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于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视,艺术类教育已经逐渐的深入了中小学乃至一些高校的课堂。本文将通过举例,浅谈目前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一些问题和设想解决方案,希望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课程;中小学;素质教育;评级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音乐艺术课程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院校的必修科目[1]。它需要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课本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艺术感观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独立解决前沿的艺术类问题,达到学习艺术的理想实践状态。
音乐艺术课程大约起源于100年前[2],它发展为人文教育和兴趣教育。它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业技能教育。虽然目前,我国对于艺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其他学科,但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对于具体应用及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十分难度的。
笔者目前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音乐类综合性高中,202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3]。学校也曾获得过上海市社区教育先进单位、上海优秀学生社团等诸多称号。笔者将以此学校为研究样本开展研究。
二、艺术课程对于中小学实际应用的价值以及实际运用中的不足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目前所推行的为《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版)》[4]。方案中所提出,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的艺术类(此指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课程平均每学年为430课时。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的艺术类(此指音乐课程、美术课程及艺术课程)课程、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的艺术课程如表2-1所示。
从表中可知,小学阶段的艺术类课程占比最大,学龄阶段与艺术类课程的比重极其容易在高强度的协同压迫下形成十分微妙的正相关协同效应。但是通过笔者对100名中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分析后,得到了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典型特征结果。请见表2-2.
通过表2-2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学校内有老师占过艺术类课程。排除初三、高三等特殊升学年级来看,我们发现,两个年级的p=0.717。不难得到,随着年级的增加,被占过艺术类课程的概率呈斜线增加。这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将会遇到一个十分强大的壁垒。
另外,笔者还调查了这100名来自上海市5个中小学的学生的音乐类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情况。结果显示,有81.5%的学生选择了我校已开展了音乐类拓展性课程。笔者认为,开展音乐类拓展性课程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可以去学习更多书本外的知识,更重要的也是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艺术人文素养,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小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影响之下,开展艺术类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在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趋势之下增加结果导向,为所有科目的学习赋能,采用多渠道全方位成为了所有文化科目学习的底层逻辑和传播链路。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艺术这条道路。一方面,是为之后的职业发展考虑增添一条全新的闭环道路。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标平台化标准,提升自我价值。
三、艺术类课程在中小学中的问题所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艺术类课程在中小学中的问题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类课程在目前中小学中已经广泛开展[5],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课时要求并不能滿足需求。
2.艺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知识面不够完善,教学效率低下。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国家目前已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6],希望可以在课程改革中为艺术类课程赋予更多的课时安排,为艺术类课程的课本增加更多的新鲜的潮流的知识,例如:当今流行的歌曲、更多不同类型的小众歌曲、音乐剧、舞蹈等。
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有艺术类课程的课时安排之下,添加更多的艺术类课程。例如:艺术类拓展课程、音乐工程课程等。对于上课方式,可以适时按需求添加多媒体设备,增强课程融合,加速课程推进改革,使学生可以更加感受到艺术课程的魅力所在。
四、总结与反思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量的具有重复性的精准良好的结果表明:对于音乐教育,对于艺术类课程,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各种方法增加了艺术类课程的比重,强调了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与权威性。对于教材,我们认为,可以引入更多的新兴元素在其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艺术,读懂艺术,让艺术不再枯燥,让艺术不再仅限于纸质书本上。虽然此次研究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笔者在能力、经费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只覆盖了一百名相同城市的调查对象。若通过选择其他城市,其他学校等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可能就会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如能扩大调查的范围和样本数量,例如对采用不同教材的其他城市的学生也开展类似研究并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应当会更有说服力。
我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进音乐教育的行业中来,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为音乐、艺术、人文教育所倾斜,且这一领域仍然需要在未来投入大量的工作以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煦. 浅谈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认识[J]. 艺术教育, 2008, 000(002):35-35.
[2]彭锋.从北京大学看中国现代艺术教育起源与问题[J].艺术教育,2016(12):45-46.
[3]范以纲.高中特色多样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探索——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0(11):21-23.
[4]柯晨.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试行稿出版[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5(03):32.
