的地形和村落”。
藜麦丰收之后
2019年9月底,中国石化成功在大树乡乔鲁村举办了东乡县藜麦收镰仪式。正如马西拉所担心的,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谁来收、多少钱收的问题,4000亩的藜麦,6个乡镇21个村,对于第一年大规模种植藜麦的东乡,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这个问题同样抛给了中国石化。
帮扶小组的成员们在初冬时节,奔波于各村种植户家中,了解产量质量情况,“谁来收,多少钱收,怎么收”的问题迟迟未定,北京总部与东乡县委、县政府的讨论与定夺,可以说是几经周折。
钱有作为中国石化定点帮扶青海泽库县的挂职干部,于2019年7月完成3年挂职任务返京,10月便作为中国石化藜麦收购工作总负责人,再次领命奔赴东乡。
他开玩笑说:“和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刚同甘共苦后,又来到黄土高原与东乡族百姓一起发家致富。”
很难想象刚离开家3年时光返回,3个月后又再次披挂上阵。记者采访问他:“到底是什么支持着你去完成这项工作?”钱有回答很简单:“党员的职责和信仰,祖国和老百姓需要,家里有爱人和父母照顾,我就甩开膀子干。”
20多天的日日夜夜,钱有与工作组成员,以及中国石化甘肃石油一起,完成了从收购农户调查、清筛设备勘察、存放粮库考察,到测算收购成本和时间、制定收购方案、考察加工工厂、测量运输距离等准备工作,最终在10月底启动藜麦收购工作,中国石化与东乡县委、县政府及种植户们一起,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完成了262吨、552万元的收购任务。
马西拉拿着卖藜麦的收据,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个东西,一斤能卖10元,就算以后5元钱卖,我们老百姓也愿意种啊。”
杨成在藜麦收购现场一干就是20多天,他清楚地记得,11月的东乡,气温已经非常低,一位年近65岁的老奶奶看见自己的藜麦卖了12000多元钱的时候,非常开心和激动。她用东乡语说:“我种了一辈子土豆,從来没有见到超过10000元的收入。” 其实在东乡,传统农作物就是土豆、玉米和小麦,这些农作物主要被老百姓用作自食和喂牲口,很多情况下只能卖掉一半,到底能有多少收入,他们几乎没有计算过。
如今藜麦的引进,打破了他们的传统观念,藜麦种植附加值高,收入高,产量相对稳定,而且与原有作物实行倒茬种植,不仅能让土壤墒情得到修复,收入还能有所增加,所以后来大伙都称杨成为“藜麦书记”。
种植、务工促增收
藜麦熟了,石化收了,老乡乐了,可东乡工作组却还在为藜麦加工厂的建成忙碌着。
2018年5月,张文涛被中国石化派往东乡族自治县挂职副县长,为实现藜麦从种植、收购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他没少操心,作为锁南镇马场村扶贫车间——藜麦加工厂建设的负责人,从可研、选址、设备招标到成立集体所有制公司,建立健全带贫机制,每一道加工工序,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廠长妥正方说:“现在我们厂的藜麦加工设备,在国内来说都是领先的,能够把我们东乡老百姓自己种植的藜麦,加工成产品,再流通到市场销售,我是信心十足。”
2020年4月,扶贫车间正式投产,马场村19名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他们不仅学习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的技术,还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为主的观念,不仅自家种植的藜麦增加了收入,而且务工还有了二次收入。
如今,东乡藜麦正在完成它的完美蝶变,加工好的成品,通过中国石化全国2.7万座加油站及石化员工,走向全国各地,杨成放在布楞沟巾帼孵化创业园的藜麦产品,供不应求,经常被来布楞沟观光旅游的游客们抢购一空。
2020年,中国石化在东乡种植藜麦突破10000亩,预计产量达到1800吨。未来5年时间,东乡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藜麦达5万亩,配套建设藜麦深加工基地(万吨级规模),通过市场化转变,进行加工处理后生产藜麦饼干、藜麦能量棒、藜麦(粥)饮料等产品,继续依托科研机构技术力量,更新优势品种,提高藜麦种植亩产收益。
