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至今,高层建筑一直正处在新古典、新技派、生态观、解构主义等多元并存的发展时期,各式各样的新老建筑被安放在城市里,特别是在大城市中心地段,寸金寸土的有限资源被越来越多的高层、超高层占据……如果说建造高层的原本目的是出于使用者的要求,诸如人口急剧增长,物质资源有限,那么发展到了今天,它的意义的赋予又是什么呢?
1谁是城市真正的主人
高层综合建筑是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和用地紧张的必然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更新的面貌,形成城市社会活动中心,把城市中分散的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社会生活空间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部分满足了城市空间的发展弹性与生长的需要,使城市变得相对完整、紧凑。这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位置一般都较重要,体量规模也都较大,造型也较多样,富有特点,所以,它在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城市整体形象影响巨大。那么使用者又是怎么看这场竞赛的呢?
1)城市病。人口高度密集,空气极度恶化,各种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成几何级数递增,一旦发生什么有害气体泄漏,连逃跑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恐怖袭击了。人也是有生态群落的,人们不难发现,现代都市,其中心每每成为犯罪群集的中心。西方不少大城市,难民、穷人住的是市中心,一入夜市民便防不胜防,中产阶级与富人都住到郊外、住进山上了。如何有效遏制犯罪,这也是城市建筑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城市建筑,应该服从城市生态的要求,其功能布局,要有全面的、细微的考虑。城市规划的最后落脚点还是得回到生态上。不要重蹈人家自然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的覆辙,从而让“城市病”病入膏肓而悔之晚矣。
2)尺度。高层建筑要求同一主楼与主楼之间距离不小于13m,群房与群房之间至少要有6m间距,这是因为每天要有一个小时以上的日照要求。但是作为高层住宅的开发商们考虑的却是如何在有限的地域里建造最大容积率的建筑。提高容积率是高层建筑优于其他建筑的一大优势,但是提高容积率,却不注重其尺度比例关系,我认为,这就跟中国5,60年代曾一度盛行的浮夸风问题没两样。城市居民走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中央,在夹缝中游走——“渺小”,这也许能激发某些人的斗志,但是“石屎森林”——人们为什么又给又这些高层建筑围成的环境一种这样的称呼呢?
人不仅是一种自然生物,还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活动是一般人们都必须进行的,在低层建筑小区,我们看到,由于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30m,人们更乐意走下楼,聚集到低层的广场或是绿化地带进行交流,邻里间的熟悉度加强,安全感也就随之而产生。在城市的中心,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高层住宅区的存在,正如上述的发展商的喜好,许多住宅主楼之间由于相隔没达到要求,于是连廊出现解决了一场官司。连廊将两栋或是几栋的高层住宅形成一片整体,这让我不由想起了过去上海法租界的连排住宅。
走在庞然大物之间,城市的主人——城市居民已不能再渺小了,这值得引起反思:高层住宅到底是解决了人口增多的问题,还是造成了使用者的地位下降呢?如果尺度不合理的高层建筑每天都在生成,那么我们学习这门课程就不能只是弄好高层自身的建造,作为一名未来的建筑师,要以全面的观点考虑问题。
3)景观。由于尺度的问题,加上高层建筑的数目不断增长,城市原有的天际线每天都在改变。说不定哪天一早起来,我会惊奇地发现:这栋高楼是从哪冒出来的?
天际线会成为城市标志,高层建筑构成各种形象并深刻印入人们心中,甚至人们已经把天际线看做所在城市的,有时还能反映城市人的生活方式。高层建筑是近代高科技的产物,城市中的旧建筑大多是低矮的,与高层建筑的高耸大气不同,但是作为一种为人接受的形式,它将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存在。高层建筑在其之后形成,必须考虑旧建筑周边的景观问题。高度的控制,外立面的处理(样式、色彩、材质),对城市天际的影响都要被推敲。
城市之中的建筑容积率一高再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在恶化,在高层建筑林立的拥挤环境中,遮天避日的摩天大楼将使人们再也无法享受头顶无限蓝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阳光很难照进的过于人工化的冷漠空间之中,城市人难道就不需要“阳光、空间和绿化”么?在很多大城市中,城市的“厚度”越来越大,除了景观问题,还有类似城市小气候,城市地基的问题存在。
2高层建筑——有机体,单一体?