[5]腾守尧.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人民教育, 2001(9):17-19.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课程;中小学;素质教育;评级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音乐艺术课程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院校的必修科目[1]。它需要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课本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艺术感观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独立解决前沿的艺术类问题,达到学习艺术的理想实践状态。
音乐艺术课程大约起源于100年前[2],它发展为人文教育和兴趣教育。它是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职业技能教育。虽然目前,我国对于艺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其他学科,但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对于具体应用及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有十分难度的。
笔者目前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音乐类综合性高中,2020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3]。学校也曾获得过上海市社区教育先进单位、上海优秀学生社团等诸多称号。笔者将以此学校为研究样本开展研究。
二、艺术课程对于中小学实际应用的价值以及实际运用中的不足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目前所推行的为《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版)》[4]。方案中所提出,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的艺术类(此指音乐课程和美术课程)课程平均每学年为430课时。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的艺术类(此指音乐课程、美术课程及艺术课程)课程、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的艺术课程如表2-1所示。
从表中可知,小学阶段的艺术类课程占比最大,学龄阶段与艺术类课程的比重极其容易在高强度的协同压迫下形成十分微妙的正相关协同效应。但是通过笔者对100名中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分析后,得到了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典型特征结果。请见表2-2.
通过表2-2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学校内有老师占过艺术类课程。排除初三、高三等特殊升学年级来看,我们发现,两个年级的p=0.717。不难得到,随着年级的增加,被占过艺术类课程的概率呈斜线增加。这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将会遇到一个十分强大的壁垒。
另外,笔者还调查了这100名来自上海市5个中小学的学生的音乐类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情况。结果显示,有81.5%的学生选择了我校已开展了音乐类拓展性课程。笔者认为,开展音乐类拓展性课程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可以去学习更多书本外的知识,更重要的也是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艺术人文素养,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小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影响之下,开展艺术类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在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趋势之下增加结果导向,为所有科目的学习赋能,采用多渠道全方位成为了所有文化科目学习的底层逻辑和传播链路。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艺术这条道路。一方面,是为之后的职业发展考虑增添一条全新的闭环道路。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标平台化标准,提升自我价值。
三、艺术类课程在中小学中的问题所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艺术类课程在中小学中的问题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类课程在目前中小学中已经广泛开展[5],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课时要求并不能滿足需求。
2.艺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知识面不够完善,教学效率低下。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国家目前已经全面推进课程改革[6],希望可以在课程改革中为艺术类课程赋予更多的课时安排,为艺术类课程的课本增加更多的新鲜的潮流的知识,例如:当今流行的歌曲、更多不同类型的小众歌曲、音乐剧、舞蹈等。
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有艺术类课程的课时安排之下,添加更多的艺术类课程。例如:艺术类拓展课程、音乐工程课程等。对于上课方式,可以适时按需求添加多媒体设备,增强课程融合,加速课程推进改革,使学生可以更加感受到艺术课程的魅力所在。
四、总结与反思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量的具有重复性的精准良好的结果表明:对于音乐教育,对于艺术类课程,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各种方法增加了艺术类课程的比重,强调了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与权威性。对于教材,我们认为,可以引入更多的新兴元素在其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艺术,读懂艺术,让艺术不再枯燥,让艺术不再仅限于纸质书本上。虽然此次研究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笔者在能力、经费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只覆盖了一百名相同城市的调查对象。若通过选择其他城市,其他学校等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可能就会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如能扩大调查的范围和样本数量,例如对采用不同教材的其他城市的学生也开展类似研究并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应当会更有说服力。
我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进音乐教育的行业中来,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为音乐、艺术、人文教育所倾斜,且这一领域仍然需要在未来投入大量的工作以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煦. 浅谈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认识[J]. 艺术教育, 2008, 000(002):35-35.
[2]彭锋.从北京大学看中国现代艺术教育起源与问题[J].艺术教育,2016(12):45-46.
[3]范以纲.高中特色多样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探索——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0(11):21-23.
[4]柯晨.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试行稿出版[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05(03):32.
[5]腾守尧.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人民教育, 2001(9):17-19.