一棵藜麦,道出了扶贫人的热情和情怀;一棵藜麦,展现了央企的担当和责任;一棵藜麦,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和收益;一棵藜麦,坚定了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如同“东乡藜”这个品牌一样,里面融入了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情怀,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期待。
三人组一如既往地奔波于藜麦的田间地头,东乡百姓对藜麦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浓,感恩奋进奔小康的信心也越变越坚定,在摸索出以“输血”转变为“造血”经验的艰辛历程中,中国石化那支带不走的“魔幻森林三人组”,将会一直在东乡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
杨成因为藜麦收购的事情,最近总是到深夜,才驱车沿着公路两旁玉带般的太阳能路灯,返回村委会宿舍。
2019年1月,这位来自中国石化80后的小伙子,二次踏上扶贫工作,来到了甘肃省东乡县布楞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说实话,刚到村上的时候,脚下走的石化惠民路,喝的是石化通的自来水,学校等公共设施,到处都是石化元素,当时我内心自豪感爆棚”。
东乡族自治县,曾经常被3句话所描述“大山开会的地方”“地球裸露的肋骨”“渴死麻雀摔死蛇的地方”,而布楞沟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2012年贫困发生率高达96%,人均纯收入1216元。
自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乡布楞沟村视察及慰问贫困群众后,中国石化便承担了中央定点帮扶东乡县的任务,7年多过去了,布楞沟村不仅实现了当时总书记的“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3句嘱托,更帮助东乡县实施完成教育、医疗、生态、人居、产业等多方面脱贫攻坚的重要项目工程。截至2019年底,布楞沟村贫困发生率低于1%,人均纯收入7218元。
东乡藜的诞生
藜麦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兴盛于古印加文明,被称为“粮食之母”。据中国农科院专家考证,除安第斯山脉之外,甘肃中西部是国内最适宜种植藜麦的区域。
这种作物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富含人类所需的各类营养,更具有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9种矿物质、13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高达16%~22%,品质与奶粉及牛肉相当。
藜麦作为中国石化产业帮扶的一种新型农作物,在3年时间里,不仅打破了东乡老百姓传统农业结构的种植习惯,更成为一把助力脱贫攻坚,让贫困老百姓增收摘帽的利器。
“其实藜麦产业的推广,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连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听说,更别说是老乡们了。”这是杨成回想起来经常说的一句话,最尴尬的是,藜麦生长初期和东乡本地一种叫作“灰条”的杂草几乎一模一样。
“一种喂给牲口吃的杂草,还能卖高价钱?”高山乡洒勒村村民马西拉在2019年种了3亩多,最开始的时候,经常和杨成说这句话,甚至还说:“你是布楞沟村的第一书记,不是我们村的,为什么要听你的,万一藜麦长不出来,卖不了,我们找谁去,还不如出去打工。”
越是关键时候越要咬紧牙关,为解决老百姓的困惑和担忧,中国石化东乡帮扶工作组,联合甘肃省农科院,把最具权威的专家请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还多次举办培训,不同时期不同方式,从田间管理到心理辅导,农科院的专家和工作组成员,几乎跑遍了21个村的田间地头,并且建立了互动机制,针对种植、科普、除草、施肥、虫害等田间管理技能,实现了长期指导和重点监测。省农科院的专家黄杰说:“我现在比东乡人还熟悉布楞沟流域种植藜麦的地形和村落”。
藜麦丰收之后
2019年9月底,中国石化成功在大树乡乔鲁村举办了东乡县藜麦收镰仪式。正如马西拉所担心的,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谁来收、多少钱收的问题,4000亩的藜麦,6个乡镇21个村,对于第一年大规模种植藜麦的东乡,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这个问题同样抛给了中国石化。