高层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自身的功能配置自成体系。一栋综合性强的高层建筑,人们在里面居住使用甚至可以“足不出户”,生态建筑可以将景观请进室内,大型高层群房里商业设施完善,生活给排水设施也能够通过市政管道解决……当我们的设计师朋友们沾沾自喜的时候,城市的真正主人——城市居民却不一定给予青睐。这让我们对问题再思考,从使用者的需要出发进行创作。城市居民并不很在乎所处的高层建筑的高度排在世界的第几位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这栋大楼好不好用,耐不耐看,有不有趣。人的行为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偶尔走动换换环境,另外,为人们营造聚会停留的空间很
重要。
高层建筑设计不能够停留在独立的自身完善的概念上,必须要当成广义的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高层综合建筑是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和用地紧张的必然产物。它集中体现了成市更新的面貌,形成城市社会活动中心,把城市中分散的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社会生活空间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部分满足了城市空间的发展弹性与生长的需要,使城市变得相对完整、紧凑。这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位置一般都较重要,体量规模也都较大,造型也较多样,富有特点,所以,它在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城市整体形象影响巨大。
所以说,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不能只是单一体,而是和周边环境形成一给系统。处于风流场中的高层建筑,由于风速、风向和周围气流的变化,各个面都受到不同的压力,使高层建筑产生一定的运动,产生缓慢的偏移和围绕偏移位置的振动。这种振动能使主体结构开裂,围护结构遭到损坏,还使得居住者和工作者感到不适。风除对高层建筑本身产生影响以外,还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高层建筑周围的地面风流,除影响到附近的低层建筑外,还会给附近的行人造成不舒适,使大楼出入口处产生强大风流。因此在进行高层办公综合建筑的设计时,应对建筑的高度及其周围建筑的关系,有全面的考虑。高层建筑本身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特有噪声,如电梯、空调机组和冷却塔等工作时发出的声音。要消除这种噪声和声源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改善幕墙构造,采用多层不共振玻璃,加强窗户密闭性,提高围护结构隔声性能,简化建筑外形等途径来解决。 另外还有城市环境噪声的影响,包括城市交通噪声和人们的生活噪声。尤其在市中心街道两边密集排列高层建筑的地区,噪声由于高耸摩天楼的阻挡而不易迅速消失,还常常由于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及铝板等金属外装饰材料对声音的大量反射形成回声。
诸如此类的事项说明,高层建筑一旦从设计师的图纸中走出,放在城市中心,就要结合周边的环境调整,在做高层设计时,这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谁是城市真正的主人
高层综合建筑是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和用地紧张的必然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更新的面貌,形成城市社会活动中心,把城市中分散的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社会生活空间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部分满足了城市空间的发展弹性与生长的需要,使城市变得相对完整、紧凑。这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位置一般都较重要,体量规模也都较大,造型也较多样,富有特点,所以,它在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城市整体形象影响巨大。那么使用者又是怎么看这场竞赛的呢?
1)城市病。人口高度密集,空气极度恶化,各种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成几何级数递增,一旦发生什么有害气体泄漏,连逃跑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恐怖袭击了。人也是有生态群落的,人们不难发现,现代都市,其中心每每成为犯罪群集的中心。西方不少大城市,难民、穷人住的是市中心,一入夜市民便防不胜防,中产阶级与富人都住到郊外、住进山上了。如何有效遏制犯罪,这也是城市建筑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城市建筑,应该服从城市生态的要求,其功能布局,要有全面的、细微的考虑。城市规划的最后落脚点还是得回到生态上。不要重蹈人家自然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的覆辙,从而让“城市病”病入膏肓而悔之晚矣。
2)尺度。高层建筑要求同一主楼与主楼之间距离不小于13m,群房与群房之间至少要有6m间距,这是因为每天要有一个小时以上的日照要求。但是作为高层住宅的开发商们考虑的却是如何在有限的地域里建造最大容积率的建筑。提高容积率是高层建筑优于其他建筑的一大优势,但是提高容积率,却不注重其尺度比例关系,我认为,这就跟中国5,60年代曾一度盛行的浮夸风问题没两样。城市居民走在高楼耸立的城市中央,在夹缝中游走——“渺小”,这也许能激发某些人的斗志,但是“石屎森林”——人们为什么又给又这些高层建筑围成的环境一种这样的称呼呢?
人不仅是一种自然生物,还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活动是一般人们都必须进行的,在低层建筑小区,我们看到,由于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30m,人们更乐意走下楼,聚集到低层的广场或是绿化地带进行交流,邻里间的熟悉度加强,安全感也就随之而产生。在城市的中心,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高层住宅区的存在,正如上述的发展商的喜好,许多住宅主楼之间由于相隔没达到要求,于是连廊出现解决了一场官司。连廊将两栋或是几栋的高层住宅形成一片整体,这让我不由想起了过去上海法租界的连排住宅。
走在庞然大物之间,城市的主人——城市居民已不能再渺小了,这值得引起反思:高层住宅到底是解决了人口增多的问题,还是造成了使用者的地位下降呢?如果尺度不合理的高层建筑每天都在生成,那么我们学习这门课程就不能只是弄好高层自身的建造,作为一名未来的建筑师,要以全面的观点考虑问题。
3)景观。由于尺度的问题,加上高层建筑的数目不断增长,城市原有的天际线每天都在改变。说不定哪天一早起来,我会惊奇地发现:这栋高楼是从哪冒出来的?
天际线会成为城市标志,高层建筑构成各种形象并深刻印入人们心中,甚至人们已经把天际线看做所在城市的,有时还能反映城市人的生活方式。高层建筑是近代高科技的产物,城市中的旧建筑大多是低矮的,与高层建筑的高耸大气不同,但是作为一种为人接受的形式,它将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存在。高层建筑在其之后形成,必须考虑旧建筑周边的景观问题。高度的控制,外立面的处理(样式、色彩、材质),对城市天际的影响都要被推敲。
城市之中的建筑容积率一高再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在恶化,在高层建筑林立的拥挤环境中,遮天避日的摩天大楼将使人们再也无法享受头顶无限蓝天给人们带来的愉悦,阳光很难照进的过于人工化的冷漠空间之中,城市人难道就不需要“阳光、空间和绿化”么?在很多大城市中,城市的“厚度”越来越大,除了景观问题,还有类似城市小气候,城市地基的问题存在。
2高层建筑——有机体,单一体?
高层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自身的功能配置自成体系。一栋综合性强的高层建筑,人们在里面居住使用甚至可以“足不出户”,生态建筑可以将景观请进室内,大型高层群房里商业设施完善,生活给排水设施也能够通过市政管道解决……当我们的设计师朋友们沾沾自喜的时候,城市的真正主人——城市居民却不一定给予青睐。这让我们对问题再思考,从使用者的需要出发进行创作。城市居民并不很在乎所处的高层建筑的高度排在世界的第几位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这栋大楼好不好用,耐不耐看,有不有趣。人的行为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偶尔走动换换环境,另外,为人们营造聚会停留的空间很
重要。
高层建筑设计不能够停留在独立的自身完善的概念上,必须要当成广义的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高层综合建筑是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和用地紧张的必然产物。它集中体现了成市更新的面貌,形成城市社会活动中心,把城市中分散的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社会生活空间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建筑空间的协同作用,部分满足了城市空间的发展弹性与生长的需要,使城市变得相对完整、紧凑。这对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减少交通负荷,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其位置一般都较重要,体量规模也都较大,造型也较多样,富有特点,所以,它在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城市整体形象影响巨大。
所以说,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不能只是单一体,而是和周边环境形成一给系统。处于风流场中的高层建筑,由于风速、风向和周围气流的变化,各个面都受到不同的压力,使高层建筑产生一定的运动,产生缓慢的偏移和围绕偏移位置的振动。这种振动能使主体结构开裂,围护结构遭到损坏,还使得居住者和工作者感到不适。风除对高层建筑本身产生影响以外,还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高层建筑周围的地面风流,除影响到附近的低层建筑外,还会给附近的行人造成不舒适,使大楼出入口处产生强大风流。因此在进行高层办公综合建筑的设计时,应对建筑的高度及其周围建筑的关系,有全面的考虑。高层建筑本身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特有噪声,如电梯、空调机组和冷却塔等工作时发出的声音。要消除这种噪声和声源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改善幕墙构造,采用多层不共振玻璃,加强窗户密闭性,提高围护结构隔声性能,简化建筑外形等途径来解决。 另外还有城市环境噪声的影响,包括城市交通噪声和人们的生活噪声。尤其在市中心街道两边密集排列高层建筑的地区,噪声由于高耸摩天楼的阻挡而不易迅速消失,还常常由于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及铝板等金属外装饰材料对声音的大量反射形成回声。
诸如此类的事项说明,高层建筑一旦从设计师的图纸中走出,放在城市中心,就要结合周边的环境调整,在做高层设计时,这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