帮扶小组的成员们在初冬时节,奔波于各村种植户家中,了解产量质量情况,“谁来收,多少钱收,怎么收”的问题迟迟未定,北京总部与东乡县委、县政府的讨论与定夺,可以说是几经周折。
钱有作为中国石化定点帮扶青海泽库县的挂职干部,于2019年7月完成3年挂职任务返京,10月便作为中国石化藜麦收购工作总负责人,再次领命奔赴东乡。
他开玩笑说:“和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刚同甘共苦后,又来到黄土高原与东乡族百姓一起发家致富。”
很难想象刚离开家3年时光返回,3个月后又再次披挂上阵。记者采访问他:“到底是什么支持着你去完成这项工作?”钱有回答很简单:“党员的职责和信仰,祖国和老百姓需要,家里有爱人和父母照顾,我就甩开膀子干。”
20多天的日日夜夜,钱有与工作组成员,以及中国石化甘肃石油一起,完成了从收购农户调查、清筛设备勘察、存放粮库考察,到测算收购成本和时间、制定收购方案、考察加工工厂、测量运输距离等准备工作,最终在10月底启动藜麦收购工作,中国石化与东乡县委、县政府及种植户们一起,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完成了262吨、552万元的收购任务。
马西拉拿着卖藜麦的收据,高兴地说:“没想到这个东西,一斤能卖10元,就算以后5元钱卖,我们老百姓也愿意种啊。”
杨成在藜麦收购现场一干就是20多天,他清楚地记得,11月的东乡,气温已经非常低,一位年近65岁的老奶奶看见自己的藜麦卖了12000多元钱的时候,非常开心和激动。她用东乡语说:“我种了一辈子土豆,從来没有见到超过10000元的收入。” 其实在东乡,传统农作物就是土豆、玉米和小麦,这些农作物主要被老百姓用作自食和喂牲口,很多情况下只能卖掉一半,到底能有多少收入,他们几乎没有计算过。
如今藜麦的引进,打破了他们的传统观念,藜麦种植附加值高,收入高,产量相对稳定,而且与原有作物实行倒茬种植,不仅能让土壤墒情得到修复,收入还能有所增加,所以后来大伙都称杨成为“藜麦书记”。
种植、务工促增收
藜麦熟了,石化收了,老乡乐了,可东乡工作组却还在为藜麦加工厂的建成忙碌着。
2018年5月,张文涛被中国石化派往东乡族自治县挂职副县长,为实现藜麦从种植、收购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他没少操心,作为锁南镇马场村扶贫车间——藜麦加工厂建设的负责人,从可研、选址、设备招标到成立集体所有制公司,建立健全带贫机制,每一道加工工序,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廠长妥正方说:“现在我们厂的藜麦加工设备,在国内来说都是领先的,能够把我们东乡老百姓自己种植的藜麦,加工成产品,再流通到市场销售,我是信心十足。”
2020年4月,扶贫车间正式投产,马场村19名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他们不仅学习到了工业自动化生产的技术,还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为主的观念,不仅自家种植的藜麦增加了收入,而且务工还有了二次收入。
如今,东乡藜麦正在完成它的完美蝶变,加工好的成品,通过中国石化全国2.7万座加油站及石化员工,走向全国各地,杨成放在布楞沟巾帼孵化创业园的藜麦产品,供不应求,经常被来布楞沟观光旅游的游客们抢购一空。
2020年,中国石化在东乡种植藜麦突破10000亩,预计产量达到1800吨。未来5年时间,东乡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藜麦达5万亩,配套建设藜麦深加工基地(万吨级规模),通过市场化转变,进行加工处理后生产藜麦饼干、藜麦能量棒、藜麦(粥)饮料等产品,继续依托科研机构技术力量,更新优势品种,提高藜麦种植亩产收益。
一棵藜麦,道出了扶贫人的热情和情怀;一棵藜麦,展现了央企的担当和责任;一棵藜麦,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和收益;一棵藜麦,坚定了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如同“东乡藜”这个品牌一样,里面融入了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情怀,更多的责任,更多的期待。
三人组一如既往地奔波于藜麦的田间地头,东乡百姓对藜麦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浓,感恩奋进奔小康的信心也越变越坚定,在摸索出以“输血”转变为“造血”经验的艰辛历程中,中国石化那支带不走的“魔幻森林三人组”,将会一直在东乡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